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音学》全面总结了清代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严可均、姚文田、严可均、张成孙、朱骏声、夏炘、章炳麟、黄侃等学者古音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评论诸家成就和得失。全书持论公允、评价准确,摭引丰富,资料详尽,即可作为学习传统语言学的教材,也是研究清代古音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一章 清代古音学的前奏
第二章 顾炎武的古音学
(一)《音论》
(二)《诗本音》
(三)《易音》
(四)《唐韵正》
(五)《古音表》
第三章 江永的古音学
第四章 段玉裁的古音学
(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
(二)古十七部谐声表
(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
(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
(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
第五章 戴震的古音学
第六章 钱大昕的古音学
(一)古无轻唇音
(二)古无舌上音
第七章 孔广森的古音学
(一)孔氏的音论
(二)孔氏的古韵十八部
(三)《诗声类》详表
(四)孔氏与段、戴的比较
第八章 王念孙的古音学
第九章 江有诰的古音学
(一)江有诰的古韵二十一部
(二)江有诰是清代古音学的巨星
(三)江氏的音论
(四)江氏的《人声表》
(五)江氏音学的缺点
第十章 姚文田、严可均,张成孙、朱骏声、夏忻的古音学
(一)姚文田的古音学
(二)严可均的古音学
(三)张成孙的古音学
(四)朱骏声的古音学
(五)夏忻的古音学
第十一章 章炳麟的古音学
(一)古韵
(二)古纽
第十二章 黄侃的古音学
第十三章 结论
(一)《广韵》对照问题
(二)谐声与韵部
(三)合韵问题
(四)对转问题
(五)声调问题
(六)人声独立问题
(七)韵部与音系
(八)古纽问题
(九)古音拟测问题 主要术语、人名、论着索引
读完这本关于音韵学的鸿篇巨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非凡的文字驾驭能力。那些关于“反切”的精妙运用,以及对中古音入清代后的复杂演变路径的梳理,简直是一场逻辑上的盛宴。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浊塞擦音的清化”这一关键音变现象的论述,作者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那种宏观概括法,而是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区作为切入点,层层剥笋,将一个宏大的语言学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可验证的小课题。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易懂,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住脉络。此外,书中对清代音韵学流派的介绍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罗列人物和观点,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学说背后的文化心态——比如,在乾嘉学派的考据热潮下,音韵学是如何从“义理”走向“考证”的转变过程。这种深层次的历史语境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厚度,让人在学习音韵知识的同时,也对清代的学术思想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偏向考据的著作抱有一丝谨慎,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法非常灵动,尤其是在描述音韵演变规律时,总能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轶事或有趣的语言现象作为佐证。比如,书中对比了当时不同诗人的格律诗在押韵上的细微差异,并以此推断出他们各自所处的地域音位标准,这种“实证+趣味”的结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再是冷冰冰的音标和理论公式的堆砌,而更像是一部记录清代知识分子“如何听世界”的生动指南。特别是关于“韵书”的编纂思想的探讨,作者非常细致地比较了《广韵》在清代的几种不同版本,并指出了每种版本在解释和取舍上的时代倾向。这不仅是对音韵学的研究,更是一种对知识传承过程中“选择”与“失落”的哲学反思。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声学的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被时间磨损但依旧清晰的历史回响。
评分阅读此书,我体会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治学精神。作者对于清代音韵学流派的梳理,并非按照时间线索的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核心议题进行归类重构,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住不同时代学者在解决核心问题(如:如何还原上古音)时所采用的根本思路差异。书中对一些地方性音韵研究成果的挖掘尤为出色,它打破了以往将研究中心完全集中在京师和江南学派的惯例,使得清代音韵学的版图得以真正完整地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中展现出的耐心,面对那些牵涉到复杂音变层级的推导,作者总是能用最清晰的逻辑链条将读者一步步引导至结论,避免了专业术语堆砌带来的阅读障碍。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提升清代音韵学研究的整体门槛,它要求后来的研究者必须在文献掌握的深度和理论分析的广度上,都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实乃一部承上启下的里程碑式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论证的缜密性,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我非常欣赏它在处理材料时的那种“穷尽式”的搜集和批判性采纳的态度。书中引用的许多一手文献,我此前在其他相关著作中从未见过,这表明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和抄本中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特别是关于清代宫廷礼乐用音的考证部分,作者利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比了西方传教士记录下的当时汉语音系与本土学者的记载,这种跨文化的参照系使得清音体系的重建工作变得更为立体和可靠。然而,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启发了我思考:现代汉语方言学如何能更好地借鉴清代音韵学的研究方法?作者在论述中对不同学派在“古音拟构”上的分歧和妥协之处的分析,也为我们当下处理跨学科研究中的方法论争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清晰地展示了,真正的学术进步往往源于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持续质疑和审视,而非简单的肯定。
评分这部书在史料的发掘与梳理上真是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对那些零散记载于清代笔记、奏折乃至地方志中的音韵学片段进行了系统性的汇编和考证,让人眼前一亮。我原以为关于清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但这本书还是提供了一些此前未被广泛关注的细节。比如,书中对几种民间戏曲声腔的音韵特征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唱词和曲谱来进行推演,这种扎实的田野式研究方法,使得原本抽象的声学变化过程变得可感、可触摸。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时,保持了一种极为审慎和客观的态度,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清晰地勾勒出每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献基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一些久已失传的术语和概念所吸引,作者对这些术语的溯源和解释都极为精准到位,仿佛引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音韵争鸣的时代,亲历学者们的辩论现场。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填补了某些研究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清代音韵学研究范式,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评分京东的书比起他地方略贵,胜在物流快
评分.................
评分第一,将传统的“小学”(语文学)和现代语言科学相结合。王力运用先进的语言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语文学。或科学地诠释旧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例如他的《中国音韵学》(后改名为《汉语音韵学》)、《字史》、《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或深入探讨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系统、民族特点及其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例如他三十年代写的《上古韵母系统研究》、《中国文法中的系词》,四十年代写的《汉越语研究》、《新训诂学》、《中国现代语法》、五十年代写的《汉语史稿》、《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汉语实词的分类》,六十年代写的《先秦古韵拟侧问题》、《略论语言的形式美》,七十年代写的《黄侃古音学述评》、《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八十年代写的《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等。
评分2.商品评价用来对所购商品的质量进行评价,赠品评价暂时不奖励京豆,奖励京豆规则详见京豆说明;
评分3.晒单帖需包含一定的介绍文字及3张以上真实拍摄的原创商品照片;
评分《王力全集》的出版,不仅是中华书局的大事,也是出版界的大事,更是语言学界的大事。全集的出版,为深入研究王先生的语言学思想和推动汉语的全面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令人赞赏并值得称道的是,中华书局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不仅对王先生著作本身精益求精,而且还为方便读者深入研究王先生的语言学思想,编写了王先生著作中有关术语、人名、著作等详尽的索引。我们不仅要读像王先生这样代表一个时代最高研究成果的著作,而且要常常读,反复读,才有可能逐渐体会王先生博大精深的语言学思想。
评分晒单说明:
评分(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