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1世紀的國防工業》將對需要的轉變進行定義,並描述這種轉變如何實現。這是我在國防工業方麵的第四《21世紀的國防工業》;在很多方麵,這也是我為之奮鬥瞭一生的工作。《國防工業》(麻省理工大學齣版社,1980)是我的一本書(來源於我的博士論文),主要關注“冷戰時期”的國防工業。重點關注的是越戰之後,裏根政府(為結束冷戰)國防預算大規模增長之前的一個時期。我的第二本書是《可支付的國防》(麻省理工大學齣版社,1989),考察的是裏根增加國防預算的後期至柏林牆倒塌(1989)的一個時期。那時,大傢都希望國防預算能夠降下來,並試著找齣一條建設適度國傢安全態勢但花費較少的路徑。
作者簡介
黃朝峰,1975年11月齣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博士,現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科學係主任、副教授,國防經濟專業碩士生導師。近年來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軍軍事科研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課題7項,齣版學術專著3部,譯著1部,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20餘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奬2項。2009—2010年獲國傢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馬裏蘭大學從事高級訪問學者研究一年。
張允壯,1984年3月齣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近年來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奬1項。在“Journal of Strategic StLidies”、《國外社會科學》、《科技進步與對策》等國內外核心期刊或會議上發錶論文20餘篇。2011—2012年獲國傢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馬裏蘭大學從事訪問學者研究一年。
甘斯勒(Jaeques S.Gansler),國防工業和國防采辦領域的著名專傢,現為美國馬裏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公共政策與私人企業研究中心,斯隆生物技術工業中心主任。曾任馬裏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院長(2003—2004)和主管科研的副校長(2004-2006)。他是美國國傢工程院院士、國傢公共管理科學院院士,是陸軍部長任命的“陸軍采購和項目管理委員會”主席,也是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Defense Science Board)委員。1997年11月至2001年1月,雅剋·甘斯勒曾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負責采辦、技術與後勤),統管美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産、采購、後勤保障、采辦製度改革、先進技術探索、核生化項目和國防工業基礎等。在此之前,他是美國一傢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TASC的執行副總裁和企業總監,並曾任美國國防部助理副部長(負責物資采辦)以及國防科研與工程項目助理總監(負責國防電子研發)。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挑戰
第一節 21世紀大背景
第二節 實現政府和工業的必要轉變
第二章 國防工業展望
第一節 曆史概述
第二節 國防開支與經濟
第三節 冷戰時期與後冷戰時期
第四節 後冷戰時期
第五節 “9·11”事件之後
第六節 全球化的影響
第三章 21世紀的國傢安全
第一節 潛在威脅的本質變化
第二節 軍事作戰樣式的轉變
第三節 技術變遷的影響效應
第四節 應對經濟可承受性和有效性
第五節 戰區承包商
第六節 未來美國安全領導地位的關鍵要素
第四章 21世紀初期國防工業的特徵
第一節 國防工業結構
第二節 政府和企業的國防商業行為
第三節 國防工業績效:結果和趨勢
第四節 軍事後勤保障和裝備維護
第五章 人員隊伍:工業、政府和大學
第一節 政府采購人員
第二節 國防工業人員
第三節 大學畢業生
第六章 研究與發展的關鍵性
第一節 提高國防部研發投資效率
第二節 趨勢和未來需要
第三節 研發小結
第七章 國防采辦中的競爭
第一節 研發競爭
第二節 生産競爭
第三節 國防保障和維修的競爭
第四節 服務競爭
第五節 公共和私營部門之間的競爭
第六節 國防采購競爭小結
第八章 他國的國防工業戰略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俄羅斯
第三節 中國
第四節 其他國傢和地區:日本、印度、以色列、澳大利亞、中東和非洲
第九章 美國國傢安全工業轉型
第一節 變革的必要性
第二節 理想的産業結構
第三節 未來國防部的業務實踐
第四節 實現轉型
第五節 為什麼這次可以實現變革
參考文獻
全書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人力成本增加是現役和退役軍人及其傢屬的醫療保健。到2005年,美國的醫療保健支齣總額達2萬億美元/年(這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16%)。這錶示從1975年到2005年,醫療保健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翻瞭一番,預計到2016年,美國的醫療開支將占國內生産總值的近20%。軍事醫療保健和退休金成本也一路飆升,這主要歸因於那些越南戰爭時參軍的士兵和軍官的退休和年齡增長。尤其是美軍的衛生保健計劃(TRICARE),它涵蓋瞭九百萬軍方受益人的醫療保障。由於受益人員數量、人均福利的增加和醫療通貨膨脹,軍隊衛生保健計劃2005財年開支比2001財年翻瞭一番。以2005年為例,42%的(軍隊衛生保健計劃)預算提供給現役人員及其傢屬,其餘的則用於離退休人員及其傢屬(隨著年齡增長,醫療費用顯著增加)。
醫療保健成本的上升與國防部整體預算日益相關。在討論軍隊2007財年預算時,美國陸軍參謀長彼得·休梅剋將軍說,他非常關注人力成本的上升。他注意到,自2001年以來,常備軍的成本已經上漲瞭60%,預備役的成本則上漲瞭100%——主要的推動力來自醫療保健需求。同樣地,國防部審計長蒂娜·喬納斯說,軍事薪酬在2001年到2008年間上升瞭75%,其中,醫療保健成本同期上漲瞭125%。
最後,並非所有國防部醫療保健費用都被列入瞭國防預算。例如,2007財年,軍事醫療保健費用的需求總額為930億美元,國防預算是420億美元,310億美元列入退伍軍人事務部的預算中,其餘200億美元則在財政部的(退休人員)預算中。
誌願兵服務越來越昂貴。在持久衝突中(如伊拉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福利(包括保留奬金、危險工作津貼,以及增加的退休和傢庭福利)是人力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即便許多領域的兵員數量正在下降。
3.采購費
國防部的總投資賬戶包括兩部分——采購(投産係統的購買);研究、開發、測試與評估(RDT&E;)(下一代係統的投資)(圖2—6)。
如圖2—6所示,采購項目在一些時期急劇上漲(尤其是在衝突期間),並在之後迅速下降(形成一個所謂的“采購假期”)。近年來,冷戰剛結束後采購花費大幅下降。以2007財年不變美元計算,從1989財年到1996財年,撥付的國防預算總額大約下降瞭1250億美元,其中近1/2來自采購項目。以2007年不變美元計,采購項目從1088億美元下降至506億美元。從1996到2009年(14年),國防部曆經瞭自1822年到1837年(16年)之後最長的國防預算撥款增長。如圖2—6所示(2007年不變美元),采購支齣從1996年的506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813億美元(甚至不含追加預算),形成瞭“9·11”恐怖襲擊後以及在伊拉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期間最長的增長期。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全球軍工産業演變與未來趨勢的深度分析著作的簡介: --- 《鋼鐵與芯片:塑造全球安全格局的隱形力量》 引言:重塑邊界的工業革命 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緊張、技術迭代速度空前加快的今天,傳統的安全觀正麵臨嚴峻挑戰。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軍事技術或單一國傢的防禦戰略,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支撐這一切的“隱形基石”——全球國防工業生態係統的深刻轉型。 《鋼鐵與芯片:塑造全球安全格局的隱形力量》深入剖析瞭自冷戰結束後至今,國際軍工復閤體如何應對新的安全威脅、技術爆炸以及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多重壓力。我們所探討的,是一個在國傢安全、市場競爭與技術創新之間走鋼絲的龐大體係。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競爭者的崛起 冷戰結束後,全球國防工業經曆瞭劇烈的“和平紅利”下的結構調整。傳統的巨頭企業麵臨訂單削減、預算緊縮的睏境,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並購重組,以求在全球市場上維持競爭力。本書詳細描繪瞭這一去整閤化(Disaggregation)與再整閤(Re-aggregation)的矛盾過程。 我們考察瞭美國“後冷戰”時代的工業基礎如何從滿足兩大陣營對抗的需求,轉嚮應對不對稱作戰和“持久反恐戰爭”的需要。這不僅僅是産品綫的調整,更是對研發模式、供應鏈管理乃至企業文化的顛覆。例如,企業如何從側重於大型平颱(如航母、戰鬥機)的緩慢迭代,轉嚮更快速、更模塊化的係統集成。 同時,本書也清晰地勾勒齣新興工業強國如何利用技術“追趕”戰略和國傢資本的強力支持,迅速崛起為全球軍工市場中不容忽視的力量。這些新參與者往往采取“軍民兩用”的策略,將民用高科技領域的突破快速轉化為軍事能力,挑戰瞭西方國傢在高端技術領域的長期壟斷地位。我們探討瞭這些新興力量在航空航天、精密製造以及網絡空間等領域,如何利用非對稱優勢開闢新的競爭賽道。 第二部分:技術引爆點:數字化、自動化與供應鏈的脆弱性 現代戰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信息技術重塑。本書將很大篇幅用於分析顛覆性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ies)對國防工業的衝擊。這包括人工智能(AI)在情報分析、無人係統控製中的應用;量子計算對加密和傳感技術的潛在威脅;以及增材製造(3D打印)如何改變瞭備件生産和維修的後勤模式。 我們深入分析瞭這些技術如何迫使工業界重新思考“研發-采購-部署”的周期。傳統的十年、十五年的項目周期已不再適用,工業界必須適應更短、更靈活的迭代步伐,這與傳統軍工體係的僵化流程形成瞭巨大張力。 此外,本書特彆關注瞭全球供應鏈的復雜化與脆弱性。現代武器係統高度依賴全球化分工,從稀土材料到尖端半導體,其來源地橫跨數個大洲。我們剖析瞭近年來全球貿易摩擦、疫情衝擊以及地緣衝突如何暴露瞭供應鏈的“單點故障”風險。如何確保關鍵技術的獨立性與韌性,成為瞭各國國防工業界麵臨的首要戰略課題。從材料采購到軟件代碼的審查,工業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傢安全的層麵。 第三部分:經濟驅動力與政治決策的交織 國防工業的決策從來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經濟利益與國傢戰略的復雜博弈。本書探討瞭政府采購政策如何塑造瞭行業的結構。例如,固定價格閤同與成本補償閤同對創新激勵的不同影響;以及“就業效應”——國防項目在特定選區創造的政治價值——如何阻礙瞭效率低下但政治正確的項目延續。 我們還分析瞭國際軍火貿易的內在邏輯。軍火交易不僅是國傢間關係的風嚮標,也是武器製造商擴大規模、攤薄研發成本的關鍵途徑。本書探討瞭主要的齣口國如何利用軍售作為外交工具,以及如何管理隨之而來的技術擴散風險。新興的區域性武器市場如何重構瞭傳統的供需平衡,以及跨國閤作項目(如歐洲聯閤戰鬥機計劃)在實現技術共享與維護國傢主權之間的艱難平衡。 結論:麵嚮未來的工業韌性與戰略自主 《鋼鐵與芯片》的結論聚焦於未來十年全球國防工業的可能走嚮。隨著大國競爭的迴歸,各國正在尋求提升工業基礎的“戰略自主性”。這意味著減少對特定外部供應商的依賴,投資於本土關鍵技術的“護城河”,並建立能夠快速響應突發需求(如大規模快速部署或戰時工業動員)的彈性係統。 本書最終傳達的核心觀點是:今天的國防工業不再僅僅是製造武器的工廠,它是一個由資本流動、技術標準、政治意願和全球供應鏈共同構成的動態、高風險的生態係統。理解這個係統的運作機製,是理解未來全球安全格局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