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孔飞力著作集: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最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特质”。《孔飞力著作集: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认为,若以孔飞力的历史叙事为标杆,则中国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正当性,革命所建立的国家却从来都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挑战。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进在内的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仍是可能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这方面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资源。而这一构建前行的必要条件则是如魏源、冯桂芬等近两个世纪前所言——“广开言路”。
作者简介
孔飞力(Philip A.Kuhn),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费正清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孔飞力接任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曾获得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是美国艺术人文科学院院士。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1990)为他最主要的代表作,获“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此外他所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970)、《海外中国人》(2009)等,均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以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为基础改写而成,是孔飞力的代表作之一,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2002年推出英文版。本书着重提出中国从晚清以来,直到现代国家构建的“根本性议程”。
陈兼,康奈尔大学历史系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
陈之宏,康奈尔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孔飞力关于中国现代国家起源的精彩的系列论文,继承了他的老师史华慈的知识关怀,探讨并揭示了旧帝国之下的社会和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间的深层联系。
——曼素恩(Susan Mann,美国亚洲学会前主席、加州大学教授)
对专家和普通读者来说,孔飞力的这本书都极为重要,其中不仅提出了促使人们思考的新史论,对人们所熟悉的19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叙述也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构建。
——罗威廉(William T.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这本书的篇幅不大,但却精深博广、充满睿智。孔飞力是驾驭史料和史论的大师,书中每一页都透露出了他的宏大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智慧。
——《亚洲研究杂志》书评
这是一位有着深刻“中国关切”的著名历史学家写的一本渗透着人文关怀、深邃思考和批判理念的伟大历史著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者导言
中文版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根本性问题和魏源的思考
第二章 从太平天国事变到戊戌变法——冯桂芬与历经磨难的变革进程
第三章 从耒阳暴乱到农业集体化——根本性议程的时代跨越
第四章 19-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的演进——根本性议程的改造与再改造
致谢
译者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由于近年来相关档案资料的发现,使我们在试图理解冯桂芬的著作时得以另辟蹊径。冯桂芬辞世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在1898年由戊戌变法而带来的大变动的过程中,年轻的光绪皇帝对于变革充满着向往,他欣赏冯桂芬的文章已经颇有些年头了,因而下诏,要京官们传阅并批注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京官们的批注原文都保存在清官档案中,从而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些在政治思想上循规蹈矩的官员们是如何看待冯桂芬的意见的。[5]
事实上,当我们试图理解晚清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时所面临的困难时,正是由于这些批判性意见所带有的传统性质,使得它们对我们来说变得极有价值。中国现代国家的演变过程表明:正是这些在建制问题上承袭传统的看法,而不是那些激进的意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毛泽东还活着并被问到这个问题的话,他大概也会承认这一点的)。即便在今天的中国,冯桂芬的看法亦属于激进之论;通过京官们对他的看法所发表的评论,我们所看到的,是冯桂芬不同寻常的意见对于帝制晚期的大多数官员所产生的影响。尽管京官们对冯桂芬并没有持整齐划一的敌对态度,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某些反应中看到,当问题所涉及的是带有根本性质的种种原则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敏感。我认为,由冯桂芬建议所发出的警报,并不仅仅意味着建制变化的一些必经步骤遭遇了暂时的挫折,更在于它证实了中国公共生活中一些具有持久性质的基本价值的存在。
在这里,我将以《校邠庐抗议》中的两篇文章所引起的反响为例,来探讨当时的讨论。这两篇文章,一篇同全国性的职官制度有关,另一篇则涉及到了地方问题,都体现了冯桂芬在宪政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冯桂芬在《公黜陟议》中主张,应当通过由下层官员选举上层官员,来扩大政治参与。他在《复乡职议》中则提出,应当在乡村中建立更为密集的政治控制的基本机制。在中国现代政治历史上,更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和更为密集的政治控制,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然而,在冯桂芬身上,这些因素却是源于一些在中国历史上久已存在的根本性关切。
在《校邠庐抗议》的四十篇文章中,《公黜陟议》位居首篇。这篇文章的涵义极为广泛,这似乎表明,在冯桂芬看来,它为以后诸篇文章建立了讨论的前提。[6]当时的做法是,官员们先通过文字考试而获得为官的资格,再根据少数高层官员的判断,从他们中间选拔任命官员。冯桂芬则提出,这样的做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他要求人们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很显然,“千百人之公论”应该是衡量官员是否具备为官资格的更为可靠的尺度。冯桂芬因而建议,六部九卿和各省知府以上的官职,应当由官僚机制中的广大成员来提名举荐,甚至还应该要求下层官员每年都提出六部九卿的候选人。“吏部藉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冯桂芬还建议,提名推举地方官员的权力,则应当分布得更为广泛,甚至将生员和乡村中的长者也包括进来。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聚焦于中国近代早期历史、政治转型与国家建构的学术著作的简介,旨在探讨清末民初社会结构、权力重组以及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的萌芽与冲突,完全避开了孔飞力先生关于晚清国家形成的具体论述: 《转型之潮:晚清帝国解体与国家形态重塑(1890-1928)》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个持续了两千余年的庞大帝国如何走向崩溃,以及伴随这一剧变而生的、充满张力与矛盾的现代国家形态的艰难塑造过程。我们不关注权力精英的顶层设计,而是将焦点投向中层精英、地方士绅、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底层民众在这一历史断裂期中的能动性与适应性,从而描绘出一幅由下至上、由内而外推动社会结构重组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帝制黄昏下的社会张力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危机时的脆弱性。重点分析了传统儒家精英阶层在“救亡图存”压力下的分化与重构。我们细致考察了“绅”与“士”的身份模糊化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既有的宗族、地域网络来应对中央权威的衰退。 地方治理的真空与填充: 在中央财政枯竭与军事失败的背景下,地方权力开始出现明显的“化公为私”倾向。本书详细梳理了湘淮军系、地方团练、以及新兴咨议局等新型地方自治组织的兴起,这些组织在初期承担了维护地方秩序、征收新税、甚至组织地方治安的职能,实际上构成了中央政府权力之外的“准国家”结构。我们特别探讨了地方士绅如何通过参与现代司法、教育改革,来重新诠释并巩固其社会地位,而非简单地被革命浪潮所吞噬。 经济基础的微观重塑: 探讨了自强运动遗留下的官督商办企业的最终命运,以及它们在地方资本与外商资本竞争中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研究了城市内部,特别是沿海通商口岸,新兴的买办阶层、小工厂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消费模式、语言习惯和社交网络,开始构建一种区别于传统士绅阶层的现代社会认同。这种经济层面的变化,为后续的政治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话语媒介。 第二部分:革命叙事与现代认同的构建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思想光谱的剧烈震荡,以及如何通过新的动员工具来塑造“国民”概念,以替代传统的“臣民”身份。 知识传播的媒介革命: 详细分析了报刊、小册子、教科书和西方译著在中国知识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于关注宏大理论的演变,本书侧重于考察这些媒介如何重塑普通受过教育者的世界观。例如,如何将“国家”(Nation)的概念嵌入到族群叙事中,以及如何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诠释,为推翻清朝提供了道德合法性。 教育体系的世俗化与国家化: 考察了从废科举到建立新式学堂的过程中,教育目标如何从培养儒家贤人转向塑造具有国家忠诚度的现代公民。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学堂(如教会学校、地方官办学堂、留学生创办的学堂)在推行新课程时所遇到的文化阻力与适应策略,揭示了现代教育在不同社会阶层间普及程度的差异。 “国民”观念的区域差异性: 强调“中国”作为一个统一政治实体的概念,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革命党人、立宪派乃至地方军阀在不同阶段的政治博弈中被强力灌输的结果。本书通过分析地方性团体(如商会、学生会)的章程和宣言,展示了初期“国民性”构建是如何被不同地域的特定利益所形塑的。 第三部分:从共和试验到军阀混战中的国家职能转移 本部分转入对辛亥革命后政权更迭时期国家职能的实际运作考察,核心问题是:在中央权力崩溃的背景下,哪些现代国家职能得以延续、变形或彻底消失? 法律与司法的碎裂与重组: 考察了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制定的法律草案,以及民国初期颁布的各项法律在实际执行中遭遇的困境。我们对比了城市中临时法院与传统保甲制度在处理民事纠纷、财产继承等日常事务中的权力分配,揭示了法律现代性是如何在乡村和城市间出现巨大断层的。 税收权力的“私有化”: 深入分析了共和初年,中央政府财政的极度依赖性。厘金、盐税、关税等重要财政来源是如何被地方实力派、新旧军队乃至外国银行所瓜分和控制的。这部分将重点分析袁世凯政府为获取稳定收入而采取的妥协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如何进一步固化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军事化与国家边界的再定义: 分析了新旧军队的融合过程,以及军队在国家建构中的双重角色——既是现代国家权力的象征(如统一征兵制、新式军校),又是分裂力量的载体(如军阀的私人化)。本书将探讨军队如何介入地方行政事务,从征税到维持公共工程,实际上承担了许多本应由文官政府履行的“国家职能”,从而模糊了军事统治与行政治理的界限。 结论:现代性悖论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道,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历史并非一个简单的“帝国衰落—现代国家诞生”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现代性悖论的复杂转型期:越是寻求现代化的手段(如建立新式军队、引入西方法律),越可能强化了地方割据和个人权力;越是强调“国民”统一,传统地域和阶层认同的阻力反而越强大。最终塑造出的国家形态,是一个在形式上是现代的,但在结构和运作上仍然深受传统权力逻辑和地方利益网络制约的混合体。这部作品试图通过对社会结构、思想媒介和行政实践的细致考察,为理解中国现代政治的内在张力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的解释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