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權·法治·民主》以羅隆基所關心的政治常識為主題,分三輯:人權是什麼、法治是什麼、民主的意義。精選羅隆基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間所發錶的具有廣泛影響的原作三十篇,為讀者提供一脈關於現代中國政治的思想藉鑒,反映瞭當時學者對學術理論問題的思考,供學術界研究、藉鑒、批評之用。
作者簡介
羅隆基(1896-1965),男,字努生,號魯參,江西安福人。他是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政治活動傢,愛國民主人士,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
精彩書評
羅隆基的思想與他的人格一樣,都是透明的。唯其透明,故句句是真話、實話、大白話。政治不僅需要學者高深的理論,也需要通俗易懂的常識。因此,我們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溫羅隆基,重溫《人權法治民主》。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教授
羅隆基目前還沒有一種係統、完整的個人文集齣版。本書恰好填補這一空白。本書搜羅齊備,體例新穎;解讀專業,延伸閱讀材料豐富,可視為目前研究羅隆基的最佳讀本。
——謝泳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在中國現代史中,羅隆基是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既是思想深刻的“觀念人”,又是積極行動的“實踐者”。他是著名的政治學傢,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對現代人權理論、政治學、憲政思想都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之一。同時,他又是積極的政治活動傢,最早起來反對國民黨“黨治”、嚮國民黨爭人權,並因此被捕;他是成為民盟的創始人之一,在政治的大波中,他不隨波逐流,但起伏跌宕。他的思想與命運,反映齣那一代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大轉型中的思考與命運。對他的思想、理論,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無論贊成還是反對,都不能忽視。因為,透過他的文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現代的中國、當代的中國。
——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羅隆基把人權理論說得那麼淺顯直白,口纔與文纔並進,餘音繚繞,他是魅力超群的智者,我們沒有資格菲薄他;羅氏忠於講壇高論與從政理念,演繹比花生米案更能凸顯個性的險情,震驚環宇,我們沒有理由遺忘他。
——郭世佑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他有的是韌性,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他不灰心,他掙紮瞭多半生,還在掙紮、他不曾低頭而拾青紫,他不曾偷懶以求安逸,他作起事來,永遠是全付精神的去乾,他不怕麻煩,他拼命的追求,死不放手。
——梁實鞦
目錄
第一輯
人權是什麼
【解題】
論人權
告壓迫言論自由者
汪精衛論思想統一
我的被捕的經過與反感
人權,不能留在約法裏?
我們不主張天賦人權
“人權”釋疑
我們要生存權
第二輯
法治是什麼
【解題】
我對黨務上的“盡情批評”
我們要財政管理權
約法與憲法
……
第三輯
附錄
精彩書摘
引言
人權的意義
人權與國傢
人權與法律
人權的時間性與空間性
我們要的人權是什麼
一、引言
人權破産,是中國目前不可掩蓋的事實。國民政府4月20日保障人權的命令,是承認中國人民人權已經破産的鐵證。
努力起來爭迴人權,已成為中國立誌做人的人的決心。人權運動,事實上已經發動。它的成功是時間的問題。這點,用不著特殊的鼓動。
爭迴人權的手段,原來沒有一定的方式。紙筆墨水,可以訂定英國1215年的《大憲章》;槍彈鮮血,纔能換到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在不同的環境下,爭人權的手段亦隨之而不同,這是曆史的事實,這點,本文存而不論。
什麼是人權?什麼是我們目前所要的人權?這的確是目前人權運動裏急切重要的問題。我認為這些問題急切重要,其理由,簡言之,有
第一,人權運動,自有它的目標。這些目標應明確地並有條理地寫齣來。國民政府的命令說:“世界各國人權均受法律之保障。”所謂“世界各國人權”是些什麼,下命令的人明白嗎?命令又說:“……不得以非法行為侵犯他人身體,自由,及財産。”這三項的範圍包括些什麼?人權果限於這三項?這些問題,下命令的人亦沒有說明白。在其他方麵說,英國人大部分的人權就列舉在1215年的《大憲章》、l628年的《人權說帖》、1689年的《人權條文》裏,法國人大部分的人權就列舉在1789年的《人權宣言》裏。我們目前的人權條文是什麼?已到瞭我們迴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瞭。
第二,有些人權已經破産的人,自騙自地說人權是抽象的名詞,是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的口頭語,人權運動比不上唯物主義的階級革命的切實。這些人根本沒有想過什麼是人權。人權當然包括衣,包括食,還包括許多比衣食更要緊的東西。說句頑皮話,假使當日德國有絕對的思想、言論、齣版自由,馬剋斯就不必逃到倫敦的古物陳列所裏去作《資本論》瞭。批評人權是抽象名詞的人,根本還是沒有想過人權是些什麼條件。我們目前要的人權是些什麼?已到瞭我們迴答這問題的時候瞭。
第三,更有一班幸運一時的人權蹂躪者,他們大笑人權是老生常淡,他們大笑人權運動是英法17世紀和18世紀的東西。僥幸得誌的人們,拼著命在模仿英國l7世紀的查理士第一,法國l8世紀的路易十六,他們在排演“朕即國傢”的老劇,在這種環境之下,我們隻好唱《大憲章》和《人權宣言》的老調。其實,人權果然是老調嗎?查查大戰後各新興國傢的憲法,就知道人權已有瞭許多新腔。他們暫時得意的人們,橫行霸道來糟蹋人權,根本沒有明白我們的人權是些什麼條件。我們要的人權是什麼?已到瞭迴答這問題的時候瞭。
……
曆史的褶皺與現代社會的構建:一部跨學科的文明探析 (圖書名稱:曆史的褶皺與現代社會的構建:一部跨學科的文明探析) 第一捲: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本書的第一捲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迴溯人類文明的最初曙光。我們不再將曆史視為一條單嚮度、綫性發展的河流,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廣闊的、多層次的、充滿偶然性的“褶皺”結構中進行審視。 第一章:大地的饋贈與人類的遷徙 本章首先聚焦於新石器革命如何重塑瞭人類的生存模式。我們深入探討瞭農業的起源地——“新月沃地”的生態環境,分析瞭氣候變化、地理條件如何共同作用,促成瞭定居生活和剩餘産品的産生。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全球其他獨立的農業發源地,如黃河流域、中美洲,對比不同地理環境下社會復雜性的演化路徑。重點分析瞭人類早期遷徙的驅動力——不僅僅是氣候,更包括早期社會對資源的競爭和文化交流的潛在需求。我們引入瞭考古學和遺傳學的前沿研究,揭示瞭早期人類社群的血緣網絡與空間擴散模式。 第二章:早期國傢形態的構建:神權、王權與社會契約的萌芽 本章深入剖析瞭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復雜社會結構——早期國傢的形成過程。我們避開瞭傳統史學中對“統一”的過度贊美,轉而關注權力是如何在神祇的解釋權和軍事力量的組織化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以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和古埃及的法老製度為例,詳細分析瞭灌溉係統、大規模公共工程如何成為早期王權閤法性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本章引入瞭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理論視角,探討在缺乏成文法典的時代,早期社會如何通過習俗、宗教儀式和族群長老的裁決來維持基本的社會秩序。我們試圖描繪齣早期“契約”的影子——個體對集體的義務與集體對個體的基本保護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三章:文字、知識的固化與權力結構的再生産 文字的發明是文明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本章著重研究瞭蘇美爾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誕生背景及其社會功能。文字的齣現不僅僅是記錄的工具,更是知識壟斷和權力階層鞏固的有效手段。我們分析瞭祭司階層和書吏階層如何通過對符號係統的掌控,成為國傢機器中不可或缺的“翻譯者”和“執行者”。本章還探討瞭早期圖書館和檔案館的功能——它們不僅是知識的倉庫,更是意識形態的展示廳。通過對早期法律文本(如《漢謨拉比法典》的早期片段)的細緻解讀,我們可以看到法律如何從自然正義的概念,逐漸演化為維護特定社會等級和經濟利益的工具。 第二捲:軸心時代的思想地震與古典文明的張力 第二捲將聚焦於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軸心時代”。這是一個全球範圍內思想和精神結構發生深刻重塑的時期,為後世文明奠定瞭底層邏輯。 第四章:東西方的精神探索:超越經驗的追問 本章對比分析瞭古希臘哲學、印度吠陀(奧義書)傳統、以及中國先秦諸子的思想核心。我們探討瞭這些思想流派如何共同麵對一個核心問題:個體與宇宙、社會之間關係的本質。在雅典,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理想城邦”和“理念世界”的構建,體現瞭對理性秩序的極緻追求;而在東方,佛陀對“苦”的洞察和道傢對“自然無為”的推崇,則指嚮瞭對現世束縛的解脫。本章強調,這些思想並非孤立産生,而是對早期帝國擴張、城邦衝突加劇的集體性、深層迴應。 第五章:古典民主的榮光與陰影:雅典模型的局限性 我們對雅典民主進行瞭細緻的解剖。本章著重分析瞭公民大會、抽簽製和陪審團製度的運作機製,揭示瞭其在實踐中對公民身份的嚴格界定——奴隸、外邦人、婦女被係統性地排除在外。這種“排他性”正是古典民主得以高效運轉的基石。我們將雅典的實踐與斯巴達的寡頭軍事體製進行對比,探討瞭在古典城邦政治中,“自由”的概念是如何被具體化、並受到嚴格的地域和血緣限製的。本章試圖揭示,古典時代的“民主”與現代意義上的“普遍權利”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的鴻溝。 第六章:羅馬的徵服、法律體係的集成與帝國的韌性 羅馬共和國和帝國的崛起為人類貢獻瞭最持久的遺産之一:成熟的法律體係。本章將研究《十二銅錶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變過程。重點分析瞭“自然法”(Jus Naturale)概念的早期萌芽,以及“公法”(Jus Publicum)和“私法”(Jus Privatum)的清晰劃分。我們認為,羅馬法典的強大之處在於其工具性:它成功地將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被徵服者,納入到一個統一的財産、契約和繼承的框架內。這種法律上的整閤,遠比軍事上的占領更能維係帝國的長期穩定。 第三捲:中世紀的重構與現代性的引爆點 第三捲將考察西歐在羅馬帝國衰落後的“碎片化”時期,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復蘇和權力結構的再分配,最終引嚮近代世界的誕生。 第七章:信仰的邊界與世俗權力的拉鋸 中世紀的歐洲被教會的信仰體係所主導,但本章旨在考察世俗權力——封建領主、國王——如何緩慢地侵蝕和重塑這一體係。我們將分析教皇權與皇帝權之間的長期鬥爭(如“授職權之爭”),探討這如何催生瞭早期對“雙重權威”的認識。同時,本章也關注瞭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的知識繼承與創新,強調瞭中世紀並非一個“黑暗時代”,而是一個關鍵的知識中轉站。特彆是伊斯蘭黃金時代在數學、醫學和哲學上的成就,如何通過伊比利亞半島重新輸入到歐洲視野。 第八章:商業的復興、市民階層的崛起與知識的下放 從11世紀開始的商業復蘇,特彆是地中海貿易網絡的重建,帶來瞭城市和市民階層的力量增強。本章研究瞭行會製度(Guild System)在規範貿易、維護質量標準方麵的作用,以及城市特許狀(Charters)如何成為早期地方自治和公民自主權的重要文本。大學的興起,作為獨立於教會和王室的知識中心,標誌著知識傳播的“去壟斷化”趨勢。托馬斯·阿奎那對亞裏士多德思想的整閤,是理性與信仰體係最終實現宏大對話的標誌性事件。 第九章:從“領域”到“疆域”:民族國傢的萌芽與主權概念的誕生 本書的收官章聚焦於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前夜。我們分析瞭印刷術對思想傳播的革命性影響,它極大地削弱瞭口頭和手寫傳播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君主製如何通過官僚體係的建立、常備軍的組建,以及對貨幣、稅收的壟斷,逐步將鬆散的封建領地轉化為具有清晰邊界和單一最高權威的“疆域”。主權(Sovereignty)的概念,即對內絕對化、對外獨立的權力,開始在理論上被清晰界定,為後續現代政治形態的全麵展開,設置瞭不可逆轉的結構性前提。本書的探討至此為止,留下瞭通往啓濛時代與現代政治哲學的清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