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問題與世界格局轉型

伊朗核問題與世界格局轉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成 著
圖書標籤:
  • 伊朗核問題
  • 國際關係
  • 世界格局
  • 地緣政治
  • 核不擴散
  • 中東
  • 國際安全
  • 大國博弈
  • 能源安全
  • 外交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時事齣版社
ISBN:97878023270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518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99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著眼於伊朗核問題以及美伊關係,探討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轉型。美伊關係未來趨勢是日益緩和,還是更加緊張?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又將齣現什麼樣的變化?相信你讀過本書之後定會有所啓發。

內容簡介

  伊朗核問題是伊朗躋身政治大國的策略工具,美國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博弈讓世人看到瞭霸權主義的實質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艱難,而國際社會圍繞伊朗核問題的博弈展示瞭世界格局轉型的一個場景。在世界經濟格局轉型中,資本主義價值觀培養起來的自私、貪婪和投機天性決定資本主義經濟和金融危機不可避免,美元已不適閤充當世界貨幣,未來世界貨幣改革,人民幣是重要選項之一。在世界政治格局轉型中,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正走進垃圾堆。以勞動為核心價值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人們通嚮未來和諧社會的橋梁。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給唯恐天下不亂、藉世界亂局齣售軍火、從他人的悲劇中得到好處者帶來瞭威脅。

作者簡介

  吳成,河南中牟人,河南師範大學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副教授,多次赴伊朗、希臘進行學術交流。2007年6月,在德黑蘭與伊朗前總統哈塔米同颱主持霍梅尼思想研討會開幕式,並做《用人生聖火點亮共和之燈》的主題發言,受到與會者好評。參編的《文化軟實力的維度》獲2011年度河南省哲社優秀成果一等奬。齣版專著有《社會思潮研究》(河南人民齣版社,2007年)、《走進共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第一個十年》(綫裝書局,2008年)、《兩伊戰爭》(綫裝書局,2009年)、《教法學傢治國》(翻譯,綫裝書局,2010年)、《霍梅尼“教法學傢治國”理論研究》(綫裝書局,2011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當代中國社會思潮》(河南人民齣版社,2013年)。

目錄

第一章伊朗的大國訴求
第一節伊朗概觀
一、悠久曆史與燦爛文化
二、豐富的自然資源
第二節伊朗人的安全觀
一、文化建設
二、民族認同
三、民族安全
第三節世紀之交伊朗政、學界的外交戰略謀劃
一、伊朗安全環境的新變化
二、安全聯動戰略思想
三、伊朗的具體對策
第四節伊朗地緣戰略地位與地緣政治理論
一、伊朗國際政治轉型理論
二、伊朗安全戰略上的挑戰與機遇
三、西方地緣政治理論的演變
第二章伊朗推行外交政策的實踐選擇
第一節世人觀念中的“核”
一、核威懾
二、核恐怖
三、西方人對伊朗的核擔憂
四、伊朗的科技實力
五、伊朗真實的核意圖
第二節跌宕起伏的伊朗核問題
一、伊朗的核曆程
二、作為戰略工具的伊朗核問題
三、伊朗核問題的三個階段
第三節伊朗人的核態度
一、伊朗領導人的核態度
二、伊朗國內民眾的核態度
三、海外伊朗人的核態度
第四節伊朗伊斯蘭共和製下的核決策機製
一、伊斯蘭共和製
二、伊朗的核決策機製
三、伊朗核技術的研發
第三章美國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博弈
第一節伊朗與美國關係迴顧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伊美關係
二、美國成為控製伊朗的唯一大國
三、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與美國——剪不斷,理還亂
第二節戰或不戰:美國學界和政界的不同主張
一、主戰派眼中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伊朗核問題
二、反戰派眼中的當今世界
三、美國的伊朗政策主張
第三節美伊在核博弈中的對策與反對策
一、製裁與反製裁
二、以軍演對抗軍事威懾
三、孤立與反孤立
四、美國對伊朗的秘密戰爭
五、美伊政策調整與雙邊關係的未來
六、藉核問題伊朗收獲瞭什麼
第四章以色列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博弈
第一節以色列與伊朗關係迴顧
一、伊朗與以色列:曾經的好兄弟與核閤作夥伴
二、藕斷絲連的伊以關係
第二節伊朗與以色列在核問題上的爭執
一、作為伊朗推動外交政策工具的以色列
二、以色列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的針鋒相對
三、以色列與美國:誰是誰的貓爪?
第三節世界格局重建中的伊朗與以色列
一、以色列與伊朗在宗教經典中的相互審視
二、目前伊以關係僵持成因及兩國關係前景展望
第五章圍繞伊朗核問題的俄美博弈
第一節俄羅斯東嚮戰略與俄美在伊核問題上的閤作
一、俄羅斯東嚮戰略
二、美國“鬍蘿蔔加大棒”下的俄美閤作
第二節普京對美國的強硬政策
一、加強與伊朗的閤作
二、普京為何對美國說“不”
第三節遊移於伊美之間的梅德韋傑夫
一、藉伊朗核問題與美爭奪黑海
二、藉伊朗核問題逼美在反導問題上後退
第六章多維視角下的伊朗核問題
第一節歐盟與伊朗核問題
一、歐洲三國與伊朗的恩怨
二、歐洲人對伊朗核問題的態度
三、歐洲對伊朗核問題的政策變化
第二節“金磚國傢”與伊朗核問題
一、俄羅斯與伊朗的核閤作
二、印度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得與失
三、巴西與伊朗核問題
第三節主要伊斯蘭國傢在伊朗核問題上的政策變化
一、阿拉伯人眼中的伊朗核問題
二、其他伊斯蘭國傢在伊朗核問題上的政策變化
第七章伊朗核問題與世界經濟秩序重建
第一節石油政治經濟學
一、石油工業的興起與石油價格演變
二、在伊朗核問題上石油政治工具的運用
第二節西方金融危機原因探析
一、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傢對危機的診斷
二、自由主義經濟學傢對危機的診斷
三、西方馬剋思主義經濟學傢對危機的診斷
第三節經濟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選擇
一、貨幣的兩種價值
二、國際貨幣體係的曆史演變
三、改革國際貨幣體係的嘗試
四、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貨幣體係的改革之聲
五、伊朗改革結算貨幣的探索
六、國際貨幣選擇與人民幣國際化
第八章核不擴散機製與世界政治秩序重建
第一節核能利用與核災難
一、核能利用概況
二、核能利用中的重大事故及存在問題
第二節核不擴散機製的曆史演進
一、美國“核威懾”下的核擴散
二、美國、蘇聯與英國聯閤壟斷時期的核擴散
三、國際上的反核運動
四、後冷戰時代美國的無核主張
五、從伊朗核問題看目前核不擴散機製的局限性
第三節世界格局重建的理論與實踐
一、世界格局的形成與演變
二、發達國傢的新世界秩序理論
三、發展中國傢的世界新秩序理論
四、走進無核的世界格局
第九章人類走嚮美好未來的路徑選擇
第一節透過伊朗核問題看美國
一、美國將進入後帝國主義時代
二、美帝國主義衰落的原因
第二節亞洲的崛起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學者們對亞洲崛起的預見
二、從意識形態看亞洲未來
第三節中國的和諧理念與世界格局轉型
一、正確理解“韜光養晦”
二、科學社會主義中國與世界未來
三、和諧:人類的永恒追求
四、文明交往是通嚮和諧世界的橋梁

精彩書摘

  第一章伊朗的大國訴求
  伊朗核問題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成人儀式”,隻不過它舉行得有點漫長且充滿瞭焦慮和不安。伊朗核問題過後,國際社會將不再對伊斯蘭共和國指指點點,而是把它當作國際社會真正的一員,與之閤作,與之交往,共同促進人類的繁榮與發展。為什麼伊朗總是處在“十字路口”?1989年,美國西點齣版社(Westview Press)齣版瞭由資深記者米龍·李尊(Miron Rezun)主編的《十字路口的伊朗:十年激蕩中的全球關係》(Iran at the Crossroads:Global Relations in a Turbulent Decade)一書。該書論述瞭伊朗的外交政策、伊朗與其非阿拉伯鄰國之間的關係、伊朗與中東形勢、伊朗與大國關係和兩伊戰爭等問題。2001年,約翰·L�卑K共ㄎ魍校↗ohn L�盓sposito)和拉瑪紮尼(R�盞�盧amazani)又齣版瞭《處在十字路口的伊朗》(Iran at the Crossroads,由Palgrave Macmillan齣版)。本書對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的政治變化、改革、婦女問題、經濟、外交、宗教學者在伊朗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變化等進行瞭論述。除瞭這兩本專著外,2003年,賴依·塔基耶(Ray Takeyh)在《中東雜誌》(鼕季號)上撰文《處在十字路口的伊朗》(Iran at the Crossroads),文章對伊朗的政治變化進行瞭論述。從這些專著和文章的名字可以看齣,伊朗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但伊朗嚮何處發展,時刻為外界所關注。在這些作者的“十字路口”中,隱含的是西方價值觀和判斷標準。如果把人類視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互動、揚長避短和吐故納新的過程,伊朗的發展與所有民族的發展一樣,是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應該用“又上一個新颱階”來錶達,而不是通過“十字路口”將其放在西方的對立麵。
  人們之所以關注伊朗,誠如學者拉瑪紮尼所說:“自古以來,伊朗一直是中東舞颱上的主要玩傢。阿諾德·湯因比將其描述為古代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伊朗對伊斯蘭文明、世界文化和文明遺産做齣瞭巨大貢獻。今天,伊朗是世界最大的什葉派和由宗教人士掌權的國傢。伊朗是海灣國傢中人口最多、工業最發達的國傢,伊朗也是世界上天然氣第二大儲藏國和石油資源大國。”R�盞�盧amazani�盜ran�餾 Revolution:the Search for Consensus�盉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Ⅷ�泵攔�外交事務分析傢洛賓·懷特(Robin Wright,1948年—)在談及伊朗的重要性時也說:“簡單地說,伊朗太具價值而不容忽視。首先,其地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尤其是對西方來說,大大超過瞭豐富的石油儲藏。它在阿拉伯世界和印度次大陸之間起到橋梁作用的疆域是上韆年來政治、軍事和商業發展的中心。其位置和伊朗名字由來的印歐種族亞利安人傳統使伊朗長時間成為文化和地理的十字路口。”Robin Wright�盜n the Name of God:the Khomeini Decade�盢ew York:Touchstone,1990:22-23�奔幽麼笱д咄新硭�·硃諾(Thomas Juneau)為伊朗學術研討會所寫綜述的開篇即說:進入21世紀,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有極高的報道價值,他為世界曆史上古老和繁榮的文明之一,它在新韆年的國際事務中已經確立瞭地位。在過去50年間,它明顯得到瞭復興,作為能源超級大國和革命的神權政治正在成為前鋒。伊朗與美國的決裂、伊朗人嚮加拿大的移民,這些將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産生重要影響。Thomas Juneau,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of Iran as a Regional Power,A conference of the 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Service jointly sponsored by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nada,National Defence Canada and the Privy Council Office,Carleton University,Canada,June,2009:6�幣晾收廡┏刪偷娜〉檬怯胍晾蝕由係較掄�個民族的努力分不開的。可以說,是伊朗這個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民族奮鬥的結果。美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伊朗研究所主任阿裏·M�卑踩�裏(Ali M�盇nsari)在其《大國世界觀:伊朗探索中的民族認同》一文中說:“對伊朗地區和國際追求的任何評價必須考慮這個國傢的曆史和世界觀。這一視角不但與政治精英們廣泛一緻,而且知識分子也廣泛一緻,最為大眾所歡迎的本質話題可能就是對違背民族尊嚴的抗議以及伊朗在世界上的正確地位。”Ali M�盇nsari�盬orld Views of Aspiring Powers:Exploring National Identities�� Iran�眞ww�� gwu�� edu/-sigur/assets/docs/major_powers�豹豹�/Ansari_on_Iran�眕df��
  第一節伊朗概觀
  伊朗國土麵積為164��5萬平方公裏,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和印度,排名第三,在世界上按麵積排名為第17位。截止到2012年12月,伊朗人口為7515萬,在世界人口排名中也位居第17位。伊朗主要民族為波斯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1%,其次是阿塞拜疆人(24%)、庫爾德人(7%),另外還有阿拉伯人、土庫曼人和以色列人等。郭依峰:《世界能源戰略與能源外交(中東捲)》,知識産權齣版社2011年版,第38頁。伊朗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48人。百度百科,http://baike�眀aidu�眂om/view/4286�県tm。其官方語言為波斯語,國教為伊斯蘭教。伊朗民族從來就沒有把自己視為一個小國,而是國際大國。就曆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伊朗目前的政治而言,它確實稱得上世界大國。基於這一認識,伊朗要躋身政治大國,麵對蘇聯解體後的國際格局轉換,大國之間的矛盾,伊朗選擇核為突破口,以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2010年世界銀行的統計數字錶明,伊朗國民收入人均4270美元,遠高於中低收入國傢1905美元的平均值和中東地區2820美元的平均值。2002—2011年伊朗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率為4��73%,根據穆迪公司數據計算得齣,http://www�眎ndexmundi�眂om/g/g�盿spx?c=ir&v;=66。2011年伊朗上網人數每百人為58��7人。http://en�眞ikipedia�眔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number_of_Internet_users�幣晾適且桓鮎凶龐憑美�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有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傢少有的符閤國情的政治製度。這些成瞭伊朗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一、悠久曆史與燦爛文化
  伊朗(古稱波斯)是世界上著名文明古國之一。伊朗學者紮比鬍拉·薩法在談及伊朗文明時,自豪地說:“伊朗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廣闊的伊朗高原上,不止一次成為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的主角,對東西方世界的文明發展做齣極大的貢獻。”[伊朗]紮比鬍拉·薩法著,張鴻年譯:《伊朗文化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6頁。早在公元前第3韆紀初,伊朗鬍澤斯坦地區就形成瞭由當地居民埃蘭人(Elam)建立的埃蘭王國。它曾被西部崛起的鄰國蘇美爾城邦、阿卡德王國、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所徵服,也曾擊敗過這些國傢,重獲獨立。伊朗主體民族波斯人是伊朗土著與雅利安人民族融閤的産物。約公元前3000年,雅利安人的一支由南俄草原遷入伊朗高原。約公元前2000年,該部落逐漸占據瞭今天伊朗東部地區。約公元前1500年,一部分遷入印度,稱印度雅利安人;留在伊朗的仍稱雅利安人。“伊朗”即雅利安之轉譯,最早見於大流士一世在納剋希·魯斯坦(Naqsh-I Rustan)王陵的銘文,又見於《阿維斯塔》(Avest)經典之中,原意為“雅利安人”或“雅利安人的故鄉”。王興運:《古代伊朗文明探源》,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6頁。
  公元前549年,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前590—前529年)統一伊朗高原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居魯士擊敗瞭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10年後,居魯士的軍隊又占領瞭巴比倫。到大流士一世(Darius I the Great,前558—前486年)統治時期(前522—前486年),阿契美尼德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帝國。其領土東至北印度,西至色雷斯,北至黑海、裏海沿岸,南至印度洋和埃及,幾乎囊括瞭整個地中海東岸地區。帝國各地政治、經濟和文化互相交流、吸收,達到空前繁榮。為瞭鞏固東地中海地區的霸權地位,阿契美尼德王朝與希臘長期爭鬥,其中最著名的是希波戰爭(前499—前449年)。戰爭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公元前330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Alexander,前356—前323年)火燒波斯波利斯王宮,標誌著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滅亡和伊朗希臘化時代的開始。隨著亞曆山大帝國的滅亡,公元前312年,伊朗又成為塞琉古王國(前312—前64年)的一部分。
  公元前238年,在反抗馬其頓殖民統治的鬥爭中,伊朗東北部遊牧部落阿帕勒人的首領阿薩息斯奪取塞琉古王朝的帕提亞行省,建立新政權。該政權被西方稱為帕提亞王國(前247—226年),中國古籍稱其為“安息”。安息王朝時期是伊朗由奴隸製嚮封建製過渡的重要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較之前有很大發展,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興起。
  公元226年,安息王朝被新興的薩珊王朝(226—651年)所取代。薩珊王朝在伊朗古代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法國曆史學傢吉爾斯曼曾說:“文明世界好像是由薩珊和羅馬平分的。”李鐵匠:《伊朗古代曆史與文化·前言》,江西人民齣版社1993年版,第3頁。誠如李鐵匠先生所說,這話雖然有誇大之嫌,但從一個側麵反映齣薩珊王朝在世界舞颱上的重要性。薩珊王朝繼承古代伊朗文化傳統,並有所發展,為伊朗文化奠定瞭堅實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薩珊王朝在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麵做齣的貢獻,正是在這一時期,基督教和摩尼教通過伊朗人傳播到瞭遙遠的地區,象棋由印度傳入瞭伊朗,伊朗的十五子棋也傳入瞭印度,還有大批羅馬工匠為伊朗建造的房屋,深深打上瞭羅馬人的烙印,等等。公元651年,薩珊王朝為新興的阿拉伯人所滅,伊朗曆史開始進入伊斯蘭時期。被阿拉伯徵服以後,伊朗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10世紀左右,伊朗人開始建立起自己的獨立政權。接著,伊朗又為塞爾柱突厥人(10世紀)、濛古人(13世紀)和帖木爾人(14世紀)先後徵服。異族占領給伊朗的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破壞,然而,伊朗的先進文化反過來徵服瞭野蠻的徵服者。
  1501年,薩法維王朝(又譯薩非王朝,Safavid Dynasty,1501—1722年)建立。藉助突厥人的力量,開國君主伊斯邁爾一世(Isma�餴l I,1486—1524年)統一伊朗,並把疆界擴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剋和阿富汗境內。1502年,伊斯邁爾宣布什葉派的十二伊馬姆派為國教。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曆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王朝,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揚光大起瞭重要作用。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Abbas I the Great,1571—1629年,1587—1629年在位)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驅逐烏茲彆剋人,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伊朗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17世紀末,薩法維王朝逐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爾紮部落在馬赫穆德(Mahemude)領導下,攻占薩法維王朝國都伊斯法罕,並自立為伊朗國王。
  1736年,來自伊朗霍拉桑地區的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齣伊朗,並以馬什哈德為中心建立阿夫沙爾王朝(Afsharid Dynasty,1736—1796年),王朝最盛時版圖東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裏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卡裏姆汗(1749—1779年在位)建立瞭贊德王朝(1757—1792年),定都設拉子。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掌握瞭除霍拉桑及其以東地區之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卡裏姆汗去世,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凱伽王朝所滅。
  1779年,凱伽王朝(1779—1921年)建立,並首次定都德黑蘭。凱伽王朝時期是伊朗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時期。西方列強加緊對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並格魯吉亞。此後英國、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瞭在伊朗采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隨著伊朗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凱伽王朝後期,伊朗爆發瞭資産階級立憲運動。在立憲運動中,伊朗頒布瞭《基本法》和《基本法補充條款》,它們相當於伊朗的第一部憲法。但由於英國和俄國的乾涉,立憲運動最後以失敗告終。
  麵對積貧積弱的國勢和伊朗民眾對富國強兵的渴望,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Reza Khan Pahlavi,1878—1944年,1925—1941年在位)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並於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25—1979年)。為瞭伊朗的社會發展,禮薩汗政權一穩定,馬上實行改革。在內政上,為發展社會經濟,以土耳其為樣闆,以現代民族主義為指導,推行以西方化、世俗化、民族化為特徵的改革,伊朗的工業現代化嚮前邁進瞭一大步,建立係統的交通和通訊網絡、近代教育體係,提高瞭婦女地位。在外交上,1921年,伊朗與蘇俄簽訂協議,廢除瞭沙俄與伊朗簽訂的不平等條約。1927年,伊朗宣布廢除所有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外國在伊朗的領事裁判權,並實行關稅自主。禮薩汗的改革維護瞭伊朗的國傢主權和統一,捍衛瞭伊朗的獨立和尊嚴,他本人因之成為現代伊朗的締造者。由於他實行個人獨裁和親德的外交路綫,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後,英國和蘇聯齣兵伊朗。禮薩汗被迫退位,流亡國外,最後客死埃及金字塔下。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Muhammad Reza Pahlavi,1919—1980年,1941—1979年在位)繼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伊朗又迎來瞭一個新的覬覦者——美國。20世紀50年代,隨著第三世界國傢民族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伊朗石油國有化意識增強,掀起瞭由摩薩颱領導的石油國有化運動。為瞭染指伊朗的石油等資源,控製戰略地位重要的伊朗,美國積極尋找機會。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伊朗策劃政變,使齣走希臘的專製君主巴列維的孔雀寶座失而復得,並由此埋下瞭伊朗人民的仇美情緒。1952年埃及革命的勝利和1958年伊拉剋革命的勝利,對美國和巴列維國王觸動很大。1963年,為瞭鞏固統治,在美國支持下,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經濟和社會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國有化、工人入股、限製宗教勢力等。伊朗給予駐伊美軍享受司法豁免,美國人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由美國人處理等特權。對此,伊朗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Khomeini,1902—1989年)竭力反對。巴列維國王將其逮捕,並於1964年11月4日予以流放。
  巴列維的“白色革命”取得瞭巨大成就,從經濟上看,1963—1977年,伊朗經濟取得瞭長足發展。1965年,伊朗人均GDP為300美元,1977年上升為2200美元。[伊朗]費雷敦·鬍韋達著,周仲賢譯:《伊朗國王倒颱始末記》,廣東人民齣版社1981年版,第52頁。國民生産總值年平均增長率不斷提高,1963—1966年為8��8%,1967—1971年為11��8%,1972—1973年為14%,1974—1975年為30%。《世界經濟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1987年版,第790頁。從1963—1977年,伊朗的發電量增長瞭31倍,電視機增長瞭10倍。全國小學生人數1960年為27萬,1977年超過1000萬。[伊朗]費雷敦·鬍韋達著,周仲賢譯:《伊朗國王倒颱始末記》,廣東人民齣版社1981年版,第52頁。藉改革取得的成效,特彆是1973年石油大幅漲價後,巴列維國王要藉石油美元把伊朗的軍事實力打造成世界第五大軍事強國。由於巴列維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是大資本傢、權貴和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勢力,更為重要的是巴列維國王不能使政治與經濟發展同步,鎮壓持不同政見者,在高度集權下産生高度的腐敗,這些為其覆亡埋下瞭隱患。1979年初,在民眾的強烈抗議聲中,巴列維國王重新踏上瞭他父親的流亡之路,伊朗進入到瞭伊斯蘭共和國時期。然而,伊朗的大國夢想卻在新的伊斯蘭共和製下進一步發展。美國學者R�盞�崩�馬紮尼曾說:“伊朗人知道其變小的邊界的失與得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承認瞭弱國地位。國王仍然是王中王,伊朗繼續是‘帝國’。帝國已經死瞭,但神話依然活著,真實的曆史畫捲和傳統中的繁榮還在。這種過去的引誘對伊朗的外交政策産生瞭巨大影響。”Rouhollah K�盧amazani,The Foreign Policy of Iran,1500—1941,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66:62�幣晾是白芡嘲�哈邁迪·內賈德曾自豪地說:“在曆史上伊朗總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毅然挺立,成為各國科學、技術、文化和發展的旗手。”“伊朗總統內賈德:美帝國主義已經走到瞭盡頭”。縱觀伊朗的曆史,伊朗民族多次遭到異族入侵,並帶來滅頂之災,這使伊朗人在骨子裏存在著不安全感,要通過強大的綜閤實力去捍衛伊朗的獨立與尊嚴。

前言/序言

  自從我2002年駐節伊朗及至退休五年多來,對國內的伊朗學,尤其是伊朗核問題方麵的研究一直比較關注。我由衷地佩服國內許多研究中東問題的學者,他們長期持之以恒、深入研究這個世界最復雜的地緣政治課題,並取得豐碩成果。吳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我先後從媒體上看到瞭吳博士的《薩達姆的悲劇是這樣釀成的》、《小布什圓瞭霍梅尼的夢》、《打伊朗:怎過霍爾木茲海峽關?》、《美國製裁伊朗效果分析》、《“無牙虎”吃掉瞭蘇聯,還會怎樣》等文章。他以獨特的視角,在伊拉剋戰爭爆發前數月就提齣,這是薩達姆的悲劇和伊拉剋的民族悲劇;在伊拉剋戰爭過程中,他提齣美國對薩達姆的戰爭是為伊朗人而打的,今天看來是不爭的事實,但在當時的輿論氛圍下,提齣這樣的預見是需要勇氣的。吳博士的預見性觀點不止於此,如他在《美國製裁伊朗效果分析》中提齣,“國際社會製裁伊朗,世界經濟承受得瞭嗎?將意味著石油漲價、美元貶值,還可能齣現新的能源聯盟。”以後的事態發展被吳博士言中瞭。還有,他在《走進共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第一個十年》的後記中寫道:“伊朗核問題不是外部強加給它的,是伊朗看到大國矛盾和國際格局轉型,躋身政治大國的策略,伊朗還要藉核問題把美國拉上談判桌,實現關係正常化。”“伊朗與美國關係正常化在小布什任內實現的可能性極小,最有可能的是美國下屆總統的四年任期,美國新總統極有可能把與伊朗改善關係、實現關係正常化作為改變美國形象、凝聚國人、找迴民眾希望的重大外交舉措。”雖然伊朗與美國沒有在奧巴馬的第一個任期內改善關係,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兩國改善關係是大勢所趨,能夠在當時美國大選候選人尚未確定的情況下,對美國新總統的政策做齣判斷,反映瞭一個學者紮實的學術功底。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美伊之間的對立,美國一直以來試圖顛覆伊朗現政權。伊朗則將擁有核技術作為重溫大國夢的一個支點,美國妄想永遠稱霸世界包括中東地區,這就決定兩者的結構性矛盾難以消弭。看到吳博士30多萬字的《伊朗核問題與世界格局轉型》書稿,對中國有學者對數年來伊朗核問題進行梳理甚感高興。這是我迄看到的對伊朗核問題論述最全麵的著述。吳博士從中國學者的角度,進行全麵而客觀地剖析,並得齣公正的結論。通覽全書,書中引用文章、專著多達數百篇(部),反映瞭作者對文獻把握的廣度,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對問題深度的理解。專著緊緊圍繞“伊朗核問題與世界格局轉型”這一主題,不但對伊朗與美國、以色列、歐盟國傢、“金磚國傢”、伊斯蘭國傢等主要國傢的關係進行瞭概括,還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如“伊朗核問題是美國與伊朗較量的一種新的鬥爭形式,其最終還要靠伊朗與美國之間關係的改善來實現”、“俄羅斯是伊朗核問題上的最大贏傢”等。
  本書重點探討瞭世界經濟格局轉型和世界政治格局轉型問題。圍繞世界經濟格局轉型,作者迴顧瞭石油政治的演變,通過綜閤美國金融危機原因,提齣資本主義價值觀培養起來的自私、貪婪和投機天性決定經濟和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在資本主義價值觀支配下的美元已不適閤充當世界貨幣,在未來世界貨幣的改革中,人民幣是重要的選項之一。從人民幣所代錶的價值觀來說,它成為世界貨幣是大勢所趨。在世界政治格局的轉型問題上,作者預設,未來世界格局不應以“極”定位,而應以規則定位,國傢不分大小,共同參與遊戲規則的製定,共同遵守,互利共贏,告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在我看來,書中最大亮點是對科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論述,依據馬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將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定位為“勞動”,並提齣,勞動價值觀的樹立從人與人的關係或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保證瞭和諧與幸福,為使人的幸福指數的最大化和痛苦指數的最小化提供瞭前提條件。不管是國際的或是國內的真正發展,必須建立在勞動之上,隻有建立在勞動之上的發展纔是恒久的。新中國將以勞動為核心價值觀的馬剋思主義引入中國,使中華民族充滿瞭活力,並充分展示瞭亞洲人包容進取的優秀品格。中華民族在勞動中去創造財富,共同分享勞動成果,建立閤作互助的新型人際關係,從而使人類看到瞭可持續發展與和平的曙光。和平崛起的中國正在“威脅”受“冷戰”觀念支配的某些政治傢以及為其服務的學者的利益,他們憑藉自己的思維定式,以他們前輩靠戰爭、占領和掠奪而勃發,就想當然地揣度中國復興要靠“新殖民主義”,所以自感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麵臨的威脅越來越大。中國的和平發展意味著一種全新的普世價值觀正在為世界上愛好和平的民族和有識之士所接受,從這點看,的的確確給唯恐天下不亂、藉世界亂局齣售軍火、從他人的悲劇中得到好處者帶來瞭“威脅”。
  總之,全書通過伊朗核問題看世界格局轉型,從個案入手看國際社會的變化,又提齣瞭自己的真知灼見,是難能可貴的。不論對想瞭解伊朗核問題,還是對想探究伊核問題牽扯轉型之國際社會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新春肇始,萬象更新,期待吳博士在國際問題學術研究上再創佳績!


《地緣政治的棋盤:大國博弈與新秩序的黎明》 引言:變革的時代浪潮 當今世界,我們正身處一個劇烈動蕩與深刻變革的時代。傳統的地緣政治版圖正在被重塑,舊有的力量平衡搖搖欲墜,新的力量中心不斷崛起。國際關係的演進不再是綫性發展,而是呈現齣多極化、碎片化和不確定性交織的復雜圖景。在這個波詭雲譎的時代大潮中,理解驅動這一切的力量,洞察潛在的趨勢,成為每一個關注全球命運的人的迫切需求。 《地緣政治的棋盤:大國博弈與新秩序的黎明》並非聚焦於某一具體區域衝突或國傢間的短期角力,而是旨在深入剖析構成當代國際關係基石的宏觀力量和結構性變化。本書將目光投嚮那些正在深刻影響世界走嚮的根本性因素,試圖為讀者勾勒齣一幅更廣闊、更具深度的地緣政治圖景。我們不探究具體的技術細節,不分析某一區域的局部危機,而是著眼於那些決定力量分配、塑造戰略思維、引領國際秩序演變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裂痕與新秩序的萌芽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帶領讀者迴顧並審視二戰後建立的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這個秩序在冷戰時期成功壓製瞭大規模衝突,促進瞭全球經濟的增長,並建立瞭一套以聯閤國為核心的多邊治理框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舊秩序的內在矛盾逐漸顯現。單極世界的優勢逐漸消退,新興力量的崛起挑戰瞭既定的權力分配。全球化進程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加劇瞭不平等,激發瞭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暗流。 我們將深入探討以下幾個核心議題: 單極時代的黃昏: 分析美國在單邊主義政策、過度軍事乾預以及國內政治分裂等方麵所麵臨的挑戰,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削弱其全球領導力。我們將考察其對盟友體係、國際機構和全球治理的影響。 新興力量的崛起: 重點分析那些正在改變世界力量格局的新興大國,它們的經濟增長模式、政治體製、戰略意圖及其對現有國際規則的看法。我們將探討它們如何尋求更大的國際發言權,以及這種尋求對全球秩序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全球化逆流與區域化趨勢: 審視全球化在不同層麵帶來的收益與代價,以及由此引發的貿易保護主義、産業鏈重塑和供應鏈安全等問題。我們將分析區域一體化和區域性閤作組織的興起,及其在重塑國際經濟和政治版圖中的作用。 意識形態的較量與文明的對話: 探討在後冷戰時代,意識形態的多元化和文明間的互動如何影響國際關係的走嚮。我們將分析不同政治哲學、價值觀和發展模式之間的張力與融閤,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塑造國傢行為和國際閤作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塑造力量的新變量 在舊秩序顯露疲態的同時,一係列新的變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重塑著全球力量的構成。這些變量不僅改變瞭國傢間的物質力量對比,更深刻地影響著戰略思維、外交手段和地緣政治博弈的規則。 我們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塑造力量的新變量: 科技革命的雙刃劍: 深入分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清潔能源等顛覆性技術如何重塑産業結構、經濟模式和國傢競爭力。我們將考察技術進步在提升國傢力量的同時,也可能帶來的數字鴻溝、網絡安全威脅、算法偏見和技術濫用的風險。 氣候變化與資源挑戰: 剖析氣候變化對全球穩定、經濟發展和國傢安全造成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水資源短缺、糧食安全、極端天氣事件以及相關環境難民問題如何成為新的地緣政治不穩定因素。同時,也將審視清潔能源轉型所帶來的戰略機遇與挑戰,以及圍繞稀缺資源和戰略物資的競爭。 人口結構變遷與社會轉型: 分析全球人口增長、老齡化、城市化以及人口遷移等趨勢如何影響各國的經濟潛力、社會結構和政治穩定性。我們將考察這些人口結構性變化如何驅動國內政策的調整,以及可能引發的國際社會人口流動和文化融閤問題。 非國傢行為體的崛起與影響力: 探討跨國公司、國際非政府組織、恐怖主義網絡以及社交媒體平颱等非國傢行為體如何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將分析它們如何影響國傢決策、塑造公共輿論,並成為國際閤作與衝突的新的參與者。 第三部分:地緣政治博弈的新範式 在上述宏觀力量和新變量的驅動下,大國間的博弈正在呈現齣新的範式。傳統的軍事對抗和經濟製裁依然存在,但更多的競爭轉嚮瞭信息領域、規則製定、標準設定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塑造。 我們將深入分析以下幾個關鍵的博弈新範式: 敘事之爭與認知戰: 探討信息傳播、媒體影響力、以及“後真相”時代下,國傢如何通過塑造國際敘事來影響他國認知、爭取戰略主動。我們將分析“信息戰”和“認知戰”在當代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 規則的製定權與標準之爭: 考察大國之間在國際規則、技術標準、治理框架等方麵的競爭。我們將分析誰掌握瞭規則製定的權力,誰就掌握瞭塑造未來國際秩序的主導權。 韌性與適應性: 強調國傢在應對不確定性、抵禦衝擊和維持自身穩定方麵的能力。我們將考察“國傢韌性”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日益重要的戰略意義,以及如何構建更加具有彈性的國傢體係。 聯盟與夥伴關係的重塑: 分析在多極化時代,傳統的軍事同盟和經濟夥伴關係麵臨的挑戰與轉型。我們將考察新的聯盟模式、多邊閤作框架以及“誌同道閤”夥伴關係的興起,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大國間的戰略平衡。 第四部分:新秩序的黎明:挑戰與展望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將從宏觀層麵展望未來國際秩序的可能走嚮。我們不預言未來的具體形態,而是嘗試勾勒齣可能齣現的幾種發展路徑,並分析不同路徑下的挑戰與機遇。 多極化下的權力分散與不穩定: 探討在缺乏單一主導力量的情況下,世界可能齣現的權力分散,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競爭加劇、衝突風險上升和治理失效的可能性。 全球閤作的睏境與韌性: 分析在國傢利益優先的趨勢下,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流行病、經濟危機)的閤作睏境,以及在睏境中探索新型全球治理模式的必要性。 區域秩序的崛起與互動: 考察不同區域在多極化背景下形成的區域秩序,以及這些區域秩序之間如何互動、競爭與閤作。 新秩序的“規則”與“價值觀”: 探討未來國際秩序將由哪些規則和價值觀主導,是基於實力還是基於共識,是強調國傢主權還是強調普世價值。 結語:駕馭變革,走嚮未來 《地緣政治的棋盤:大國博弈與新秩序的黎明》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論模型,而是試圖搭建一個理解世界復雜性的分析框架。通過對宏觀力量、新變量和博弈範式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幫助讀者超越錶麵的事件,洞察隱藏在事物背後的深層邏輯。理解當下的地緣政治格局,是為瞭更好地預見未來,從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浪潮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並為塑造一個更加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國際秩序貢獻力量。本書獻給所有對世界走嚮感到好奇、對未來充滿思考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深邃的藍色背景,上麵是幾條相互交織、若隱若現的綫條,隱約勾勒齣地圖的輪廓,又像是某種復雜的能量場。書名《伊朗核問題與世界格局轉型》就如同這封麵一樣,帶著一種宿命感和宏大的敘事感。我一直在關注國際政治,尤其是中東地區的動態,而伊朗核問題無疑是近年來最牽動人心、影響深遠的議題之一。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試圖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去解讀這個錯綜復雜的問題是如何與整個世界格局的變化聯係在一起的。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去梳理曆史脈絡,從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格局,到後冷戰時代全球力量的此消彼長,再到新興大國的崛起,這些宏大的背景都可能在書中得到詳細的闡述。然後,作者會如何巧妙地將伊朗核問題的齣現和發展,編織進這張巨大的世界格局變遷的畫捲中?是作為催化劑,加速瞭某些趨勢?還是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量,深刻地改變瞭原有的平衡?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能夠超越錶麵的新聞報道,觸及到更深層次的邏輯和動力。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當下,必須迴溯曆史,並眺望未來。而《伊朗核問題與世界格局轉型》這個書名,恰恰滿足瞭我對這類深度分析的需求。伊朗核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國際政治的“燙手山芋”,它牽動著地區安全,也攪動著大國關係。然而,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瞭它對全球秩序演變的意義?這本書是否能夠帶領我們撥開迷霧,看到它背後隱藏的更深層次的邏輯?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伊朗核問題是如何成為一個“試金石”,暴露齣現有國際體係的脆弱性,又如何成為一個“加速器”,推動著某些力量的崛起和某些格局的瓦解。作者是否會分析,在伊朗核問題的影響下,國際法的權威性是否受到瞭挑戰?大國之間的戰略博弈是否因此變得更加激烈?地區力量的重新組閤是否因此加速?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種超越碎片化信息、具有整體性和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轉型時代。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足夠引人入勝,它點明瞭兩個核心要素:伊朗核問題,以及世界格局的轉型。這是一種強烈的暗示,意味著這兩個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係,甚至可能是因果關係。我一直認為,曆史不是簡單地嚮前推進,而是在不斷的碰撞與演變中,發生著根本性的變革。而伊朗核問題,無疑是近年來全球政治舞颱上一個極具爆發性的議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它放置在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視野中來審視的?是通過剖析伊朗國內的政治生態和社會變遷,來理解其核政策的形成?還是通過分析國際社會對伊朗核問題的不同反應,來揭示現有國際體係的局限性?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敘事的視角?比如,一些被忽視的因素,或者一些被低估的影響?我對這種能夠顛覆固有認知、提供全新解讀的書籍,總是充滿期待。

評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我 immediately 被它的書名吸引住瞭。《伊朗核問題與世界格局轉型》——這兩個詞語組閤在一起,就仿佛一股強大的磁場,將我拉入瞭對當下國際政治的思考之中。伊朗核問題,這是一個持續瞭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焦點。它不僅僅是關於核武器的擴散,更是關於國傢主權、國際安全、地區平衡以及大國博弈的復雜集閤。而“世界格局轉型”,這更是當下最令人著迷的議題之一。我們正身處一個充滿變動的時代,傳統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力量正在崛起。這本書是如何將伊朗核問題,這樣一個看似區域性的事件,與如此宏大的“世界格局轉型”聯係起來的呢?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研究瞭伊朗核問題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或許會從曆史、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維度,為我們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描繪齣在伊朗核問題的驅動下,世界格局是如何一步步走嚮重塑的。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眼就被它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書脊上的字體清晰,紙張也很有質感,翻開扉頁,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學術研究上的認真和投入。我一直對地緣政治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種能夠深刻洞察事物本質的分析。伊朗核問題,絕不僅僅是幾個國傢之間的博弈,它背後牽扯著能源安全、地區穩定、國際法準則、大國戰略等等一係列復雜的問題。我相信,作者在書中一定會對這些關鍵的維度進行深入的剖析。例如,伊朗作為一個在地區擁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傢,其核能力的潛在發展,會如何影響周邊國傢的安全焦慮?這又會如何被域外大國,比如美國、俄羅斯、中國,甚至是歐洲國傢,納入其戰略考量?這本書會不會詳細分析不同國傢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動機和策略,以及這些互動最終是如何塑造瞭當前的國際秩序?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關於“轉型”的部分,究竟是何種轉型?是力量對比的轉移,還是規則體係的重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