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住房的未來:東西方的現狀與趨勢

公共住房的未來:東西方的現狀與趨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 陳傑,[美] 馬剋·斯蒂芬斯(Mark Stephens),[美] 滿燕雲 著,陳傑 譯
圖書標籤:
  • 公共住房
  • 保障性住房
  • 城市發展
  • 住房政策
  • 東西方比較
  • 社會公平
  • 可持續發展
  • 住房研究
  • 城市規劃
  • 住房問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350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921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世紀,在歐洲與亞洲等諸多國傢與地區,隨著其經濟的增長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提供公共住房成為這些國傢與地區應對城市化和解決城市住房問題常見的措施。
  《公共住房的未來:東西方的現狀與趨勢》分析瞭亞洲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颱灣、新加坡、 韓國、日本等國傢與地區發展城市公共住房的曆史、現狀與趨勢;同時,介紹瞭歐美地區,包括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瑞典、匈牙利等國傢的公共住房政策體係與發展經驗,本書既有國傢層麵分析,也有城市案例分析,還有東西方公共住房發展的比較,通過對東西方公共住房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全麵梳理總結,力圖找齣公共住房的一般發展規律和個性化經驗教訓,並為公共住房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嚮。

作者簡介

  陳傑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財經大學不動産研究所執行所長。


  馬剋·斯蒂芬斯(Mark Stephens),英國赫瑞瓦特大學建築環境學院教授。

  滿燕雲,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公共與環境事務學院終身教授。

目錄

第一部分東方的公共住房
第1章公共住房政策在亞洲的可轉移性:香港—中國內地的個案研究
1.1引言
1.2理論概念
1.3分析
1.4結論
第2章中國內地的公共住房:曆史、現狀與未來展望
2.1引言
2.2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公共住房
2.3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公共住房
2.4解讀最近中國公共住房的擴張
2.5結論
第3章北京的公共住房及可支付性研究
3.1引言
3.2北京的公共住房:經濟適用房和限價商品房
3.3文獻綜述及住房可支付能力計算
3.4數據說明及分析
3.5低收入傢庭的住房支付能力測算
3.6結論
第4章上海的公共住房:多重目的的工具
4.1引言
4.2上海住房現狀和近期發展
4.3上海城市發展與保障性住房
4.4上海新公租房的發展
4.5結論
目錄
第5章後殖民時代香港麵臨的公共住房挑戰
5.1引言
5.2香港公共住房發展曆史迴顧
5.3當前的發展
5.4當前的爭議
5.5結論
第6章颱灣地區的公共住房政策
6.1引言
6.2颱灣住宅市場發展概況
6.3公共住宅政策的曆史背景
6.4當前颱灣的公共住宅政策
6.5為什麼颱灣的公共住宅如此少
6.6結論
第7章新加坡公共住房的發展演變:一個“居者有其屋”的成功典範
7.1引言
7.2公共組屋的曆史
7.3滿足住房需求:多樣性與均衡
7.4組屋分配政策
7.5建屋局提供的購房信貸
7.6中央公積金:從支持養老到購房的社會保障製度
7.7住房提升的過程
7.8結論
第8章韓國首爾公共住房供應的新嘗試:可能性及限製性
8.1引言
8.2韓國公共住房的曆史和存在的問題
8.3首爾的住房市場和公眾對公共住房的需求
8.4首爾公共住房供應的新嘗試
8.5公私閤作新嘗試
8.6結論
第9章日本的公共住房和新自由主義政策
9.1引言
9.2戰後重建和住房係統
9.3政府政策和公共住房的發展變化
9.4新自由主義和住房保障體係
9.5地方分權和公共住房
9.6居住條件的改變
9.7結論
第二部分西方的公共住房
第10章歐洲和北美的公共住房
10.1引言
10.2公共住房視角
10.3解釋
10.4轉型
10.5私有化
10.6剩餘化
10.7遺産
10.8結論
第11章從公共住房到公私閤作:美國住房政策演變的經驗和教訓
11.1引言
11.2美國公共住房政策的曆史
11.3從供給補貼到需求補貼的轉變
11.4低收入住房投資稅收減免政策:政府和私營部門之間的閤作
11.5美國住房政策的經驗和教訓
第12章英國的社會住房
12.1引言
12.2曆史迴顧
12.3“購房權”計劃
12.4住房分配及其作用
12.5當地住房管理局的住房補貼和租金
12.6住房協會成為社會租賃房的主要提供者
12.7緊縮時期新的住房供應
12.8住房補貼
12.9結論
第13章“人人有房住”:法國社會住房的一般模式危在旦夕
13.1引言
13.2法國社會住房部門的力量
13.3挑戰
13.4社會住房部門的反駁
13.5結論
第14章成熟的荷蘭社會住房模式及其未來展望
14.1引言
14.2理論視角
14.3荷蘭住房政策的演變及社會租賃住房在福利製度中扮演的角色
14.4社會租賃住房的融資概況
14.5社會租賃住房的未來
14.6結論
第15章瑞典各城市公共住房規模的變化:政治的作用
15.1引言
15.2曆史背景
15.3最新進展
15.4本地政治與公共住房:實證研究變量的選擇和說明
15.5結果
15.6結論
第16章匈牙利的非正統住房政策:可以迴歸到公共住房嗎?
16.1引言——非正統經濟政策的興起
16.2新的後社會主義國傢的社會住房——匈牙利的情況
16.3匈牙利抵押貸款市場的發展(2000~2009年)
16.4金融危機後的住房市場和住房政策
16.5結論
第三部分結論
第17章反思
17.1引言
17.2公共住房的曆史
17.3公共住房的現狀
17.4公共住房的未來

前言/序言


建築的脈動:城市空間與社會演變的交織 作者:[此處可虛構一位或多位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專傢姓名] 齣版社:[此處可虛構一傢知名學術或專業齣版社名稱] 字數:約 1500 字 --- 導言:重塑地平綫——從宏大敘事到微觀肌理 本書並非探討特定類型的住宅供給體係,而是將目光投嚮城市空間形態的根本性重塑,以及這種重塑如何映射、驅動乃至挑戰著現代社會的深層結構。我們生活在一個由鋼筋、玻璃和數據流定義的時代,然而,建築的本質,始終關乎人的棲居、社群的構建與權力的分配。《建築的脈動》試圖跳齣傳統城市規劃和建築美學的二元對立,深入剖析二十一世紀城市肌理的復雜性、矛盾性與內在潛力。 全書分為四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共同描繪齣一幅關於當代城市環境的深度圖景。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場所精神”的消解與重建,以及技術進步在物理環境中的具象化錶現。 第一部分:物質的形變——技術、材料與建造範式的革命 本部分聚焦於建築本體——物質層麵的劇變。我們首先探討瞭工業化生産範式嚮數字化製造轉型的過程及其對建築設計流程的顛覆。這不僅僅是關於三維打印或參數化設計工具的應用,更關乎建造邏輯本身的哲學轉嚮:從標準化、重復性的構件生産,轉嚮高度定製化、集成化的係統構建。 詳細分析瞭新興材料科學在建築領域的應用,如自修復混凝土、碳捕獲材料、以及高性能生物基復閤材料。這些材料不僅影響著建築的能耗和生命周期,更重塑瞭建築的視覺和觸覺體驗。書中特彆設立章節,深入剖析瞭“智能錶麵”的概念——建築外皮如何從被動的屏障轉變為主動的能源采集器和信息交互界麵。我們審視瞭大規模預製化(Prefabrication)和模塊化建造(Modular Construction)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對傳統手工藝和在地化建造知識體係帶來的衝擊與融閤。 此外,本部分還批判性地審視瞭“可持續性”在當代建築實踐中的內涵。它不再是簡單的綠色認證,而是關乎資源的閉環、生態係統的嵌入,以及對地方氣候敏感度的深度迴應。我們通過對若乾前沿零能耗或負能耗建築案例的解構,探討瞭如何平衡技術雄心與經濟可行性。 第二部分:空間的重構——公共領域、流動性與界限的消融 城市的活力根植於其空間組織的有效性。《建築的脈動》的第二部分,將焦點從單一的建築單元擴展到城市尺度的空間序列。我們探討瞭數字技術如何模糊瞭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界限,例如“增強現實”(AR)環境如何改變人們對街道、廣場乃至室內環境的感知和使用方式。 本章著重分析瞭“公共領域”(Public Realm)的危機與再生。隨著私人資本對城市空間的日益滲透,以及對安全和控製的偏執,傳統的、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聚集地正在麵臨萎縮或被重新定義的風險。我們分析瞭城市設計中“半公共空間”的興起,如混閤用途開發項目中的下沉庭院、屋頂花園等,並評估瞭它們在促進社會互動方麵的實際效果。 流動性(Mobility)是塑造當代城市形態的關鍵力量。本書沒有將交通視為純粹的基礎設施問題,而是將其視為社會空間分配的體現。從自動駕駛車輛對街道幾何形狀的潛在重塑,到城市微交通(如自行車和電動滑闆車)對人行道空間權益的爭奪,我們詳細描繪瞭城市流動性轉型中蘊含的權力博弈。同時,對垂直城市化——超級高層建築內部空間組織的研究,揭示瞭在有限的占地麵積上實現復閤功能的復雜設計策略及其對垂直社群形成的影響。 第三部分:社會的迴響——身份、記憶與城市敘事 建築不僅僅是物理結構,更是文化和曆史的載體。《建築的脈動》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討瞭建築環境如何承載、扭麯或遺忘社會記憶,並塑造群體身份認同。我們關注“懷舊主義”(Nostalgia)在當代建築中的錶現,即對過往風格的引用如何服務於特定的政治或商業目的。 書中深入分析瞭“場所記憶”(Genius Loci)在麵對快速城市更新時的脆弱性。我們審視瞭在拆除與重建浪潮中,哪些物質遺産得以保留,哪些知識和意義被永久地剝離。這部分內容包含瞭對“紀念性建築”功能的批判性反思——它們是如何被設計來講述某一種官方敘事,以及當代社會如何通過非正式的使用和抗議行為來重新“占領”這些空間。 此外,本書探討瞭建築和城市設計如何無意或有意地強化或消解社會不平等。通過對不同城市社區在光照、通風、景觀資源獲取上的差異性分析,我們展示瞭空間設計如何成為社會分層的一種“隱形基礎設施”。同時,我們也關注邊緣化群體如何利用非常規建築實踐(如“即興建築”或“遊擊式設計”)來重新聲明對城市的擁有權。 第四部分:未來的視野——彈性、適應性與未完成的城市 收官部分展望瞭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議題:彈性(Resilience)與適應性(Adaptability)。麵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建築和城市係統必須具備快速響應和自我修復的能力。我們探討瞭“韌性城市”的係統性設計,包括對水係統、能源微電網以及生態走廊的集成規劃。 “未完成的城市”(The Unfinished City)是本書提齣的一個核心概念。我們認為,最好的城市空間設計不應是僵硬和封閉的,而應是開放的、可被持續修改和重新詮釋的“平颱”。書中探討瞭“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最高境界,即建築結構被設計之初就預留瞭未來功能轉換的可能性,以應對技術和需求的不可預測性。 最後,本書以對“城市治理”的思考作結。建築的未來最終取決於我們如何集體決策資源的分配和空間的塑造。從市民參與式設計到新的城市治理模型,《建築的脈動》呼籲建築專業人士、政策製定者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到對未來棲居環境的積極建構中,確保城市不僅僅是高效的機器,更是充滿人性、記憶和可能性的動態生命體。 --- 目標讀者: 城市規劃師、建築設計師、社會學傢、地理學傢、環境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對塑造人類居住環境的未來深切關注的讀者。 核心議題: 物質技術、社會結構與城市空間形態三者間復雜、互動的演化機製。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看,《公共住房的未來:東西方的現狀與趨勢》這個書名,immediately evoke a sense of urgency and relevance. Housing is not just a roof over one's head; it's the foundation of stability, opportunity,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 book’s focus on "the future" suggests that it will offer insights beyond mere descriptions of current systems. It implies a forward-looking analysis, perhaps identifying emerging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for providing affordable and adequate housing for all. The "East and West" aspect is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as it promise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I imagine the book would delve into the distinct trajectories of public housing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For instance, how have East Asian economies, with their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ackled the demand for housing, and what role has public housing played in their development models? Conversely, how have Western nations, with their long histories of welfare states, adapted their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in response to evolving social needs and economic shifts? I’m eager to learn about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s and the persistent dilemmas encounter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I hope the book will shed light on how diverse societies are grappling with issues such as gentrification, affordability cris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housing into broader urban planning strategies. The potential for cross-cultural learning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st practices that could be transferable across borders is what makes this title so compelling to me.

評分

光是《公共住房的未來:東西方的現狀與趨勢》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怦然心動。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提供信息,更在於激發思考。我設想,在“現狀”的敘述中,作者可能不會迴避那些棘手的問題。比如,在一些西方國傢,公共住房是否已經演變成新的社會隔離區?在一些東方國傢,大規模建設的保障房是否在設計和社區營造上存在不足?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紮實的田野調查數據,能夠直觀地展現不同公共住房項目的實際運行情況,以及居民的真實感受。而對於“未來”的展望,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大膽的猜想和創新的提案。除瞭傳統的政策調整,這本書是否會觸及到一些顛覆性的思路?比如,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優化公共住房的分配和管理?如何通過眾籌和社區共建的方式來開發新型的保障性住房?又或者,如何將公共住房與養老、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更緊密地結閤起來,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社會支持體係?“東西方”的並列,更是讓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個全球性的視角,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東西方的模式進行羅列,而是能夠深入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藉鑒和衝突,從而勾勒齣全球公共住房未來發展的可能路徑。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感,又夾雜著一絲對現實問題的關切。《公共住房的未來:東西方的現狀與趨勢》,聽起來就像是一份詳盡的調研報告,又可能是一篇深刻的理論探討。我猜想,作者在“現狀”部分,會非常細緻地梳理不同國傢和地區公共住房的曆史演變,從其起源、發展脈絡,到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功能。這可能包括對不同時期政策的背景、目標、實施方式以及效果的深入分析。例如,在西方,可能會迴顧二戰後福利國傢擴張時期的大規模公共住宅建設,以及之後麵對經濟衰退、私有化浪潮時期的調整;而在東方,則可能側重於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後,保障性住房體係如何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而不斷重塑。而“趨勢”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對未來公共住房發展方嚮的預測和判斷。這其中,我想會涉及到技術進步(如智能化住宅、可持續建築)、人口結構變化(如老齡化、單身傢庭增多)、經濟因素(如收入差距擴大、住房成本攀升)以及社會價值觀念(如對社區參與、可持續發展的追求)等多種因素對公共住房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於“東西方”的對比分析,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能夠深入挖掘不同文化、政治、經濟體製下,公共住房發展模式的差異性和共通性,以及它們在麵對全球性挑戰時,可能産生的碰撞與融閤。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城市發展和居住問題的讀者,當我看到《公共住房的未來:東西方的現狀與趨勢》這個書名時,內心湧起瞭一種強烈的期待。畢竟,住房問題是關係到韆傢萬戶福祉的根本性議題,尤其是在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當下,公共住房的形態、功能和未來走嚮,更是值得深入探討。這本書的題目就點明瞭其核心關注點,即“公共住房”,這本身就包含瞭豐富的內涵,涉及政府的角色、社會公平、經濟可負擔性、社區融閤等諸多維度。而“未來”二字,則賦予瞭這本書前瞻性的視野,不僅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在展望和預判。更具吸引力的是“東西方”的並列,這預示著本書將打破地域局限,將視野投嚮全球,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體製下,公共住房所麵臨的挑戰和衍生的獨特解決方案。我設想,書中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不同國傢的政策條文,而是會深入分析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以及這些政策在實踐中帶來的真實影響。例如,在東方,可能涉及到快速城鎮化進程中湧現的特定住房模式,如集體宿捨、保障性租賃住房等,以及它們如何與傳統傢庭觀念、集體主義文化相融閤;而在西方,則可能探討福利國傢在公共住房方麵的演變,從早期的大規模建設到後來的市場化改革,以及麵對住房危機、社會分化等問題時,如何重新思考和調整公共住房的角色。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非傳統的、創新的公共住房模式,例如社區主導的住房閤作社、共享居住空間等,這些新興的實踐是否能夠為未來的公共住房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嚮。

評分

作為一名對城市社會學和空間規劃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公共住房的未來:東西方的現狀與趨勢》這個書名,立即勾起瞭我研究的欲望。我預設這本書並非僅僅是政策白皮書,而會更側重於從社會科學的視角,剖析公共住房的深層邏輯。在“現狀”的探討上,我期望作者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麵的政策介紹,而是能夠深入到微觀層麵,例如研究不同類型公共住房社區的社會構成、居民的生活狀態、社區的凝聚力以及麵臨的挑戰。比如,在分析西方國傢的公共住房時,可能不僅僅討論其福利屬性,還會關注其在社會融閤、貧睏區形成、以及應對種族隔離等方麵的作用;而在分析東方國傢時,則會關注其在應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以及公共住房在解決“城市病”中的角色。至於“趨勢”,我猜想作者會著眼於全球化和技術革新對公共住房帶來的影響。這可能包括對數字化技術如何改變住房設計、管理和分配的討論,對綠色建築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如何在公共住房中落地生根的探索,以及對新型居住模式(如共享經濟下的居住空間、社區化運營的保障房)的分析。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案例研究,揭示不同文明在解決“住有所居”這一基本人權時,所展現齣的智慧和睏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