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二日?: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

天有二日?: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键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禅让
  • 康熙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皇位继承
  • 权力交接
  • 雍正
  • 清朝
  • 君主专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2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293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清史专家卜键深度解读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
  这是大清王朝wei一次禅让,也是清代重要的历史节点。
  这是太上皇辉煌的政治告别秀,也是宠臣和珅的人生绝唱。

内容简介

  本书从乾隆六十年开始,在整整五年的时间跨度中描摹宦情、勾勒人物,军国大事、两朝帝王以及许多朝廷大员涵括其中,而着力点仍在于禅让的三年。禅让的三年,所有重大事件都离不开三个人:弘历,和珅,颙琰。这是大清王朝wei一一次禅让,也是一个政治结构复杂的时期,是清代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禅让,是弘历暮年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虽远非他期盼的那样美好,却也是乾隆帝遵循儒家理念,希望将治统与道统整合为一的尝试。上皇逝后,嘉庆帝高扬起“守成”的旗帜,对求新求变公开斥责,对外部世界更为骄矜排拒,浑然不识间把国家带入深渊。同时,禅让的三年,是和珅由宠臣走向权臣的得意旅程,也是他的人生绝唱……

作者简介

  卜鍵,笔名吴楚、双舸子,江苏徐州人,文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文史馆馆员等。已出版《传奇意绪》《中国小说文体与文学精神》《从祭赛到戏曲》《双舸榭重校评批金瓶梅》《明世宗传》《国之大臣》等,笺校《李开先全集》《红楼梦》等,主编《元曲百科大辞典》。

目录

引言 子夜的养心殿 12
第一章 老皇帝爱讲的一个故事 21
第一节 祝祷与还愿 21
一、星月之下的默祷 22
二、建储之痛 25
三、选定皇十五子 27
四、大清又有了皇太子 30
第二节 从内阁到枢垣 33
一、枢阁中的“官二代” 34
二、和珅与王杰的斗法 36
三、火线提拔二阁臣 40
第三节 苗变之痛 42
一、总兵明安图之死 43
二、大员云集 45
三、军中三虎将 49
四、杀俘令 54
第四节 预设的皇权运行规则 58
一、关于“归政” 59
二、为数归期 62
三、顶层设计 65
四、宁寿宫与重华宫 67
第二章 归政前的大反贪 71
第一节 接连不断的整肃 71
一、乙卯科场风波 72
二、道员德明的三辆大车 74
第二节 福建官场的断崖式崩塌 80
一、将军魁伦的密奏 81
二、藩库的巨额亏空 86
三、“官心惶怖” 89
四、新任巡抚姚棻 90
第三节 十五万两盐规 94
一、前任库吏开银铺 95
二、行之已久的盐规 97
三、“监毙十命”的案中案 99
第四节 严厉的惩处 102
一、抄家连着抄家 103
二、绑缚刑场的督抚 106
三、被革职遣发的主审官 108
第三章 嗣皇帝·子皇帝·嗣子皇帝 113
第一节 京师的禅让大典 113
一、喜字第一号玉宝 114
二、再开千叟宴 116
三、留居养心殿 118
第二节 “大事还是我办” 121
一、 何时提出的“训政” 121
二、 改元后的首开经筵 125
三、被集体考傻的上届庶常 129
第三节 称职的子皇帝 134
一、奔波之劳 134
二、御门听政 137
三、掖辇巡方的感觉 140
第四节 丧亡相继是重臣 141
一、捷报与噩耗 142
二、奔赴前线的和珅子侄 144
三、孙士毅之死 146
四、瘟神扑向和琳 148
第四章 两朝天子一朝臣 151
第一节 白莲教起事 151
一、钦犯刘之协 151
二、除夕夜 154
三、辰年辰月辰日 155
第二节 “二皇帝”和珅 158
一、拦截帝师朱珪 159
二、不如意事常八九 164
三、选择性发飙 167
第三节 子皇后的大丧 172
一、喜塔腊氏的幸运与不幸 172
二、父子分离的日子 175
三、受宠与受责 179
第四节 枢阁的变局 182
一、还是要用刘墉 182
二、又一个乌龙 184
三、阿桂辞世 188
第五章 失宁的山河 192
第一节 京城的水与火 192
一、永定河溃决 193
二、火起乾清宫 196
三、翰詹大考 201
第二节 从粤洋到浙洋 204
一、海盗袭杀班兵 204
二、来自安南的洋盗 209
三、海盗的帮伙 214
第三节 杀戮之痛 220
一、桃花马上看重来 221
二、换帅如走马灯 227
三、官逼民反 230
第四节 黄水滔滔 234
一、丰汛六堡大决口 235
二、“又有漫溢之事” 241
三、河决睢州大堤 247
第六章 弘历的最后一个冬天 252
第一节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 252
一、安眠的喜悦 252
二、有这么一个传说 254
三、憧憬“林下”? 256
第二节 未能举办的九十大寿 259
一、重建乾清宫 260
二、子皇帝领衔的吁请 263
三、“望九”与“来孙” 266
第三节 世上已无太上皇 268
一、望捷 269
二、参莲饮 271
三、遗诏的跷蹊 274
第四节 诛杀和珅 276
一、递过来一枚如意 277
二、盛世的祭品 279
三、衣带诗 283
四、萨彬图 293
第七章 仁宗亲政 296
第一节 胡齐仑冒滥军费案 296
一、能臣的落马 297
二、支领清单上的统兵大员 303
三、福宁的厄运 307
四、“严参重处”的苦心 313
第二节 整顿军务 316
一、“时深焦急” 317
二、该换的与不该换的 319
三、钦差军机大臣督军 324
第三节 求言与拒谏 328
一、求言的门槛 328
二、拒绝“维新” 331
三、洪亮吉事件 334
四、被刺痛的皇上 337
第四节 南疆的隐患 342
一、和卓家族的孤子 342
二、穷蹙无依的“贵种” 346
三、“殊属多事无谓”? 349
结语:禅让梦残 353
参考文献
跋:是一是二

精彩书摘

  引言 子夜的养心殿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一七九六年二月九日),八十六岁的乾隆帝弘历照例早起,于夜半子刻走进养心殿东暖阁,举行一年一度的“元旦开笔”。这是一个私密的祈愿仪式,为乃父胤禛所创,参与者仅皇帝一人(跟从的一众人等,都要止于东阁之外)。此前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中,未见有其他王朝的帝王这么做,隆冬时节,光是这份午夜起床就大不易。
  皇帝开笔之处,在东暖阁明窗前,紫檀长案上,一应法物已摆设停当:象征疆域安宁的“金瓯永固杯”,注满屠苏酒;雕漆龙盘中盛放八趾吉祥炉和香盘,散溢着兰麝之气;专用的玉烛晶莹剔透,要由当今圣上亲手点燃;正中铺展着御用黄笺,一侧的笔架上,是那管皇帝专用的“万年枝”。又到了大清皇帝新年开笔的庄重时刻。这是弘历第六十一次为即将到来的一年祈福,几个时辰后他就要禅让帝位,濡墨运笔,应是浮想联翩。
  元旦开笔,又叫“元旦试笔”“元旦举笔”,本为流行于读书人中的一种年俗,即在进入新岁之始,写下心中对本年度的愿望,多不外科场顺遂、连捷进士之类。胤禛登基后政治局面复杂,内廷争斗激烈,外朝议论纷飞,精神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一个多月后改元雍正,新纪元的第一天,胤禛夜不能寐,于子时披衣而起,走进养心殿东暖阁,提笔书写心声,除“五谷丰登”“民安乐业”之类吉祥套语,更为主要的是对政通人和的殷切期盼。从那之后,诞生了一个程序极简的宫中仪式——元旦开笔。
  六十年前的乾隆元年元日,青年弘历第一次举行开笔仪,全无皇父之沉重,英气飞扬,一口气题写了三笺。第二笺先以朱笔,居中写下“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复于两侧改用墨笔,分别是“愿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是为后世沿用的基本书写模式。时光飞逝,到了二十五年元日,清朝大军勘定回疆、统一祖国大西北,弘历志得意满,在开笔时亦有所体现。至二十七年新年,就形成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措辞,除开头的年份变化,主体为四字一组,共二十八个字,一成不变地沿袭了三十三年。就这样,本来的一个浓缩版年度规划,本应有着具体军政大事的新岁祈愿,演化为单一的礼仪书写形式。国家一史馆前馆长邹爱莲曾著文分析,论为乾隆帝由进取到保守的一个例证,所见极是。
  虽说是年复一年陈陈相因,乾隆帝对元旦开笔还是极其重视的,终其一生,持之以恒。去年九月初三日,册立皇太子并宣布明年元旦举行禅让之后,乾隆帝即将颙琰领至养心殿东暖阁,“教以先朝留贻例典,及开笔御用法物”,讲述元旦开笔的由来和意义,并演示一整套仪节,所写正是此二十八字。那是一个父子独处的温馨时刻,也是皇位传承的一道序幕,多年后嘉庆帝追忆及此,仍是点滴在心。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清朝历史上唯一的禅让大典即将举行,弘历的感受自会与往年不同。前边说过开笔祈愿是皇帝的个人行为,而这次,述及者多以为皇太子颙琰应恭侍在侧。老皇帝将笔毫在香炉上薰一薰,先以朱笔写下“六十一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万事如意”;再换墨笔,于左右各书八字:“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仍旧是乾隆年号,仍是那延续了三十多年的二十八个字。这之后,颙琰郑重接过那管万年枝,一笔一划,将父皇所书内容恭谨照录一遍。此事虽不列入礼典,却是宫中迎新第一仪式,然后才是到奉先殿、堂子等处行礼。此刻的弘历父子,还是皇帝与太子的关系(几个时辰后便是太上皇帝与皇帝),以同样的吉祥文字,迎接丙辰年的到来。
  有关这次元旦开笔的记载很少,就连起居注、内起居注也无片字涉及。两朝天子是一起在养心殿开笔么?今天未见实证,当时怕也未必。笔者推测为父子二人在各自宫中分别举行,否则便不需要在册立皇太子后,专门教以开笔仪节了。嗣皇帝颙琰也会在子夜起床,也会郑重举行开笔仪,但应在他所居住的毓庆宫。彼处殿宇,格局比养心殿略窄,亦有东暖阁。
  有意思的是,这两份当年分别秘藏的御笔黄笺,历经劫火,竟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在书写时显然有些手腕颤抖,笔画时见潦草,“旦”和“良”几乎粘连重合;颙琰所题则工工整整,端庄中略显拘谨。所不同的仅仅在于年号,弘历题为“乾隆六十一年”,颙琰写的则是“嘉庆元年”。同一时期出现两个甚至更多的年号,在我国历史上多有之,而父子交班、明确禅让之后仍如是者,此为唯一一例。这当然是太上皇帝的意思,颙琰遵照父皇之旨书写。不独禅让伊始,以后的三个大年初一,都是如此。
  根据已有程序,弘历与颙琰写毕,会亲手将吉语纸条折好密缄,将所用法物一一收拾起,交与所司密存。内务府恭进当年时宪书(即大清历书,因避弘历名讳改称),“浏览一通,以寓授时省岁之意”。遵从乾隆帝的旨意,去年十月初就印制了嘉庆元年时宪书,颁行天下;而父子二人此刻所读,当是“乾隆六十一年时宪书”。这是应颙琰率诸王大臣恳切叩请,得到允准在宫内使用的。
  两处元旦开笔,两本新岁历书,一个新的、政治结构特殊的历史时期就这样开始了。
  此时,被史学家称为“伟大时代”的十八世纪正接近尾声,工业革命带给世界的巨变已然显现,欧美几位大国之君的命运也是可叹可嗟:
  法王路易十六,已在三年前的大革命浪潮中人头落地(马嘎尔尼所携带的英王致乾隆帝信函中,特地提到此事,弘历在诗文谕旨中虽无只字提及,心中却不可能没有一点儿震动),新成立的法兰西共和国血雨腥风,另一个皇帝拿破仑正在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
  英王乔治三世,正被间歇性精神病(一说是卟啉病)所折磨,王室颇有几分式微,而议会主导的英国已显现出相比于君主独裁的体制优越性,最先得受工业化带来的实惠,综合国力急遽增长;
  ……
  天有二日吗?
  在上皇意识中自然不是,在嘉庆帝思想上当然也不是,在和珅看来则必然是。而悲剧在于:和珅面对着父子皇帝,不能不以侍奉上皇为主,又要处处考虑子皇帝的感受,一仆二主,殚心竭虑,长袖善舞,八面临风。他是一个能臣,也是一个小人,自以为世事洞明,自以为已经深结新帝之欢心(子皇帝也不时表达出依赖信任),孰料上皇崩逝,紧接着就是那一声晴天霹雳……
  ……

《风云变幻:从晚明到初唐的权力更迭》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从明朝覆灭到唐朝建立之间的动荡岁月。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聚焦于权力真空下各路英雄豪杰的角逐、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重塑。 第一部分:末世的挽歌与新秩序的萌芽 故事伊始,我们首先回到崇祯年间的紫禁城。详尽描绘了晚明帝国由盛转衰的内在机制——财政的枯竭、文官集团的僵化、边患的失控,以及层出不穷的民变。我们不仅关注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崛起轨迹,更细致考察了他们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他们在占领城市后所采取的治理模式,探讨了他们作为“新朝代”的雏形,在制度建设上的探索与失败。 与此同时,东北的关外,努尔哈赤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前身)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本书将重点剖析女真部落在萨尔浒之战后如何迅速完成军事化和政治化转型。不同于一般的军事史描述,我们侧重于分析其吸收汉文化、构建“八旗”制度的精妙之处,以及他们对“天命”观念的阐释,为日后入主中原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分析揭示了,在明朝内部矛盾激化的同时,关外的力量是如何在外部压力下完成内部整合的。 第二部分:山海关的抉择与南明的挣扎 山海关之战并非简单的军事胜负,而是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拐点。本书对吴三桂的复杂心路进行了深入的心理侧写,探讨了他面对“降明”与“引清兵”两种极端选择背后的权力考量、个人恩怨与地缘政治压力。我们详细梳理了清军入关初期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调整,重点分析了清廷如何利用“剃发易服”等政策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以及这引发的江南士绅阶层的激烈反弹与抵抗。 在南方,南明政权并非铁板一块。本章细致考察了弘光、隆武、永历诸帝政权的更迭,分析了东林党遗老、地方士绅、以及拥立皇帝的军事将领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我们探究了南明政权为何在拥有庞大的人力物力基础的情况下,最终仍无法抵御清军的攻势,强调了其内部派系斗争对国家意志的消磨,以及在财政、军事动员上的先天不足。 第三部分:中原的新格局——清初的治理与士人的再定位 清军定鼎北京后,权力结构迅速稳定,但如何治理广阔的汉地成为新的挑战。本书将重点分析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早期)采取的一系列“以汉治汉”的策略。这包括科举制度的恢复与调整、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尤其是对“忠君”思想的强化)、以及八旗与绿营的协同作战体系的构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文字狱”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层面的考察。它不仅仅是压制异议的工具,更是清廷试图通过重塑知识分子的思想范式,来内化其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知识分子群体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所经历的深刻的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 第四部分:隋唐的遗产与李唐的崛起 在讨论中原政权更迭的同时,本书也适时地将目光投向了西北的关陇集团。本书追溯了隋朝建立的背景,分析了其在制度上(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初步确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隋末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如何为新兴的李唐势力提供了转圜余地。 重点聚焦于李世民个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我们分析了“玄武门之变”这一关键事件的幕后操作,探讨了这一血腥的权力交接如何奠定了唐朝初期中央集权的基调,以及它对后世皇权继承模式产生的长期影响。唐朝在统一过程中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特别是“羁縻”制度的运用,体现了与中原王朝传统“征服”模式的不同,为后来的多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 结语:历史的循环与断裂 全书最后总结了这一历史时期所展现的复杂图景:王朝的衰亡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统治集团的认知失误与外部挑战多重作用的结果。从明末的混乱到清初的定鼎,再到隋末的挣扎与唐初的辉煌,我们看到的是权力在继承、颠覆、再重建中的循环往复。然而,每一次“重建”都伴随着文化的吸收与制度的断裂,正是这些断裂与融合,共同塑造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基本面貌。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权力转移背后的复杂动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悖论感——“天有二日”,本应是异象,是动荡的象征,却用在了“大清朝政”上,这暗示着作者对既有历史观的挑战。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颠覆性的叙事角度,而不是重复那些被嚼烂了的清初故事。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对权力合法性来源的深层探讨。例如,在清朝建立初期,满汉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禅让”的意象进行政治包装和巩固?那些文人士大夫是如何在口头赞颂“禅让”的同时,内心又在如何衡量新的统治者?我尤其关注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比如文书的措辞、礼仪的变动、甚至是一个官员的眼神变化,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折射出最真实的政治气候。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重新整合,构建出一个既有逻辑又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那么它就具备了极高的阅读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天有二日”这四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人联想到古代那些改朝换代的风云变幻,尤其是再加上“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这个副标题,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我期待着作者能在这本书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剖析那个复杂多变、充满权力斗争的时代。我心里琢磨着,作者会不会把重点放在那些幕后的交易、文臣武将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皇权更迭时期的那种微妙的政治博弈上。毕竟,大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必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妥协、算计和妥协,而“禅让时期”这个提法,更是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不确定性,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阴谋与权谋的气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抽丝剥茧,还原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真实瞬间,那些关于忠诚与背叛、野心与克制的交织故事。这本书要是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政治悬疑小说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那种略带苍凉和深沉的基调所吸引。这个“禅让时期”的定位,立刻让我联想到权力转移时的那种微妙的、近乎无声的战争。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高明的棋手一样,布局整本书的节奏。开篇或许会是那种平静下的暗流涌动,随着故事的深入,矛盾逐步升级,直到在某个关键的历史节点爆发。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在“禅让”的背景下,那些支持者和反对者,他们究竟是为了理念还是为了私利?那种夹在旧秩序瓦解和新秩序建立之间的知识分子的困境,是否会在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我更希望这本书的语言是那种沉稳而不失力量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如果能将历史的冰冷与人性的温度并置,这本书就能深深地打动我,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更深切的共鸣。

评分

这本《天有二日?: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的书名,似乎在问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权力真有“让渡”一说吗?或者说,历史的进程究竟是人为设计的结果,还是自然演化的必然?我带着这样的哲学思辨进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中。我期待作者能够跳出纯粹的事件叙述,转而探讨权力转移背后的意识形态构建。清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禅让”的概念,来为自己涂抹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以对抗其“异族入主”的先天不足?而那些汉族士人又如何在新旧交替的缝隙中,既要保全性命,又要维持文人的气节?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对“合法性”的深度解构。如果这本书能够将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熔于一炉,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去审视历史的真相,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成为了一部可以反复咀嚼的经典之作。

评分

光从书名来看,这本书就有一种强烈的古典美学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意味。我常常在想,那些史书上记载的“禅让”或者类似的权力交接,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人性的挣扎和历史的必然性?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洞察力,能从这些看似平静的政治变动中,挖掘出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关系的?是像传统史家那样,专注于帝王将相的功过得失,还是会更侧重于探讨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和选择?如果这本书能兼顾这二者,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中的小人物的挣扎,同时又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宏观历史框架,那么它无疑是成功的。我更偏爱那种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历史解读,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思考,在面对历史的巨大转折时,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和理解。

评分

主要是买来请作者签名。

评分

未看到书时已经在微博看到这书的介绍了,听说还不错,自己看后再来追评。

评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是品质的保证

评分

看看,感觉还行,文笔不错

评分

这商品很不错赞赞赞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商品很不错赞赞赞

评分

把乾隆内禅前后几年的大事梳理了一遍,如整治贪污,平定苗疆,治理河患,等等。主要看了下乾隆禅让前后和嘉庆的权力关系。

评分

一般,很一般,见识浅薄,论述流于表面,失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