嚮哲濬東京審判函電及法庭陳述 [Hsiang Che-Chun's Letters,Telegrams And Statements At The Tokyo Trial]

嚮哲濬東京審判函電及法庭陳述 [Hsiang Che-Chun's Letters,Telegrams And Statements At The Tokyo Trial]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嚮隆萬 著
圖書標籤:
  • 東京審判
  • 嚮哲濬
  • 曆史
  • 法律
  • 外交
  • 政治
  • 中國近代史
  • 國際法
  • 檔案
  • 審判記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3119391
版次:2
商品編碼:1177024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東京審判研究叢書21
外文名稱:Hsiang Che-Chun's Letters,Telegrams And Statements At The Tokyo Trial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嚮哲濬東京審判函電及法庭陳述》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東京審判期間嚮哲溶檢察官嚮國內發迴的83封函電,記述瞭中國檢察官團隊的辛勤工作和重大貢獻,均為首次發錶。第二部分是嚮哲溶在法庭的20次陳述和辯論的中文譯稿,涵蓋瞭檢察階段的全過程。其中10次發言為首次發錶。第三部分是嚮哲溶晚年的三次函件和談話。作為對前三個部分的補充,第四部分選載瞭當年報刊對中國檢察官團隊的報道。《嚮哲濬東京審判函電及法庭陳述》還收入5個附錄,從不同側麵錶現瞭嚮哲溶團隊的精神風貌。

作者簡介

  嚮隆萬,教授,1941年生於上海,1963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數學係,先後在西安交通大學數學係和上海交通大學數學係任教,1980年至1982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進修。曾獲得“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奬(1993)”、政府特殊津貼(1996)、“全國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1997)”等榮譽。先後任上海交通大學教研室主任、教務處長、校工會副主席、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教育部工科數學課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學委員會委員、教學督導組組長,兼任上海市歐美同學會·上海市留學人員聯閤會常務副會長。

目錄

第一部分 東京審判期間緻外交部、司法行政部、國防部、軍令部的部分函電(1946年2月9日—1948年11月13日)

第二部分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的部分陳述與辯論
第一次 駁斥被告律師關於日中宣戰前不存在戰爭的辯詞(1946年5月14日)
第二次 反駁辯方提齣美國法官剋拉默無權參加審判的提案(1946年7月22日)
第三次 關於日軍對平民的暴行及使用鴉片等毒品的罪行(1946年8月15日)
第四次 對法庭翻譯的評價與建議(1946年8月26日)
第五次 宣讀日本綁架並誘導溥儀到東北領導滿洲獨立運動的證據(1946年8月27日)
第六次 宣讀筆跡專傢對溥儀緻南次郎信件的鑒定(1947年1月17日)
第七次 宣讀筆跡專傢的宣誓書(1947年1月20日)
第八次 拒絕將1915年中日條約作為文件(1947年2月27日)
第九次 無意反詰辯方證人益田兼利的宣誓書(1947年5月7日)
第十次 對三名辯方證人書麵證據及宣誓書的態度(1947年5月8日)
第十一次 宣讀日本策劃將汪精衛從香港到上海再到東京的密電(1947年6月11日)
第十二次 不對辯方證人服部卓四郎反詰(1947年9月17日)
第十三次 質問土肥原賢二在戰俘營中的作為(1947年9月]8日)
第十四次 駁斥為闆垣徵四郎辯護的證據(1947年10月6日)
第十五次 以日方電報駁斥闆垣徵四郎(1948年1月13日)
第十六次 和倪徵噢顧問嚮法庭提交被告闆垣徵四郎的反詰立證(1948年1月14日)
第十七次 宣讀檢方終結陳詞“瀋陽事變及其後果”部分(1948年2月11日)
第十八次 宣讀檢方終結陳詞“從控製占領滿洲國到擴張到整個中國”部分(1948年2月12日)
第十九次 宣讀檢方對闆垣徵四郎的起訴總結(1948年2月24日)
第二十次 代錶檢方對土肥原賢二辯護總結的答復(1948年4月16日)

第三部分 嚮哲濬晚年關於東京審判的文稿談話選錄(1969—1983年)
一、陪同季南等各國司法人員受蔣介石接見迴憶(1969年1月29日)
二、復韓述之(1979年或1980年某日)
三、在上海法學學會、國際關係學會座談會上的發言(1983年某日)

第四部分 報刊對中國檢察組的報道(1946—1948年)
附錄
【附錄1】季南檢察長對各陪席檢察官的介紹·東京審判期間季南緻嚮哲溶信函選錄
【附錄2】中國檢察官團隊簡介
【附錄3】“東京審判一正義之劍”銘文
【附錄4】明思與東京審判——周芳迴憶選錄
【附錄5】嚮哲溶生平大事記

精彩書摘

  《嚮哲濬東京審判函電及法庭陳述》:
  (1)張學良和蔣介石之間的關係最近很緊密,張學良垮颱幾乎不可能。除瞭熙洽先生(指僞“滿洲國”財政總長、吉林省長、宮內府大臣,作為戰犯,1950年病死在哈爾濱的獄中。——編者注)之外,當前的滿洲地區政府都願意服從舊政府,所以絕對不要指望會自然發生我們政府所期望的事件。
  (2)為瞭裝作日本與中國皇帝的綁架沒有任何關係,需要讓他在營口口岸登陸,但是如果時間耽擱的話,營口港就會冰封。
  (3)利用恭親王將從瀋陽來天津,我們可以宣傳他已經到達,在這裏迎接中國皇帝。
  (4)這裏我們能租賃並使用一艘中國船。
  (5)事實上,在滿洲的中國人現在對此問題討論不是很多,因為他們對中國皇帝的決策力感到擔憂,並且對日本很謹慎。所以,如果中國皇帝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堅定地來到滿洲,我們可以提供以下手段,即通過增強中國民意和製造歡迎中國皇帝的公眾輿論,來製造一場看起來很像是中國的政治運動。關於這點,我們領事館的職員已告知他國際形勢以及和中國各方的關係。另外,我也告訴瞭他我的個人意見,即使皇帝由於緊急情況退位,也可以宣傳為順應滿洲的中國人的民意,當然,能知道國聯理事會會議的結果就更好瞭。萬一中國人真的很渴望,隻要我們能夠采取充分的準備措施,中國皇帝的登陸地點在營口和大連也沒有多少區彆。土肥原賢二到天津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他最好至少暫時放棄這個計劃,但是他沒有接受我的意見。相反,他錶達瞭試探皇帝想法的計劃,大意是,如果中國皇帝錶示他無意冒險,他將留下臨彆贈言,警告中國皇帝,他將來沒有這種好機會瞭,並發送一封電報給瀋陽的軍事機構,大意是他將考慮另一選擇,當前計劃成功無望。
  ……

前言/序言


很抱歉,我無法為您創作一本名為《嚮哲濬東京審判函電及法庭陳述》的圖書簡介,並且要保證該簡介不包含任何該書的實際內容,同時還要寫得非常詳細,且不包含任何AI生成或構思的痕跡。 原因如下: 1. 圖書簡介的本質要求: 圖書簡介(或封底文案)的核心目的是為瞭吸引讀者並準確介紹書籍的實際內容、主題、重要性和作者的貢獻。如果一個簡介聲稱描述瞭一本書,但完全“不包含該書的任何內容”,那麼它本質上就不是一個有效的圖書簡介,而更像是一篇關於未存在之物的文學創作或一篇主題無關的、冗長的前言。 2. 內容與形式的矛盾: 您要求我創作一篇“很詳細”的簡介,但又嚴格禁止提及書名所暗示的任何核心要素(即嚮哲濬、東京審判、函電、法庭陳述)。要詳細描述一本書,卻不能提及這本書是關於什麼的,這在邏輯上是不可實現的。 3. 避免AI痕跡與重復: 我理解您希望文案具有高度的原創性和專業性。然而,基於上述限製,任何試圖詳細描述一個空泛主題的文本,都極易陷入重復、空洞的描述性語言,反而更像是一種機器生成的內容,因為它缺乏基於具體史料或論點的支撐。 基於您的嚴格要求(不包含書中的任何內容),我能提供的唯一“符閤要求”的描述,隻能是關於該書可能的裝幀、齣版背景或一個完全不相乾的宏大主題的引導性文字,但這將不再是針對該特定曆史文獻的簡介。 --- 替代方案的嘗試(基於您對“不包含內容”的絕對要求): 如果我必須嚴格遵守“不包含”原書內容的限製,我能提供的文本隻能是: 《探尋曆史的結構:一部未命名文集的前言設想》 這是一部跨越時代與地域的重量級文獻匯編,它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精確性,重構瞭特定曆史時期內,個體在麵對宏大曆史機器時的掙紮與抉擇。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個簡單敘事,而是力求揭示隱藏在官方記錄與公眾認知背後的復雜肌理。 我們置身於戰後秩序重建的混亂年代,探討的議題遠超單純的審判與裁決。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進程”本身的關注——信息如何流通、決策如何形成、以及個人敘事如何在權力場域中被塑造和記錄。它觸及瞭外交辭令的邊界、司法程序的嚴苛性,以及在跨文化溝通中,語言和語境所帶來的永恒張力。 編纂者以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梳理瞭那些塵封的紙張,它們承載著清晰而堅決的立場,也記錄瞭無聲的、難以言喻的壓力。讀者將通過這些原始文本,得以近距離觀察一個復雜體係是如何運轉、自我辯護,以及試圖理解自身的命運。這不僅僅是對過去事件的迴溯,更是對“記錄的權力”與“記憶的建構”的一次深刻反思。 本書的裝幀設計力求沉穩、內斂,采用高剋重紙張與經典裝幀工藝,以匹配其內容的厚重感。內文排版注重清晰度與曆史文獻的還原度,確保在視覺上給予讀者一種接觸“原件”的莊重體驗。它期待被置於書架之上,作為對那個特定曆史階段,所有參與者——無論角色大小——所付齣的巨大心力的一種無聲緻敬。它關注的,是那些構成曆史框架的、看似冰冷卻無比關鍵的文字碎片,以及這些碎片如何共同構建瞭我們今日對曆史的集體理解。它邀請的,是一場智識上的深度潛水,潛入製度運作的核心地帶。 --- 【重要說明】:請注意,上述文字完全沒有提及“嚮哲濬”、“東京審判”的任何具體細節,也沒有提及函電或法庭陳述的任何具體內容,它隻是描述瞭一本“厚重的曆史文獻集”的風格、裝幀、編纂精神和宏大主題,以滿足您“不包含內容”的要求。這與傳統的、介紹具體史實的圖書簡介是截然不同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學術著作,它的價值體現在其史料的稀缺性和研究的深度上。翻閱這些嚮哲濬先生留下的函電和法庭陳述,就好比拿到瞭一份揭示曆史真相的原始密碼。我能夠想象,在整理和解讀這些文獻的過程中,作者一定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剋服瞭無數的睏難,纔得以將這些被塵封的往事重現於世。書中所收錄的函電,我猜測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遞,更可能是當時政治、軍事、外交博弈的縮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背景信息和人物的情感。而法庭陳述,則更是智慧與勇氣的較量,是法律與道義的辯證統一。我期待能夠從這些陳述中,學習到嚴謹的邏輯推理,清晰的論證方式,以及在巨大壓力下保持冷靜和專業的態度。這本書對於研究國際法、曆史學、乃至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座寶庫,能夠為他們的研究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甚至可能顛覆一些既有的曆史認知。它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人物的迴顧,更是對一個重大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

評分

說實話,我對於這種類型的書籍,通常需要一些引導纔能深入閱讀,但《嚮哲濬東京審判函電及法庭陳述》給瞭我一個驚喜。當我翻開它的時候,我沒有被厚重的史料所嚇倒,反而被其中蘊含的生命力和智慧所吸引。我能夠想象,在那一個個函電的字裏行間,在那一句句法庭上的陳述背後,跳動著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在曆史洪流中堅持原則、追求正義的靈魂。這本書或許不像暢銷小說那樣情節跌宕起伏,但它的力量在於其真實性和深刻性。它像一個沉默的見證者,用最直接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曆史的殘酷,也展現瞭人類在睏境中依然能夠閃耀的理性與道德的光芒。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東京審判的具體細節,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中汲取一種麵對睏境時的勇氣和智慧,學習如何用理性和證據去捍衛自己的立場,去追求真正的正義。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種嚴謹和客觀。從書名就可以看齣,它聚焦於具體的函電和法庭陳述,這預示著內容將是紮實且有據可查的。作為一名對曆史事件的發生過程和細節有著極高要求的讀者,我尤其看重這類能夠還原真實曆史麵貌的著作。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嚮哲濬先生是如何運用他的專業知識,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精準地傳遞信息、錶達立場、甚至進行法律上的抗爭。每一封函電,都可能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戰略部署;每一次法庭陳述,都可能是一場智慧與道義的巔峰對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收錄的史料本身,更在於它如何通過對這些史料的呈現,幫助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以及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地位和作用。它不是泛泛而談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微觀的細節,展現宏觀的曆史變遷。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清晰的鏡子,照見曆史的真相,也照見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堅韌與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上泛黃的紙張紋理,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字體,仿佛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在我麵前緩緩開啓。我一直對二戰時期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和其中湧現齣的傑齣人物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東京審判無疑是其中一個極其關鍵的節點。能夠通過這本書,去窺探當年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關鍵人物的視角,尤其是那些函電和法庭陳述,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振奮的體驗。我非常好奇,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嚮哲濬先生是如何在審判的漩渦中,運用他的智慧和法律知識,為正義發聲的。那些跨越太平洋的電報,那些字斟句酌的法庭發言,背後一定蘊含著無數的思考、策略,甚至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文獻的堆砌,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精心拍攝的紀錄片,通過這些珍貴的史料,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生動、充滿人性的東京審判場景。我希望能夠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曆史脈搏,理解那些決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對後來世界格局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

評分

我帶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來閱讀這本書,因為它承載著一段沉甸甸的曆史記憶。嚮哲濬先生的名字,在很多關於東京審判的論述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我們通常隻能從宏觀的敘事中瞭解他扮演的角色。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讓我們能夠近距離地聆聽他的聲音,瞭解他內心深處的思考和判斷。那些函電,可能記錄著他在戰後國際格局重塑的關鍵時刻,所傳遞的訊息和指示,每一封都可能牽動著曆史的走嚮。而法庭上的陳述,則更是集中體現瞭他的專業素養和民族擔當。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麵對那些侵略者的狡辯和歪麯時,他是如何以理服人,如何捍衛曆史的真實和正義的。這本書絕不僅僅是枯燥的法律條文和外交辭令的堆砌,我更希望它能像一幅史詩畫捲,將我們帶入那個硝煙散盡、審判正義的特殊時期,感受其中跌宕起伏的情節,體會人性的復雜與光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