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海報: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2版)》敘述瞭自1942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主導潮流的形成及變革曆程。作者以現代性視角貫穿於整個文學史考察,形成瞭獨特的以論帶史的敘述風格。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2版)》力圖闡釋在20世紀,中國的現代性激進化與社會主義革命文學形成的互動關係;在政治與審美的緊張關係中去呈現中國當代文學的艱難的自我創造;揭示80年代改革開放促使中國文學廣泛吸收西方現代思潮後發生的深刻變化;呈現90年代至新世紀以來的文學創新流嚮與多元化的錯綜格局。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2版)》視野開闊,文學史意識鮮明,把握文學史主潮富有整體氣勢,展現齣一種嶄新的文學史風格。
作者簡介
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年起在北京大學中文係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起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當代文學和後現代文學理論等。齣版有《無邊的挑戰》、《不死的純文學》、《德裏達的底綫》等20多部著作。曾獲首屆“華語傳媒文學大奬”年度評論傢奬、魯迅文學奬理論評論奬。擔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文學曆史的書寫雖然是一種“敘事”或“結構”,是一種“整體性的曆史”或“結構性的曆史”,但陳曉明彆有心聲力圖維新。他提供的“以論帶史”的文學史寫作方法,從一個方麵強化瞭當代文學曆史敘述的理論性,也因理論錶達的透徹,這部文學史更加明快和清晰。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是近年來這一領域有突破性的重要成果。
——孟繁華
批評傢的敏銳,史傢的視野,鞭闢入裏的文本分析,強大的理論能力,所有這些,都融匯於文學的豐盈。這部著作擁有勃蘭兌斯的雄心和對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的精湛理解與闡釋。如果說這部著作尚未達到《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的高度,那也許是因為這個時代與19世紀相比過於單調和急迫的緣故吧?
——陳福民
陳曉明教授的文學史著作創意頗多,在我讀到的同類著作中,他對90年代文學作品的分析,恐怕是最為精彩和令人難忘的。
——程光煒
我尤其欣賞他的文本意識,他以獨具慧眼的文本解讀來叩問曆史,並從文本背後發現政治、文化、思想的互動關係。
——賀紹俊
以現代性作為精神引領和價值標尺,重新觀照並規劃瞭當代文學的曆史脈絡與知識譜係。《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是真正有學術思想統領的、有個人史識的文學史。
——張清華
目錄
緒論 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一 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分期
二 當代文學史的性質和敘述觀念
三 尋求必要的理論參照體係
四 現代性與“曆史化”
第一章 新文學的方嚮與範例
一 啓濛運動與革命文學
二 革命文藝方嚮的確立與主體的建構
三 解放區文藝創建的美學範例
四 革命文學的本質與生活細節問題
第二章 建國初的文學建製與運動
一 第一次文代會及文學的革命建製化
二 建國初的文學批判運動
三 現實主義理論源流及其對鬍風的鬥爭
四 現實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可能
第三章 農村階級鬥爭的文學圖譜
一 農民作為當代文學主體的地位
二 趙樹理的創作:在觀念與本真的生活之間
三 曆史地與經驗地把握鄉土中國
第四章 革命曆史敘事的興起
一 重寫革命曆史的現實依據與現代性動機
二 革命曆史的重現:宏大場景與英雄傳奇
三 曆史化的敘事與文學的品性
第五章 “雙百”方針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一 “雙百”方針的背景與形成
二 可能的突破:文學觀念與美學的論爭
三 現實批判性:反官僚主義的文學
四 情感的多樣性:小說中隱含的人性描寫
五 具體化的革命史及其個體化
第六章 集體想象中的超我錶達
一 超我的頌歌:時代的代言人
二 在自我與時代之間:睏境中的自由
三 小我的錶達,有限的情感流露
四 新民歌運動:藝術的祛魅
第七章 “十七年”的話劇、散文與兒童文學
一 突顯時代精神的話劇創作
二 風雲變幻中的散文創作
三 時代夾縫中的兒童文學
第八章 “文革”時期的文學
一 “文革”的發生與政治化的文學
二 紅衛兵文學與《朝霞》
三 “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
第九章 “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及其反思性
一 傷痕的展示:撥亂反正後的曆史反思
二 傷痕的確認:修復曆史及其主體
三 王濛的寸草心:對“文革”後的獨特反思
四 傷痕的深化:人性論與人道主義
第十章 朦朧詩開啓的精神嚮度
一 “地下”的狀況與《今天》的誕生
二 “三個崛起”與對現實的“迴答”
三 朦朧的明朗化:從自我到曆史/時代
四 “歸來的詩人”群體
第十一章 曆史選擇中的改革文學與知青文學
第十二章 應對西方潮流的現代派與尋根派
第十三章 先鋒派的形式變革及其後現代性
第十四章 曆史祛魅時期的新寫實與晚生代
第十五章 女性主義寫作錶徵的文化與美學意嚮
第十六章 轉嚮語詞與敘事的第三代詩人
第十七章 新時期以來的話劇、散文與兒童文學
第十八章 多元分化與“後文學”時代的到來
第十九章 鄉土敘事的轉型與漢語文學的可能性
後記
精彩書摘
至於後者,所謂的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深入火熱的鬥爭實踐,也是為瞭完成世界觀的轉變這個任務。隻有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纔能站在工農兵的立場,纔能用工農兵的觀點、方法寫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世界觀與立場的轉變,並不隻是思想改造的問題,還包含著要從現代啓濛主義思想培養起來的文學觀念和文學經驗轉嚮新型的革命寫作的問題。由現代新文化運動培養起來的中國作傢,絕大部分秉持著資産階級啓濛主義理想而投身文學寫作,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最接近啓濛主義理想,最接近自由、民主、科學,認為自己是啓迪民眾的思想先驅,同時也是新文學的先鋒人物。現在,他們突然麵臨與自己過去的曆史相斷裂的睏境,要做工農兵群眾的小學生,嚮工農兵學習,必須清除自己頭腦裏的資産階級思想殘餘。也就是說,他們作為革命文藝的寫作者的階級身份和文化身份都受到瞭根本的質疑。他們隻有放棄自己的曆史,放棄過去作為曆史主體的姿態、身份,放棄過去的文學經驗,進入工農兵的曆史,纔能確立新的寫作起點。
在革命文藝最初的時期,毛澤東就非常敏銳地看到,重要的是完成主體的建構。隻有重建革命文藝的寫作主體,革命文藝的曆史實踐纔可能展開。改造世界觀,建構革命寫作的主體,實際上是進行曆史客觀化的處理,以宏大的革命曆史敘事來占據具有自我意識的寫作主體。由於革命寫作的主體依然要知識分子來擔當,而解放區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都經曆過現代啓濛主義思想的熏陶,所以矛盾以及轉換的睏難由此産生。中國革命之所以得以開展,並取得勝利,沒有知識分子的參與是不可想象的。同樣,離開現代以來中國的啓濛主義的教育,現代知識分子的産生也同樣是不可想象的。中國革命乃是現代性的啓濛主義理想發展到極緻的一種錶現形式。革命在起源時期,毫無疑問要藉助於資産階級啓濛理想;革命在嚮前推進時,則要清除啓濛主義的資産階級思想殘餘。在文藝領域,則是通過清除小資産階級思想殘餘來建構革命文藝的曆史起源。
啓濛當然不是單純的知識分子嚮民眾啓濛的居高臨下的文化教化過程,它也是知識分子介入民間接近民眾的一種方式。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的反帝反封建口號,以及新文化的傳播都帶有很強烈的文化民主傾嚮。
……
前言/序言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2版) 導論:巨變時代的文學迴響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2版)》並非僅僅對中國當代文學史進行簡單的編年梳理,它試圖深入撥開曆史的迷霧,揭示那些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最為深刻、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浪潮。這本書的主旨在於,通過對重要文學思潮、代錶性作傢作品的細緻剖析,呈現中國當代文學如何迴應社會巨變,如何承載民族記憶,又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探索新的錶達可能。 本書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對以往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瞭整閤與深化,並增添瞭近十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新動態。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史的陳述,更是一次關於時代精神與文學自覺的深度對話。我們所關注的“主潮”,是指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以其鮮明的藝術特徵、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成為引領文學發展方嚮,塑造文學麵貌的關鍵性力量。這些力量並非一成不變,它們相互激蕩、此消彼長,共同構成瞭中國當代文學波瀾壯闊的圖景。 本書的分析框架,力求突破以往某些單一的、綫性的敘述模式。我們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演進,是多元力量交織、復雜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梳理文學思潮的同時,我們也關注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背景對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曆史的經驗證明,文學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在經曆過“史詩”般的變革時期後,中國當代文學迎來瞭更加多元、更加開放、也更加充滿挑戰的創作空間。 第一章:撥亂反正與反思的年代(1976-1980年代初) “文學的春天”並非憑空而來。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撥亂反正時期是文學自我救贖、重拾尊嚴的關鍵階段。經曆瞭漫長而壓抑的“文革”時期,文學創作迎來瞭前所未有的解放。許多被禁錮的作傢重新拿起筆,用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反思,記錄下那個時代的創傷與覺醒。 這一時期的文學,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反思”。“傷痕文學”作為這一時期的開端,以其直接、痛切的筆觸,揭露瞭“文革”對個人命運、民族精神造成的摧殘。這些作品,如劉心武的《班主任》、張賢亮的《初夏午後》等,雖然在藝術手法上尚顯稚嫩,但其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和真誠的社會關懷,贏得瞭廣泛的共鳴。它們不僅是對過去苦難的控訴,更是對未來道路的叩問。 同時,一些作傢開始探索更深層次的文學可能性。“反思文學”的深入,促使作傢們不再僅僅停留在敘述事件本身,而是開始關注曆史的深層原因,以及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命運。朦朧詩的齣現,更是打破瞭傳統詩歌的束縛,以其象徵、隱喻、自由奔放的錶達方式,開啓瞭中國詩歌的新紀元。顧城、北島、舒婷等人的詩歌,以其獨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錶達瞭對朦朧時代的迷茫、對未來的渴望,以及對個體價值的重新審視。 這一時期,文學的復蘇與社會思想的解放緊密相連。作傢們勇於質疑,敢於追問,他們的作品成為時代進步的有力見證。然而,反思的深入也伴隨著一些爭議與睏惑,這為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改革的潮頭與思想的解放(1980年代) 80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學迎嚮世界、擁抱變革的黃金時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大地,也吹進瞭文學領域。作傢們以更加開放的心態,積極吸收西方文學思潮,探索新的藝術形式和錶現手法。 “尋根文學”的興起,是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大亮點。韓少功、莫言、賈平凹等作傢,開始將目光投嚮中國廣袤的鄉土,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層根脈。他們試圖通過對地域文化、民間傳說、原始生命力的描繪,重塑民族精神的認同,尋找失落的精神傢園。莫言對高密東北鄉的“魔幻現實”的描繪,賈平凹對陝北黃土地的沉醉,都展現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體悟與藝術轉化。 與“尋根文學”並行的,是“現代派文學”的探索。一些作傢,如馬原、餘華、格非等,深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開始嘗試敘事結構的解構、意識流手法的運用、以及對人類主體性的深刻拷問。他們的作品,往往以其非綫性敘事、多視角切換、對語言的精雕細琢,挑戰著讀者的閱讀習慣,也推動著中國小說敘事的現代化進程。 “先鋒文學”的齣現,標誌著中國當代文學在探索形式創新上達到瞭新的高度。這些作傢大膽實驗,挑戰傳統,以一種激進的姿態,對既有的文學規範進行顛覆。他們的作品,如餘華的《活著》、蘇童的《妻妾成群》,雖然充滿爭議,但無疑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瞭文學在變革時代所能激發的巨大創造力。 80年代的文學,是一個思想解放、形式探索、風格多元的時代。作傢們在時代的浪潮中,既是記錄者,也是引領者。他們對中國現實的關注,對民族命運的思考,以及對文學可能性的不懈追求,共同構成瞭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之一。 第三章:轉型期的探索與多元化的格局(1990年代) 90年代是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當代文學進入更加復雜、更加多元化格局的階段。市場經濟的深入,對文學的生産、傳播和接受方式都産生瞭深刻影響。 “新寫實主義”的繼續發展,在90年代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孫甘露、池莉、方方等作傢,以其貼近現實、關注普通人命運的筆觸,描繪瞭轉型期社會變遷中小人物的生存狀態。他們作品中的“市民生活”的真實呈現,以及對社會現實的冷靜觀察,贏得瞭廣泛的關注。 與此同時,文學的“後現代”傾嚮在90年代愈發明顯。“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引入,促使作傢們對宏大敘事産生懷疑,對曆史真相進行解構,並更加注重文本的自我指涉和遊戲精神。一些作傢,如格非、洪峰等,在文本的建構上進行瞭大膽的實驗,模糊瞭虛構與現實的界限,挑戰瞭傳統的意義生産模式。 然而,90年代的文學並非隻有抽象的理論探討。更多具有現實關懷的作品,以更加成熟的藝術手法,繼續反映時代的脈搏。一些作傢,如王安憶、畢飛宇等,在對女性命運、都市生活、曆史記憶的描繪上,展現瞭深刻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筆觸。 這一時期,文學的商業化傾嚮也逐漸顯現。部分作傢開始關注市場的需求,創作齣一些迎閤大眾口味的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瞭文學的市場層次,但也引發瞭關於文學純粹性與商業性的討論。 9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呈現齣一種復雜而富有張力的局麵。在時代變遷的背景下,作傢們在堅持現實關懷、形式探索、文化反思等多個維度上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多元化發展奠定瞭基礎。 第四章:新世紀的挑戰與文學的新圖景(2000年至今) 進入新世紀,中國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發展,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都對文學的創作和傳播産生瞭深刻影響。中國當代文學迎來瞭新的挑戰,也展現齣更加多元、更加活躍的麵貌。 “新現實主義”的迴歸與深化,是新世紀文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一些作傢,如畢飛宇、閻連科、遲子建等,以其更加成熟和深刻的筆觸,關注當下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如城鄉差距、貧富分化、環境汙染、精神危機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力求創新,在思想上力求深刻,努力觸及時代的核心痛點。 網絡文學的崛起,無疑是新世紀中國文學發展中最具顛覆性的現象之一。它以其海量的作品、草根化的敘事、互動性的傳播方式,打破瞭傳統文學的壁壘,吸引瞭龐大的讀者群體。網絡文學在類型化、通俗化方麵展現齣巨大優勢,同時也麵臨著質量參差不齊、文化價值導嚮等方麵的挑戰。 “80後”、“90後”作傢群體的湧現,為中國當代文學注入瞭新的活力。他們齣生於改革開放之後,成長於信息時代,他們的作品展現齣與前代作傢不同的生活經驗、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一些作傢,如張悅然、笛安、陳楸帆等,在題材選擇、敘事方式、語言風格上進行瞭新的探索,他們關注個體命運、青春成長、科幻想象等,展現瞭中國當代文學麵嚮未來的可能性。 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學創作,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越來越多的中國作傢開始關注國際社會,並將中國的現實與全球的議題相結閤,創作齣具有國際視野的作品。同時,中國當代文學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作品被翻譯成其他語言,走嚮世界。 新世紀的中國當代文學,正處在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信息技術、全球化、社會轉型等因素,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文學的走嚮。作傢們在繼承傳統、迴應現實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新的錶達方式和精神維度。本書的第二版,將對這些新的發展進行更為詳盡的梳理與分析,以期呈現中國當代文學更加全麵、更加立體的圖景。 結語:文學的恒久之問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2版)》的梳理,並非要給中國當代文學畫上一個終結性的符號。相反,它是一個邀請,邀請每一位讀者,在曆史的迴響中,繼續傾聽時代的聲音,體味人性的幽深,探索文學的無限可能。文學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的自我更新與對時代問題的深刻迴應。在巨變的時代,文學永遠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