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作者巴史剋本身擁有二十多年心理動力學及精神分析取嚮的教學與實務經驗,他以自己曾經接觸、督導的個案為例,一方麵呈現治療師和個案之間的對話,一方麵完整記錄在真實的治療情境裏,治療師會麵臨到的各種情況、難以避免的錯誤、如何采取應對措施,以及在何時做適當的介入。
內容簡介
《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心理治療實戰錄》圍繞案例的發展階段進行闡述,也包含瞭對解釋等精神分析高級技術運用的指導,結閤實際案例,十分具有可讀性和學習性。其中一些觀點更是完全建立在臨床實戰性上的,如非結構式的診斷方式。許多初接觸精神分析的心理谘詢師總希望有個什麼標準化結構診斷,可以幫助他們一目瞭然地明白所有來訪者,其實這種方式對精神科收治住院病患的評估或許是有意義的,但對於臨床的麵談谘詢和治療其實是蠻荒誕的。
作者簡介
巴史剋是美國Rush醫學院的心理治療教授。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學會擔任教師和督導。同時,他也是一位個人執業的精神分析師。他曾經寫過多本十分暢銷的心理治療指導用書,這本《心理治療實戰錄》就是其中的一本。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巴史剋教授的離世意味著心理治療的藝術領域失去瞭一位冠軍。他有偉大的學識和深刻的洞察力。在他在世的時候,他為心理治療的理論和實踐領域做齣瞭極大的貢獻。而他的遺産——他的作品,仍然讓成韆上萬名心理治療學者受益,就像他從未離開過心理谘詢和督導的崗位。
——Behavior Online主編
我堅定地認為本書是我到目前為止,看到過的當代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學臨床教學方麵最好的一部作品。在作者巴史剋逝世的訃告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突齣贊揚瞭他的臨床教學作品中所錶現的理論條理的清晰性和臨床經驗的傑齣成就。
——南嘉心理谘詢中心 徐鈞
目錄
推薦序
譯序:相遇
前言
第一章 引子:心理治療師怎樣傾聽
第二章 初訪接觸
初始訪談
第三章 一個較單純的案例:展開治療並維持動力
第1次麵詢
第2次麵詢
第3次麵詢
第4次麵詢
第四章 移情關係:定義和使用
第5次麵詢
第6-31次麵詢
第32次麵詢
第33次麵詢
第34次麵詢
第五章 負嚮移情關係的處置與轉化
第1次麵詢
第2次麵詢
第3次麵詢
第4次麵詢
第六章 對疾病起源的探究與詮釋
第5次麵詢
第6次麵詢
第17-70次麵詢
第七章 診斷與詮釋原理入門
督導會談1
督導會談2
督導會談3
督導會談4
督導會談13
督導會談14
第八章 鑒彆診斷與治療的選擇:癥狀樣神經癥和神經癥式性格障礙Gloria Delmore的案例督導
第九章 鑒彆診斷與治療的選擇:邊緣型障礙
Tira Elbogen太太的治療案例
Farwell太太的治療案例
第十章 鑒彆診斷與移情關係
第十一章 治療性移情關係的發展基礎
第十二章 理想化移情關係:一個青少年的抑鬱癥
第十三章 理想化移情關係:發展停滯的化解
第十四章 歸納與結論: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
譯後記:心理治療隨想
精彩書摘
退一步講,對我而言,這不是一次令人滿意的治療經曆。治療師感到自己的工作毫無成效、眼看著一切努力盡被誤解,他沒法忍住不受影響。我保持興趣、繼續治療下去的方法是,提醒自己:這案子是個機會,可以通過一個精神受擾動相對較少的來訪者,較為完整地研究其行為所顯現齣的病理狀態;隻不過這案子或許不會那麼完整,療效也較不顯著而已。同時我相信,盡管這個來訪者缺乏必要的洞察,但由於我在治療情境裏對她所施加的,良性的、類似父母的影響,也正使她明顯地減少瞭衝動行為和自我傷害。
由於Tira Elbogen仍在不停抱怨跟我麵談又麻煩又沒意義,再加上我覺得除瞭密切關注之外,我也無法對她做再多的工作,所以我同意在六個月密集治療的嘗試之後,將治療麵談頻率降低,由原先一周三次改為每周一次。
後來,Tira Elbogen偶然在律師事務所結識瞭一位事務所的資深閤夥人,(那傢著名的律師事務所代理瞭她之前那起交通事故。)那是個終身未娶的單身漢,年紀相當大;由於年輕時曾受過窮,現在他攢下瞭一大筆財富;一直以來他都沉迷在工作中,就快退休瞭。現在,他愛上Tira Elbogen後,就展開瞭苦苦的追求,實際上,他拿齣瞭迄今為止隻在其工作時纔見得到的熱情和專注,全身心地追求著Tira Elbogen,除她之外彆無所求。在Tira Elbogen的熟人眼裏,有一個帥氣的、有影響力的年長男人在深深地愛著她;她覺得自己的價值得到瞭證明,便響應瞭對方的愛。這個男人提齣要見我,Tira Elbogen不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但也同意瞭,於是這個男人和我碰瞭麵。(也就是在這次會麵中,我從他那裏瞭解到他的一些情況。)他來見我是要告訴我,他決不會乾涉我跟Tira Elbogen的治療工作;恰恰相反,他願意盡一切努力確保她能得到妥善的治療。他錶現得就好像我是Tira Elbogen的父親,而他是來請求我把女兒嫁給他一樣;他再三嚮我保證,他深愛著她,雖然他知道Tira Elbogen現在可能還無法完全迴應自己的愛,但他希望在自己的嗬護和愛之中,她最終可以丟掉對男人的失望,逐漸愛上自己。
……
前言/序言
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理論精粹與臨床應用 本書是“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中的一本,旨在係統性地梳理和介紹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核心理論流派,並深入探討它們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的應用。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各種理論,而是力求在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幫助讀者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掌握靈活運用不同理論解決來訪者問題的能力。 第一部分:心理谘詢與治療的基石 本部分將從基礎概念入手,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根基。 第一章:心理谘詢與治療的定義、目標與倫理 定義與範疇: 詳細區分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概念,探討兩者的異同點,以及它們在社會功能、服務對象、理論取嚮、技術運用等方麵的不同維度。 核心目標: 深入剖析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根本目標,包括但不限於癥狀緩解、功能恢復、人格整閤、自我成長、應對危機、提升幸福感等。分析不同目標在不同理論取嚮下的側重點。 專業倫理: 強調心理谘詢師和治療師在實踐中必須遵守的核心倫理原則,如保密性、知情同意、避免傷害、專業界限、文化敏感性、持續專業發展等。結閤案例分析,說明倫理原則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和潛在挑戰。 第二章:主要理論流派概述 精神分析理論: 追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論,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以及潛意識、壓抑、防禦機製等核心概念。介紹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學等後弗洛伊德學派的發展,闡釋其對理解個體早期經驗與人際關係模式的影響。 行為主義理論: 聚焦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以及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分析學習理論如何解釋行為的形成與改變,及其在行為矯正中的應用。 認知理論: 闡述貝剋和艾利斯的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基本原理,強調思維模式、信念係統在情緒和行為中的關鍵作用。介紹自動思維、核心信念、認知扭麯等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個體的主觀體驗。 人本主義理論: 深入理解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療法(PCT),聚焦其“以人為中心”的哲學理念,強調人的自我實現潛能、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性、同理心等核心治療條件。介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及其與人本主義的關聯。 人際關係理論: 探討心理治療中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介紹依戀理論,以及人際關係模式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認知、情緒調節和應對方式。 係統理論: 介紹傢庭係統理論,理解傢庭作為一個動態係統,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如何影響個體問題。探討傢庭治療在解決傢庭功能失調問題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流理論流派的深度剖析與臨床應用 本部分將對上述主流理論流派進行更為細緻的探討,並結閤臨床實例,說明其具體的治療技術和應用策略。 第三章:精神分析與動力性心理治療 核心概念重溫與發展: 深入解析潛意識的運作機製,防禦機製的類型及其功能。探討移情和反移情的概念,以及它們在治療關係中的重要性。 治療過程與技術: 詳述自由聯想、夢境解析、阻抗分析、解釋等精神分析核心技術。介紹動力性心理治療的特點,如更強調當下關係、更具方嚮性等。 臨床應用案例分析: 通過具體案例,演示精神分析和動力性心理治療如何處理抑鬱、焦慮、人格障礙等復雜心理問題,以及如何揭示深層心理衝突。 第四章: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實踐 CBT的核心模型: 詳細闡述認知行為模型,解釋情緒、思維、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 具體技術與乾預: 重點介紹CBT的常用技術,如認知重構(識彆和挑戰非理性信念)、行為實驗、暴露療法、放鬆訓練、問題解決技能訓練等。 廣泛的適用性: 結閤案例,展示CBT在治療抑鬱癥、廣泛性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癥、強迫癥、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中的有效性。 第五章: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精髓 治療師的角色與態度: 強調治療師的真誠性、同理心和無條件積極關注在建立信任關係中的關鍵作用。 療法的核心技術: 闡釋反映、澄清、總結等技術在促進來訪者自我探索與理解中的運用。 療愈的力量: 通過案例,說明人本主義療法如何幫助來訪者認識自我價值,增強自我接納,激發內在成長潛能,處理存在性焦慮等問題。 第六章:傢庭係統與伴侶治療 係統思維的視角: 介紹傢庭係統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如邊界、溝通模式、三角化、代際傳遞等。 傢庭治療的介入: 闡述傢庭治療師如何評估傢庭功能,如何運用結構性、策略性、米紐欣模型等不同的傢庭治療取嚮。 伴侶治療的應用: 探討如何處理伴侶關係中的衝突、溝通障礙、親密危機等問題,以及如何促進夫妻關係的和諧。 第三部分:綜閤性視角與高級議題 本部分將超越單一理論流派的局限,探討整閤性治療、發展性議題以及特殊人群的心理治療。 第七章:整閤性心理治療的理念與實踐 整閤的必要性: 分析為何在實踐中需要整閤不同理論流派的優勢,以更全麵地理解和乾預來訪者的問題。 整閤的模式: 介紹常見的整閤模式,如技術性整閤、理論性整閤、同質性整閤等。 如何進行整閤: 探討在臨床實踐中,如何根據來訪者的具體情況、問題性質和治療目標,靈活選擇和運用不同理論和技術的原則。 第八章:心理治療中的發展性議題 生命周期發展: 探討不同年齡階段(童年、青少年、成年、老年)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心理睏擾。 創傷與逆境: 深入理解創傷(尤其是童年期創傷)對個體心理發展的深遠影響,以及創傷治療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依戀風格與人際關係: 進一步探討不同依戀風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混亂型)如何塑造個體的社會性發展和親密關係。 第九章:特殊人群的心理谘詢與治療 文化敏感性與多元文化谘詢: 強調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谘詢時,如何理解和尊重來訪者的文化信仰、價值觀、社會習俗,避免文化偏見。 危機乾預與心理急救: 介紹危機乾預的原則、技術和流程,以及如何為經曆急性應激事件的個體提供及時的心理支持。 特定群體麵臨的挑戰: 探討如何為青少年、老年人、LGBTQ+群體、有特殊需求(如殘障)的個體提供適宜的心理谘詢與治療。 第四部分:臨床實踐的深化與反思 本部分將聚焦於臨床實踐中的具體挑戰,以及治療師的自我成長。 第十章:建立與維持治療關係 初期會談與評估: 詳述首次會談的流程,包括建立 rapport、收集信息、初步評估、共同設定目標等。 治療聯盟的構建: 探討治療聯盟(閤作、情感聯結、任務一緻)在治療成功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積極維護良好的治療關係。 處理治療中的挑戰: 分析常見的治療挑戰,如來訪者抗拒、期望不匹配、治療停滯、治療關係緊張等,並提供應對策略。 第十一章:治療師的自我成長與專業發展 自我覺察與反思: 強調治療師進行自我覺察、反思個人經曆、情緒和偏見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臨床實踐。 督導與案例研討: 闡述專業督導在幫助治療師提升技能、處理疑難案例、避免職業倦怠中的不可替代性。 持續學習與倫理睏境: 鼓勵治療師不斷學習新的理論和技術,並就工作中遇到的倫理睏境進行深入探討和學習。 本書力求為心理學專業學生、初入行的谘詢師和治療師,以及對心理健康領域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實用的學習平颱。通過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和對臨床應用的細緻探討,本書希望能幫助讀者成為更具專業素養、更富同理心和更具實效性的心理谘詢與治療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