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史研究的视角,在系统梳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口岸情况基础上,把近代以来近200年间不同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详细梳理了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政府在外国势力逼迫下逐步对外开放通商口岸,以及为了救亡图存、振兴商务、保护主权而自开通商商埠的状况。
二是从总体上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口岸的总体情况、主要成效以及目前口岸开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是结合不同类型的开放口岸进行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通过实证进一步验证了口岸开放对区域经济贸易和各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是选取水运港口口岸为分析对象,深入地研究了区域港口之间以及港口群内部各港口之间的竞争合作问题。
五是通过对全国各省域口岸进出境运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出口岸进出境运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关系。
六是对中国对外开放口岸的审批机制和口岸管理体制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七是针对我国口岸开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口岸开放管理、提升开放口岸水平的政策建议。
朱振,男,1975年8月生,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人,管理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中央机关工作。研究兴趣包括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经济和金融、行政管理等,先后在核心期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参编图书多部,撰写研究报告多篇。
第1章绪论
1.1选题原因
1.2选题意义
1.3口岸的概念、分类及主要特征
1.4本研究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1.5本研究创新之处
1.6本研究局限之处
1.7本章小结
第2章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及启示
2.2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及启示
2.3口岸开放及其发展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
2.4西方学者关于中国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研究概述
2.5国内学者关于中国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研究概述
2.6学界关于中国近代以来自开商埠的研究概述
2.7专家学者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口岸开放及其发展的研究概述
2.8本章小结
第3章中国古代开放口岸的历史考察:约公元前770—1839年
3.1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的发展比较
3.2现代意义的口岸的缘起
3.3秦汉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
3.4唐宋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
3.5元明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
3.6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开放的口岸
3.7本章小结
目录
第4章中国近代开放口岸的历史考察:1840—1948年
4.1康乾盛世的落日余晖与近代西方重大变革及其深远影响
4.2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英间贸易
4.3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主要影响
4.4近代中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和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4.5近代中国自开商埠
4.6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口岸对外贸易
4.7近代(1840—1949年)中国口岸开放的主要特征
4.8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4.9近代西力东渐与清季急剧衰败的主要原因及历史教训
4.10本章小结
第5章中国当代开放口岸的考察:1949—2014年
5.1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
5.2改革开放后沿海、内陆、沿边各区域口岸开放情况
5.3全国二类口岸的审批及清理整顿
5.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口岸开放的主要成就
5.5目前口岸开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6本章小结
第6章口岸开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6.1基于水运口岸的实证验证
6.2基于航空口岸的实证分析
6.3基于公路口岸的实证分析
6.4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俄口岸贸易实证分析
6.5内蒙古自治区GDP增长与中蒙、中俄口岸贸易增长的实证分析
6.6基于铁路口岸的实证分析
6.7本章小结
第7章口岸开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7.1水运口岸与区域产业经济关系的实证验证
7.2公路口岸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实证分析
7.3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港口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实证分析
7.4本章小结
第8章我国开放口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8.1目前我国水运港口口岸间竞争与合作的基本态势
8.2我国主要港口群的分类及其竞争比较优势
8.3区域港口之间竞争合作的主要模式
8.4区域港口竞争与合作的策略模型
8.5区域港口群合理规模的确定
8.6提升区域港口群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8.7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港口综合竞争力
8.8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口岸竞争力分析
8.9国外港口群竞争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8.10本章小结
第9章我国各省域口岸进出境运量的空间和平面统计分析
9.1进出境口岸运量空间统计分析的理论方法与模型介绍
9.2口岸运量的空间统计实证分析
9.3不同区域口岸进出境运量平面统计分析
9.4基于平面和空间统计分析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5本章小结
第10章我国口岸开放机制与口岸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10.1我国对外开放口岸的审批机制
10.2其他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的审批机制
10.3我国与其他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的审批机制比较
10.4我国口岸管理体制的变迁发展
10.5深圳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其启示
10.6部分国家口岸管理体制情况及启示
10.7本章小结
第11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主要内容及研究结论
11.2主要政策建议
附录
附录1国务院关于口岸开放的若干规定
附录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口岸领导小组关于地方口岸管理机构
职责范围暂行规定的通知
附录3国际航行船舶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检查办法
附录4国务院关于印发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方案的
通知
附录5国务院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6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国务院口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
附录7国家口岸发展规划(2011—2015年)
附录8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
附录9国家“十五”口岸发展规划要点
附录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电子口岸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附录11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附录12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
中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口岸开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发展与全球互动的问题。口岸,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咽喉,其开放的背后必定交织着政治的博弈和经济的算计。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比如,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漫长历程中,哪些政治因素决定了口岸的选择和开放的顺序?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还是为了平衡国内各区域的发展?又或者是为了测试不同的改革模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政治决策的逻辑,并且分析这些决策对经济层面产生的具体影响。口岸开放是否会成为地方政府争取更大自主权和经济利益的突破口?它又如何在宏观经济层面,推动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政治资本”、“经济俘获”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案例,并且会详细分析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早期沿海口岸的设立,以及后来内陆地区口岸的逐步开放,这些决策是如何被政治和经济因素所塑造的。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对中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通过战略性地开放口岸来推动国家发展的深度解读。
评分我对《中国口岸开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这个书名感到非常好奇,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非常关键但又似乎被忽视的领域。口岸,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门户,其设立和发展绝非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行为,必然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经济策略。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析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是不是会探讨,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中央政府是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口岸进行开放,来试探性地引入市场机制,并以此来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改革?这种“试点”模式背后,是否存在着规避政治风险的考量?同时,口岸的开放又如何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格局?例如,它们是否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影响了原有的利益分配,甚至对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寻租”、“制度变迁”等经济学概念,以及“国家能力”、“利益集团”等政治学概念在口岸开放进程中的具体体现。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在揭示中国经济奇迹背后,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以及政治力量如何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中国口岸开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预示着一场关于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和政治权力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度解析。口岸,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其开放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行为,更是政治博弈和社会变革的缩影。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审视这些口岸从封闭到开放,再到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的过程。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出于政治考量,来决定哪些口岸需要开放,以及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这些决策又如何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甚至权力格局?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口岸开放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隐性的政治规则,或者说,经济利益是如何与政治权力相互交织,形成某种独特的“中国式”政治经济学实践。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在为我们揭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背后那层更深层次的逻辑,让我们理解,经济的腾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国家意志、政治策略以及社会力量的博弈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感觉会是一本很有深度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系很感兴趣。尤其是“口岸开放”这个角度,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宏大的议题。口岸,作为国家对外交流的前沿阵地,其开放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变迁,必然与国家整体的政治决策紧密相连。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工具结合起来,去解读口岸开放背后的逻辑,比如,是否存在某种政治考量驱动了口岸的选择和开放的程度?这些开放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利益集团的形成,甚至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我尤其想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口岸开放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是否发生了变化,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些变化。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具体案例,比如深圳、厦门等早期经济特区,以及后来内陆口岸的开放,它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这本《中国口岸开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听起来就像是在为理解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提供一把关键的钥匙,它有望揭示出那些隐藏在经济增长数字背后的深层政治运作机制,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崛起的复杂性。
评分读到《中国口岸开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系列关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化进程的疑问。口岸,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点,更是思想、资本、技术和商品流动的枢纽。这本书似乎在探讨,当一个国家决定开放其口岸时,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政治意图在驱动?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还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又或者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政治决策的动因,并且分析这些决策是如何在经济层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例如,口岸开放是否意味着权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地方官员在开放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存在利益集团在背后操纵,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并通过政治手段来巩固这些利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权力的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政治学”的洞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口岸开放过程中,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性之间的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如何影响了开放的模式和成效。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次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背后深层结构和运作机制的精彩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