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一函4册)

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一函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刘向<撰>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史书
  • 女性史
  • 列女传
  • 传记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典籍
  • 文学
  • 续列女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08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5794
包装:线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宣纸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书店自一九五二年成立起,一直致力于古旧文献的收购、整理、保护和流通工作,于年复一年的经营中,发掘、抢救了大量珍贵古籍文献。在满足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及读者购书需求的同时,中国书店还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古籍文献,其中不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却传本稀少、甚至别无复本。有鉴于此,中国书店对这些古籍善本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整理,以编辑《中国书店藏珍贵古籍丛刊》的形式影印出版,使孤本、善本化身千百,发挥更大的作用。《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所选为:
  《古列女传》七卷、《续列女传》一卷,汉刘向撰、班昭增补。
  《列女传》约成书于公元前二十年,书共分七卷,卷一母仪传,卷二贤明传,卷三仁智传,卷四贞顺传,卷五节义传,卷六辩通传,卷七孽嬖传,除母仪传收录十四人外,其余各传均收录十五人,共记载了从上古至汉代一○四名妇女的传记。自汉以后,《列女传》屡经传写,到宋代已非原本,分篇亦有不同。现存的本子是七卷,共一○四人,每一卷的后面都有颂。书后附有《续列女传》一卷,相传是东汉班昭所增加,收录二十人。该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对刘向《列女传》的研究。
  在明清两代刊本中,明万历年四十四年(一六一六)黄嘉育刊《古列女传》以其精美的版刻插图久负盛名。黄氏所刊《古列女传》插图由明代著名徽派刻工黄镐所刻,线条柔美,布局精巧,是徽派版画的代表之作,受到历代藏书家的重视。由于传本极罕,世人难得一见。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曾借叶德辉藏本影印并收入《四部丛刊初编》,惟缩版影印,致使版面失真;后日本大正时期,大村西崖辑《图本丛刊》亦翻刻此书,同样不及明代原刻风貌逼真。
  中国书店所藏《古列女传》即为明万历年四十四年黄嘉育刊本。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书中有清人过录乾嘉间藏书家吴骞校文,极具学术价值。
  现将《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收入《中国书店藏珍贵古籍丛刊》中影印出版,以满足专家、学者及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需求,推动古籍文献整理与相关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七七-公元前六),原名更生,字子政,沛郡人。汉楚元王之后,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等职。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刘向自幼博览群书,熟悉儒家经典,精通天文星象之学。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有《古列女传》、《新序》、《说苑》等著作传世。

内页插图

目录

《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1
《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2
《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3
《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4

前言/序言


《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一函四册)图书简介 主题: 本书系《古列女传》与《续列女传》合辑之影印或校注本,共计四册。它汇集了中国古代社会中被推崇的女性典范事迹,旨在阐明儒家伦理对女性德行的要求与规范,是研究中国古代妇女史、伦理思想及文学叙事的重要文献。 内容概述: 《列女传》原书由西汉刘向所撰辑,是记录古代杰出女性事迹的专著。其核心宗旨在于宣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传统女性美德,通过列举历史上的贤妻、贞节烈女、忠孝之女等人物,以期达到“化天下、正风俗”的教化目的。 《古列女传》部分(原著部分): 此部分通常按照“母仪”、“贤臣之妻”、“励行”、“贞节”、“仁顺”、“孽嬖”(或称“节行”)等篇目结构展开,每篇下设若干人物小传。 1. 母仪: 重点记述了对子女教育有方、堪为天下母亲楷模的女性,如: 有虞之母: 强调了母亲在早期教育中对子女品行的塑造作用。 颛顼之妃、文王之母太姒等: 展现了在王室中,女性如何通过自身的德行影响君王和国家的治理。 2. 贤臣之妻: 记录了那些辅佐丈夫、支持丈夫事业,甚至在其蒙难时表现出非凡气节的妻子们。她们的事迹往往体现了对君主和社稷的忠诚,以及对丈夫名节的维护。例如,一些辅佐周公、孔子等圣贤的女性事迹,常被置于此列。 3. 励行(或称“君子之妻”、“谏诤”): 强调女性在维护道德标准方面的主动性。她们敢于劝谏丈夫的过失,甚至不惜以自身安危来阻止丈夫的错误行为,体现了深厚的道德勇气与家庭责任感。 4. 贞节: 这是《列女传》中篇幅较大且影响深远的部分,集中记载了维护自身名节、矢志不渝的女性。这些故事往往涉及对强权的反抗、对亡夫的忠诚,以及为了保持贞操而牺牲生命的悲壮事迹。其叙事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节烈”的理解和推崇。 5. 仁顺: 侧重于女性在家庭伦理中的表现,如孝顺公婆、和睦妯娌、宽厚待人等方面。这些故事描绘了理想化的宗族内部和谐关系,突显女性在维系家族稳定中的调和作用。 6. 孽嬖(或称“惑君”、“不义”): 虽然名为“孽嬖”,但这部分的目的并非赞美,而是以反面教材的形式警示后人。记录了那些因德行败坏、蛊惑君王或家族而导致祸患的女性,如夏之妺喜、殷之妲己等,以“恶女”为鉴,反衬出“善女”的可贵。 《续列女传》部分(后人增补): 《续列女传》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刘向《列女传》因时代限制而未能涵盖的后续历史人物,或对某些历史阶段的女性事迹进行补充和强调。其篇目结构和主题往往沿袭原书,但收录的人物跨度更广,例如可能涵盖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部分著名女性。 1. 主题深化: 续作者在保持传统伦理框架的同时,可能根据时代的变迁,对“妇德”的内涵进行了微调。例如,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女性在战乱中的坚韧、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如果被纳入范畴),可能会有新的侧重。 2. 地域与阶层扩展: 相比于《古列女传》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贵族或士大夫阶层,续书可能收录更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如一些民间贤女)的感人事迹,以期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3. 叙事风格: 续书的文字风格或会受到其撰写时代文风的影响,可能在细节描述或情感渲染上与汉代古朴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仍保持了史传文学的严谨性。 版本特点与价值: 本“一函四册”的版本,通常表明这是一套经过精心整理或影印的完整套本。 1. 体例完整性: 四册的配置,保证了《古列女传》与《续列女传》内容的完整性,是研究两者关系不可或缺的材料。 2. 文献价值: 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意识形态、性别规范、伦理道德教育、以及中国古代女性历史形象塑造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阅读这些传记,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期望标准是如何建立、维护和流传的。 3. 文学价值: 这些传记故事本身,是古代叙事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们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对后世的戏曲、小说、民间故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古列女传附续列女传》并非仅仅是女性事迹的汇编,它更是一部浓缩的古代社会道德手册,通过对贤女的颂扬和对恶女的警示,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女性道德图谱。其四册之体量,确保了这一宏大叙事体系的完整呈现,是史学、伦理学、文学研究者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实在精美,那厚实的线装,每一页都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觉得仿佛穿越了时空,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纸张的质地带着那种老物件特有的柔韧和岁月感,字体雕刻得清晰有力,一笔一画都透露出匠人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在装帧上那种严谨又不失典雅的风格,虽然内容本身可能需要静下心来细读,但光是翻开书页,欣赏这种传统工艺的美,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能把如此重要的传记集以这样的形式保存下来,真是对文化传承的极大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承载着古典的韵味,但其逻辑性和条理性却令人称道。在叙述那些波澜壮阔的家族兴衰或个人命运转折时,作者的笔触精准而克制,没有过多渲染情绪,而是用事实和引文构建起坚实的论据。尤其在梳理某些女性与朝廷、家族权力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展现了极高的史学素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女性地位演变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难以替代的宝库。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让人沉下心来,与古代先贤进行“对话”的文本,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它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每一则传记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伦理考量。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注解,才能完全理解某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是一种需要耐心的阅读体验,但也正因如此,每次能吸收到的信息量和思考的深度都远超快餐式的阅读。这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历史寻踪之旅,而非一次快速的信息采集。

评分

初读这部书的篇章时,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所描绘的女性形象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它并非简单地将女性置于一个单一的道德模板之下进行审视,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她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做出的抉择,以及她们展现出的超乎寻常的坚韧与智慧。那些关于贤妻良母、才女、以及那些在权力漩涡中挣扎的女性的记述,都显得那么真实而立体,让人忍不住去深思:在那个时代,一个女性的“德行”究竟是如何被定义和评判的?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远超出了单纯的史料记录。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编撰上,似乎有一种对“教化”的潜在追求,但它所采用的方式却非常高明,是通过展示具体的“案例”来达到引导读者思考的目的,而不是空泛的说教。那些被记录下的女性,无论是功业卓著的,还是遭遇不幸的,她们的人生轨迹都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对“完美女性”的期许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伦理课,让我对古代女性群体有了更全面、更具同理心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