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著作史(上卷)(1-2分册)(套装共2册)》叙述了从上古到十七世纪末叶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的史学著作。诸如希腊、罗马早期史学、民族大迁徙时代、十字军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的历史著作等情况,《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著作史(上卷)(1-2分册)(套装共2册)》中都有详细介绍和评论。     
内页插图
          目录
   《历史著作史(上卷)》:
著者序言
第一编 古代
第一章 古代东方
第二章 古希腊史学
第三章 亚历山大和他以后的时期
第四章 罗马史学——截至共和国倾覆(公元前31年)
第五章 罗马帝国早期史学:李维、塔西佗、斯韦托尼阿
第六章 罗马帝国最后一批拉丁历史学家
第七章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的历史学家
第八章 早期教会史学
第二编 中世纪的西欧(至十三世纪末)
第九章 蛮族入侵时期的历史学家
第十章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
第十一章 加洛林王朝的史学
第十二章 撒克逊、舍拉和霍亨斯陶芬诸王朝时代(919-1197年的)的历史学家
第十三章 意大利史学(900-1200年)
第十四章 法国封建时期的历史学家(900-1200年)
第十五章 诺曼和安如王朝时期的英国(1066-1199年)
第十六章 十三世纪的历史学家
第三编 东欧与东方(截至十字军结束)
第十七章 东罗马帝国史学(395-1204年)
第十八章 记述十字军的拉丁历史学家
第十九章 中世纪叙利亚和亚美尼亚历史学家
第二十章 中世纪阿拉伯、波斯和蒙古历史学家
第四编 中世纪的结束
第二十一章 法国史学(1329-1453年)
第二十二章 十四、五世纪的英国史学
第二十三章 从大空位时期到宗教改革前夕的德国史
第二十四章 中世纪西班牙历史学家(711-1492年)
第二十五章 拜占庭帝国末期(1204-1453年)和土耳其早期的历史学家
第二十六章 冰岛、挪威和丹麦等北欧诸民族的史学
第二十七章 中世纪斯拉夫和马扎尔史学
第五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反改革
……      
精彩书摘
     这样,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中,关于希腊时代以前的世界史,人们并不了解任何新的情况。直到十九世纪初,罗塞塔①石刻才提供了一把辨认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这个著名的石刻是1798年跟随拿破仑到埃及去的法国学者发现的。石上刻有三种文字的铭文:第一种是希腊文,第二种是古埃及通俗文字,第三种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即使有希腊文作对译的线索,辨认工作仍然花费了多少年的辛勤劳动。英国一位名叫托马斯·扬的人认出了托勒密·厄匹非尼的名字;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国人认出克利奥佩特刺的名字。不久之后,发现国王的名字都刻在一个椭圆形的环中,商博良称之为椭圆环(cartouche),这个发现最为重要,因为它立即把参证工作集中在最容易核对的一部分铭文上进行。这些椭圆环常常和刻着国王的头衔和称号的第二个环连接在一起。每次尝试都获得成功。辨认时,恺撒和托勒密二人的名字的拼写法几乎总是一样,并无变形,最后,纪念建筑物上那些更古老的诸法老的名字也是这样辨认出来的。通过这些考证,一整套字母就逐渐有了眉目,埃及人应用这些符号表示声音的原则也就慢慢弄清楚了。代表一个特定字母的符号用的是一个具体事物,正如在英文的象形文字中,L这个字母就要用一头狮子(lion)代表,D这个字母就要用一条狗(dog)代表。科普特语是从古代埃及语直接传下来的,因此它也是处于古埃及语和希腊语之间的一种语言。事实证明,象形文字构成一套表示发音的字母,但不是所有的象形文字都是表示发音的。古埃及人比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更缺少时间顺序观念,所以寻找正确的年表是困难的。需要有一个对照比较的手段,因而采用了曼涅托的“王朝表”;很明显,埃及人是以王朝和多个王朝中各法老的统治期计算时间的。多少世纪以来,诸法老的姓名、他们即位的年月以及三十三个王朝的继承次序都刻在花岗岩、石灰石上,后来则写在草纸上。
  埃及铭文的历史价值必须经常细心判断,因为诸法老往往把他们祖先的事迹,归到他们自己名下。他们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方法很简单,磨掉石柱或墙壁上已记载的事迹中那位英雄的名字,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或者把别人的功绩记录抄刻在另一块石板或纪念物上,把过去完成那些功业的真正君主的名字改成他们自己的就行了。
  埃及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很喜欢写历史的民族。①巴比伦和亚述诸王为自己树碑立传,其真正目的是想把他们征服异域的时间和势力所及的范围告诉后代;而诸法老则只要有些偶尔战胜敌人(他们只泛称敌人)的颂歌,或者刻在岩石上纪念法老一生重大事件的一系列普通图画就满足了。
  ……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详尽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著作史(上卷)(1-2分册)(套装共2册)”之外的其他著作,确保内容丰富且不包含任何关于您指定书目的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思想的洪流: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译丛精选  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录,一次对人类文明脉络的深度探寻。  本套精选译丛汇集了自古代思想萌芽至近现代学术转型期,横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文学批评等多个核心人文社科领域的标志性著作。我们精选的这些作品,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磨灭的基石,它们不仅定义了各自领域的范式,更深刻地塑造了现代世界的认知结构与社会形态。本译丛旨在打破语言和地域的壁垒,将这些历经时间检验的智慧之光引入中文读者面前,呈现一次原汁原味的学术盛宴。   第一部分:西方哲学的奠基与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西方思想史上那些塑造了理性、伦理与形而上学基础的宏伟著作。   1. 《柏拉图全集:理想国的回响》(精选译本)  本书精选了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录,重点呈现其关于正义、真理、知识本质的探讨。不同于简单的对话记录,本译本在导读中深入分析了“洞穴寓言”在当代认知科学中的投射意义,以及其对政治哲学“理想城邦”构建的深远影响。重点关注《理想国》中对灵魂三分法和哲人王理论的细致梳理,帮助读者理解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终极理想与现实困境。   2.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源》  本册着重解读亚里士多德对“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的系统性考察。译者团队不仅忠实还原了其关于“实体”、“潜能与实现”、“四因说”的严密逻辑结构,更辅以详尽的注释,解释了这些概念在经院哲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被继承、改造乃至颠覆。其对逻辑学的开创性贡献,被置于其整体哲学体系中进行审视,强调其如何为后世的科学方法论铺平了道路。   3. 《康德三大批判:理性之疆域的界定》  本套装中包含了对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的精要导读与核心章节的精炼翻译。我们着重解析了“知性范畴”、“定言令式”以及“审美判断”这三大支柱,旨在阐明康德如何试图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并为人类认识能力划定不可逾越的界限。译本特别强调了康德哲学对启蒙运动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在后世认识论争端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政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此板块深入剖析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理论发展,探讨了主权、权力、自由与平等是如何被定义的。   1. 《马基雅维利论国家权力的现实逻辑》  本书聚焦于《君主论》的核心文本,但突破了传统上将其简单视为“权术之书”的局限。本译本强调马基雅维利作为早期现代政治思想家的突破性,即将政治学从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探讨“权力如何运作”而非“权力应该如何运作”。译者通过比对佛罗伦萨城邦的复杂现实,揭示了“结果导向”思维在政治实践中的历史必然性。   2. 《霍布斯与洛克的自然状态辩论》  本套精选集中对比呈现了霍布斯的《利维坦》和洛克的《政府论》。重点在于对比两人对自然状态的根本假设——霍布斯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与洛克的“自然权利与自然法”——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社会契约的性质。这种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自由主义早期形态的内在张力:对绝对安全的需求与对个体自由的捍卫之间的永恒权衡。   3. 《马克思的早期手稿与异化劳动理论》  本部分精选了卡尔·马克思早期的哲学和经济学手稿,特别是关于“人与自身、人与劳动产品、人与他人、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分析。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马克思思想的哲学根基,而非仅停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层面。译本细致还原了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渗透,为理解其后续的唯物史观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现代社会学的学科开创  本部分收录了奠定现代社会学分析框架的三大巨擘的代表作节选,侧重于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与理性化进程的考察。   1. 《涂尔干论社会事实与社会分工的演进》  本译本集中于《社会分工论》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重点解析了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原则如何确立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以及机械连带向有机连带的转变过程中,社会失范(Anomie)现象的产生机制。在对宗教的研究中,则突出了“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划分,及其对群体认同建构的根本作用。   2. 《韦伯的理性化帝国:从宗教到法律》  本书精选了马克斯·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学与法律社会学的核心论述。特别强调其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联分析,这不仅是经济史的叙述,更是对现代社会核心驱动力——工具理性——如何渗透到文化和制度各个层面的深刻洞察。译文精准传达了韦伯对“理性化”进程的复杂情感:既是进步,亦是“铁笼”的隐喻。   3. 《西美尔论都会生活与精神紧张》  本书展现了西美尔对现代城市经验的开创性洞察。重点解读其关于货币经济如何重塑人际关系,将关系导向“客体化”的分析,以及都会生活中个体如何应对海量刺激信息所产生的冷漠化倾向(blasé attitude)。这些对现代性心理层面的描述,至今仍是理解当代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研究的必读文献。  ---  全套丛书特点:  本译丛力求提供最严谨的学术对勘。所有选入的文本均经过多版本比对,并在重要的哲学和学术术语上附有详尽的“译者注”,以确保中文读者能够精确把握原著的细微语境与历史意涵。本译丛不是对西方思想的简单回顾,而是对人类知识体系中那些“结构性问题”的持续追问。它将陪伴读者,从古代的思辨走向现代的实证,完整体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演化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