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国防工业 [Democracy's Arsenal Creating A Twenty-first-century Defense Industry]

21世纪的国防工业 [Democracy's Arsenal Creating A Twenty-first-century Defense Indu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甘斯勒(Jaeques S.Gansler) 著,黄朝峰,张允壮 译
图书标签:
  • 国防工业
  • 军事技术
  • 国防政策
  • 创新
  • 经济学
  • 地缘政治
  • 美国国防
  • 军事战略
  • 技术发展
  • 安全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89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880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emocracy's Arsenal Creating A Twenty-first-century Defense Indust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国防工业》将对需要的转变进行定义,并描述这种转变如何实现。这是我在国防工业方面的第四《21世纪的国防工业》;在很多方面,这也是我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工作。《国防工业》(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1980)是我的一本书(来源于我的博士论文),主要关注“冷战时期”的国防工业。重点关注的是越战之后,里根政府(为结束冷战)国防预算大规模增长之前的一个时期。我的第二本书是《可支付的国防》(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考察的是里根增加国防预算的后期至柏林墙倒塌(1989)的一个时期。那时,大家都希望国防预算能够降下来,并试着找出一条建设适度国家安全态势但花费较少的路径。

作者简介

  黄朝峰,1975年11月出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副教授,国防经济专业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军军事科研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09—201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高级访问学者研究一年。
  
  张允壮,1984年3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Journal of Strategic StLidies”、《国外社会科学》、《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国内外核心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2011—201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一年。
  
  甘斯勒(Jaeques S.Gansler),国防工业和国防采办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为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公共政策与私人企业研究中心,斯隆生物技术工业中心主任。曾任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院长(2003—2004)和主管科研的副校长(2004-2006)。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国家公共管理科学院院士,是陆军部长任命的“陆军采购和项目管理委员会”主席,也是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Defense Science Board)委员。1997年11月至2001年1月,雅克·甘斯勒曾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负责采办、技术与后勤),统管美国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采购、后勤保障、采办制度改革、先进技术探索、核生化项目和国防工业基础等。在此之前,他是美国一家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TASC的执行副总裁和企业总监,并曾任美国国防部助理副部长(负责物资采办)以及国防科研与工程项目助理总监(负责国防电子研发)。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挑战
第一节 21世纪大背景
第二节 实现政府和工业的必要转变

第二章 国防工业展望
第一节 历史概述
第二节 国防开支与经济
第三节 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
第四节 后冷战时期
第五节 “9·11”事件之后
第六节 全球化的影响

第三章 21世纪的国家安全
第一节 潜在威胁的本质变化
第二节 军事作战样式的转变
第三节 技术变迁的影响效应
第四节 应对经济可承受性和有效性
第五节 战区承包商
第六节 未来美国安全领导地位的关键要素

第四章 21世纪初期国防工业的特征
第一节 国防工业结构
第二节 政府和企业的国防商业行为
第三节 国防工业绩效:结果和趋势
第四节 军事后勤保障和装备维护

第五章 人员队伍:工业、政府和大学
第一节 政府采购人员
第二节 国防工业人员
第三节 大学毕业生

第六章 研究与发展的关键性
第一节 提高国防部研发投资效率
第二节 趋势和未来需要
第三节 研发小结

第七章 国防采办中的竞争
第一节 研发竞争
第二节 生产竞争
第三节 国防保障和维修的竞争
第四节 服务竞争
第五节 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
第六节 国防采购竞争小结

第八章 他国的国防工业战略
第一节 欧洲
第二节 俄罗斯
第三节 中国
第四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印度、以色列、澳大利亚、中东和非洲

第九章 美国国家安全工业转型
第一节 变革的必要性
第二节 理想的产业结构
第三节 未来国防部的业务实践
第四节 实现转型
第五节 为什么这次可以实现变革

参考文献
全书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人力成本增加是现役和退役军人及其家属的医疗保健。到2005年,美国的医疗保健支出总额达2万亿美元/年(这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这表示从1975年到2005年,医疗保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翻了一番,预计到2016年,美国的医疗开支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20%。军事医疗保健和退休金成本也一路飙升,这主要归因于那些越南战争时参军的士兵和军官的退休和年龄增长。尤其是美军的卫生保健计划(TRICARE),它涵盖了九百万军方受益人的医疗保障。由于受益人员数量、人均福利的增加和医疗通货膨胀,军队卫生保健计划2005财年开支比2001财年翻了一番。以2005年为例,42%的(军队卫生保健计划)预算提供给现役人员及其家属,其余的则用于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随着年龄增长,医疗费用显著增加)。
  医疗保健成本的上升与国防部整体预算日益相关。在讨论军队2007财年预算时,美国陆军参谋长彼得·休梅克将军说,他非常关注人力成本的上升。他注意到,自2001年以来,常备军的成本已经上涨了60%,预备役的成本则上涨了100%——主要的推动力来自医疗保健需求。同样地,国防部审计长蒂娜·乔纳斯说,军事薪酬在2001年到2008年间上升了75%,其中,医疗保健成本同期上涨了125%。
  最后,并非所有国防部医疗保健费用都被列入了国防预算。例如,2007财年,军事医疗保健费用的需求总额为930亿美元,国防预算是420亿美元,310亿美元列入退伍军人事务部的预算中,其余200亿美元则在财政部的(退休人员)预算中。
  志愿兵服务越来越昂贵。在持久冲突中(如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福利(包括保留奖金、危险工作津贴,以及增加的退休和家庭福利)是人力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即便许多领域的兵员数量正在下降。
  3.采购费
  国防部的总投资账户包括两部分——采购(投产系统的购买);研究、开发、测试与评估(RDT&E;)(下一代系统的投资)(图2—6)。
  如图2—6所示,采购项目在一些时期急剧上涨(尤其是在冲突期间),并在之后迅速下降(形成一个所谓的“采购假期”)。近年来,冷战刚结束后采购花费大幅下降。以2007财年不变美元计算,从1989财年到1996财年,拨付的国防预算总额大约下降了1250亿美元,其中近1/2来自采购项目。以2007年不变美元计,采购项目从1088亿美元下降至506亿美元。从1996到2009年(14年),国防部历经了自1822年到1837年(16年)之后最长的国防预算拨款增长。如图2—6所示(2007年不变美元),采购支出从1996年的50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13亿美元(甚至不含追加预算),形成了“9·11”恐怖袭击后以及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最长的增长期。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军工产业演变与未来趋势的深度分析著作的简介: --- 《钢铁与芯片:塑造全球安全格局的隐形力量》 引言:重塑边界的工业革命 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紧张、技术迭代速度空前加快的今天,传统的安全观正面临严峻挑战。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军事技术或单一国家的防御战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支撑这一切的“隐形基石”——全球国防工业生态系统的深刻转型。 《钢铁与芯片:塑造全球安全格局的隐形力量》深入剖析了自冷战结束后至今,国际军工复合体如何应对新的安全威胁、技术爆炸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重压力。我们所探讨的,是一个在国家安全、市场竞争与技术创新之间走钢丝的庞大体系。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竞争者的崛起 冷战结束后,全球国防工业经历了剧烈的“和平红利”下的结构调整。传统的巨头企业面临订单削减、预算紧缩的困境,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以求在全球市场上维持竞争力。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一去整合化(Disaggregation)与再整合(Re-aggregation)的矛盾过程。 我们考察了美国“后冷战”时代的工业基础如何从满足两大阵营对抗的需求,转向应对不对称作战和“持久反恐战争”的需要。这不仅仅是产品线的调整,更是对研发模式、供应链管理乃至企业文化的颠覆。例如,企业如何从侧重于大型平台(如航母、战斗机)的缓慢迭代,转向更快速、更模块化的系统集成。 同时,本书也清晰地勾勒出新兴工业强国如何利用技术“追赶”战略和国家资本的强力支持,迅速崛起为全球军工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些新参与者往往采取“军民两用”的策略,将民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快速转化为军事能力,挑战了西方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长期垄断地位。我们探讨了这些新兴力量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以及网络空间等领域,如何利用非对称优势开辟新的竞争赛道。 第二部分:技术引爆点:数字化、自动化与供应链的脆弱性 现代战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信息技术重塑。本书将很大篇幅用于分析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对国防工业的冲击。这包括人工智能(AI)在情报分析、无人系统控制中的应用;量子计算对加密和传感技术的潜在威胁;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如何改变了备件生产和维修的后勤模式。 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迫使工业界重新思考“研发-采购-部署”的周期。传统的十年、十五年的项目周期已不再适用,工业界必须适应更短、更灵活的迭代步伐,这与传统军工体系的僵化流程形成了巨大张力。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化与脆弱性。现代武器系统高度依赖全球化分工,从稀土材料到尖端半导体,其来源地横跨数个大洲。我们剖析了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疫情冲击以及地缘冲突如何暴露了供应链的“单点故障”风险。如何确保关键技术的独立性与韧性,成为了各国国防工业界面临的首要战略课题。从材料采购到软件代码的审查,工业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第三部分:经济驱动力与政治决策的交织 国防工业的决策从来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经济利益与国家战略的复杂博弈。本书探讨了政府采购政策如何塑造了行业的结构。例如,固定价格合同与成本补偿合同对创新激励的不同影响;以及“就业效应”——国防项目在特定选区创造的政治价值——如何阻碍了效率低下但政治正确的项目延续。 我们还分析了国际军火贸易的内在逻辑。军火交易不仅是国家间关系的风向标,也是武器制造商扩大规模、摊薄研发成本的关键途径。本书探讨了主要的出口国如何利用军售作为外交工具,以及如何管理随之而来的技术扩散风险。新兴的区域性武器市场如何重构了传统的供需平衡,以及跨国合作项目(如欧洲联合战斗机计划)在实现技术共享与维护国家主权之间的艰难平衡。 结论:面向未来的工业韧性与战略自主 《钢铁与芯片》的结论聚焦于未来十年全球国防工业的可能走向。随着大国竞争的回归,各国正在寻求提升工业基础的“战略自主性”。这意味着减少对特定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投资于本土关键技术的“护城河”,并建立能够快速响应突发需求(如大规模快速部署或战时工业动员)的弹性系统。 本书最终传达的核心观点是:今天的国防工业不再仅仅是制造武器的工厂,它是一个由资本流动、技术标准、政治意愿和全球供应链共同构成的动态、高风险的生态系统。理解这个系统的运作机制,是理解未来全球安全格局的关键所在。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所传递出的一种信息所吸引——“创建21世纪的国防工业”。这个副标题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述现状,更是在探讨一种可能性,一种对未来的规划和设想。我不禁想到,一个强大而有韧性的国防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关乎着国家的主权安全,经济的自主发展,甚至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我很想知道,在作者眼中,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国防工业,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要素?是技术创新能力?是人才储备?还是灵活高效的生产体系?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让我从实践中学习,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背景下,国防工业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或许,书中还会探讨如何平衡国防需求与民用科技的发展,如何在保持国家安全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对于我来说,了解一个国家如何利用其工业基础来保障自身安全,同时又能兼顾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Democracy's Arsenal Creating A Twenty-first-century Defense Industry》给我一种宏大叙事的感觉,特别是“Democracy's Arsenal”(民主的军火库)这个词组,让人联想到自由与力量的结合。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民主体制下,国防工业的运作模式与非民主国家有何不同?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机制来确保其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或者是否存在一些挑战是民主国家在发展国防工业时特有的?我猜测,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关于伦理道德的讨论,比如在追求国防力量的同时,如何避免过度军事化,以及如何平衡军工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对于我来说,了解一个民主国家如何平衡这些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如何在保持强大国防能力的同时,又能维护其民主价值观,会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议题。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视角,探讨在21世纪,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防工业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塑造全球的战略格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流线型的设计和深邃的蓝色调,营造出一种科技感与战略感并存的氛围。光是看封面,就让人对“21世纪的国防工业”这个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禁开始联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哪些尖端技术,又将如何塑造未来全球的军事力量格局。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且复杂的议题,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想象中,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关于最新军事装备的案例分析,比如无人机技术、网络战能力、或者太空军事化等。这些都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国防议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也期待作者能够跳出纯粹的技术层面,去探讨这些技术发展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国家安全战略紧密相连。毕竟,国防工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国家综合实力与战略选择的体现。我个人对军事史和未来科技发展都十分感兴趣,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无疑会触及我的知识盲区,并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关于创新、挑战与未来的故事。21世纪的国防工业,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装备的生产和销售的范畴,更可能是一个集成了最前沿科技、最尖端人才和最复杂战略的巨大系统。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个系统的构成,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扮演的角色。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来革新传统的国防模式?我又在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安全环境的国防工业,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它是否需要不断地学习、适应和进化?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技术转移、军民融合以及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思考。毕竟,在信息时代,国防工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整合和运用各种创新资源。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现代国家安全与科技进步之间紧密联系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21世纪的国防工业》似乎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作为一个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有一定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国防工业是那些幕后运作、影响深远却又鲜为人知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了解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个庞大的产业,又是哪些因素在塑造着它的未来走向。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国防承包商的角色,他们的盈利模式,以及他们在国家政策制定中扮演的角色?我猜想,书中可能还会深入探讨一些国家如何通过发展国防工业来提升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甚至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战略优势。这些方面对于理解地缘政治和全球力量平衡的变化至关重要。我尤其好奇,在当前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防工业的面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否像某些科幻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充满了高度自主的机器人、先进的激光武器和能够改变战局的隐形技术?这本书能否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21世纪国防工业蓝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