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丛考

读史丛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荣曾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史学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学术
  • 研究
  • 古籍
  • 史论
  • 传统文化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2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404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荣曾先生的论文集,共收文章24篇,集中于先秦两汉史的相关领域。这些论文皆系扎实的考证之作,少有虚言。先生治学重视地下出土材料和文献记载的有机结合,强调充分利用民族学材料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对历史的新视角和新认识。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前秦两汉史,下涉魏晋南北朝史,曾任先秦史学会副会长,还是著名的钱币学家,任钱币学会副会长。吴先生治学严谨,长于考证,非常强调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

前言/序言


《中华通史:思想的演变与文明的脉络》 导读: 本书并非一部旨在重述或颠覆既有史学的宏大叙事,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个体视角审视,聚焦于中华文明数千年间思想脉络的生成、流变与重构。我们试图剥离传统史学中常有的宏观框架与结论先行,转而深入探讨特定历史节点上,那些驱动社会形态更迭、塑造民族性格的关键性思想火花是如何被点燃、传承,乃至被误读与遗忘的。全书以时间为轴,但不拘泥于传统的朝代更迭,而是以“思想范式”的转换期为里程碑,构建起一个动态、具有内在张力的文明图景。 第一编:神权与王权的交织——先秦哲思的奠基 本篇聚焦于殷商末年至春秋战国这一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我们首先回顾了巫祝文化与宗法制度对早期社会结构和宇宙观的塑造,探讨“天命观”如何从一种朴素的自然崇拜,逐渐演变为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重点分析了儒家思想的萌芽。我们不满足于对孔孟言论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考证了“礼”的社会功能性——它如何在青铜时代晚期,从维护贵族等级的工具,逐步被赋予了道德教化的内核。对“仁”与“德”的追溯,揭示了其在特定宗法社会结构下的实践困境与超越性理想。 接着,我们转向了“诸子百家”的多元竞争。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是对僵化礼制的消极反抗,其宇宙论(道)如何与早期朴素的自然哲学相融合,以及庄子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如何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精神避难所的蓝本。法家思想的兴起,则被置于铁器时代生产力提升和兼并战争加剧的背景下,分析其对中央集权和理性化官僚体系构建的理论贡献,以及其内在的权力逻辑局限。墨家集团的“兼爱非攻”则被视为一种超越血缘的社会伦理实验,探讨其组织结构与严密性如何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失势。 本编的结论在于,先秦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特定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和战争形态的积极回应,它们共同奠定了后世中国政治哲学与伦理道德的底层代码。 第二编:帝国整合与思想的定型——秦汉经学与玄学的张力 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地理版图的整合,更是思想路线的强力选择。本书细致分析了“焚书坑儒”背后的深层动因,它并非单纯的愚民政策,而是帝国在面对多元文化整合时,试图建立单一官方意识形态的早期尝试。 汉代“独尊儒术”的建立,被视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智慧。我们探讨了董仲舒如何巧妙地将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儒家体系,将孔子的伦理道德提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从而为大一统帝国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形而上学支撑。这一时期的经学(今文与古文之争)不再仅仅是文字考据,而是关于解释权与政治合法性的激烈斗争。 然而,儒学的独大并未消弭异议。东汉末年,随着帝国衰微,知识分子对僵化的经学和官僚体制产生强烈的不满。玄学的兴起,正是这种反思的产物。本篇深入剖析了“竹林七贤”的“清谈”,探讨了“老庄”思想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的复兴,这是一种在乱世中,对入世责任的暂时抽离,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审美情趣的重新确认。这种张力——积极的政治责任与消极的生命自保——贯穿了魏晋南北朝的整个思想史。 第三编:双重伦理的构建——隋唐佛教的本土化与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自信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外来思想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的阶段。本篇着重探讨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特别是禅宗的崛起。 禅宗(特别是六祖慧能的南宗)如何简化了繁复的印度哲学,将其与道家和儒家的直观体验相结合,使其更容易被注重实践和体验的中国士人所接受。禅宗对“明心见性”、“顿悟”的强调,极大地丰富了士大夫阶层的内心生活,提供了一种超越儒家世俗伦理的终极关怀。 同时,我们分析了盛唐诗歌与律学的成熟,它们是儒家伦理与佛教审美融合的艺术体现。诗歌不再只是政治抒怀,而成为士人寄托个人情感、构建“山水田园”精神栖息地的载体。唐代的思想景观是儒、释、道三家相互渗透、相互制衡的立体结构,这种多重伦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韧性。 第四编:理性回归与心学的勃发——宋明理学的重塑与内转 宋代是中华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理性回归”。面对魏晋以来的玄学与佛教对儒家主体地位的冲击,宋代理学家们力图重建一个更加严密、更具哲学深度的儒学体系。 本编详细梳理了程朱理学的建立。他们如何重新解读《易经》和“四书”,将“理”的概念提升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论基础,从而成功地将“存天理,灭人欲”转化为一种系统性的修身和治国方略。理学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儒家伦理从外在的“礼”的约束,内化为一种内在的、普遍的道德法则。 随后,我们分析了阳明心学的挑战与创新。王阳明在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这标志着思想的焦点从对外部世界的“格物穷理”彻底转向个体主体性的觉醒。心学是对宋代理学僵化倾向的矫正,它赋予了普通人通过自我体悟实现圣人的可能,极大地激发了个体的能动性,但也因其对客观世界的相对忽视,为后世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第五编:晚期帝国的困境与思潮的转向——明清之际的批判与西学初探 明清易代之际,是中华思想史上又一次深刻的危机与反思。清初的“遗民心态”催生了对前朝兴亡的深刻剖析,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体现了对君主专制制度的严厉批判和对社会实学的重新关注。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是对空谈心性的一种猛烈回击,强调学问必须落到实处,关注民生与国家安危。黄宗羲对“公天下”与“私天下”的区分,展现出早期具有雏形的政治权利制衡意识。这些批判,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内在革新动力”。 与此同时,西学(特别是利玛窦带来的数学、天文知识)的传入,虽然在官方层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却在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激起了关于不同知识体系的思考。本编的收尾,在于展示了在帝国传统思想日趋僵化的背景下,如何开始孕育出对外部世界的探寻,为近代思想的巨变埋下了潜流。 结语:绵延不绝的对话 本书旨在呈现一部关于“思考方式”的历史,而非单纯的“事件”记录。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思想体系内部持续不断的张力、矛盾与创造性转化。从对“天”的敬畏到对“理”的探讨,再到对“心”的内求,这是一场绵延数千年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持续对话。理解了这些思想的来龙去脉与内在逻辑,才能真正把握中华文明的深度与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不然初读时可能会有些吃力。它很少用那种吸引眼球的“野史秘闻”来取悦大众,而是扎扎实实地聚焦于史料的考证与辩析。我个人觉得这反而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它拒绝平庸化历史,坚持严肃求真的学术态度。当我跟随作者的思路,穿梭于不同的史籍之间,比对相互矛盾的记载,最终看到一个更接近真相的侧影时,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这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地图,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历史的荒野,而不是提供一条现成的、铺好的观光路线。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铺陈,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切割,将看似零散的历史片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而又清晰的知识网络。每部分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逻辑链条异常坚固,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把握住全书的主旨和方向。我曾尝试跳跃式阅读,但很快就发现那样会错失掉作者精心设计的伏笔和呼应。这本书的精髓在于整体性,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雕细琢的齿轮,共同驱动着历史这台复杂机器的运转。这种整体观的构建,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宏观驾驭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那种墨绿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让人立刻联想到旧时的书房。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粗粝的质感,心里就已经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它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而是沉稳、厚重,仿佛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我最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让阅读体验极为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装帧的精良也使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收藏,随便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翻开扉页,那清雅的纸张气味,简直是老派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享受。这本书,从外在看,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致敬的仪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惊叹,作者的叙事风格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酿酒师,将历史的醇厚与个人的洞察力完美融合。他的遣词造句,古典而不晦涩,信手拈来都是精妙的比喻,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每段文字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我尤其喜欢他处理那些复杂历史事件时的笔法,绝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深入骨髓地剖析人物的动机和时代的脉络。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能力,让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都感到醍醐灌顶。读到某些精彩的论断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琢磨,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场与高人之间的深度对话。

评分

每一次重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大概是真正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之一。初次阅读时,我或许会被其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考据所折服;等沉淀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翻看,那些曾经被我略过的、看似细微的批注或注释,反而会闪烁出令人惊喜的光芒。它们往往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的“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了史料背后的微妙张力。这本书就像一个藏宝箱,你得用心地、耐心地去挖掘,才能不断找到被时间掩盖的珍宝。它不追求让你一目十行读完,而是鼓励你慢下来,去品味,去质疑,去真正地“读”历史。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吴先生就是少作,东西不多,不过篇篇立得住,值得佩服!

评分

比较专业,可作资料。

评分

名师心血之作,认真拜读。

评分

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

评分

研究先秦历史最大的困难之一乃是文献史料的极其缺乏与不足,故前人早就强调要通过双重证据以解决这方面的难题。即尽量利用地下出土的铭刻等材料来补史乘记载之不足。吴荣曾在这方面有所专长,特别对文物、考古材料较熟悉。在结合地下、地上材料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从镇墓文看东汉道巫关系》一文中,搜集了别人从未注意过的陶器文字、印章材料,从而对东汉道教形成问题有了新的突破,所以此文经常为海内外有些学者所引用的称述。吴荣曾对中国古钱币有深入的研究,有的文章曾成为获奖作品。以上事实说明,吴荣曾学识渊博,在历史、考古等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评分

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

评分

《中西学术文丛:尚书故》在体例上专用今文,不用“伪古文”,将《书序》总作一卷置于本经之后,深受清代考据学影响。吴汝纶治《书》主张义理、文章、训诂并重,他的训诂以《史记》为主,兼及其它,并注意向其他学者虚心求教,精益求精。

评分

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