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被壓抑之物將會重返。”
蓮花生大師:“望嚮欲望的本質,會看到無邊光芒。”
不要害怕和壓抑欲望,而是應該重新疏導、駕馭它,為我們所用。
因為欲望乃是強有力的生命能量,可把我們引導至自由與極樂。
你常滿懷興緻去吃期待已久的大餐,食畢不僅沒有滿足感,甚至更為失落?總是嫌另一半陪你的時間不夠多,常在愛中感到孤單?沒有辦法忍受彆人不將你放在眼裏,老是覺得自己不被喜歡?稍不順心,就暴飲暴食,焦躁難耐?孩子不聽你的話,即憤怒不已,斥聲責罵?
追根究底,一切都是欲望在作祟。
弗洛伊德與佛法認為欲望是人對人世痛苦現實的自然反應,一旦脫離欲望,我們就不再是自己。透過欲望,反而能幫助我們瞭解自我,麵對生活的煩瑣與生命的睏頓。因此,本書以佛陀的“四聖諦”為架構,印度神話《羅摩衍那》為經緯,融會貫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並結閤個案研究,提齣各種實際建議,調和我們對欲望的矛盾觀點,讓我們對人類的欲望,有耳目一新的認識,進而通過欲望的驅力,達到身心靈的和諧與平靜。
書中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名為“欲望的渴求”,講述的是人麵對欲望的一般心理與反應;第二部分名為“執著”,說明人一旦瞭解世上絕無可以帶來滿足的客體時,將會産生何種變化;第三部分名為“執之止息”,它點齣,對待欲望,除瞭放棄與執著之外,仍有第三種方式能引導我們,讓精神驚人地成長;第四部分“欲望之道”告訴我們如何利用欲望而非為其所用,進而達到喜樂的境界。
羅馬剋·愛普斯坦(Mark Epstein),美國著名精神科醫師,在紐約市自行開業,常受邀演講,談論佛教禪修法對心理治療的價值。已齣版多本著作,包括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Going to Pieces Without Falling Apart,Going on Being。常為Tricycle:The Buddhist Review,Yoga Journal等雜誌撰稿。
緻謝
前言 因噎廢食
第一部 欲望的渴求 / 001
第一章 《羅摩衍那》 / 003
故 事 / 007
風神之子 / 011
缺少瞭些什麼 / 013
第二章 左 道 / 017
中 道 / 020
情欲渴求 / 023
喂食每個人 / 027
齣神狂喜 / 032
障礙之主 / 035
第三章 欲求不滿 / 041
間 隙 / 044
半甜半苦 / 049
銘刻在石上 / 053
第二部 執 著 / 057
第四章 分離的滋味 / 059
愛中的孤單 / 062
客體的終結 / 067
第五章 不堪迴首 / 071
餓 鬼 / 073
剋 製 / 078
第六章 齣 離 / 083
齣離心 / 084
塔帕斯與卡瑪 / 087
無限之岸 / 092
第三部 執著的終結 / 099
第七章 從客體到主體 / 101
主體的誕生 / 102
一丁點空間 / 105
“存在”與“施為” / 108
第八章 促進發展的環境 / 113
少即是多 / 114
靜定與急躁 / 118
媒介區 / 120
第九章 果 實 / 129
抵 抗 / 130
他者的欲望 / 133
河 岸 / 134
恩 典 / 138
內觀的主體 / 140
欲望稀少 / 143
第四部 欲望之道 / 147
第十章 忠 告 / 149
欲望之道的幾項原則 / 151
藍 綫 / 154
不可摧毀性 / 160
第十一章 跳進跳齣 / 165
參考書目 / 170
1. 焦慮的反麵不是寜靜,而是欲望。
2. 與其說禪修減輕我的焦慮,不如說禪修讓我焦慮更輪廓分明。它讓我帶著焦慮去正視那個讓我感到睏惑的世界,讓我對世界理解得更全麵。也許可以這樣說,禪修帶我看齣焦慮的另一麵是欲望。兩者互相依賴,而非兩不相乾。
3. 欲望把人帶離自己,帶入人際關係之中,卻也同時把人帶入自己更深處。焦慮則將人帶迴自己,但隻是迴到那個已知的自己。
4. “分離”與“閤一”其實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的兩麵,就像潮起和潮落。
5. 事實上,由欲望引入的不安全感,要比我們認定的舒服感更接近佛教所說的實相。
6. 就像世界各大宗教認定的,人如果完全臣服於欲望,後果將不堪設想。不過,又猶如修行欲望之道的人所發現的,欲望必然會帶來的失望一樣可以是有趣的。它能深化我們的內在生命,茁壯我們的靈性,照明事物的實相。
7. 規避孤單感終屬徒勞,因為孤單感隻是我們用來掩飾不安全感的麵具。正如佛陀教導過的,最能體會何謂“無我”的時刻,莫過於最沒有安全感的時刻。
8. 正如心理治療師所發現的,人傾嚮於追逐滿足,眷戀過去曾帶給我們滿足之物,而不是去學習怎樣與欲望過程必然會産生的“分離”共處。藥物、酒精、性、吃喝、購物、調情、色情刊物和賭博,全都是我們用來規避失望的方法,然而它們正是最粗糙的執著。在情緒的層次,執著一般都跟堅持對方要完全符閤我們的期望有關。
9. 通過親密關係我們認識到,愈把對方看成客體,失望的時候就愈多。但這不是壞事,因為善加利用,失望感便可以成為改變我們彼此對待方式的契機。由於無法找到百依百順的客體,我們會慢慢認識到他人是有自主性的主體。不斷遭受挫摺可以讓齣離心生起。當我們接受瞭沒有人可以滿足我們一切需要的現實,就能以“如其所是”的眼光看待我們的伴侶,不是依我們想象的方式看他們。
10. 佛法就是把生活過得豐滿。
……
從文風上看,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他能夠熟練地在學術的嚴謹和散文的抒情之間切換自如。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類比和隱喻,它們如同精準的探針,一下子刺穿瞭復雜的概念,直達核心。這本書對於欲望的描繪,既有對個體曆史的追溯,也有對集體文化現象的批判,展現瞭一種罕見的綜閤能力。它迫使我重新定義許多日常詞匯的含義,比如“滿足”、“匱乏”以及“真我”。在許多關於東方哲學的譯著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種距離感,但這本書卻奇妙地拉近瞭這種距離,讓那些古老的智慧聽起來像是剛剛發生的、與我息息相關的現代睏境。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極其精妙的、可以用來持續探索自己的工具箱。每次閤上書頁,我都能感覺到思維的邊界被稍微拓寬瞭一點,這是閱讀一本真正有價值的非虛構作品所能給予的最高贊譽。
評分這本關於欲望的書,真是讓人讀得欲罷不能。作者似乎有著一種魔力,能將看似遙遠的精神分析和佛教哲學,以一種極其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他對“渴求”這一人類核心議題的深入剖析,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洞察和活力。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停下來,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不自覺的驅動力。那些關於無常和執著的討論,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空洞的教條。比如,他探討瞭現代社會中消費主義如何精準地捕獲並利用瞭我們的原始欲望,這一點讓我深有感悟。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自我對話,那些被我忽略或壓抑的情感,仿佛找到瞭一個安全的齣口被審視。書中的論證邏輯嚴密,但文字錶達卻異常流暢自然,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對麵,用最真誠的語氣與我交流著關於生命真相的秘密。這種閱讀體驗,對於任何試圖理解自我內心運作機製的人來說,都是一種難得的禮物。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開朗,但這種“開朗”並非那種被簡單治愈的輕鬆感,而是一種更深刻的理解帶來的重量。作者巧妙地搭建瞭一個跨越東西方思想的橋梁,讓那些原本在不同語境下討論的“愛欲”和“苦難”獲得瞭新的對話空間。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主體性”如何被欲望結構所塑造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挑戰瞭我們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傳統認知,暗示瞭我們身份的構建過程,其實充滿瞭未竟的欲望和持續的追逐。不同於一些純粹的心理學讀物,這本書的視野更為宏大,它將個體經驗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和精神背景之下進行考察。語言風格上,它時而像一位敏銳的臨床醫生,精確地解剖著心靈的病竈;時而又像一位智慧的導師,溫和地引導讀者走嚮更清晰的自我覺察。這種多維度的敘事策略,使得原本復雜的理論變得易於消化,同時也保持瞭其思想的深度和銳度。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不是簡單地將兩種思想體係進行並列比較,而是在兩者之間進行瞭一種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對話。每當我覺得自己快要抓住某一派的觀點時,作者又會引入另一個視角,將我的理解推嚮一個新的層次。我發現,作者在處理“超越”與“接納”之間的平衡時,展現齣瞭極高的智慧。一方麵,他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欲望的陷阱和重復的痛苦模式;另一方麵,他又沒有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是提供瞭一種更為寬容和富有人性的理解方式。這種雙嚮的張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情感上的共鳴。那些關於潛意識衝動與修行道路的論述,並非冷冰冰的理論模型,而是對活生生的人類睏境的深刻同情。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讓你在思考世界的運作時,也同時在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評分我很少讀到如此具有融閤性的作品,它成功地在“分析”的精準與“體悟”的寬廣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作者敘述中那種毫不退縮的勇氣,尤其是在麵對人性中最幽暗、最難以啓齒的部分時,令人肅然起敬。他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真相,而是將其置於光綫下,用理性的工具進行剖析。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為什麼我總是做這樣的選擇”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不再是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一種對深層心理機製的識彆。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知其所以然,然後可以有所為”的力量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我知道瞭”的層麵。它引導我們去觀察欲望升起的過程,而不是被欲望裹挾著前進。這種對“過程”的關注,正是其價值所在,使它超越瞭一般的勵誌或心理自助書籍的範疇。
評分好書推薦
評分很好看的書,非常喜歡,推薦
評分在京東上購買東西還是比較讓人放心的,質量不錯
評分此後內衣誰復解
評分心理學的一本新書,慢慢來品讀
評分好看
評分推薦!!
評分此後內衣誰復解
評分京東物流太給力瞭,上午下單,下午到,活動也不小。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