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一函4冊)

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一函4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漢] 劉嚮<撰> 著
圖書標籤:
  • 古籍
  • 史書
  • 女性史
  • 列女傳
  • 傳記
  • 曆史
  • 中國古代史
  • 典籍
  • 文學
  • 續列女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書店
ISBN:97875149080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325794
包裝:綫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宣紙
套裝數量: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書店自一九五二年成立起,一直緻力於古舊文獻的收購、整理、保護和流通工作,於年復一年的經營中,發掘、搶救瞭大量珍貴古籍文獻。在滿足圖書館、博物館、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及讀者購書需求的同時,中國書店還保存瞭一定數量的古籍文獻,其中不少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卻傳本稀少、甚至彆無復本。有鑒於此,中國書店對這些古籍善本進行瞭科學、係統的整理,以編輯《中國書店藏珍貴古籍叢刊》的形式影印齣版,使孤本、善本化身韆百,發揮更大的作用。《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所選為:
  《古列女傳》七捲、《續列女傳》一捲,漢劉嚮撰、班昭增補。
  《列女傳》約成書於公元前二十年,書共分七捲,捲一母儀傳,捲二賢明傳,捲三仁智傳,捲四貞順傳,捲五節義傳,捲六辯通傳,捲七孽嬖傳,除母儀傳收錄十四人外,其餘各傳均收錄十五人,共記載瞭從上古至漢代一○四名婦女的傳記。自漢以後,《列女傳》屢經傳寫,到宋代已非原本,分篇亦有不同。現存的本子是七捲,共一○四人,每一捲的後麵都有頌。書後附有《續列女傳》一捲,相傳是東漢班昭所增加,收錄二十人。該書對後世産生瞭重要影響,曆代研究者都非常重視對劉嚮《列女傳》的研究。
  在明清兩代刊本中,明萬曆年四十四年(一六一六)黃嘉育刊《古列女傳》以其精美的版刻插圖久負盛名。黃氏所刊《古列女傳》插圖由明代著名徽派刻工黃鎬所刻,綫條柔美,布局精巧,是徽派版畫的代錶之作,受到曆代藏書傢的重視。由於傳本極罕,世人難得一見。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曾藉葉德輝藏本影印並收入《四部叢刊初編》,惟縮版影印,緻使版麵失真;後日本大正時期,大村西崖輯《圖本叢刊》亦翻刻此書,同樣不及明代原刻風貌逼真。
  中國書店所藏《古列女傳》即為明萬曆年四十四年黃嘉育刊本。是書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書中有清人過錄乾嘉間藏書傢吳騫校文,極具學術價值。
  現將《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收入《中國書店藏珍貴古籍叢刊》中影印齣版,以滿足專傢、學者及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的需求,推動古籍文獻整理與相關學術研究。

作者簡介

  劉嚮(約公元前七七-公元前六),原名更生,字子政,沛郡人。漢楚元王之後,曆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等職。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嚮”,官至中壘校尉。劉嚮自幼博覽群書,熟悉儒傢經典,精通天文星象之學。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彆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有《古列女傳》、《新序》、《說苑》等著作傳世。

內頁插圖

目錄

《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1
《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2
《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3
《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4

前言/序言


《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一函四冊)圖書簡介 主題: 本書係《古列女傳》與《續列女傳》閤輯之影印或校注本,共計四冊。它匯集瞭中國古代社會中被推崇的女性典範事跡,旨在闡明儒傢倫理對女性德行的要求與規範,是研究中國古代婦女史、倫理思想及文學敘事的重要文獻。 內容概述: 《列女傳》原書由西漢劉嚮所撰輯,是記錄古代傑齣女性事跡的專著。其核心宗旨在於宣揚“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等傳統女性美德,通過列舉曆史上的賢妻、貞節烈女、忠孝之女等人物,以期達到“化天下、正風俗”的教化目的。 《古列女傳》部分(原著部分): 此部分通常按照“母儀”、“賢臣之妻”、“勵行”、“貞節”、“仁順”、“孽嬖”(或稱“節行”)等篇目結構展開,每篇下設若乾人物小傳。 1. 母儀: 重點記述瞭對子女教育有方、堪為天下母親楷模的女性,如: 有虞之母: 強調瞭母親在早期教育中對子女品行的塑造作用。 顓頊之妃、文王之母太姒等: 展現瞭在王室中,女性如何通過自身的德行影響君王和國傢的治理。 2. 賢臣之妻: 記錄瞭那些輔佐丈夫、支持丈夫事業,甚至在其濛難時錶現齣非凡氣節的妻子們。她們的事跡往往體現瞭對君主和社稷的忠誠,以及對丈夫名節的維護。例如,一些輔佐周公、孔子等聖賢的女性事跡,常被置於此列。 3. 勵行(或稱“君子之妻”、“諫諍”): 強調女性在維護道德標準方麵的主動性。她們敢於勸諫丈夫的過失,甚至不惜以自身安危來阻止丈夫的錯誤行為,體現瞭深厚的道德勇氣與傢庭責任感。 4. 貞節: 這是《列女傳》中篇幅較大且影響深遠的部分,集中記載瞭維護自身名節、矢誌不渝的女性。這些故事往往涉及對強權的反抗、對亡夫的忠誠,以及為瞭保持貞操而犧牲生命的悲壯事跡。其敘事模式深刻影響瞭後世對“節烈”的理解和推崇。 5. 仁順: 側重於女性在傢庭倫理中的錶現,如孝順公婆、和睦妯娌、寬厚待人等方麵。這些故事描繪瞭理想化的宗族內部和諧關係,突顯女性在維係傢族穩定中的調和作用。 6. 孽嬖(或稱“惑君”、“不義”): 雖然名為“孽嬖”,但這部分的目的並非贊美,而是以反麵教材的形式警示後人。記錄瞭那些因德行敗壞、蠱惑君王或傢族而導緻禍患的女性,如夏之妺喜、殷之妲己等,以“惡女”為鑒,反襯齣“善女”的可貴。 《續列女傳》部分(後人增補): 《續列女傳》的齣現,是為瞭彌補劉嚮《列女傳》因時代限製而未能涵蓋的後續曆史人物,或對某些曆史階段的女性事跡進行補充和強調。其篇目結構和主題往往沿襲原書,但收錄的人物跨度更廣,例如可能涵蓋魏晉南北朝至唐宋的部分著名女性。 1. 主題深化: 續作者在保持傳統倫理框架的同時,可能根據時代的變遷,對“婦德”的內涵進行瞭微調。例如,在特定曆史時期,對於女性在戰亂中的堅韌、在文化藝術上的成就(如果被納入範疇),可能會有新的側重。 2. 地域與階層擴展: 相比於《古列女傳》主要集中在春鞦戰國及漢代的貴族或士大夫階層,續書可能收錄更多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如一些民間賢女)的感人事跡,以期更廣泛地發揮教化作用。 3. 敘事風格: 續書的文字風格或會受到其撰寫時代文風的影響,可能在細節描述或情感渲染上與漢代古樸的風格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仍保持瞭史傳文學的嚴謹性。 版本特點與價值: 本“一函四冊”的版本,通常錶明這是一套經過精心整理或影印的完整套本。 1. 體例完整性: 四冊的配置,保證瞭《古列女傳》與《續列女傳》內容的完整性,是研究兩者關係不可或缺的材料。 2. 文獻價值: 它是研究古代社會意識形態、性彆規範、倫理道德教育、以及中國古代女性曆史形象塑造的第一手資料。通過閱讀這些傳記,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傳統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期望標準是如何建立、維護和流傳的。 3. 文學價值: 這些傳記故事本身,是古代敘事文學的組成部分。它們情節麯摺、人物鮮明,對後世的戲麯、小說、民間故事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總結: 《古列女傳附續列女傳》並非僅僅是女性事跡的匯編,它更是一部濃縮的古代社會道德手冊,通過對賢女的頌揚和對惡女的警示,構建瞭一個理想化的女性道德圖譜。其四冊之體量,確保瞭這一宏大敘事體係的完整呈現,是史學、倫理學、文學研究者案頭必備的經典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在編撰上,似乎有一種對“教化”的潛在追求,但它所采用的方式卻非常高明,是通過展示具體的“案例”來達到引導讀者思考的目的,而不是空泛的說教。那些被記錄下的女性,無論是功業卓著的,還是遭遇不幸的,她們的人生軌跡都成為瞭一麵鏡子,映照齣當時社會對“完美女性”的期許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上瞭一堂生動的社會倫理課,讓我對古代女性群體有瞭更全麵、更具同理心的理解。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實在精美,那厚實的綫裝,每一頁都散發著古樸的氣息,光是捧在手裏摩挲,就覺得仿佛穿越瞭時空,觸摸到瞭曆史的溫度。紙張的質地帶著那種老物件特有的柔韌和歲月感,字體雕刻得清晰有力,一筆一畫都透露齣匠人的用心。我特彆喜歡它在裝幀上那種嚴謹又不失典雅的風格,雖然內容本身可能需要靜下心來細讀,但光是翻開書頁,欣賞這種傳統工藝的美,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能把如此重要的傳記集以這樣的形式保存下來,真是對文化傳承的極大尊重。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那些能夠讓人沉下心來,與古代先賢進行“對話”的文本,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的契機。它的敘事節奏非常舒緩,每一則傳記背後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倫理考量。閱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相關的曆史注解,纔能完全理解某些行為背後的深層含義。這是一種需要耐心的閱讀體驗,但也正因如此,每次能吸收到的信息量和思考的深度都遠超快餐式的閱讀。這更像是一場漫長的曆史尋蹤之旅,而非一次快速的信息采集。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雖然承載著古典的韻味,但其邏輯性和條理性卻令人稱道。在敘述那些波瀾壯闊的傢族興衰或個人命運轉摺時,作者的筆觸精準而剋製,沒有過多渲染情緒,而是用事實和引文構建起堅實的論據。尤其在梳理某些女性與朝廷、傢族權力結構之間的互動關係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能力,展現瞭極高的史學素養。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結構和女性地位演變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座難以替代的寶庫。

評分

初讀這部書的篇章時,最讓我震撼的是其中所描繪的女性形象的多元性與復雜性。它並非簡單地將女性置於一個單一的道德模闆之下進行審視,而是細緻入微地展現瞭她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所麵臨的睏境、做齣的抉擇,以及她們展現齣的超乎尋常的堅韌與智慧。那些關於賢妻良母、纔女、以及那些在權力漩渦中掙紮的女性的記述,都顯得那麼真實而立體,讓人忍不住去深思:在那個時代,一個女性的“德行”究竟是如何被定義和評判的?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遠超齣瞭單純的史料記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