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权·法治·民主》以罗隆基所关心的政治常识为主题,分三辑:人权是什么、法治是什么、民主的意义。精选罗隆基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间所发表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原作三十篇,为读者提供一脉关于现代中国政治的思想借鉴,反映了当时学者对学术理论问题的思考,供学术界研究、借鉴、批评之用。
作者简介
罗隆基(1896-1965),男,字努生,号鲁参,江西安福人。他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
精彩书评
罗隆基的思想与他的人格一样,都是透明的。唯其透明,故句句是真话、实话、大白话。政治不仅需要学者高深的理论,也需要通俗易懂的常识。因此,我们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温罗隆基,重温《人权法治民主》。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罗隆基目前还没有一种系统、完整的个人文集出版。本书恰好填补这一空白。本书搜罗齐备,体例新颖;解读专业,延伸阅读材料丰富,可视为目前研究罗隆基的最佳读本。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在中国现代史中,罗隆基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既是思想深刻的“观念人”,又是积极行动的“实践者”。他是著名的政治学家,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对现代人权理论、政治学、宪政思想都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同时,他又是积极的政治活动家,最早起来反对国民党“党治”、向国民党争人权,并因此被捕;他是成为民盟的创始人之一,在政治的大波中,他不随波逐流,但起伏跌宕。他的思想与命运,反映出那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大转型中的思考与命运。对他的思想、理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但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不能忽视。因为,透过他的文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的中国、当代的中国。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罗隆基把人权理论说得那么浅显直白,口才与文才并进,余音缭绕,他是魅力超群的智者,我们没有资格菲薄他;罗氏忠于讲坛高论与从政理念,演绎比花生米案更能凸显个性的险情,震惊环宇,我们没有理由遗忘他。
——郭世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他有的是韧性,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不灰心,他挣扎了多半生,还在挣扎、他不曾低头而拾青紫,他不曾偷懒以求安逸,他作起事来,永远是全付精神的去干,他不怕麻烦,他拼命的追求,死不放手。
——梁实秋
目录
第一辑
人权是什么
【解题】
论人权
告压迫言论自由者
汪精卫论思想统一
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
人权,不能留在约法里?
我们不主张天赋人权
“人权”释疑
我们要生存权
第二辑
法治是什么
【解题】
我对党务上的“尽情批评”
我们要财政管理权
约法与宪法
……
第三辑
附录
精彩书摘
引言
人权的意义
人权与国家
人权与法律
人权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我们要的人权是什么
一、引言
人权破产,是中国目前不可掩盖的事实。国民政府4月20日保障人权的命令,是承认中国人民人权已经破产的铁证。
努力起来争回人权,已成为中国立志做人的人的决心。人权运动,事实上已经发动。它的成功是时间的问题。这点,用不着特殊的鼓动。
争回人权的手段,原来没有一定的方式。纸笔墨水,可以订定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枪弹鲜血,才能换到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在不同的环境下,争人权的手段亦随之而不同,这是历史的事实,这点,本文存而不论。
什么是人权?什么是我们目前所要的人权?这的确是目前人权运动里急切重要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急切重要,其理由,简言之,有
第一,人权运动,自有它的目标。这些目标应明确地并有条理地写出来。国民政府的命令说:“世界各国人权均受法律之保障。”所谓“世界各国人权”是些什么,下命令的人明白吗?命令又说:“……不得以非法行为侵犯他人身体,自由,及财产。”这三项的范围包括些什么?人权果限于这三项?这些问题,下命令的人亦没有说明白。在其他方面说,英国人大部分的人权就列举在1215年的《大宪章》、l628年的《人权说帖》、1689年的《人权条文》里,法国人大部分的人权就列举在1789年的《人权宣言》里。我们目前的人权条文是什么?已到了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第二,有些人权已经破产的人,自骗自地说人权是抽象的名词,是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口头语,人权运动比不上唯物主义的阶级革命的切实。这些人根本没有想过什么是人权。人权当然包括衣,包括食,还包括许多比衣食更要紧的东西。说句顽皮话,假使当日德国有绝对的思想、言论、出版自由,马克斯就不必逃到伦敦的古物陈列所里去作《资本论》了。批评人权是抽象名词的人,根本还是没有想过人权是些什么条件。我们目前要的人权是些什么?已到了我们回答这问题的时候了。
第三,更有一班幸运一时的人权蹂躏者,他们大笑人权是老生常淡,他们大笑人权运动是英法17世纪和18世纪的东西。侥幸得志的人们,拼着命在模仿英国l7世纪的查理士第一,法国l8世纪的路易十六,他们在排演“朕即国家”的老剧,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只好唱《大宪章》和《人权宣言》的老调。其实,人权果然是老调吗?查查大战后各新兴国家的宪法,就知道人权已有了许多新腔。他们暂时得意的人们,横行霸道来糟蹋人权,根本没有明白我们的人权是些什么条件。我们要的人权是什么?已到了回答这问题的时候了。
……
历史的褶皱与现代社会的构建:一部跨学科的文明探析 (图书名称:历史的褶皱与现代社会的构建:一部跨学科的文明探析) 第一卷: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的第一卷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人类文明的最初曙光。我们不再将历史视为一条单向度、线性发展的河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多层次的、充满偶然性的“褶皱”结构中进行审视。 第一章:大地的馈赠与人类的迁徙 本章首先聚焦于新石器革命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生存模式。我们深入探讨了农业的起源地——“新月沃地”的生态环境,分析了气候变化、地理条件如何共同作用,促成了定居生活和剩余产品的产生。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球其他独立的农业发源地,如黄河流域、中美洲,对比不同地理环境下社会复杂性的演化路径。重点分析了人类早期迁徙的驱动力——不仅仅是气候,更包括早期社会对资源的竞争和文化交流的潜在需求。我们引入了考古学和遗传学的前沿研究,揭示了早期人类社群的血缘网络与空间扩散模式。 第二章:早期国家形态的构建:神权、王权与社会契约的萌芽 本章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复杂社会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我们避开了传统史学中对“统一”的过度赞美,转而关注权力是如何在神祇的解释权和军事力量的组织化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以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和古埃及的法老制度为例,详细分析了灌溉系统、大规模公共工程如何成为早期王权合法性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本章引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视角,探讨在缺乏成文法典的时代,早期社会如何通过习俗、宗教仪式和族群长老的裁决来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我们试图描绘出早期“契约”的影子——个体对集体的义务与集体对个体的基本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三章:文字、知识的固化与权力结构的再生产 文字的发明是文明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章着重研究了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诞生背景及其社会功能。文字的出现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知识垄断和权力阶层巩固的有效手段。我们分析了祭司阶层和书吏阶层如何通过对符号系统的掌控,成为国家机器中不可或缺的“翻译者”和“执行者”。本章还探讨了早期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功能——它们不仅是知识的仓库,更是意识形态的展示厅。通过对早期法律文本(如《汉谟拉比法典》的早期片段)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法律如何从自然正义的概念,逐渐演化为维护特定社会等级和经济利益的工具。 第二卷:轴心时代的思想地震与古典文明的张力 第二卷将聚焦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轴心时代”。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思想和精神结构发生深刻重塑的时期,为后世文明奠定了底层逻辑。 第四章:东西方的精神探索:超越经验的追问 本章对比分析了古希腊哲学、印度吠陀(奥义书)传统、以及中国先秦诸子的思想核心。我们探讨了这些思想流派如何共同面对一个核心问题:个体与宇宙、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在雅典,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理想城邦”和“理念世界”的构建,体现了对理性秩序的极致追求;而在东方,佛陀对“苦”的洞察和道家对“自然无为”的推崇,则指向了对现世束缚的解脱。本章强调,这些思想并非孤立产生,而是对早期帝国扩张、城邦冲突加剧的集体性、深层回应。 第五章:古典民主的荣光与阴影:雅典模型的局限性 我们对雅典民主进行了细致的解剖。本章着重分析了公民大会、抽签制和陪审团制度的运作机制,揭示了其在实践中对公民身份的严格界定——奴隶、外邦人、妇女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外。这种“排他性”正是古典民主得以高效运转的基石。我们将雅典的实践与斯巴达的寡头军事体制进行对比,探讨了在古典城邦政治中,“自由”的概念是如何被具体化、并受到严格的地域和血缘限制的。本章试图揭示,古典时代的“民主”与现代意义上的“普遍权利”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鸿沟。 第六章:罗马的征服、法律体系的集成与帝国的韧性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崛起为人类贡献了最持久的遗产之一:成熟的法律体系。本章将研究《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自然法”(Jus Naturale)概念的早期萌芽,以及“公法”(Jus Publicum)和“私法”(Jus Privatum)的清晰划分。我们认为,罗马法典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工具性:它成功地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被征服者,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财产、契约和继承的框架内。这种法律上的整合,远比军事上的占领更能维系帝国的长期稳定。 第三卷:中世纪的重构与现代性的引爆点 第三卷将考察西欧在罗马帝国衰落后的“碎片化”时期,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复苏和权力结构的再分配,最终引向近代世界的诞生。 第七章:信仰的边界与世俗权力的拉锯 中世纪的欧洲被教会的信仰体系所主导,但本章旨在考察世俗权力——封建领主、国王——如何缓慢地侵蚀和重塑这一体系。我们将分析教皇权与皇帝权之间的长期斗争(如“授职权之争”),探讨这如何催生了早期对“双重权威”的认识。同时,本章也关注了拜占庭和伊斯兰世界的知识继承与创新,强调了中世纪并非一个“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关键的知识中转站。特别是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医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如何通过伊比利亚半岛重新输入到欧洲视野。 第八章:商业的复兴、市民阶层的崛起与知识的下放 从11世纪开始的商业复苏,特别是地中海贸易网络的重建,带来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力量增强。本章研究了行会制度(Guild System)在规范贸易、维护质量标准方面的作用,以及城市特许状(Charters)如何成为早期地方自治和公民自主权的重要文本。大学的兴起,作为独立于教会和王室的知识中心,标志着知识传播的“去垄断化”趋势。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整合,是理性与信仰体系最终实现宏大对话的标志性事件。 第九章:从“领域”到“疆域”:民族国家的萌芽与主权概念的诞生 本书的收官章聚焦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前夜。我们分析了印刷术对思想传播的革命性影响,它极大地削弱了口头和手写传播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君主制如何通过官僚体系的建立、常备军的组建,以及对货币、税收的垄断,逐步将松散的封建领地转化为具有清晰边界和单一最高权威的“疆域”。主权(Sovereignty)的概念,即对内绝对化、对外独立的权力,开始在理论上被清晰界定,为后续现代政治形态的全面展开,设置了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前提。本书的探讨至此为止,留下了通往启蒙时代与现代政治哲学的清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