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法治·民主》以罗隆基所关心的政治常识为主题,分三辑:人权是什么、法治是什么、民主的意义。精选罗隆基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间所发表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原作三十篇,为读者提供一脉关于现代中国政治的思想借鉴,反映了当时学者对学术理论问题的思考,供学术界研究、借鉴、批评之用。
罗隆基(1896-1965),男,字努生,号鲁参,江西安福人。他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
我一直对法律的运作方式和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法治世界的大门。它并没有直接罗列条文,而是从法治的根本原则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法治精神的内涵,以及它是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秩序的。书中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的阐释,让我对法律的至高无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距离真正的法治还有多远。作者在讨论法律如何制约权力的时候,引用了大量的西方政治学理论和历史经验,让我对权力腐蚀和制衡的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司法独立、程序正义的强调,也让我明白,一个健全的法治体系,不仅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读这本书,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法律的约束,而是开始主动地去理解法律,去思考法律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在论述人权、法治、民主这三个概念时,并非孤立地进行阐述,而是巧妙地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展现出来。我开始明白,人权的实现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而法治的健全则需要民主的参与和监督。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共同构筑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核心基石。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逻辑的严谨和论证的有力,他能够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抽丝剥茧,用清晰的语言将背后的原理剖析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不同国家制度的比较,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宏观、更批判性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觉得自己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理性光辉。封面上那抽象化的正义天平,在深邃的背景下显得庄重而引人思考。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仿佛触碰到了一份沉重的责任,一种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关怀。翻开扉页,那清晰的字体,那考究的排版,无不透露着出版者的严谨和对内容的重视。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的开篇,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了人权概念的起源和演变,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启蒙运动的澎湃浪潮,再到现代社会多维度的人权保障体系,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仿佛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权史诗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抽象概念时,善于引用历史上的具体案例和著名人物的论述,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读到之处,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反思自己对人权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刻,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践行着这些重要的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概念的梳理,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一种对人类尊严的最高致敬。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得以在其中尽情遨游。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激荡人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个体自由和集体利益平衡的探讨,它触及到了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矛盾之一。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权衡,去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讨论民主的实践时,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主模式的分析,让我认识到民主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读到关于法治如何防范“多数人的暴政”时,我深感震撼,这让我对法律的保护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读起来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每次读完一段,我都会产生一种想要立即与他人分享的冲动,因为这本书所传递的理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实在太重要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视角。民主,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概念,在书中得到了非常全面和深刻的阐释。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民主模式,而是从民主的普适性价值出发,探讨了民主的各种实现形式及其优缺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协商的部分,作者强调了公民在民主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社会分歧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民主并非仅仅是投票,更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公民行动。书中对民主制度的风险和挑战的分析,也让我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民主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完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民主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坚信,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个体、保障权利、鼓励参与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罗荣渠(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比较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四川省荣县人。代表作《现代化新论》、《美洲史论》。他所撰写、编著、翻译的著作共1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1996年4月4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9岁。妻子周颖如是英语翻译家。目录 1人物概述 2文化摇篮里的少年才俊 3在学术自由的北大成长 4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先驱 1人物概述 1927年8月29日生于成都。1941年春入成都县立中学(今成都七中)读书,1943年秋考入成都树德中学高中部。1945年秋考入西南联大。 1946年夏,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回迁原址,罗就读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49年秋毕业,就职于中苏友好协会总会。 1956年冬调回北大历史系任教员。随后主攻拉丁美洲史、美国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多年里既下过农村,受过批斗,编写过京郊某村村史,也授课不辍,苦钻学术。 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0年秋到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学术研究,1982年初返京。1985年冬晋升教授,次年为博士生导师,而后兼任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会长等。罗先生治学领域广泛,著述宏富,其中尤以现代化、美洲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等学科的研究见长。曾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等,著有《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美洲史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等。代表性学术论文有《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等。罗先生的文集《罗荣渠文集》(4卷本)正在编纂之中,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罗荣渠教授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曾任燕园书法会会长,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他出身书香世家,其父罗文谟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他自幼受到熏陶,在书法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造诣。他的作品显示了一种学者型的书法特色。部分作品是他个人自赋的诗词,如《返乡吟》等,多幅作品曾选送到海外展览。 2文化摇篮里的少年才俊 罗荣渠出身名门,父亲罗文谟乃刘海粟弟子,为当年四川书画界祭酒,与徐悲鸿、张大千等交友,母亲许子睿也出身新津书香门第。罗荣渠自幼有志于学,其胞弟罗荣泉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大哥满一周岁时,家里按风俗让他“抓周”,结果许多生活用品摆在面前,他只抓了一本书和一支笔。这事与他后来的人生似乎是巧合,但母亲认为,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家庭环境熏陶的结果,因为当时父亲经常看书备课,握笔写稿,使未满周岁的大哥对书和笔印象深刻。罗荣渠生于成都这座文化底蕴不薄的城市,上中学进的是成都县立中学与树德中学这类名校。读初中时,他便与另外两位同学出版手抄本刊物《劲草》,刊物请巴金过目后,巴金在空白页上题词:“好好学习”。罗荣渠进入高中后,即向胞弟推荐冯友兰、张东荪、钱穆、熊十力等人的著述。一天,他在西玉龙街旧书店购得翦伯赞的《中国史纲》,便如获至宝。他的这种志趣,既超越了他的年龄,也为他后来做一名良史,奠立深厚学养。1944年,罗荣渠才17岁,暑假中见重庆《中央周刊》以民族文化为题征文,竟从图书馆借来参考书咀嚼后,结合平时的文史知识,著文投去。征文揭晓时,第一名空缺,他获第二名,收到的奖金,不是用去吃喝,却买了一部钱穆的《国史大纲》。而且他在校中写一手仿米芾书法,被误为书家之墨;与同学吴兆民等演话剧《桃李春风》等,饰一老教授。在中学时期,罗荣渠受梁启超倡“少年中国学会”之影响,从阅读课外哲史典籍中,倾服北宋张载之说,也效先贤首倡一个学生社团,命名为“四为学会”,取张载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精神为旨意。这学会,是他们互励互助的纽带,这种精神境界,颇值得今日学子参照。
评分一直没有被平反的五大右派之一,有幸能系统的了解到他的政治主张,能够深入到他的理想国中,里面的一些理念至今依然让人羞愧,一个甲子都过去了,这条路依然曲折漫长但光明!
评分第三***
评分喜欢拿着纸质书的感觉
评分很实用的书喔。书质量价格都挺好的。
评分他的内心生活属于庸俗的。如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觉得就到家当借口打底裤可大卡卡打卡可大卡卡
评分东西活动买的。超值,东西很好。送货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