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是視覺的藝術。觀摩和分析經典作品或許是習得紀錄片技藝的最佳途徑,這是本書創意和創新的初衷。與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本書以對經典紀錄片的解析替代枯燥刻闆的教條,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取代抽象理論的描述,以群體的多元分析代替個人的單一判斷,並提供瞭“文字+視頻”的雙重教學文本。
評分本書從600多部紀錄片中精心挑選40餘部作品進行分析,以我國紀錄片的發展實際為依據,將這些作品大緻分為人文類紀錄片、文獻類紀錄片、欄目類紀錄片、新紀錄運動作品、人物類紀錄片、紀錄片導演與作品研究、外國紀錄片等七部分,著力反映我國紀錄片20多年來的創作實績及創作理念、錶現手法的嬗變。
評分書很不錯。
評分每一部作品都放在紀錄片發展史的坐標係中予以考察,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上,針對具體情況,從主題、題材、畫麵、構圖、解說、音樂、剪輯、鏡頭等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文字優美,解讀到位。
評分舊書當新書賣,還是京東自營的圖書,失望!
評分本書從600多部紀錄片中精心挑選40餘部作品進行分析,以我國紀錄片的發展實際為依據,將這些作品大緻分為人文類紀錄片、文獻類紀錄片、欄目類紀錄片、新紀錄運動作品、人物類紀錄片、紀錄片導演與作品研究、外國紀錄片等七部分,著力反映我國紀錄片20多年來的創作實績及創作理念、錶現手法的嬗變。
評分書很不錯。
評分社會適應一直是健康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關注的熱點。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中學到大學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使得對大學生社會適應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社會適應是社會化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個體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27]。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滿狀態。”相關實證研究結果錶明,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1][2][3]。因此,研究大學生的社會適應狀況及其適應能力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未來人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4]。
評分總結前人關於人格與社會適應的研究發現,以往對社會適應的研究更多的以社會適應狀態或者社會適應過程為研究對象,而較少涉及社會適應能力。區彆於社會適應狀態和過程,社會適應能力指個體為瞭滿足社會環境的要求而逐漸學會獨立地掌握社會規範、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學會自我控製與調節,從而有效地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8]。相比較而言,社會適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更好的預測性和遷移性。同時,堅韌人格( hardness )[9]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一直被作為影響疾病和健康的因素進行研究[10][11]。有研究指齣,在軍事環境下,堅韌人格能顯著預測軍人的適應能力[12]。在日常生活條件下,堅韌人格對社會適應的影響前人還沒有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堅韌人格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並深入揭示其中的作用機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