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乔木为主,乔木、亚乔木、灌木、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进行全面、合理的安排
乔木是骨架,灌木是肌肉,藤本是筋络,草坪地被是肤毛,四者紧密结合,构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充分体现我国园林绿化的优点与特点。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配合
四季常青是园林绿化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考虑骨干树种,尤其是基调树种时,要特别注意选用常绿树种。我国北方气温较低,冬季绿色少,作树种规划时更应注意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搭配,以增强冬季景观。
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相结合
速生树种生长快、容易成荫,能满足近期绿化需要,但易衰老,寿命短。如无性繁殖的杨属、柳属树木及桦木、桉树等,见效快,不符合园林绿化长期稳定美观的需要。长寿树能生长上百年乃至上千年,但一般生长较慢,不能在短期内见效。两者结合,取长补短,能使见效陕与效果稳定达到有效的统一。
注意特色的表现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经济地位、城市性质不同,在园林绿化上要注意体现各自的特色。如悬铃木虽有行道树之王的美称,但是若地不分南北、城不分东西都是悬铃木时,就会使人产生单调感。地方特色的体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当地著名、为人们所喜爱的数种树种来表示;二是以某些树种的运用手法和方式来表示。
要切实重视“适地适树”的原则
适地适树,通俗地说,就是把树木栽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是因地制宜原则在园林树木选择上的具体化。也就是使树种生态习性与园林栽植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达到树和地的统一,使其生长健壮,充分发挥园林功能。因此,适地适树是园林绿化树木选择的基本原则。
园林树木适地适树的标准也应根据园林绿化的主要功能目的来确定。
对于防护林在污染区起码要能成活,整体有相当的绿化效果,对偶尔的高浓度污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对于观赏为目的者要求生长健壮,清洁、无病虫害、供观赏的花果正常。
对于以某些特殊艺术为目的,如表现苍老、古雅或矮化的树木其营养代谢应是平衡的、稳定的,并能维持较长寿命。
充分利用城市众多的建筑物之间形成大量的小气候环境,引进更多的树种,丰富城市的景观。
根据地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贯彻园林结合生产的原则
存树种规划中,应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几种在当地生长良好而又为广大市民所喜爱的树种作为表达当地特色树种。例如有“刺槐半岛”之称的青岛,可将刺槐作为特色树种之一。在北京,可将白皮松作为特色树种之一。在确定该地的特色树种时,一般可从当地的古树、乡土树种和引入树种中在园林绿地里确实起着良好作用的树种中加以选择,而且应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总之,有了科学合理的树种规划,就可以使园林建设工作少走弯路,避免浪费,有效地保证园林建设工作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2.1.5.2具体树种规划
在树种调查的基础上,遵循上述原则,制定当地城市绿化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名单。
基调树种指各类园林绿地均要使用的、数量最大、能形成全城统一基调的树种,一般以1~4种为宜。
骨干树种指对城市印象影响最大的道路、广场、公园的中心点、边界等地应用的孤植树、庭荫树及观花树木。骨干树种能形成全城的绿化特色,一般以20~30种为宜。
一般树种则种类多少不限,通常可选用100种或更多。
作为城市绿化重点的基调树种和各类绿地的骨干树种,选择应少而精。基调树种的确定尤其应准确、稳定、合理。
……
坦白说,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其视觉上的冲击力。那些高清的、色彩还原度极高的植物照片或手绘图,简直就像是将整个植物园搬到了我的书桌上。每一页都充满了生命力,那种细致到连叶脉的纹路、花瓣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的描摹,体现了作者在资料收集和影像呈现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超越传统图谱枯燥叙述的工具书,而这本似乎恰好抓住了精髓: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用来“查阅”的,更是可以用来“欣赏”的。我个人对一些冷门的观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的介绍尤为关注,因为它们往往是普通园艺指南中容易被忽略的“遗珠”。如果书中能对这些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有深入的分析,比如它们在城市环境中的抗逆性如何,以及如何巧妙地将它们融入景观设计中,那就太棒了。毕竟,园艺的应用性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种植本身,更关乎如何创造一个宜居、美观且可持续的户外空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显得非常考究,清晰的分类和索引系统,让我在急需查找特定信息时,总能迅速定位,这对于快节奏的生活中进行园艺工作来说,简直是效率的保障。
评分这本关于园艺植物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让人心生向往,那份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赞叹,仿佛已经从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出来。我一直对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植物充满好奇,尤其是在自家小院里,总想知道那些花草树木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最适合怎样的照料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耐心细致地为我们揭开植物世界的神秘面纱。它应该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图鉴层面,更重要的是,能深入探讨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对光照和土壤的偏好,以及在不同季节应采取的养护策略。想象一下,手里捧着这本书,漫步在花园中,能够随时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精美插图和详尽描述,准确地辨认出眼前的“访客”,了解它的家族背景和独特的生态故事,那将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园艺技巧,比如如何通过合理的修剪来促进开花,或者如何用自然疗法来防治病虫害,让我们的园艺实践更加得心应手,让每一株植物都能以最饱满的姿态回报我们的关爱。这本书的分量感,应该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初学者能顺利入门,让资深爱好者也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将园艺的乐趣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饱读诗书、却又脚踏实地的植物学家进行了一场深入的田野考察。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贯穿始终,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准确性,这让人对书中的信息深信不疑。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植物起源和演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深度,它没有回避复杂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用清晰的语言进行了解释,使得即便是植物学门外汉也能窥见植物世界运作的宏大规律。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求知欲。我希望书中在介绍一些传统名贵花卉时,能够附带一些关于它们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毕竟植物常常与人类文明、诗歌、哲学紧密相连,了解这些“文化基因”,能让我们的种植体验多了一份人文的厚重感。一本好的工具书,理应在提供硬核信息的同时,滋养读者的精神世界,让园艺不再是简单的劳作,而成为一种富有哲理的生命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不是仓促成书的产物,而是凝聚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心血结晶。我翻阅到一些关于植物繁殖和育种的基础知识部分,发现其讲解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将嫁接、扦插、播种等技术简单地列为步骤清单,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方法的科学原理,比如为什么特定的激素水平有利于生根,或者为什么某些植物需要低温休眠才能打破萌发抑制。这种对“为什么”的探索,正是将读者从“操作者”提升为“思考者”的关键一步。在如今园艺DIY风盛行的时代,掌握这些底层逻辑至关重要,它能让我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不再束手无策,而是能够根据植物的生理反应,做出最合理的调整。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厚重感和权威性,使得它在众多园艺书籍中脱颖而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种什么”的答案,更是关于“如何科学、有效地让它们繁荣昌盛”的完整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应用”二字的深刻诠释上。它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植物学分类的层面,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将这些美丽的生灵,真正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城市绿化之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一块篇幅专门讨论区域性植物的应用,比如针对北方寒冷气候或南方炎热潮湿环境的特定植物推荐清单,这对于身处特定地理环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宝贵信息。一个成功的园艺项目,关键在于选择“对的植物”在“对的地方”生长。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不同高度、不同花期的植物进行层次搭配,从而实现四季有景的园艺效果。此外,鉴于现代人对环保和可持续性的日益关注,如果书中还能探讨一些节水型园艺、本土植物的推广,甚至是利用植物进行空气净化和改善微气候的知识,那就更具时代意义了。它应该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行动手册”,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导的能力,才是衡量一本优秀园艺书籍的硬性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