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貿名傢經典規劃教材·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務(第3版)》的章節設置和內容基本保持瞭原第二版的體係,重點對第十三章的具體內容進行瞭修改,主要是根據國際商會目前實施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INCOTERMS2010),對國際貿易術語補充瞭新發展動態和相應的解釋。同時對一些文字進行瞭修訂,使教材內容更加貼近實際,文字數據更加精確,形式更加方便教學。
總之,第三版教材編寫的宗旨依然是:適應高層次教學特點,力求簡明、係統地介紹國際貿易的理論、政策、規則、慣例、貿易措施、貿易方式、實務操作等內容,盡可能全麵地反映國際貿易領域和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成果。在編寫內容的安排上,我們將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和國際貿易實務的內容相結閤,突齣瞭理論聯係實際,更全麵、係統和完整地適應教學的需要。在編寫體例上,我們針對教學的特點,用引例和簡明的分析作先導,從而引導學生深人學習的興趣。為瞭在書中盡可能突齣實用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們特邀在實際部門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第一綫專傢、中信銀行的孫建林、硃騰先生編寫瞭相關內容。
作者簡介
賈金思,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曾榮獲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學名師稱號。現任校WTO研究中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理事、北京市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
郎麗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現任經濟學院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院長。長期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領域的教學研究工作,主要講授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等課程,主持參加瞭各級課題和教材的編寫。
姚東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以及區域經濟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兼任中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理事,中國商業地理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北京國際貿易學會理事。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第二節 國際貿易的産生、發展與特點
第三節 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與分類
第二章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第一節 亞當.斯密之前的貿易思想
第二節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第三章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第一節 從古典到新古典一一相互需求理論
第二節 要素稟賦理論
第三節 對要素稟賦理論的實證檢驗
第四章 當代國際貿易理論
第一節 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産生的背景
第二節 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第三節 傾銷與國際貿易
第四節 需求與國際貿易
第五節 動態國際貿易理論一一産品生命周期論
第五章 生産要素的國際流動與跨國公司
第一節 國際勞動力流動
第二節 國際資本流動
第三節 跨國公司
第六章 經濟全球化與地區經濟一體化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
第二節 地區經濟一體化
第三節 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
第七章 國際貿易政策
第一節 國際貿易政策概述
第二節 國際貿易政策的類型與演進
第三節 保護貿易政策
第四節 當代發展中國傢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第五節 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
第八章 關稅措施
第一節 關稅概述
第二節 關稅的種類
第三節 關稅的徵收和通關手續
第四節 關稅的經濟效應
第九章 非關稅措施
第一節 非關稅措施概述
第二節 傳統的非關稅措施
第三節 非關稅措施的新趨勢
第十章 齣口鼓勵與齣口管製政策
第一節 齣口鼓勵政策
第二節 齣口管製
第十一章 世界貿易組織
第一節 從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
第二節 世界貿易組織及其製度規則
第三節 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
第十二章 進齣口交易程序
第一節 交易磋商與閤同訂立
第二節 齣口與進口流程
第三節 閤同的執行
第十三章 國際貿易術語
第一節 國際貿易術語概述
第二節 《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總體介紹
第三節 常用的國際貿易術語
第四節 其他國際貿易術語
第五節 國際貿易術語的選用原則
第十四章 國際貿易交易條件
第一節 閤同標的物條件
第二節 交貨條件
第三節 貨物價格與支付條件
第四節 貨物的檢驗條件
第五節 爭議處理條件
第十五章 國際貨物運輸
第一節 國際貨物運輸方式
第二節 國際貨物買賣閤同中的裝運條款
第三節 運輸單據
第十六章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
第一節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概述
第二節 國際海洋運輸保險的承保範圍
第三節 國際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及險彆
第四節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操作實務
第十七章 國際貿易的支付與結算
第一節 票據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運用
第二節 結算方式
第三節 信用證和托收統一慣例簡介
第十八章 國際貿易授信
第一節 國際貿易授信概述
第二節 齣口貿易業務中的授信品種
第三節 進口貿易業務中的授信品種
第十九章 國際貿易方式
第一節 直接的貿易方式
第二節 間接的貿易方式
第三節 資本貿易方式
第四節 對等貿易
第五節 電子商務貿易方式
第六節 特許經營方式
第二十章 國際服務貿易
第一節 國際服務貿易概述
第二節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內容
第四節 服務貿易自由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二節 國際貿易的産生、
發展與特點
國際貿易是個曆史的範疇,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産物。在社會生産力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國際貿易也不斷地得到發展和完善。
一、國際貿易的産生
國際貿易是國傢與國傢之間所展開的商品交換活動,因此,國際貿易的産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經濟條件;另一個則是政治條件。前者是指隨著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能夠提供交換用的剩餘産品;後者是指開始齣現各自為政的國傢實體。因此,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剩餘産品的齣現、社會分工的擴大,以及國傢的形成是對外貿易産生的基礎。人類發展到奴隸社會之後,纔同時具備瞭這兩個條件。
原始社會早期,生産力水平極為低下,人類處於自然分工的狀態。這時的社會,既沒有可供交換的剩餘産品,也沒有私有製和國傢,因而也就不會有對外貿易。原始社會中後期,發生瞭三次社會大分工。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畜牧業和農業之間的分工,它促進瞭生産力的發展,使産品有瞭剩餘,在氏族公社或部落之間開始有瞭剩餘産品的相互交換,但還隻是偶然的物物交換。人類社會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齣來,由此而齣現瞭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産一一商品生産。它不僅進一步推動瞭社會生産力的進步,而且使社會相互交換的範圍不斷擴大,最終導緻瞭貨幣的産生,産品之間的相互交換逐漸演變為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大,直接引發瞭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與商業的分離,齣現瞭不從事生産而專門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階層。在生産力不斷進步的基礎上形成瞭財産私有製,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公社逐漸分化瓦解並形成瞭獨立的國傢。這時,商人的交易活動開始超越國傢和地域的界限,形成瞭最早的國傢間的對外貿易。
二、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國際貿易
(一)奴隸社會的國際貿易
奴隸社會製度最早齣現在古代東方國傢,如埃及、巴比倫、中國(殷周時期已進入奴隸社會),但以歐洲的希臘、羅馬等國的古代奴隸製最為典型。奴隸社會的主要特徵是奴隸主占有生産資料和奴隸;奴隸沒有人身自由,終身為奴;實行奴隸主階級專政;擁有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完備的國傢機器。在奴隸社會,生産力水平和社會文化都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對外貿易在部分國傢和地區已開始展開。
……
前言/序言
《經濟全球化浪潮下的國際貿易:新視角、新趨勢與新挑戰》 內容簡介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著世界格局。貿易作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核心驅動力,其內涵、外延與運作方式也在經曆著深刻的變革。本書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教科書,而是緻力於提供一個更廣闊、更具前瞻性的視角,深入剖析當前國際貿易領域的核心議題、新興趨勢以及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我們將帶領讀者穿梭於宏觀經濟理論的殿堂,探索微觀企業決策的實踐,洞察地緣政治對貿易規則的影響,並展望技術創新為貿易帶來的無限可能。 本書旨在為對國際貿易感興趣的學者、政策製定者、企業管理者以及所有關心全球經濟發展的人士,提供一個全麵、深刻且富有啓發性的閱讀體驗。我們避免瞭枯燥的公式推導和繁瑣的案例羅列,而是注重邏輯的嚴謹性、觀點的獨創性以及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每一章都力求在理論深度和實踐相關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激發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 第一部分:全球化新範式下的國際貿易理論重塑 經濟全球化並非一個綫性發展的過程,而是伴隨著周期性的波動、區域性的差異以及新的動力源泉。本部分將挑戰一些陳舊的貿易理論,探討其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適用性與局限性,並引入新的理論框架來解釋新興的貿易現象。 “新”比較優勢的重構: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往往基於要素稟賦的固定性。然而,在知識經濟和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要素的流動性、可創造性以及創新能力成為驅動比較優勢的核心。我們將分析技術溢齣、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的全球配置如何重塑國傢的比較優勢,以及服務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崛起如何挑戰貨物貿易的主導地位。 全球價值鏈的動態演化與管理: 現代國際貿易不再是簡單的商品交換,而是嵌入在一個復雜、動態的全球價值鏈(GVCs)中。本部分將深入探討GVCs的形成機製、驅動因素、升級路徑以及麵臨的風險。我們將分析企業如何在GVCs中定位自身、提升競爭力,以及國傢如何通過政策引導來促進本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躍升,並警惕“低端鎖定”的陷阱。 數字化貿易與無形商品: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催生瞭前所未有的貿易模式。數據、軟件、數字內容、在綫服務等無形商品的跨境流動,對傳統的貿易規則、稅收體係和監管框架提齣瞭巨大挑戰。我們將探討數字貿易的經濟效應、法律問題以及監管挑戰,並展望數字經濟如何引領國際貿易的下一輪變革。 知識産權、技術轉移與創新保護: 在以知識和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時代,知識産權的保護與技術轉移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議題。本書將分析知識産權製度在全球貿易中的作用,探討不同國傢在技術轉移政策上的差異及其對貿易格局的影響,並討論如何平衡創新激勵與技術傳播的需要。 第二部分:國際貿易政策的博弈與演進 貿易政策始終是國際貿易領域最活躍、最具爭議的議題之一。在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理解和把握最新的貿易政策動嚮至關重要。 保護主義的新形態與貿易戰的邏輯: 本部分將剖析當前保護主義的新錶現形式,例如國傢安全審查、産業補貼、綠色壁壘、勞工標準等,以及它們如何被用作貿易談判的籌刀。我們將深入分析近年來的貿易爭端,探究其背後的經濟邏輯、政治博弈以及對全球貿易體係的深遠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多邊貿易體係的張力: 區域貿易協定(RTAs)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書將分析不同類型RTAs的特點、優勢與劣勢,以及它們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全球多邊貿易體係之間的關係。我們將探討RTAs是能夠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還是會加劇碎片化,並研究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有效的全球貿易治理體係。 綠色貿易與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並將深刻影響未來的貿易格局。本書將探討綠色貿易政策的內涵,如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環境標簽、可持續供應鏈等,以及它們對不同國傢和産業的影響。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貿易政策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並識彆其中的機遇與挑戰。 數字治理與貿易規則的重塑: 隨著數字貿易的蓬勃發展,國際社會正努力就數字治理和貿易規則達成共識。本書將探討跨境數據流動、數字稅收、平颱責任等關鍵議題,以及這些議題如何影響未來的貿易秩序。我們將分析不同國傢在數字治理問題上的立場,並展望可能形成的國際規則。 第三部分:企業在全球貿易中的戰略與實踐 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本部分將聚焦於企業在全球貿易中的實際運作,分析企業如何應對復雜的貿易環境,製定有效的戰略,並抓住新的發展機遇。 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與風險管理: 突發事件(如疫情、地緣政治衝突)暴露瞭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本書將探討企業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分散風險,並實現多元化布局。我們將分析供應鏈重塑的趨勢,包括“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以及區域化供應鏈的興起。 數字技術賦能的企業國際化: 電子商務、數字營銷、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企業開展國際業務的方式。本書將分析數字技術如何降低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提高運營效率,並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我們將重點關注中小企業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在全球市場中獲得競爭力。 跨文化管理與國際商務談判: 成功的國際化需要企業具備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有效的溝通技巧。本書將探討跨文化交流在國際商務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同時,我們將深入分析國際商務談判的策略與技巧,幫助企業在復雜的國際交易中取得有利地位。 閤規經營與企業社會責任: 在日益嚴格的國際監管環境下,閤規經營是企業在國際市場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本書將強調企業在國際貿易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規、貿易協定以及道德規範。同時,我們將探討企業社會責任(CSR)在全球貿易中的作用,以及企業如何通過可持續的商業實踐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 新興市場與“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機遇: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新興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帶一路”倡議等區域性發展戰略,為企業提供瞭新的閤作機會和增長空間。本書將分析新興市場的特點、投資環境以及潛在風險,並探討企業如何抓住“一帶一路”等倡議帶來的發展機遇。 第四部分:未來展望與挑戰 國際貿易的未來充滿瞭不確定性,但也孕育著無限可能。本部分將站在更高層麵,對國際貿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思考,並指齣可能麵臨的重大挑戰。 全球貿易治理的改革與重塑: 在現有全球貿易體係麵臨嚴峻挑戰的時刻,改革與重塑迫在眉睫。本書將探討WTO改革的路徑,以及其他區域性和全球性治理機製的潛在作用。我們將分析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和有效的全球貿易規則體係,以應對21世紀的貿易挑戰。 技術顛覆與貿易模式的再定義: 人工智能、區塊鏈、3D打印等顛覆性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商品的生産、運輸、支付和消費。本書將探討這些技術如何重塑全球價值鏈,催生新的貿易模式,並對現有的貿易統計和監管框架提齣挑戰。 地緣政治與貿易的相互作用: 地緣政治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日益增強。國傢間的戰略競爭、地區衝突以及政治意識形態的差異,都可能深刻地影響貿易規則、投資流動和供應鏈布局。本書將分析地緣政治風險如何影響貿易格局,以及企業和國傢如何在這種環境下進行戰略調整。 貿易與社會公平的平衡: 經濟全球化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可能加劇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本書將探討如何在追求貿易自由化的同時,更好地平衡貿易發展與社會公平,例如通過更加有效的貿易救濟措施、勞工標準和環境保護要求來促進包容性增長。 結語 《經濟全球化浪潮下的國際貿易:新視角、新趨勢與新挑戰》是一次關於國際貿易的深度探索。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撥開迷霧,看清趨勢,理解復雜性,並激發對未來國際貿易的理性思考和積極應對。本書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願與所有關心全球貿易未來的人士一同,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浪潮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