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暢銷的青少年心理學圖書
威斯康星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260多所美國大學使用
世界青少年研究專傢勞倫斯?斯坦伯格為傢長、老師、青少年研究者指點迷津,全麵解讀青少年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充滿瞭新的潛能、挑戰和發現,它是孩子們嘗試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重要階段,它將可能永遠地改變他們。在這個極其重要的人生階段,作為學習者、研究者和父母,我們一定想找齣以下問題的答案,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
如何引導青少年成功地實現嚮成年人的角色轉變?
青少年為何要從同齡人群體中獲得身份認同?
青少年為什麼與同齡朋友在一起時很開心,而在傢與父母在一起時反而很焦慮,哪一個纔是真實的自己呢?
如何認識和處理青少年的戀愛和約會問題?
我們對青少年性行為的擔憂和顧慮是否多餘?
如何對他們進行性教育?
在本書中,青少年研究專傢斯坦伯格根據最新科學研究,從生物基礎、社會影響以及心理發展三個方麵全麵分析青少年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將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和實際應用很好地整閤在瞭一起,可以讓讀者對青春期有更深入、更科學的認識。
《青少年心理學》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青少年心理學著作,自齣版以來不斷再版,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本書是最全麵、係統研究青少年心理學的經典,不僅信息豐富,而且富有情趣、易於閱讀。它既適閤心理學、教育學專業師生和青少年研究者進行教學、研究,也適用於傢庭教育、學校教育。
如果你是心理學、教育學專業師生,這本書可以幫助你瞭解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的各個方麵。
如果你是青少年研究者,這本書可以使你徹底明白一個人是如何逐漸發展成為最終的那個自己的。
如果你是傢長或老師,這本書可以改變你對青春期孩子的偏見,更好地瞭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
勞倫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
著名心理學教授,美國天普大學“勞拉·卡內爾”教授組成員。他於1974年畢業於美國瓦薩學院,並於1977年獲得康奈爾大學人類發展與傢庭研究博士學位。他曾任美國青少年研究學會主席、美國心理協會發展心理學分會主席,目前是美國心理協會和心理科學協會成員。他還是美國國傢科學院青少年科學委員會主任,並經常在製定童工、中學教育、青少年犯罪等方麵的相關政策時,為州級、聯邦政府機關及立法機關提供谘詢意見。
斯坦伯格是發展心理學領域著作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學者之一,緻力於當代青少年相關主題的研究,包括父母與青少年關係、青春期冒險與決策、青春期心理衛生、青春期大腦發育、在校兼職、學業成就、青少年犯罪與司法等。他曾獲多項殊榮,以錶彰其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麵做齣的卓越貢獻。
斯坦伯格在研究和教學方麵的傑齣纔能也得到瞭加利福尼亞大學、威斯康星大學以及天普大學的認可,並於1994年獲得瞭天普大學“最傑齣教師”稱號。
除本書外,斯坦伯格在青少年成長發展領域發錶瞭350餘篇學術論文,還齣版瞭許多著作,如《你和你的青春期》《當青少年工作的時候:青少年就業的心理和社會成本》《交匯的旅程:孩子的青春期如何引發你自身的危機》《走齣教室:為何學校改革會失敗,傢長又該如何做》《成為優秀父母的十大法則》(已翻譯成10種語言齣版)《青少年司法的反思》《青春期心理手冊》等。
前 言
第1章 生物性過渡 // 1
青春期發育概述 // 2
身體發育 // 5
青春期發育的時間和節奏 // 10
青春期發育對心理和社會關係的影響 // 13
肥胖和飲食失調 // 22
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和衛生保健 // 27
第2章 認知轉變 // 29
認知的變化 // 30
青少年的大腦 // 34
青春期智力的個體差異 // 41
環境中的青少年思維 // 43
第3章 社會性過渡 // 50
社會再定義與心理社會性發展 // 51
青春期的延長 // 52
青春期是社會發展所創造的 // 53
青春期的身份變化 // 59
社會再定義的過程 // 61
社會過渡的多樣性 // 62
當代社會中嚮成人期的過渡 // 70
鄰裏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 71
第4章 傢庭 // 76
青少年和父母之間的衝突是否不可避免 // 77
青春期的傢庭關係 // 79
傢庭關係和青少年發展 // 84
社會變化中的青少年傢庭 // 89
傢庭在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性 // 99
第5章 同齡人群體 // 101
當代社會中青少年同齡人群體的起源 // 103
青少年同齡人群體:是問題還是必需 // 103
-青春期同齡人群體的本質 // 105
青少年與大群體 // 111
青少年和他們的小團體 // 112
青少年同齡人團體中的受歡迎和受排斥 // 118
同齡人群體和心理發展 // 126
第6章 學校 // 128
廣義上的美國高中教育 // 130
學校的社會組織 // 134
班級氛圍 // 142
高中畢業之後 // 147
學校與青少年發展 // 150
第7章 工作、休閑與媒體 // 153
當代社會中青少年的空餘時間 // 154
青少年與工作 // 156
青少年與休閑 // 163
青少年、媒體與互聯網 // 169
空餘時間與青少年發展 // 180
第8章 認同 // 182
青少年的認同 // 183
自我概念的變化 // 184
自尊的改變 // 187
青少年認同危機 // 191
第9章 自主 // 198
自主:青少年問題 // 200
情感自主的發展 // 201
行為自主的發展 // 206
認知自主的發展 // 212
第10章 親密 // 219
青少年之親密問題 // 221
青春期親密關係的發展 // 222
約會和戀愛關係 // 232
親密和社會心理發展 // 241
第11章 性 // 243
青春期的性問題 // 244
青春期性行為 // 245
性活躍的青少年 // 250
危險性行為及其預防 // 260
艾滋病與其他性傳播疾病 // 262
第12章 成就 // 270
青春期的成就 // 271
成就動機和信念 // 273
環境對成就的影響 // 278
教育成就 // 282
職業成就 // 286
第13章 青春期心理問題 // 292
青春期心理問題的一般原則 // 293
心理問題:本質與相關變異 // 295
物質的使用和濫用 // 297
外化性障礙 // 305
內化性障礙 // 314
壓力及其應對 // 320
參考文獻
在特定環境中研究青春期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讀者明白青少年生活的環境如何影響他們的發展。青少年發展的研究離不開他們生活、成長的環境,包括他們的傢庭、同齡人、學校、街坊鄰居以及工作和放鬆的環境。過去20年間,青春期研究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對象的延伸:研究對象從北美本土的青少年延伸到瞭其他傢庭,他們可能來自少數族裔,可能來自不同文化的新移民傢庭,也可能來自世界各地。在本書中,每章都會有關於民族和文化的討論。我們將不僅關注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在發育過程中的差異,還會關注不同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的相似性。
最新研究
本書盡量為讀者提供青少年發展方麵最新、最全麵的科學文獻。本書涵蓋瞭60多本學術期刊中的800多項學術研究,內容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精神病學、犯罪學、經濟學、法學、醫學、公共衛生等諸多領域。在這些研究中,有些取得瞭新的突破(比如關於大腦發育的研究),有些改變瞭該領域的思維方式(比如關於為什麼好鬥的青少年常常是更受歡迎的研究),有些為現有研究成果提供瞭新的例證或方法(比如關於互聯網應用的研究)。通過學習這些研究,讀者能夠瞭解並分析青春期研究領域的最新信息。
關於第10版
本書中每一章的材料都已全部更新。幾年前,我發現把重要的材料放在內嵌專欄中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閱讀本書的讀者通常會跳過這部分內容。我至今也沒找到足夠的理由讓我重新使用內嵌專欄,相反,我倒是聽到讀者比過去更反對使用內嵌專欄瞭。此外,由於讀者反映良好,我保留瞭臨時總結的闆塊,即“要點重述”。
組織結構與學習輔助
自上一版開始,本書的整體結構未發生改變。細節上,我們把有關青春期心理社會發育的章節從有關青春期特定環境的章節中獨立齣來。這樣一來,青春期的心理社會問題——身份、自主性、親密性、性和成就,就被作為發育過程中的中心問題而呈現齣來,這些問題會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
本書包括前言和13章正文,可歸納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青春期基本的生物性、認知、社會性過渡;第二部分:青春期的特定環境;第三部分:青春期的心理社會發展。前言部分起到承擔全書的組織框架和概述全書學科視角的作用。書中每一章都自成體係,因此讀者不必按照本書安排的順序進行閱讀。大部分讀者都按照章節順序來閱讀本書,有些讀者則把其中一章與心理社會發展的某一方麵結閤起來閱讀(比如將“學校”與“成就”結閤,將“同齡人群體”與“親密性”結閤),效果很不錯。
理論和方法
盡管前言部分概述瞭如何在青春期研究中運用不同學科的方法(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曆史學),但並沒有詳細介紹某一理論或者研究的操作方法。我個人偏嚮於將材料與最相關的理論、方法相結閤,這樣讀者便能瞭解研究與理論之間的關係。比如,在介紹親密那一章開篇,我嚮大傢展示瞭關於親密關係的不同視角(如“依附理論”和沙利文的心理社會發展視角),然後纔是相關研究的介紹。同理,我們也會討論在具體的研究中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和工具,以此來嚮大傢闡明研究策略的優勢和缺陷。
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將這本關於認知科學的巨著啃完,感受隻能用“震撼”來形容。它不是那種簡單羅列心理學名詞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偵探,引導我們一步步拆解人類思維的運作機製。書中對記憶的編碼、存儲和提取過程的論述,尤其精妙。作者沒有滿足於描述“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的劃分,而是深入探討瞭注意力資源的有限性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質量,這直接解釋瞭為什麼我在麵臨多重任務時總會感到力不從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啓發式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的章節,裏麵詳盡地列舉瞭包括錨定效應、可得性偏差在內的十幾種常見思維捷徑。這些捷徑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讓我們以為自己做齣瞭理性的選擇,實則被內在的認知缺陷所左右。看完後,我立刻迴想起自己最近一次重大的投資失誤,那完全是“過度自信偏差”在作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揭示瞭我們大腦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漏洞”,是自我反思和提升決策能力的基礎讀物。它的論證嚴謹,邏輯鏈條清晰,閱讀體驗雖然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但隨後的心智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我一直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尤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錶現方式感到好奇。這本關於人際交往的著作,從最基礎的溝通技巧開始,層層遞進地探討瞭非語言綫索、衝突管理乃至團隊動力學。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擅長用生動的案例來闡釋那些看似抽象的心理學概念。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鏡像神經元”在社交互動中的作用,結閤瞭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生活實例,讓我對“共情”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看人看事的方式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不再輕易下判斷,而是更傾嚮於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動機。而且,它對於如何在職場中進行有效反饋和談判,也提供瞭非常實用的工具箱。我嘗試運用書中所述的“積極傾聽”技巧去和一位一直意見不閤的同事交流,效果齣奇地好,那次談話的氛圍和最終達成的共識,是我以前難以想象的。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心理學普及讀物的預期,它更像是一份實戰手冊,指導我們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遊刃有餘。
評分我之前對發展心理學一直停留在非常錶層的瞭解,以為無非就是幾個關鍵發展階段的描述。然而,這本關於生命曆程心理學的作品,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時間軸為綫索,細緻地描繪瞭從童年依戀模式如何影響成年親密關係,到中年危機如何引發身份重塑,再到老年階段的整閤與接納。書中特彆強調瞭“代際影響”的力量,即祖父母輩的經曆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塑造瞭我們這一代人的行為模式,這種跨越式的分析視角非常具有啓發性。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適應性可塑性”的討論,它錶明人到任何年齡,心理結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並不完全決定未來。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縱嚮研究的案例,那些追蹤瞭幾十年的研究數據,為理論提供瞭堅實的支撐,避免瞭空泛的理論說教。對於想要理解傢庭關係中不同成員行為邏輯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參照框架,它讓我能更耐心地去理解我父母的行為,也更清晰地規劃自己未來的傢庭角色。
評分我通常對應用心理學的書籍持保留態度,覺得它們往往流於錶麵,無法觸及問題的根源。但這本書,作為一本關於情緒調節和韌性培養的指南,錶現齣瞭罕見的深度和嚴謹性。它沒有簡單地教導讀者“如何感覺良好”,而是首先深入剖析瞭情緒的生物學基礎和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的神經通路。書中詳細介紹瞭“接納與承諾療法”(ACT)的核心原則,強調關鍵在於改變我們與負麵情緒的關係,而不是試圖消滅它們。我特彆欣賞作者用非常清晰的步驟來指導如何進行“痛苦的導航”——即在感受到強烈不適時,如何保持覺察而不被情緒的洪流裹挾。書中提供瞭一套詳細的“情境分析練習”,要求讀者記錄下引發強烈情緒的事件、當時的自動思維以及最終的行為反應,然後係統地運用所學技巧進行乾預。這套方法論非常係統化,且鼓勵自我實驗,而不是盲目相信。讀完後,我感覺自己擁有瞭一套處理日常壓力和挫摺的“內部操作係統”,不再輕易被突發狀況擊垮,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內在力量的增強。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自由奔放,更像是一部融閤瞭精神分析與存在主義哲學的散文集,而不是標準的學術著作。它探討的核心是“意義的追尋”和“自由的重負”。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焦慮”和“虛無感”的角度。在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但精神上的空虛感卻日益增長,這本書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時代病。作者認為,很多我們視作“病態”的情緒,其實是人類在麵對自身有限性和選擇的無限性之間掙紮的正常反應。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和藝術評論來佐證觀點,使得理論的闡述充滿瞭人文關懷。有一段文字描述瞭“被異化的勞動”,讓我深思自己朝九晚五的工作狀態,是不是正在逐漸磨滅我的生命熱情。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它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接受不確定性,並在這種不確定性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價值體係。對於那些長期睏惑於“我為什麼要這麼做”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深刻的哲學慰藉和精神上的挑戰。
評分很喜歡你的時候我就是
評分還行
評分是正版,很滿意
評分還可以
評分書非常不錯,內容實用,操作性強。
評分henhao
評分這種印刷,看著有點纍。
評分和兒子共同學習
評分很有意思的內容很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