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最终修订版)

后望书(最终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幼棣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
  • 成长
  • 人生
  • 感悟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 自传
  • 思考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64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66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2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个行将‘绝种’的文人,记下数段行将绝迹的风景,留下行将绝唱的浩叹,这大抵就是《后望书》了。”

  这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于时代匆促的步伐中,回望历史破碎之处,反思、诘问那些我们人为造成的历史断裂。他以士大夫般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留下一曲沉郁绝响。


内容简介

  一些经典的历史风景正在冷漠中远去,然而总会有人记起。

  走在漫漫的路上,我们随同作者,回望。

  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一关——潼关。那里,曾是古战场,是北方大风景的结点。

  回望在岁月风雨中渐渐湮灭的文化古镇。

  回望曾经的长安街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回望中国文化的根脉——胡同与四合院。

  回望奉节——已经沉入长江底的历史文化名城。

  回望朔风中的阳关和夕阳下的唐代玉门关。

  回望曾经的敦煌,祁连云重,远山雪飘,曾经的“塞外江南”变得颓败、萧条。

  再走进干涸了的居延海……

  无数山川的变迁,半个世纪的风雨。中国工业化所走过的曲折艰难的历程,我们民族所付的沉重的代价,作者一一思考和分析。

  ——这洪钟大吕般的呼喊,深刻的人文情怀,难道不令人警醒和感动?

作者简介

  朱幼棣(1950-2015),生于浙江黄岩,做过矿山技术员,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92年被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头届《萌芽》创作荣誉奖、头届“地球奖”、中国新闻荣誉奖。在经济、地质、能源、医药、文学以及书法等诸多方面有深入研究,被财经作家吴晓波称为“百科*书式的人物”“中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者”。出版有《大国医改》《怅望山河》《无药》《书风法雨》《温州大爆发》(与陈与陈坚发合著)《沉默的高原》等多部著作。

目录

再版序 书成之时墨未浓 朱幼棣 

序 一 为了前瞻的回顾 解振华

序 二 绝种·绝迹·绝唱 吴晓波 

一 三门峡:无水的淹没 

01 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

02 寻找峡谷与陕州 

03 永远消失的唐中都 

04 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 

05 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 

二 北京的“脸盘”与根 

01 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 

02 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 

03 文化的根:胡同与四合院 

04 城市的大门:老火车站与新建筑 

05 失败的规划与规划的失败 

三 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 

01 追寻中国城市的血脉 

02 城市化的提速与负载 

03 “大手笔”们的挥写 

04 拆!拆!拆! 

05 中国城市“文脉”的断裂 

06 喜新厌旧:难以幸免的“洋房” 

07 故乡古城神韵的消失 

08 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个老人 

四 审美,景区与景观 

01 花型街灯风波:不可忽略的“细节” 

02 谁在克隆巴米扬大佛 

03 武当山遇真宫:“破房子”大火映见了什么? 

04 临汾:用人墙保护古城墙 

05 城市的官府、广场与园林 

06 谁来补上美学这一课 

五 西北:缺水背后的真实 

01 河西走廊的河 

02 雪山——湿岛 

03 谁废江河万古流? 

04 民勤绿洲的生死存亡之秋 

05 张掖与黑河 

06 疏勒河的挽歌 

07 春风不识玉门关 

六 危机:从敦煌到罗布泊 

01 月牙泉与敦煌绿洲 

02 聚焦苏干湖: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罗布泊? 

03 绿洲灌溉:古人比我们高明? 

04 消失的阳关海 

05 吐鲁番:正在快速消亡的坎儿井 

06 大西海水库:终结塔里木河的罪魁 

七 迷失的黑河 

01 初闻居延海完全干涸 

02 质疑专家特大黑沙暴“原因查明” 

03 国内最早反映居延海生态恶化的报道 

04 半个世纪后中国西北科考团之路,谁毁灭了梭梭林? 

05 月球般荒凉冷寂,养不起马的牧人才骑摩托车放牧 

06 一排枯树从关了门的乡邮政所院子里伸出来 

07 达莱呼布——居延绿洲上的美丽小城

08 从天鹅湖到东、西居延海 

09 拯救居延海 10 年:挽歌与颂歌 

10 消失的城市水系 

11 《水经注》与当代“科学决策” 

八 大调水:用什么维系国家与民族的血脉 

01 调水工程:用不上水与用不起水 

02 东线:清水与污水 

03 调水沿线,水价如潮上涨 

04 西线——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上游的“恶搞” 

05 是否会影响三江源独特的大气降水机制? 

06 降水时空分布:长江黄河上游互补性的缺失 

07 谁能给黄河输血? 

08 西线工程:经济效益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09 再说引黄灌溉 

九 世纪移民 

01 2000 万,中国移民史上的黄页 

02 移民支边,从丹江口到青海高原 

03 水来了,水来了——退不去的无情水! 

04 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特急电令 

05 后靠——生存与生活空间的无情压缩 

06 “大坝加移民”:体现对人关注的本质 

07 西南的“圈水热” 

08 迟来了近半个世纪的政策 

十 回望奉节 

01 夜泊奉节 

02 一条江和一座城 

03 朝辞白帝彩云间 

04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05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06 奉节,已无法回望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一、三门峡:无水的淹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三门峡大坝是现代水利乃至新中国的标志性工程。

  这个工程的得失成败不仅引起了长达几十年的争议, 更事关千万人的命运——至今, 它仍然是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 有的说它保证了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岁岁平安, 有的说它造成了渭河与关中平原的灾难。 这是一个时代复杂而多解的命题。

  能不能换一个视角? 找出一个没有异议的题目?

  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被定为360米, 按照这个水位, 附近的陕州古城、 潼关老城、蒲州以及方圆百里的村庄均要沉没于水库之下。 数十万百姓被迫迁出世代居住的家园。 可后来, 实际蓄水还未达到原来规划的水位, 就威胁到关中平原的安全, 被迫降低, 大量良田并未被淹没,上述古城也没有沉入水库。 但居民已迁, 弃城荒凉, 竟造成了“无水的淹没和毁灭”。

  ——这20世纪含泪的荒诞, 遗留至今的满目废墟和无数悲剧, 应该写进教科书里的无知与愚昧, 难道就没有重提的必要?

  01 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

  踏在古潼关城内,心陡然起了波澜。

  潼关不仅仅是中国西部的大门,更是过去通向今天和未来的必经之路。寻找本身便是一种信仰。今天,在西部开发、水电开发一再升温的时候,寂寞的潼关,黄河边上一座荒凉的城,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千百年来,黄河滔天的巨浪未曾撼动这“天下第一关”。但现在,潼关已经被抹去,成了一片废墟。

  多少回,我们错过了这个地方,好像它从未存在过一般。

  今天的潼关县城绝对是个没有特色的大镇——50 年前它是一个叫做吴村的地方,与雄关险隘毫不相关。陇海线上的普客列车,在这里仅停靠几分钟。空空的街边上有一些店铺。烈日暴晒着,行人也很寥落。偶尔有一辆汽车高声鸣着喇叭驰过,卷起飞扬的尘土。还有毛驴不紧不慢地拉车,晃荡晃荡,赶车人的帽檐压得低低的,手中的鞭无精打采地晃动。

  不,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巍巍潼关!不是历史深处金戈铁马的潼关!

  毛驴车走远了,街两边晒蔫了的梧桐叶子低垂着。

  “你想去老潼关?”

  “是的。还有风陵渡。”

  “那儿可没有什么了。”年轻的副县长白白净净,不解地摇头。

  “有没有遗址,古城的遗址?”

  “有还是有一些,只是很少有旅游的人去,也没什么好风景。”

  我说,我不是来观光旅游的。

  “县委有个副书记,他对老潼关有研究,能讲清楚情况,请他陪你去吧。好在路不太远。”副县长说。

  就这样,我走上了向北面急剧倾斜的路。一个转弯接一个转弯,我们渐渐从秦岭与黄河间比较平坦的塬上进入了谷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耸立在山冈上的烽火台。山上长着一些稀疏的灌木,烽火台没有在西北大漠中看到的那样壮观,但在斜阳的辉映中,蓝天上烽火台的剪影仍有抹不去的沧桑感。历史,开始活起来了。

  车停住了。终于,我们来到了破败的老潼关,从南门走入荒草凄迷的城内。

  这是中国北方大风景的结点。

  黄河和渭河、洛河在这里合流。华山、中条山和黄土高原,最壮丽的地貌

  在这里汇聚。北方蜿蜒而来的大河,怒吼着冲出秦晋大峡谷,以 90 度大拐弯

  的雄姿,蓦然东去。

  我仿佛听见了咆哮的水声,还有自己擂鼓一般的心跳。

  不同于山海关、八达岭、居庸关和嘉峪关等如今被辟为旅游景区的地方,不管是搭飞机,还是乘火车和长途汽车,潼关都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

  然而,从 1983 年深秋,我第一次到西北采访时起,潼关就始终是我牵挂的地方。

  潼关之名源于穿城而过的河流。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的水关残址还留有三孔石拱,我下到河谷察看,正是雨后,河深水急。

  潼关始建于东汉,经过历代大规模的扩建修葺,20 世纪 50 年代留存的是典型的明城。潼关城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选址巧妙,奇险无比。古城墙东南在群山上蜿蜒起伏,有八达岭长城的风貌,北段则在滔滔黄河边巍然屹立,雄伟壮观。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多次称赞潼关“襟带壮两京”。

  1703年10月,康熙皇帝视察“大河上下”,从山西乘船过黄河至风陵渡进入潼关,仰望巍然的古城墙,惊叹不已。在行宫住下后,即作《渡黄河潼关驻跸》诗一首,称潼关为“天下第一城”。

  古潼关门户金陡关横额上,有清乾隆帝手书“第一关”三个大字。我翻阅过《山海关志》,其中有:“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因此可见,中国的“天下第一关”不是一座,而是双峰并峙,即潼关与山海关两座。在中国的历史上,潼关更加久远,位置也更加重要。

  可能我们已经淡忘,高峻的秦岭和滔滔的黄河,曾一再把中国历史逼到了这狭窄的通道上。

  赶考的书生、被放逐的官吏、逃难的百姓,磕磕绊绊,不绝如缕地从潼关道上迤逦走过。当然,还有士兵和将军、帝王与后妃,以及反叛者与造反者——中国的政治和统治中心曾长久地在中原与关中,在长安与洛阳、开封间游移摆动。如同天平,潼关城是肩挑两京、力压千钧的支点。

  围绕古潼关的争夺,大大小小发生过数百次战争,像安禄山与哥舒翰之战、黄巢起义军攻占潼关等。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也在潼关风陵渡隔黄河与日本侵略军相峙。

  危墙耸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乱秋声咽,人间兴亡有几度。

  潼关内外,文物古迹遍地。

  副书记指着一个大树桩说,三国时马超率西凉兵大战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马超策马追杀曹操,曹操绕着槐树转,马超一枪刺到树上拔不出来,曹操得以逃脱。老槐树在“文革”时被砍掉了,可惜啊。唐代安史之乱,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潼关城下。哥舒翰是西北名将,只是手下的兵士多为从长安临时征召来的市井之徒,没有战斗力。潼关险要,本来可以固守待援,而奸相杨国忠非要哥舒翰打开城门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潼关陷落,关中也无险可守。消息传来,唐明皇闻之色变,立即带着杨贵妃匆匆逃离长安。那边是李自成与洪承畴大战过的潼关南原,战败后,闯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十余骑逃进南山。

  ……

  听着这些“故事”,历史的黄卷哗哗地翻得飞快。一切都如在眼前,过去了几百年上千年,我又觉得实在没有走出去多远。有些直接连接巨大的命题,而潼关,也许是开启的钥匙。

  我说,去看看旧城的老街吧。

  到处弥漫着黄土飞尘。浮土把过街的门楼埋了一半,道上污水横流。

  我来到了城南的水坡巷。水坡巷位于印台山和麒麟山之间,地势稍高。当初一些居民不肯迁出,所以较多地保存了古城建筑的风貌。这里现存一些明代建筑,水坡巷中居民当年多为官宦人家,院落清幽古朴,宅第高敞,水磨青砖的影壁保存完好。住在这些古老民宅里的,也多是老人。

  我踏进一个院子。主人说,他们在此居住已经有 7 代了,祖上来自江苏,曾任潼关卫指挥,后来就定居在此地。我一抬头,看见在老屋高高的雕花梁上,有一个小小的燕窝。那里传来呢喃的燕语。想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不禁感慨良久。

  东大街和西大街是当年最繁华的地方,如今毁坏得也最严重。断壁残垣,耸立在夕照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依然可以看出往日市街风情。又走进一户人家,有三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小竹椅上。我问,家里还有哪些人?老人感叹,搬走了,旧城已如同村野,青年人谁还愿待在这里呢?走了几户人家,大抵相似,不禁怅然。

  变化最大的要数潼关的西门外了。

  20 世纪 50 年代初,这里有一条通向黄河渡口的长街。佛塔高耸,店铺林立,商贾如云,行人摩肩接踵,是晋、陕、豫三省边界最繁华的地方。西门外还有座子城,即清代驻兵的满城。

  我在毫无准备中,踏入了这片让人心惊的残破与荒凉。

  潼关西门完全被拆毁了,只有城垣还断断续续地起伏着,马道的石间长着稀疏的茅草。西门城楼十几年前坍塌。昔日市街,成了青葱的麦田。只有阡陌之间,时时可见一堆堆残砖碎瓦。

  我拨开没膝的荒草,登上高高城墙。

  北眺黄河,怅望四野,宁静、苍凉而优美。

  黄河虽有九十九弯之说,唯有此弯水流最急、水量最大。

  古人有大的智慧。历代潼关的知县、总兵,不管文官、武将,都懂水文水利,是治水的专家。潼关紧挨黄河,关城与黄河没有多少高差,千百年来城墙竟从未垮塌,潼关从未被淹过。北城墙的基础是用巨大条石砌成的。雨季,黄河水涨,波涛汹涌,城墙就成了大堤。

  潼关城的选址,正是基于对自然规律、黄河水文和河水流量变化的深刻认识。潼关河谷狭窄,黄河河床主槽汛期冲刷下降,流量加大,枯水季节回淤升高。人、古城和大河,在这里奇迹般保持了协调和动态的平衡。

  风景在奔涌狂放的大河与山峦的影像中复活。

  现在社会上的人,在墙上胡乱涂抹的大多是小广告或者下作的语言。古人题诗可是真的在粉壁上挥毫,是很有文化的。唐代诗人崔颢的《题黄鹤楼》是千古流传的名篇。逆旅潼关时,崔颢夜晚曾到驿馆南边繁华的西街上游逛,听听各地商贾乃至胡商的话语,买点小吃喝盅茶,南腔北调,使他感到无比亲切。崔颢回到驿馆后,挥笔写下《题潼关楼》,其诗灵动而神采飞扬:

  山势雄三辅, 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 河绕华阴流。

  唐诗故事中,诸诗人皆在黄鹤楼上题诗,有一点同题小说或作文大赛的味道。——当年李白云游到黄鹤楼,欲要题诗,喟然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像李白这样的大家,也只好摇头搁笔。

  潼关是一座诗城。不比黄鹤楼,潼关是一座城,还有雄关古道,高山大河,可写的题材丰富,古往今来,留下的名篇十分可观,如果一一整理出来,可以出一本诗集。

  黄鹤楼毁了可以再建。

  可是,潼关呢,是谁毁灭的?又为了什么?能不能重建?

  在唐代繁华至极的新疆交河,如今仅存依稀可辨的断墙颓垣。趁潼关这座当代交河尚有残迹可考的时候,我写下了一些研究笔记。

  姚雪垠自述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时,曾经过周密的考证。他的小说开篇就是“潼关大战”。他说,“小而险要的潼关城”,“没有北门,只有东门、西门、南门和上南门”。我去潼关前,又翻了翻这部书。如果没有北门,从风陵渡上岸后如何进城?到实地一看,出入太大——这不能不使我对他“周密考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古潼关其实有九大关楼。形状和朝向奇特的瓮城、城门、箭楼,成了潼关古城的一大特色。

  东门朝东北,东门外的大路从黄河边和高崖下通过。西门向南,南门向东南,都是依据独特地势特别设计的。潼关是有北门的,只是潼关的北门向西北,在北水关附近。我出了北门,便看到了黄河最古老的渡口风陵渡。那里有一间小店,我和小店老板聊了一会儿。生意很清淡,渡口空旷无人。

  我不能不惊讶于古代建筑师的智慧。潼关北门依据地势的独特设计,增大了对攻城军队的射杀范围,同时又使敌人无法在狭小的门前三角地带大量集结——如果北门尚存,在这里眺望黄河,该是多好的风景啊!

  潼关城北靠黄河天险,环城东南三面皆依山高筑,使敌军无法形成合围。潼关不同于其他古城,城内不仅有繁荣的市街和店铺,还有田园景致。穿城而过的潼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成片肥沃的军田生产小麦、谷子,城市即使被围困,也不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最为奇特的恐怕要数乾隆题写“第一关”的金陡关了。

  金陡关不在潼关城,而在潼关城东三里处,是一座砖筑的高大孤立的城堡。它的北面是滔滔黄河,南面是高耸的牛头塬,进潼关的大路就从这里通过,为潼关的门户。入“第一关”后始见潼关东门。进潼关的大路被挤在高塬与黄河之间,而且地形极险,道路狭窄,“仅容单车”——这也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这条险路长达五里,被称为“五里暗门”,易于伏兵。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潼关吏》中这样描述潼关东门外的险要:“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潼关古城确实是我国古代的建筑和军事艺术的结晶。

  那位县委副书记说,他有多次机会升迁,但实在不愿离开古潼关,他一生的心愿就是想修复潼关古城。破坏一座古城只要几年,修复可能要十几年、几十年,也可能根本没人重视,修不起来。而有的,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像马超刺曹槐,砍伐后只留下一个树桩,像一个历史的句号。

  ……

前言/序言

  

《后望书(最终修订版)》图书简介 《后望书(最终修订版)》并非一本简单的故纸堆砌,也非泛泛而谈的理论汇编。它是一次深度凝视,一次关于存在、关于意识、关于我们所处世界的深刻反思与探索。本书的初衷,是试图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为读者提供一个锚点,一个得以沉静下来,审视自身与周遭环境的视角。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自行探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体系。 一、 穿越迷雾:对“观看”与“被观看”的审视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图像、信息、观点 endlessly 淹没的时代。从社交媒体的像素洪流到新闻报道的滚动字幕,从商业广告的视觉轰炸到艺术作品的意象表达,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观看”与“被观看”的循环之中。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观看”的本质?我们是被动地接收,还是主动地建构?《后望书》在开篇便试图解构这种表象,深入探究观看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社会影响以及文化根源。 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我们所见的,而是追问我们“为何”如此观看。我们所看到的,是事物本来的样子,还是经过了我们自身经验、知识、情感以及社会文化过滤的版本?“后望”二字,恰恰暗含了这种追溯与反思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向前看,更是回望,审视那些我们业已形成观看习惯的源头,探究那些塑造我们认知框架的隐性力量。 本书将细致地剖析不同类型的观看行为,例如: 被动的接受者: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我们常常是被动地接收大量信息,而缺乏深入的辨别和消化。这种观看模式容易导致思维的碎片化和被动化。 主动的解读: 任何观看行为都伴随着解读,即使我们意识不到。这种解读受到个人经验、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性的观看: 我们的观看行为并非孤立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规范、群体认同和流行文化的影响。某些事物被认为是“值得观看”的,而另一些则被忽视。 情感驱动的观看: 情感在观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放大或扭曲我们对事物的感知。愤怒、恐惧、喜悦、好奇,都能让我们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去“看”。 审美的观看: 艺术、设计、自然风光等,都激发了我们审美的观看。这种观看不仅关乎视觉上的愉悦,更触及我们对美、对价值的深层理解。 通过对这些观看模式的细致分析,《后望书》旨在唤醒读者对自身观看习惯的自觉,培养一种批判性的观看能力,从而摆脱被动接受的泥潭,成为一个更清醒、更独立的认知主体。 二、 意识的边界:探寻思维的深层结构 “观看”的本质,最终指向了“思维”。我们的意识,是我们理解世界、处理信息的终极工具。然而,这个工具本身,是否也被某种固有的结构所限制?《后望书》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现象,而是勇敢地深入意识的内部,试图描绘其边界,探索其可能性。 本书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维度: 感知与认知: 我们如何从原始的感官信号中构建出对世界的认知?感知与认知的界限在哪里?潜意识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思维定势与惯性: 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信息输入,会在我们脑海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和惯性。这些惯性是高效的捷径,但也可能成为阻碍我们突破性思维的藩篱。 语言的塑造作用: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思维的框架。我们使用的语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事物,如何思考问题。词汇的差异,语法的结构,都能在我们无意识中引导思维的方向。 情绪的涌动与理性的沉淀: 情绪与理性并非完全割裂,它们在思维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何在这种动态平衡中,保持清晰的思考,做出理性的判断,是本书着力探讨的重点。 创造力的火花: 创造力并非神秘的灵感闪现,而是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重组、对惯性思维的打破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之上。《后望书》将尝试勾勒出创造力的生成路径,并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方向。 本书对意识边界的探索,并非要构建一套玄奥的哲学体系,而是试图提供一种实用的方法论,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驾驭自己的思维。它鼓励读者挑战固有的认知,拓展思维的维度,从而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策略。 三、 世界的织锦:在联系与生成中理解现实 我们所处的现实,并非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个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元素构成的复杂织锦。从微观的粒子运动到宏观的社会变迁,一切都在动态地生成与演化。《后望书》将引导读者跳出“孤立看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联系”与“生成”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本书的讨论将涵盖: 系统性思维: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孤立地看待它,往往会忽略其关键的相互作用和潜在的影响。本书将阐述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提供分析复杂系统的基本方法。 因果链条的追溯: 每一个事件的发生,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因果链条。理解这些链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模式的识别与构建: 现实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模式,从自然现象到人类行为。识别这些模式,并理解其生成机制,是洞察事物规律的关键。 涌现性现象: 许多复杂的现象,其整体特性无法简单地从构成部分的属性中推导出来,这就是涌现性。本书将探讨涌现性在自然和社会领域中的表现,以及如何理解这些“超出现象”。 非线性发展与蝴蝶效应: 现实世界的发展往往是非线性的,微小的初始差异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理解这种非线性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审慎地对待每一次选择和行动。 《后望书》强调,理解世界的关键在于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和动态的生成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变迁、技术的进步,甚至是个人的成长。它鼓励一种“全局观”,一种对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敏感。 四、 实践的启示:于反思中塑造更有意义的存在 《后望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的实践提供启示,帮助读者在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一个更有意义、更负责任的存在。本书并非一套行动指南,而是提供一种思维的起点,一种对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 本书的实践启示包括: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思考方法,能够帮助读者培养更强的批判性思维。 反思习惯的建立: “后望”意味着反思。本书鼓励读者不断地回溯、审视自己的观点、行为和决策,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成长。 同理心的深化: 理解他人、理解不同的视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本书对意识和观看的探讨,也间接呼唤着更深层次的同理心。 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面对快速变化的未来,拥有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至关重要。本书通过对生成与联系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变化,并从中找到应对之道。 价值的追寻与构建: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如何找到并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后望书》希望通过启发性的思考,为读者在价值追寻的道路上提供一份借鉴。 《后望书(最终修订版)》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凝视。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超越表面,深入探究观看的本质,洞察思维的边界,理解世界的联系与生成。它是一次邀请,一次邀请你重新审视自身,重新理解周遭,最终,在反思与行动中,塑造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深刻的存在。它并非一蹴而就的智慧结晶,而是陪伴读者在人生旅途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思想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不适合寻求纯粹放松的读者。但对于那些愿意沉浸其中、与作者共同“解谜”的读者而言,回报是巨大的。《后望书(最终修订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哲学迷宫。作者在构建人物性格时,似乎彻底摒弃了简单的标签化处理,每一个角色都承载着一种对立的人生哲学。比如说,对“坚守”与“变通”的探讨,通过两位主要人物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代入与辩驳。我尤其喜欢这种不给出标准答案的写作方式,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复杂且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的人类困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咀嚼和思考的作品,它在文本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

这本《后望书(最终修订版)》绝对是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精心设计的封面就预示着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快消品”。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尤其是在人物心理的描摹上,简直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他没有采用那种直白的、一览无余的叙述方式,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将人物的纠结、矛盾和潜藏的渴望,通过细微的动作、不经意的对话和环境的烘托层层剥开。初读时,你或许会被其复杂的结构和跳跃的时间线所迷惑,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终那令人震撼的爆发点。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对“留白”的把握,很多关键性的转折点,他选择让读者自己去脑补,而不是一味地喂养信息。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完”一本书,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段精心编排的旅程。书中的哲学思辨也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紧密地嵌入到情节之中,让你在为角色的命运叹息时,自然而然地开始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评分

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后望书(最终修订版)》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验,我认为是成功的。作者似乎不太满足于传统线性叙事带来的束缚,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散点透视的结构,这在初期确实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去适应。但一旦你找到了节奏,那种由碎片信息逐渐拼凑出完整图景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它更像是在构建一个自洽的微观宇宙。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描写,实则暗含了宏大的隐喻;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配角,可能恰恰是推动主线剧情发展的关键齿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上的克制与爆发之间的完美平衡——大部分时间他使用精确、冷峻的笔触来推进叙事,但在关键的情感高潮时刻,语言突然变得极富张力和画面感,如同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巨石,涟漪久久不散。对于追求阅读挑战和创新表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场盛宴。

评分

我通常对那种动辄就打出“史诗级”、“里程碑”标签的书持保留态度,但《后望书(最终修订版)》确实在某些方面重新定义了我对“深度”的理解。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看完就束之高阁的爽文,更像是一块需要时间去雕琢、去体会的玉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描绘,那种挣扎和无力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你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味和压抑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组核心人物之间微妙的权力动态和情感纠葛的处理,没有一方是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有其深刻的灰色地带。这种复杂性,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你会注意到之前忽略掉的伏笔,或是对某个角色的行为产生新的理解。它挑战了读者的认知习惯,要求你时刻保持警惕,去捕捉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细如发丝的线索。说实话,读完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整理思绪,这本书在我的脑海里留下的回响是持续而深远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多时候,情节的发展似乎走向了某个我们熟悉的套路,但就在那一瞬间,作者会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手法进行反转,这种反转并非突兀的,而是基于前面所有细节铺垫的必然结果,这才是高明之处。我对书中关于“记忆与遗忘”的主题探讨尤其有共鸣。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以及历史的“版本”是如何被权力、时间和个体创伤所扭曲和重塑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对于某些既定事实的认知是否也建立在同样脆弱的“叙事”之上。此外,这本书的节奏控制也值得称赞,前半部分像慢炖的浓汤,味道醇厚,细节丰富;后半部分则像是被突然拉满的弓弦,紧张感步步升级,直到最后一章,将所有线索——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逻辑上的——都收拢得干净利落,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评分

还可以,帮别人买的

评分

书是正版,还没看,是我在书店看的那本

评分

还好,还没看,包装精美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哦!支持京东,给快递小哥点?!

评分

大开本,精装。后浪的书很棒。精品

评分

好书

评分

大开本,精装。后浪的书很棒。精品

评分

这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于时代匆促的步伐中,回望历史破碎之处,反思、诘问那些我们人为造成的历史断裂。他以士大夫般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留下一曲沉郁绝响。

评分

放着慢慢看,开卷有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