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

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骆郁廷 编
图书标签:
  • 武汉大学
  • 文化研究
  • 珞珈山
  • 人文社科
  • 高校学刊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 城市文化
  • 校园文化
  • 流风甚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19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96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3
字数:3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站在武大百年历史的角度,回忆了武大建校120周年以来的光辉历程,涵盖了学校的发展状况,杰出校友及校领导对学校的卓越贡献。同时,广大学校师生,各自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以母校为荣,在各行各业为武大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和荣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百年之旅
一、筚路蓝缕,文化自强:从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1893-1911)
1.大学图强:自强兴学
2.荆楚文枢:“洋学堂”的文化再造与教育变革
3.激扬劲节:自强文化引领社会
二、朴诚有勇,文化自新:从国立武昌高师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13-1927)
1.大学转型中新文化的滥觞
2.红色革命文化的蔚然兴起
3.富有生气的早期学术文化
三、明诚弘毅,妙誉四方:民国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1928-1949)
1.巍峨黉舍:“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
2.风云际会:奏响抗日救亡主旋律
3.烽火岁月:铸就西迁办学的辉煌
4.复员珞珈:担起学术文化中心的使命
四、文化转型,求是崇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到“文革”结束的武汉大学(1949-1976)
1.新型大学的文化建构
2.大学制度文化的转轨
3.逆境中的文化顿挫与变异
4.武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曲折发展
五、敢为人先、革故鼎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武汉大学(1976-2000)
1.正本清源:大学之道的返本
2.敢为人先: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
3.“两个中心”:学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六、和合通变,再铸辉煌: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2000年至今)
1.四水归堂:办学综合实力的提升
2.和合通变:跨越式发展中谋新局

第二章 理念之光
一、“中体西用”、“兴学图强”——张之洞的办学理念
1.“经世务实”、“中体西用”
2.“兴学图强”、“三育兼赅”
二、“一流水准”、“文化中枢”:王世杰的办学理念
1.“一流水准”、“文化中枢”
2.“人格训练”、“知识灌输”
三、研用并重、博深结合:王星拱的办学理念
1.注重“理论”、强调“应用”
2.博深结合、国民表率
四、学术“出品”、“一等大学”:周鲠生的办学理念
1.学术出品、造就人才
2.“一等大学”、“文化中心”
五、马列指导、教学为本:李达的办学理念
1.“马列指导”、“红专并重”
2.“教学为本”、“教研结合”
……
第三章 学术之脉
第三章 制度之蕴
第四章 文化之魂
第五章 凤物之美
第六章 桃李之芳
结语 传承优秀文化 建设现代大学
后记

精彩书摘

  革命文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革命运动使革命文化成为波澜壮阔的实践洪流。在“二七”大罢工中,学校进步师生举行同情罢课以声援,组织慰问队慰问罢工工人以示支持,利用暑假回乡向农民传授新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并把反帝反封建斗争扩展到农村。在1924年新的革命高潮到来时,学校进步师生连连集会,宣布拥护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和拥护召开国民会议,学生郭树勋(后改名郭述申)先后被推举为出席湖北省和全国国民会议促成会代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学校进步师生带头罢课、上街游行、演讲,以学校全体同学名义在上海《申报》上发表声援电,愿“作先锋之后盾”,成为武汉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
  1927年3月,蒋介石指使其走狗杀害了江西省总工会副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学生立即给在安庆的蒋介石发出质问电,斥责其“刚愎自用”,“自命为总理真实信徒,实则违背总理遗教”,“助纣为虐”,并将电文刊登报端以揭露蒋介石的丑恶嘴脸,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1927年大革命运动中,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学生会实际上成为党的外围组织,创造了许多新的革命文化景观和卓有成效的斗争形式,如化妆宣传、幻灯宣传、电影宣传、游艺活动、下乡演出等,宣传革命道理,声讨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罪行。化妆演出宣传效果最佳,观众最多时一场竟达6000人。武昌中山大学一时成为大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1927年4月至5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曾先后在这里举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文化,培养和造就了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罗荣桓、伍修权和郭述申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革命文化在学校的兴起,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在学校的不断壮大,成为国民党右派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眼中钉。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动口号,并大动杀机。在腥风血雨中,李汉俊、陈慕兰等10多位学校的进步师生、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学校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革命文化的红霞一时被乌云所遮蔽。
  ……
《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并非对武汉大学现有文化现象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深入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在校园空间中流转、在师生心灵间回响的文化基因。本书并非仅仅记录,更侧重于挖掘与分析,旨在揭示武汉大学独特文化气质的形成脉络与内涵特质。 本书的写作视角,并非局限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更为细腻、更为日常的文化细节。我们将从武汉大学建校初期那批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先驱者们身上,追溯其严谨治学、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这种传统,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学术精神,它塑造了武大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品格,也奠定了学校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本书将探讨这种精神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传承与发展,又如何在当下激烈的学术竞争中焕发新的生机。 校园的物理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载体。《流风甚美》将带领读者漫步于珞珈山,从巍峨的行政楼、古朴的早期建筑,到现代化的图书馆、绿意盎然的校园小径,去感受每一处景致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气息。我们将细致解读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分析这些建筑如何承载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轨迹。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校园中的自然景观,如东湖之畔的樱花、九宫山下的流水,它们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激发诗情画意、滋养学子情怀的灵感源泉。本书将尝试描绘出武汉大学“山水之间,弦歌不绝”的独特意境,以及这种意境对校园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 除了宏观的历史与空间,本书更加关注那些构成武汉大学精神内核的微观文化元素。我们将深入研究那些在武大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群像,他们可能是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也可能是默默耕耘的奉献者,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他们的学术成就,共同构成了武大文化的丰富层次。本书将尝试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探究这些人物的精神遗产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的武大学子,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武汉大学在社会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从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中的身影,到改革开放后在科技与人文领域的探索,武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本书将分析武汉大学如何通过其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途径,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做出贡献,并由此形成的社会声誉和文化影响力。我们将探讨武大文化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既保持自身特色,又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流风甚美》并非为“歌颂”而写,而是以一种审视的、探索的、批判性的眼光,来呈现武汉大学的文化图景。我们关注的,是那些真实存在、能够触及心灵、并且能够引发思考的文化现象。本书试图从多个维度,立体地展现武汉大学的文化特质,挖掘其深厚的底蕴与独特的魅力。它是一次对武汉大学文化的一次深入的、多层次的解读,旨在呈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富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形象。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仅是了解武汉大学,更能感受到其中流淌着的、那份“流风甚美”的独特韵致。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本书,我的心头就涌起一种莫名的期待。武汉大学,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从小时候听闻的民国风韵,到如今学术殿堂的巍峨,这座学府似乎总在以一种含蓄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诉说着它的故事。而这本书,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这扇窗后,那些关于武大文化的斑斓画卷。我深信,每一个热爱人文、对知识充满好奇的读者,都会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独到深刻的见解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大学的文化研究,更可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段与智慧的邂逅。它让我开始思考,一所大学的文化究竟是如何孕育,又如何滋养一代代学子,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那些隐藏在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的故事,那些弥漫在空气中、无形却 palpable 的精神气质,究竟是如何被提炼、被解读,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那些关于武大历史变迁、学术传统、校园景观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它应该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鲜活生命力的文化探索,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评分

当我看到《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知欲。武汉大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梦想和智慧的符号。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并阐释大学文化精髓的书籍充满兴趣。这本书,我想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带我深入了解武大独特文化魅力的佳作。我期待它能够揭示出,在这片美丽的校园里,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是否能够将那些隐藏在古老建筑中的历史故事、那些大师们留下的学术思想、那些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致,都融汇成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文化氛围,并呈现在我面前。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一次对精神力量的探寻,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武汉大学的文化底蕴。

评分

翻开《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的扉页,我立刻被一种宁静而又厚重的氛围所包裹。这是一种与现代都市的喧嚣截然不同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处历史悠久的殿堂,耳边回荡着学者的低语,眼前浮现出莘莘学子孜孜不倦的身影。我一直认为,大学的文化不仅仅是那些冰冷的学术成就,更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本书,我想一定是对这种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入挖掘。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试图去理解,在武汉大学这片沃土上,究竟是如何孕育出如此独特的文化基因。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武大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时代变迁,如何保持其学术独立性和文化品格的张力。那些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先贤们,他们留下的思想火花,是如何在一代代武大学子的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和理解高等教育如何塑造个体、影响社会的绝佳视角,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对一所大学的礼赞,更是对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刻思考。

评分

读《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身临其境的文化朝圣。武汉大学,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学术魅力的地方。我时常幻想漫步在珞珈山的林荫道上,感受那古朴典雅的建筑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独特韵味,想象着那些在东湖边、在图书馆里,曾经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学子们。这本书,我想正是将这些我脑海中模糊的印象,具象化,并且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它不只是描绘一所大学的外在美景,更是深入探究其内在的精神肌理。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武汉大学的历史脉络、学科特色、大师风范与校园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的。那些隐藏在校史中的故事,那些塑造了武大精神的独特因素,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它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能够走出那么多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这不仅仅是对一所名校的简单介绍,更是一次对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一次对精神力量的解读。

评分

《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本书,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将武汉大学那独特而迷人的文化图景徐徐展开。我一直认为,一所大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培养了多少优秀的人才,更在于它所传承和发扬的文化精神。武大,一直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校园文化吸引着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在这片美丽的珞珈山下,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力量,滋养了这片土地,又塑造了无数的灵魂。它或许能够揭示出,那些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古建筑、园林景观,是如何与学子的学习生活、学术追求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情怀。我更希望能从中看到,武汉大学是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保持其独立的学术品格,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创新与进步。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的深刻体悟,让我对这所伟大的学府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本书,犹如一本被赋予生命的史书,将武汉大学那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人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对武汉大学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它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典范,更是一座充满诗意与人文关怀的殿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领略那些在珞珈山下流传的动人故事,去感受那些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先贤们留下的智慧火花。它不应该仅仅是对校园景致的描绘,更应是对武大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是对其学术传统、文化品格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全面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武大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保持其独立的人文精神,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焕发新的活力。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体悟。

评分

初次接触《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本书,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期待。武汉大学,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个充满着学术气息和人文韵味的地方,尤其是在那些关于它的历史传说和文化故事中。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记录了关于武大的种种表象,而是试图去探究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肌理。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学术思想、那些散落在历史中的人物传记、那些校园的建筑与自然风光,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化叙事。它或许能让我理解,为什么武大能够拥有如此悠久的学术传统,为什么它能够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学者和贡献者。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深入了解一所伟大大学文化灵魂的旅程,一次与智慧和历史对话的契机。

评分

《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武汉大学,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术殿堂,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气质,一直让我着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力量,让这座学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应仅仅是罗列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应该能够深入到那些塑造了武大精神的文化基因之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的故事。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武大是如何在保持其学术独立性的同时,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不断推陈出新。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对大学文化本质的深刻解读,一次对智慧之光的追寻,让我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评分

《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武汉大学,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学术氛围的地方。我渴望了解,在这座美丽的学府里,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孕育出了怎样独特的精神气质。我相信,这本书不会仅仅是对大学校园的静态描述,而是会深入到其文化灵魂的探索。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走进武大的历史长廊,去感受那些先贤们留下的智慧光芒,去理解那些古朴建筑背后承载的故事,去体会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学术气息和人文情怀。它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武大能够吸引如此多优秀的学子,为什么它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杰出人才。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智慧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连接,一次对大学精神的深度解读,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

评分

当我看到《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风”与“美”这两个意象。武汉大学,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诗意的地方。我常常想象,漫步在珞珈山上,感受微风拂过,带着书卷的清香,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体验。这本书,我想一定是对这种“流风”和“甚美”的具象化呈现。它不只是一般的学术研究,更是一种对武汉大学独特文化精神的捕捉和描绘。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文化理念,那些隐藏在校园角落里的历史故事,那些大师们的思想火花,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是否能够展现出,武大是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依然坚守着其学术的纯粹性,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其古典的韵味。这本书,我想会是一次对文化灵魂的探索,一次对智慧之光的追寻,让我更加理解何为真正的大学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