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

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冬君 著
图书标签:
  • 青花瓷
  • 茶文化
  • 美学
  • 乡愁
  • 生活美学
  • 文化艺术
  • 手工艺
  • 中国传统文化
  • 慢生活
  • 器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0909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60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三十年如一日,我读史、写史,是因为史里展示了人性的多姿,无论幽暗或光明,人性的双刃剑如两手左右博弈,在自残的蜕变中不断发现并建构适于人类生存的各种形式。当然,除了物化的,还有精神的,那些美丽的绘画、音乐、戏曲、诗词,便是历史留给人类精神生存的花园。当文字的足尖,点击着伟大绚烂的画面,如大珠小珠,落入青花晕染的艺术江山时,一个有关人类乡愁的对话,便在一位赏者、一个思想者与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撞击中拉开了序幕,一个有关艺术的生活态度,便来到人生的窗前像蜜蜂,在历史的花朵中采摘芳泽,酿造甜蜜的文字,在历史理性批判的沉重之后,这是一个很艺术的休闲方式。于是,在《青花里的乡愁》里,精神游弋于艺术哲学的形而上追问中,却在当下美丽的图画中得到了答案。

内容简介

  《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记》作者以乡愁这个看似飘渺、感性的情感为题,寄托于有形的在茶、瓷器与自然山水中,将这种苦涩的情感化为优雅、细腻的生活情绪和状态。全书分为:子曰,瓷语,茶话,所收录的文章基本来源于作者对画家郑云一瓷器作品的解读、体会和升华,辅以图片,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展开。全书文字清新淡雅,图片优美精巧,让人读起来隽永深刻,爱不释手,在看似闲散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文字之中有100多幅与之相配的图片,风格雅致。

作者简介

  李冬君,独立历史学者,人称“文化江山一女史”。代表作: 《文化的江山》、《通往立宪之路》、《自由的款式》、《落花一瞬》、《一年景》等。在《经济观察报》、《新京报》、《中国经营报》等多家报刊开专栏,发表历史文化、人物、考古等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精彩书摘

  文化江山一女史
  在景德镇,偶然踏进一间画家的工作室,满是瓷土素坯,以各自特有的形式感,排着如波如涛的曲线,涌着涨潮的必然性奔入你的视界,有势有力挺起震撼的场。是那种泥土本色的冲击,还有什么能比它更有力量呐?景德镇的画家太幸运了,当他们笔蘸青花料水,面对瓷土素坯之际,应该是在大地上作画的感觉。
  泥土是一切生命的母体,面对母体,便是面对人类的大本大原,生死的密码都藏在泥土里,汇聚成人类乡愁的泉眼,只要你发现了它,笔尖便会带着无法承受的乡愁之轻,在泥土上画下永恒的期待。追求永恒是艺术的本质,只要美丽,便是永恒。
  就在这间工作室,思想的脚步追着生命的节奏,立定在了母体的支点上,拉长的心灵顶天立地,产生了顶起一片天空的力量。
  写作的冲动,撞开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那堵墙。如果说历史是展示瞬间的行为艺术,那么艺术则是将瞬间凝固为美的永恒冰点。我愿用文字敲打冰点,为美立此存照。
  三十年如一日,我读史、写史,是因为史里展示了人性的多姿,无论幽暗或光明,人性的双刃剑如两手左右博弈,在自残的蜕变中不断发现并建构适于人类生存的各种形式。当然,除了物化的,还有精神的,那些美丽的绘画、音乐、戏曲、诗词,便是历史留给人类精神生存的花园。
  像蜜蜂,在历史的花朵中采摘芳泽,酿造甜蜜的文字,在历史理性批判的沉重之后,这是一个很艺术的休闲方式。于是,在《青花里的乡愁》里,精神游弋于艺术哲学的形而上追问中,却在当下美丽的图画中得到了答案。
  《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历史》出版了,蒙友人雅赐“女史”,当然很高兴。在文化的江山里,其实我更喜欢一花一草,那是有生命的具体的东西,它们将是文化江山有待延展的叙述。天地那样的家伙,太大了,我无法把握,还是让男人去经纬它们吧。
  我更想写一本用心灵赏美的书。
  ……

前言/序言


烟雨江南:一份关于水乡风物与人文记忆的速写集 引言 江南,一块被水浸润、被历史雕琢的土地。它不止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情结,一种关于精致、温婉与沉静的集体想象。本书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非详尽的地理志,而是一册在烟雨迷蒙中,用脚步丈量、用眼睛捕捉、用内心感受到的速写与札记。它试图还原一种流逝的韵味,重拾被现代节奏冲刷后,那些关于江南生活最为细腻的肌理。 第一部分:巷陌深处的呼吸 一、 青石板上的苔痕与光影 苏州、周庄、乌镇……这些词汇自带湿润的雾气感。本书从踏入江南第一条古老巷弄的那个瞬间写起。青石板的铺设,并非统一的几何排列,而是历经百年水汽侵蚀后的自然起伏。雨后,水光潋滟,映着两侧白墙黛瓦的倒影,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流动的光影。 我们跟随一位隐居在平江路的老匠人,观察他如何用最朴素的工具,在石缝中培植出那一抹恰到好处的青苔。这苔痕,不是杂乱的生长,而是主人对“不完美中的完美”的精心维护。章节细致描摹了清晨时分,老人们提着菜篮穿梭于窄巷时,光线如何在黛瓦边缘投下锋利而短暂的阴影,以及那份宁静被早起推磨声打破的瞬间。 二、 门的哲学:雕花与锁眼 江南的门,是内敛与私密的界碑。它们很少张扬,但每一道门楣、每一块门板,都蕴含着深厚的工匠精神。本书用数个篇幅,聚焦于不同类型的大门:有朱漆斑驳、斑驳着岁月风霜的宅院大门,其上的铜环已不再闪亮,却沉甸甸地带着家族的记忆;有雕刻着精美花鸟、寓意吉祥的楠木门,它们在午后的阳光下,纹理清晰可见。 特别深入探讨了“过街楼”和“门挡”的细节。过街楼连接的是家族的公共空间,而门挡则是一种无声的礼仪——如何放置、何时收起,都透露着主人的教养与规矩。我们甚至记录了古老门锁的机械原理,那些需要特定钥匙才能开启的黄铜锁,它们发出的“咔哒”声,是时间在特定节点被开启的象征。 第二部分:水与舟的絮语 一、 桨声摇出的韵律 水网密布的江南,舟楫是生活的主旋律。本书跳脱了对贡多拉式浪漫的描绘,而是侧重于那些用于日常运输、捕捞的实用船只。我们跟随一艘小小的橹船,从城内水道驶向城外的湖泊。 重点描述了“摇橹”的技艺。摇橹不是简单的推桨,它需要对水流、船体重心有着近乎本能的感知。橹声的快慢、高低,构成了水乡特有的背景音乐。我们记录了船娘在船上织网、烹茶的场景,那份将生活与行走融为一体的姿态,是其他地域难以寻觅的。 二、 桥的沉默与连接 江南的桥,是凝固的诗篇。它们是连接两岸、分割水陆的实体,更是情感的信物。本书将桥按照功能和形态分类:形态优美的单孔石拱桥(如“雨中石拱”),是摄影师的最爱;而实用性强、结构复杂的板桥,则承载着最真实的市井往来。 深入探访了一座鲜为人知的“情人桥”,记录了当地人关于这座桥的民间传说,以及桥下的水流如何因四季更迭而改变其颜色与速度。桥上的雕刻,那些风化的狮子、莲花,无声地见证着桥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第三部分:衣食住行的留白 一、 丝线与竹篾的交织 江南的精致,体现在对日常器物的苛求上。本部分着重描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细微之处。我们探访了缂丝作坊,看那“以刀代笔”的织造过程,每一寸丝线的错位与衔接,都体现了极大的耐心。这种对手工精度的执着,是江南美学的基础。 同时,对竹编艺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竹篾的选材、蒸煮、劈开到编织成一张竹席或一个灯罩,整个流程是与自然对话的过程。尤其是夏日竹席的凉意,那份凉意并非冰冷,而是带着植物纤维特有的、温润的清爽。 二、 时令与餐桌的秩序 江南的饮食哲学是“不时不食”,强调对时令节气的绝对服从。本书记录了一年四季中,餐桌上呈现的微小变化:春天对“葑”与“荠”的追逐;夏天对莲藕与菱角的清甜探索;秋天对螃蟹的仪式性品尝;以及冬天对暖锅与糟货的依恋。 重点描述了制作一道传统点心的全过程,比如苏式糕点的层层起酥,或扬州早茶中对松软度和馅料饱满度的极致追求。这些食物,是时间凝固在味蕾上的乡愁。 结语:在留白处回望 江南的美学,其精髓不在于占有,而在于“留白”。它允许想象力填补空缺,允许声音在静默中回响。本书的行文风格也试图模仿这种留白,不强加判断,只呈现观察到的细节与质感。最终,它希望引导读者,在现代的喧嚣中,重新感知那份被水光润泽、被岁月沉淀的,江南的、独有的温存与宁静。它是一张泛黄的地图,指引我们回到记忆中那片烟雨朦胧的故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极其独特,仿佛带我们穿越时空,亲身去触摸那些凝结着历史与匠心温度的器物。作者对于材质和工艺的描摹,细致入微,让人能清晰地想象出每一笔釉色、每一道刻痕背后的艰辛与灵感。比如,在谈及某种特定青花的烧制时,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对火候、对矿物特性的敬畏,远超出了技术层面的介绍,更像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致敬。通过这些描绘,我们不仅仅是在看一件件美丽的瓷器,更是在感受着不同时代生活美学的变迁。那种淡淡的忧伤与对逝去时光的眷恋,被巧妙地融入到对实物细节的捕捉之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诗意的张力。这种将冰冷的工艺品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载体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它不像传统的美学评论那样刻板说教,反而像一位老友在午后阳光下,用他那略带沙哑却充满磁性的声音,向你娓娓道来那些陈年的往事与心得。词汇的选择极为考究,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思维的敏捷。尤其是在形容那些色彩和光泽时,那些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让原本抽象的视觉感受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节奏的掌控,长句的舒展与短句的精悍交错使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仿佛每一个字句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排列,以求达到最完美的共鸣效果。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那种近乎哲学的沉思所吸引。他似乎总能从最寻常的器物中,挖掘出关于存在、时间流逝与身份认同的深刻命题。这种思考方式并非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对物件的观察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比如,当描述某件茶具的握感时,文字会自然地延伸到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构建起我们的日常仪式感。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跳跃,展现出一种成熟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去审视自己身边那些被忽略的事物,并从中汲取精神上的滋养。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缓慢沉静,时而又因某个灵感的迸发而变得轻快有力。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展现出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布局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或者主题分类法,而是像一串散落的珍珠,由一个个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小片段串联起来。这种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反而更贴合现代人阅读的习惯,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却总能在下一个切入点找到新的趣味和连接。每段文字都像是一扇小小的窗户,向外望去,都是一片不同的风景,但所有的风景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的情感基调。这种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的内在逻辑,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专注力去捕捉其中的线索,而这种努力,最终换来的收获是巨大的——一种完整的、多层次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在场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和远方的工坊,瞬间拉到读者的面前。我们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潮湿气息,感受到窑火的灼热,甚至能听到匠人劳作时发出的细微声响。这种强烈的感官体验,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沉浸式的体验。它超越了简单的介绍功能,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感官盛宴,让人在赞叹于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反思当下生活中的“快”与“失落”。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隐藏在那些需要时间去等待、去理解的细节之中。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内容并无新意 不很建议买

评分

在技术主义思想与体制一统天下的今天,经典阅读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它不仅是维护个体精神世界的独特性与丰富性的手段,而且作为一道精神屏障,也拉开了人与冰冷的物质世界的距离,拉开了人与世俗的功利世界的距离,给个体的精神与尊严以更多的可能和空间。德国诗人诺瓦里斯在谈到哲学时,说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阅读经典,也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人总是不安于命运的安排与现状的支配,总是试图超越现实,寻找理想的人格与人生方式。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这不仅可以慰藉现实社会中饱受侵害与挤占的心灵,而且也能引领人们超越现实。

评分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

文艺复兴之后,人文思潮一脉相承,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到科技时代的非理性主义,虽然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但强调面对历史、阅读经典,却成为人文主义的共同主张。人文主义认为,阅读经典,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丰富人类的共通人性,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

评分

唯美。可经常翻翻。唯美。可经常翻翻。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