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谱全书:蒋维崧印存

中国印谱全书:蒋维崧印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维崧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谱
  • 中国印章
  • 蒋维崧
  • 清代
  • 艺术
  • 书法
  • 传统文化
  • 收藏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5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8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蒋维崧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开始从乔大壮先生学习书法篆刻。抗战期间,曾与乔先生同住在一处寓所,朝夕相处,得以向乔先生随时请益,印艺遂大进。作为乔派篆刻艺术的传人,蒋先生的篆刻在章法布置上既有乔先生构思精妙、文雅之长,又从秦汉玺印中直接吸取了一些朴拙自然的营养。与乔先生的短促冲刀相比,蒋先生的用刀更接近黄牧甫的浚厉,印章中类似牧甫的『险刀』、『逼边』的运用,使线条更加爽劲、精彩。精心设计的篆法通过爽快的刀法表现出来,几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意境,形成了既高雅峻洁,又自然生动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蒋维崧,字峻斋,室名费白日宦、归纲室。世籍昆陵。家族可考二十世,明清两代各有进士二人。曾祖蒋日豫,字侑石,是晚清著名学者,长于经史及音韵训诂之学。生平主要著述收入穴蒋侑石遗书移。穴诗话移云,『侑石承常州学派,以北江、渊如、皋文为矩矱。诗雅健,喜效北江,而藻韵夫丽,才与学足以充之。骈文、填词、书法无不工。』父蒋福琨,字赞丞,民国时任国民党最高法院法院推事、庭长。母张季畹。
  一九一五年“一九三三年乙卯”“癸酉”十八岁。
  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二日出生于江苏常州。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五年在南昌匡秀小学读书,至初小毕业。受家藏金石书画的熏陶,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九二六年进南京宁一附小读书。一九二六年秋至一九二八年暑期在北京汇文第三附小读书,至高小毕业。
  一九二八年九月至一九二九年七月在苏州私立树德中学读初中一年级。
  一九二九年九月至一九三一年七月在南京私立钟英中学继续读初中,至初中毕业。
  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四年七月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中学读高中,至高中毕业。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国印谱全书:蒋维崧印存》内容概述 《中国印谱全书:蒋维崧印存》作为中国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系统地收录、整理并研究了近代著名篆刻家蒋维崧先生的印章作品。本书并非一部笼统的印章汇编,而是聚焦于蒋维崧一生的艺术成就和印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内容组织严谨,旨在为篆刻艺术爱好者、研究人员及艺术史学者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和深入的解读。 本书的整体结构围绕“存”、“述”、“析”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存”,即印章作品的全面收录与考订;其次是“述”,对蒋维崧的生平、艺术背景及其印学风格进行详尽的记述;最后是“析”,深入剖析其作品的艺术特征、技法特点及历史地位。 一、 蒋维崧印章作品的系统收录与整理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蒋维崧印章的全面、权威的收录。这些印章涵盖了蒋维崧创作生涯中的不同阶段,体现了他艺术风格的演变与成熟。 1. 印章分类与编排: 印谱的编排采取了清晰的分类体系,便于读者查阅和对比。通常会根据印章的使用性质进行划分,例如: 名章与字号章: 这是印谱中最基础的部分,收录了蒋维崧的常用姓名章、表字章、号章,以及他为自己取的各种雅号印。这些印章往往是其艺术风格的起点和基本面貌的展现。 闲章与诗词印: 闲章是篆刻家寄托个人情怀、表达哲理或引经据典的重要载体。本书详细收录了蒋维崧所刻的格言、警句、引文、诗句等闲章,每一方都配有清晰的释文和考证,反映了蒋维崧的学识修养和人生感悟。 寿庆与纪事印: 记录了蒋氏参与重大事件、为友人祝寿或纪念特定场合而刻制的印章。这类印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社会交往网络和人际关系。 他刻代治印(应收录的为他为他人所刻): 蒋维崧为众多友人、同道乃至重要机构所刻制的印章,展现了他作为篆刻家的社会影响力。这部分内容通常会附带有关委托人和刻印背景的说明。 2. 拓片质量与细节呈现: 本书极为重视印拓的质量。所有收录的印章均采用高清晰度的原钤拓片,力求真实还原印面效果。对于朱文、白文的区分、印泥的深浅、刀法的力度与残损情况,都在拓片中得以细致展现。部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印章,可能还会附带印蜕、侧款的放大图,以供学者研究刀法细节。 二、 蒋维崧的生平及其篆刻艺术流派阐述 在印章作品展示的同时,本书提供了扎实的文字论述,将蒋维崧置于近代篆刻史的宏大背景中进行考察。 1. 艺术生涯的梳理: 详细记述了蒋维崧的生平事迹、师承渊源,特别是其与吴昌硕、赵古泥等前辈大家的交往与影响。这部分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道路的形成过程,如早年对浙派的钻研,以及后期的融合创新。 2. 印学思想的解读: 蒋维崧的篆刻艺术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书中会阐述他的“篆法为上,刀法次之”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对金石学、古文字研究的运用。尤其会强调他如何将传统碑学精神融入篆刻的布局与线条处理之中。 3. 风格演变的分期论述: 本书会根据印章的年代和风格变化,将蒋维崧的创作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 早期探索期: 风格可能偏向于工整典雅,追随前人规范。 中期成熟期: 此时期,其独特的“浑厚苍劲”或“峻峭古拙”的风格开始确立,大量代表作出现。 晚期超逸期: 风格趋于简练、意境开阔,强调书写性和金石气的融合。 三、 艺术技法与美学特征的深度分析 超越简单的图录性质,《蒋维崧印存》的重要贡献在于其对艺术本体的深入剖析,这些分析均基于所收录的印章实例。 1. 篆法与布局的精妙: 蒋维崧的篆书功底深厚,这直接体现在他的印面布局上。书中会分析他如何处理字体的疏密、欹侧,如何根据不同的印章内容和形状(如方寸、长条、圆形)进行“因材施艺”的布局。例如,对秦汉以来不同书体的化用,以及如何避免俗套,创造出既合规范又具个人面貌的篆法。 2. 刀法特征的解读: 刀法是评判篆刻家水平的关键。本书将详细描述蒋维崧的常用刀法,例如: 冲刀与切刀的运用: 他在线条的处理上,是偏重于遒劲的切刀(表现金石的凝重感),还是善于用冲刀(表现线条的流动性与气韵)。 边款与凿刻: 对印章侧面的边款、纪年、记事等文字的刻法也会有专题讨论,分析其与印面的呼应关系。 “残损”的艺术化处理: 蒋维崧如何通过故意为之的磕碰、磨蚀或“残损”效果,来营造古朴苍茫的意境,使其作品具有历经沧桑的美感。 3. 意境与神韵的探求: 最终,本书将回归到篆刻艺术的审美高度,探讨蒋维崧印章所传达出的“神韵”。这包括他对印章“气”的把握,如何通过朱白对照、虚实相生的处理,使小小的方寸之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上述系统的收录、详实的记述和深入的分析,《中国印谱全书:蒋维崧印存》为研究近代篆刻艺术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兼具学术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的专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规模和深度令人震撼,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篆刻家作品的简单收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篆刻发展史的缩影。我注意到它在收录作品时,对不同风格、不同历史时期的印作都有着非常均衡的考量,这使得读者可以构建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蒋维崧艺术全景图。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大型组合印的展示,那种恢弘的气势和严谨的构图,即便只是看图片,也能感受到印面之间微妙的呼应和平衡,体现了极高的艺术驾驭能力。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可能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体会,但即便是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通读者,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片,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了。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即便是最细微的刀痕也能清晰呈现,这是对原作最大的尊重。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印谱类的书籍兴趣不算特别浓厚,总觉得那些印稿放久了会显得有些刻板和僵硬。但拿到这本《中国印谱全书:蒋维崧印存》后,我的看法彻底颠覆了。这绝不是那种枯燥的“作品集”,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创作手记”。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所下的功夫,图文排版极具现代感,既保持了传统印章的韵味,又照顾到了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一些关键作品旁附带的简短说明,虽然文字不多,却点明了创作的意图和心境,使得原本冰冷的石章似乎有了温度和生命。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一次与大师的无声对话,你能在那些细微的笔触和刀痕中捕捉到他当时的创作激情与哲学思考。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它让我们看到了“古意”如何在一个时代背景下被重新诠释和激活。

评分

这部汇集了蒋维崧先生毕生心血的印章艺术巨著,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艺术殿堂。初次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气息,让人忍不住要放慢呼吸,细细品味每一方印章背后的故事。它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纸张的质感、油墨的色泽,无不透露出一种典雅和匠心。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印谱,更像是策展人精心布置的一场展览,将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巧妙的编排,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蒋老的艺术风格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熟的。那些布局精妙、刀法老辣的朱文、白文印章,有的端庄大气,有的灵动秀逸,充分展现了篆刻艺术的无限可能。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书画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参考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每一次的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让人对传统篆刻的理解更进一层楼。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值得反复摩挲、品读的艺术宝典。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沉浸”。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忘记了时间,完全沉浸在那些方寸之间的乾坤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早期的探索到后期的炉火纯青,每一步的跨越和突破都被记录得清清楚楚。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些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深意的边款处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普通印谱容易忽略的,但恰恰是这些细节,最能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修养。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印谱”这个范畴,它提供了一种关于如何将传统艺术与个人生命体验深度融合的范例。它没有冗长空洞的理论说教,所有的论述都内化在了作品本身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中,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

评分

我是一个追求实用性的读者,这本书在实际应用层面的价值是首屈一指的。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进行艺术创作和交流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全面且权威的参考资料库。与其他一些印谱相比,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程度让人信服,无论是对印文的考证还是对印材的选择暗示,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过去模糊的篆刻技法问题,在对比了蒋老的诸多作品后,忽然间茅塞顿开。这本书的目录和索引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到特定风格或特定时期的作品进行比对学习,大大提高了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杰出作品,是当代篆刻艺术研究者和爱好者案头必备的重器。

评分

13371789991

评分

又说:“中国诗文里有用典故的习惯。用典故可以使人产生许多历史的联想。我们刻印也要在旧面目上增加一些新东西,让人对古代艺术形式产生联想,从而赋予旧有艺术新的内容,丰富它的内涵。”这一点也可以用先生的行书来说明。先生写行书,最重“行”的节奏和韵律,所以他的运笔,行止合度,不激不厉,不飘不滞,一任天机流衍,丝毫没有故作夸饰的地方。作品喜欢字字独立,不枝不蔓,却又笔笔呼应,顾盼有情,形断意连,略无挂碍。用墨喜和润,用笔取含蓄,故其书清婉多姿,温润可人,其文人书卷气息溢于字里行间,谦谦君子风度跃然楮墨之上。

评分

物有所值/……相信京东/购物愉快!

评分

驭繁的作用。如果要进行“偏旁分析”,就必须熟悉小篆的形体结构,就必须熟悉《说

评分

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评分

之所以一口气提纯那么多丹药,是因为林轩打算闭关修炼一段时间,这一次,无论如何都要进入灵动后期,达到第五层功法的境地。

评分

晋·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唐·李商隐《王

评分

非常喜欢的好书,大师之作。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