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多年前,在古中国的大地上,有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它起于曹魏,兴于西晋,盛于东晋,衰于梁,亡于陈,其流风余韵绵延悠悠三百载,谱写了六朝的名士风流。其冠冕之盛,只有*一望族“琅邪王氏”可与之比肩,它就是陈郡阳夏[阳夏:今河南太康]的谢氏家族。
谢氏家族中的子弟皆龙章凤彩,衣冠磊落,或擅于音声,或精通乐器,或长于舞蹈,或钟情诗文,一门几代文采风流,雅士相衔而出,文才相继,不绝于书。子弟中,文韬武略,立下赫赫战功者有之;崇尚自然, 开创山水诗派者有之;谱写乐章,修复失传雅音者亦有之。此外,他们在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也都有极高的造诣。令唐代大诗人王勃抱憾自己“非谢家之宝树”的谢氏家族,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让无数文人雅士为之折腰,为之倾倒。《芝兰玉树生庭阶:谢安与谢氏家风》带领大家走近这个家族,一窥原委。
《芝兰玉树生庭阶:谢安与谢氏家风》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南朝谢氏家训、家规、家风,以及对整个谢氏家族的影响。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谢氏家族严谨、有序的家训、家风,对今天的和谐的家庭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丛艳姿,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成员。曾参与《传统文化》丛书(齐鲁书社)的编写工作;担任《中华传统文化》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引 言
第一章 “起”
第一节 虎父“犬”子
第二节 金友玉昆
第二章 “升”
第一节 东山养望
第二节 棋逢敌手
第三章 “盛”
第一节 匡扶晋室
第二节 策马淝水
第四章 “衰”
第一节 倦飞而还
第二节 祸不单行
第五章 “亡”
第一节 落日余晖
第二节 零落成泥
结 语
参考文献
谢氏家风的奠定者
谢鲲,字幼舆,谢衡之子。
谢鲲十岁时,“八王之乱”爆发,生长于乱世,又受元康玄风影响的谢鲲,不同于精通儒学的父亲,他更喜欢《老子》和《易经》。谢鲲言辞通达,见识高远,时常不修边幅,他追随元康名士,列位于当时有名的名士团体——“四友”和“八达”。
在《晋书》里,谢鲲与“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并列入传。“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故事俯拾皆是,比如大醉之后睡在邻家卖酒女旁侧的阮籍,在母亲丧礼上吃肉饮酒而后口吐鲜血的嵇康, 赤身裸体饮酒放歌的刘伶……可以想见,与他们一起并入史书的谢鲲,其言行举止应该也是一样的任情放达。果不其然,谢鲲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因调戏邻家女被打掉牙齿的事,这件事甚至成为一个成语而广为流传。
投梭折齿
谢家的邻居高家有个女儿,天生丽质、清丽脱俗。一天,少女在屋内织锦,木梭在机杼上往来不绝。谢鲲路过窗边,看到眼前这个粉汗盈盈的少女,不禁被她淡然悠远的娴静之态所吸引,风流不羁的谢鲲难免言语轻佻、举止轻薄。少女恼羞成怒,随手将手中织锦的梭子朝谢鲲打去,不偏不倚,正好打到他的脸上,一下子就打掉了他两颗牙齿,谢鲲掩面而走。
当时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哈哈大笑,还编了歌谣来取笑他:“任达不已,幼舆折齿。”意思是说,任情放达不止啊,幼舆没了牙齿啦。谢鲲听到不以为意,仰天长啸,并说:“没了牙齿,又不会妨碍我唱歌。”
如果说这件事只是人们取笑谢鲲为人轻浮的一点儿茶余饭后的谈资的话,那么被时人和后人倾慕和盛赞的,则是谢鲲的超然物外的高远畅达和他那“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的淡泊心怀。
永兴年间(304—306年),正值“八王之乱”之时,嫉恨谢鲲的人给长沙王司马乂进谗言,诬陷谢鲲想要逃跑,于是司马乂下令鞭打他。谢鲲并不辩驳,立即解开衣衫准备领罚,而且没有一点儿忤逆的神色。司马乂见状不觉惊异,又下令放了他。谢鲲就整理好衣衫,同样不见喜色。时任太傅的东海王司马越听说了谢鲲的名气,便召他为属官,但没过多久,谢鲲又因罪被免官。当时的人都为他扼腕叹息,认为到宰府任职不久就被罢黜实在令人惋惜。但是,谢鲲听到这个消息,反而操琴放歌,并不在意。大家无不佩服他的高远畅达、恬静淡泊。
不久之后,司马越再次征召他入府担任参军事[参军事:是军府中重要的幕僚]一职。谢鲲见当时朝野混乱,就以病为由辞官去了豫章[豫章:今江西南昌],途中经过一个无人居住的亭子便留宿下来。有人告诉谢鲲这个空亭有妖怪,经常有人在此被杀害,谢鲲却不以为意。果然在拂晓之时,恍惚中似有一个穿黄色衣服的人呼唤谢鲲的名字,并要他开门。谢鲲毫无惊惧之色,顺着窗子将那人的肩胛拧断,拿起一看,竟是鹿的胛骨,谢鲲循着血迹将鹿抓住。此后,那座空亭再也没有妖怪出现了。
捕妖捉怪之说,或许是时人倾慕谢鲲的附会之语,又或许是以讹传讹的美丽误会,只是透过这个故事,谢鲲淡然的个性却是愈加鲜明了。因为谢鲲的名气,曾辅佐晋元帝司马睿登基的重臣王敦征召他为长史[长史:各个历史时期此职位的职能不一,总体说来,是辅佐和总理府内事务之职]。当时有“一世龙门”之称的王澄在王敦家里遇到谢鲲时,两人倾盖如故,相谈甚欢,直言“只有谢长史可以和他交谈”,却对王敦不予理会。
谢鲲落拓不羁的畅达心性和放达的性情,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名士的声望,实现了谢氏家族由儒入玄的转变,也为谢氏家族地位的上升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开启了整个家族长达三百年的名士家风。自他之后,谢家子弟纵情山水、举杯邀月,除了深深庭院,他们还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然而,提高家族的名望只是使家族立足于朝堂之上的一个方面,要想稳固家族地位,发展家族门户势力,仅有“浮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鄙俗的“事功”。而此“事功”则有赖于儒学之指导。事实上,在魏晋时期虽然玄学一枝独秀,但儒学从未被入仕的士人弃若敝屣。因为他们清楚,儒学的社会效用并不是玄学可以完全替代的。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士族阶层孜孜追求的。要想在朝堂之上立足,仅仅依靠玄学的任达是不能长久的。另外,要维系家族内部的团结和家族的兴盛,也只能依靠儒学的思想来完成。所以,玄学名士从未摒弃儒学,而站在儒家的对立面,他们多是“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谢鲲也是这样,他的佯狂避世、悉心方外并非完全不以世务婴心,也并非完全不以功名为计、宅心方外,他先后跟随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又入王敦的军府供职。在同僚陷入困顿时他仗义执言,在百官道路以目时他进谏如常。他能够审时度势、进退有度,甚至在王敦谋逆之心显露朝野时他亦能直言劝谏,在知道无法劝阻后,他便懈怠政务,经常和当朝的名士们纵酒放歌,才使得家族未受此事牵连。
总 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 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 “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 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古典原则的式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芝兰玉树生庭阶:谢安与谢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对谢安这位历史人物的追溯,更是对一种深刻的家族文化和精神传承的探索。书中对谢氏家族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家族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保持其家族的声誉和影响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家风”这一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更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芝兰和玉树,这两个意象的选择,精准地概括了谢氏家风的特点:清高、脱俗,同时又不失挺拔、向上。书中通过大量的史实,展现了谢安如何以身作则,如何引导族人,如何构建一个以德行为基石的家族。我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艺术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家风”的意义,它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对子孙后代的品德培养和精神引领上。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初见《芝兰玉树生庭庭阶》,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没想到,它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作者以极其考究的史料为基础,却又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将谢安和谢氏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仿佛置身于东晋的某个午后,看着谢安在竹林中与友人谈笑风生,听着他们高谈阔论,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书中对谢安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他有他的智慧,也有他的烦恼;他有他的成就,也有他的无奈。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谢安如何处理家族事务,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与亲族保持良好关系的描写。这些细节,恰恰展现了谢氏家风的精髓:一种既重视家族荣耀,又强调个人修养的传承。芝兰的清芬,象征着高洁的品德;玉树的挺拔,象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家风,并非是刻意的教导,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熏陶。
评分《芝兰玉树生庭阶》带给我的,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场关于“士”的精神远游。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名士辈出的时代,与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人一同游历山水,品评诗文,纵论天下。书中对于谢氏家族“清谈误国”的争议,以及谢安本人在政治舞台上的进退之道,都有着深入的探讨。我被谢安那种“安贫乐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所打动,也为他“举棋不定”的军事智慧而赞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谢氏家风的独特之处。它强调的并非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富足;并非是官爵上的显赫,而是品德上的高尚。芝兰的清雅,玉树的挺拔,这些意象的运用,精准地传达了谢氏家族对子弟品行、才学、气度的期望。我喜欢书中对谢安教育理念的解读,那种尊重个体、因材施教的方式,在如今看来依然极具启发意义。它让我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下一代,让他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出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列,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品德和高雅情趣的追求。
评分“芝兰玉树生庭阶”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读完《芝兰玉树生庭阶:谢安与谢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我感到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这本书将谢安这位传奇人物置于谢氏家族的宏大背景下,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以及其中闪耀的家风之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史料梳理和人物刻画上的功力。从王敦之乱到淝水之战,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无数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而谢安,则以其超然的智慧和从容的气度,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谢安如何平衡家族利益与国家命运,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保持自身独立与清醒,有着精彩的描绘。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对谢氏家风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功名利禄的传承,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智慧,一种精神追求的传递。芝兰的清幽,玉树的挺拔,这些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贯穿全书,将谢氏家族的文人气质和高洁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从中看到了家族责任,看到了文化传承,更看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因为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名人家风的窗口。
评分《芝兰玉树生庭阶》带给我的,是一次关于“士”的文化溯源之旅。谢安,这位东晋的传奇人物,在书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看到了他如何在乱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安然自处,以及他在处理家族事务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胸怀。更令我赞叹的是,本书对谢氏家风的解读,堪称点睛之笔。芝兰象征着高洁脱俗的品性,玉树象征着挺拔向上的精神,这两个意象的完美结合,勾勒出了谢氏家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价值追求。书中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以及政治抱负的描绘,展现了谢氏家风如何在一代代人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我从中看到了对知识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对道德伦理的坚守,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家风,是能够引导一个人走向高尚,是能够塑造一个家族的灵魂,是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印记。
评分《芝兰玉树生庭阶》是一本让我反复咀嚼的书。它所描绘的谢安和谢氏家族,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挣扎,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谢安人生选择的解读。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如何在权力与名声之间游刃有余,又如何在家族责任与个人情怀之间找到平衡。书中对谢氏家风的描绘,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那种刻板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传承。芝兰的清雅,玉树的挺拔,这些意象的运用,将谢氏家族注重品德、才学、风度、气度,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从中看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看到了长辈对晚辈的悉心教导,也看到了家族成员如何将这种优秀的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家风的魅力在于其潜移默化,在于其润物无声,在于其能够塑造一个家族的精神气质。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东晋风情画卷,而谢安和谢氏家族则是画卷中最耀眼的笔触。初读《芝兰玉树生庭阶》,我便被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所吸引。书中关于谢安的描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对其内心世界、人生哲学的一次深入探究。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位文学家、一位家族领袖的多重身份,以及他在不同角色中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从容。而谢氏家风的探讨,更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巧妙地运用“芝兰玉树”这一意象,将谢氏家族所追求的高洁品性、卓越才华、挺拔身姿,以及世代传承的文人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对教育理念的实践,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都有着精彩的阐述。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家风的传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精神上的遗产,是一种能够影响家族兴衰、塑造个体品格的强大力量。
评分《芝兰玉树生庭阶》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如何将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升华为一部关于家族精神传承的百科全书。谢安,这位东晋的传奇人物,在书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看到了他年轻时的不羁与才情,中年时的智谋与担当,以及晚年的超然与淡泊。作者并没有将他神化,而是将他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现了他的成长、选择与局限。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谢氏家风”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关于谢安本人,更是关于他如何影响家族,以及家族如何塑造他的。芝兰玉树,这两个意象的巧妙运用,勾勒出了谢氏家族对后辈的期望:既要有清雅脱俗的品性,又要有挺拔向上的气概。书中详细叙述了谢氏家族在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留下的印记,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将家族的优秀品质代代相传。我从中看到了严谨治学的态度,看到了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也看到了对艺术审美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思考,家风的真正力量在于潜移默化,在于榜样的力量,在于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核。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芝兰玉树生庭阶:谢安与谢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就极具画面感和象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仿佛置身于东晋那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年代。谢安,这位备受敬仰的名士,他的智慧、他的风度,以及他在乱世中的从容,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更令我称道的是,本书将谢安置于谢氏家族的宏大背景下,深入剖析了谢氏家风的形成与传承。我被书中对家族内部人际关系、教育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描写所打动。芝兰象征着高洁的品性,玉树象征着挺拔的英姿,这两者相结合,正是谢氏家族对后辈最美好的期许。书中不乏对当时社会风气、政治格局的细致描绘,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谢安及其家族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家族责任、个人修养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道理。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塑造优秀品格、传承家族精神的指南。
评分初读《芝兰玉树生庭阶:谢安与谢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便被那份跨越千年的风雅所深深吸引。谢安,这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一直与风流才俊、从容淡定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更立体、更丰富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谢安的传记,更是一次对谢氏家族辉煌过往的深度挖掘。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庭阶”这一意象的描绘,它象征着家族的基业,是无数代人辛勤耕耘、传承荣耀的载体。芝兰作为高洁品性的象征,与玉树的挺拔俊秀相结合,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了谢氏子弟的杰出品格和卓越才华。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回东晋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让我们得以窥见士族阶层的日常生活,品味他们的雅集、玄谈,感受他们对艺术、文学、政治的独特见解。从书中,我仿佛能听到谢安在淝水之战前,那种泰然自若的指挥若定,感受到他“王与马,共天下”的胸怀,以及他退隐后,那种超然物外的风采。这本书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翔实的史料,将谢氏家族的兴衰、谢安个人的成长与选择,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谢安教育子女和培养族人的章节,那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家风影响。它让我思考,真正的家风传承,并非是刻板的规矩,而是融入血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评分好
评分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评分当大家看到我的这一篇评价时,表示我对产品是认可的,尽管我此刻的评论是复制黏贴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肯定商家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差评我会直接说为什么的。所以大家就当作是产品质量合格的意思来看就行了。最后祝店家越做越好,大家幸福平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评分好
评分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评分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评分当大家看到我的这一篇评价时,表示我对产品是认可的,尽管我此刻的评论是复制黏贴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肯定商家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差评我会直接说为什么的。所以大家就当作是产品质量合格的意思来看就行了。最后祝店家越做越好,大家幸福平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评分当大家看到我的这一篇评价时,表示我对产品是认可的,尽管我此刻的评论是复制黏贴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肯定商家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差评我会直接说为什么的。所以大家就当作是产品质量合格的意思来看就行了。最后祝店家越做越好,大家幸福平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评分当大家看到我的这一篇评价时,表示我对产品是认可的,尽管我此刻的评论是复制黏贴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肯定商家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差评我会直接说为什么的。所以大家就当作是产品质量合格的意思来看就行了。最后祝店家越做越好,大家幸福平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