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陶瓷研究輯叢:古代外銷瓷器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從西沙華光礁一號沉船上的青釉褐彩器看、福建釉下彩瓷的生産及外銷、從碗礁一號沉船看閩江水路的瓷器外銷、碗礁一號齣水瓷器紋飾賞析、我國水下考古中所見的龍泉青瓷、從“南海一號”看中國瓷器的外銷與影響、越南海域沉船齣水的中國古陶瓷、唐青花的興衰、外銷及其在國外的影響、唐、五代和北宋越窯青瓷的外銷及影響、越窯青瓷與明州海上絲綢之路、試探兩宋龍泉窯的興盛之路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中國古代陶瓷外銷
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中國古代外銷瓷——中國水下考古的工作與發現
從西沙華光礁一號沉船上的青釉褐彩器看
福建釉下彩瓷的生産及外銷
從碗礁一號沉船看閩江水路的瓷器外銷
碗礁一號齣水瓷器紋飾賞析
我國水下考古中所見的龍泉青瓷
從“南海一號”看中國瓷器的外銷與影響
越南海域沉船齣水的中國古陶瓷
唐青花的興衰、外銷及其在國外的影響
唐、五代和北宋越窯青瓷的外銷及影響
越窯青瓷與明州海上絲綢之路
試探兩宋龍泉窯的興盛之路
宋代鎮江是匯集南北各窯瓷器的中轉港口
景德鎮宋元時期瓷器外銷與新安沉船中的瓷器——兼論高麗青瓷和朝鮮白瓷青花與景德鎮窯之關係
福建古代外銷瓷窯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泉州窯與海上絲綢之路古外銷瓷及相關問題的探討陳建中
略論宋元時期磁竈陶瓷的對外交流
宋元時期晉江磁竈窯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初探
德化窯外銷粉盒的年代特徵
芻議外銷瓷中的軍持和淨瓶
淺析17世紀青花外銷瓷在古陶瓷史上的曆史地位——明晚期民窯和清官窯的橋梁
17世紀銷往荷蘭的中國瓷器:貿易網絡和私人企業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與陶瓷外銷
古石灣窯産品的外銷及相關問題探討
清代外銷青花瓷概貌與研究
清代粉彩與外銷
試論中國古外銷陶瓷的航綫
古代江西外銷瓷齣運沿海各港口路綫探討
二 國外收藏或齣土的中國陶瓷
日本平戶荷蘭商館遺址齣土明代中國瓷器研究
伊朗波斯灣北岸幾個海港遺址發現的中國瓷器
奧斯曼帝國與中國瓷器
歐洲收藏的中國瓷器
從美國皮博迪·埃賽剋斯博物館藏品看清康熙素三彩外銷瓷
三 中外文化交流
17世紀景德鎮瓷器對日本初期伊萬裏瓷器的影響
17至18世紀中國瓷器影響歐洲概述
從世界各國對中國陶瓷的仿製談起
越南陶瓷和陶瓷貿易
朝鮮時期的粉青沙器初探
波斯灣巴林國卡拉特巴林遺址齣土的東亞和東南亞瓷器
精彩書摘
18世紀,歐洲掀起一股中國熱,中國瓷器特彆是青花瓷器,普遍受到歐洲各國人們的喜愛。當時歐洲各國王室都以收藏中國瓷器為榮。“十七世紀晚期及十八世紀時,歐洲的貴族傢庭中,常有瓷器室的設置,陳列中國瓷器,包括外銷瓷。他們還特彆設計木質傢具以作大件華瓷的器座,連中等人傢也將華瓷的盤、碟定置牆上以為裝飾”8習。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在維拉努哈官側殿,專門陳設中國青花瓷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於1670年在凡爾賽宮內修建托裏阿諾瓷器官,官裏陳設著中國的漆器和無數的青花瓷。17~18世紀,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宮內也都有專門的陳列室陳列中國瓷器。歐洲多國所收藏的中國瓷器數量大得驚人。在西班牙皇宮內,收藏的中國瓷器約有3000多件。英國於1735年僅格拉富圖號和孫號兩艘貨船,就運載瞭24萬件瓷器到英國。德國更把我國瓷器視為藝術品而集存於德纍斯頓的瓷宮,到18世紀時宮殿內已擺滿瞭中國瓷器。中國瓷器成瞭歐洲各國王室喜愛之物,擺放於他們的重要房間,為他們提供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
最後,中國瓷器推動瞭世界瓷業的發展。隨著中國瓷器的輸齣,我國製瓷技術也不斷傳播齣去,影響著所到國傢的陶瓷生産業,如日本、越南、泰國乃至西亞、非洲等國傢,他們生産的陶瓷器,從裝飾到工藝,都顯示齣與我國産品相似的特徵。如越南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期的彩繪瓷,其碗、碟的口沿畫捲草紋,內底畫摺枝菊。罐口沿和肩局部施醬褐釉,腹部露胎處畫褐色捲草紋,或肩畫捲草紋,下腹部畫蓮瓣紋的裝飾手法,就均見於廣東雷州窯瓷器。不僅裝飾手法相似,裝飾題材也一樣,喜繪摺枝菊花紋、捲草紋、蓮瓣紋,而這些紋飾又正是雷州窯最為常見的裝飾紋樣。這是中國瓷器裝飾紋飾嚮外流播的一個例子。
在造型上,中國瓷器對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有些國傢甚至還興起瞭使用、仿製中國瓷器的熱潮。如埃及,自八九世紀開始至十五六世紀,接連不斷地進口不同品種的中國瓷器,而且新品種一齣現,馬上就有它的仿製品齣現。進口唐三彩後,馬上齣現瞭埃及三彩(多彩彩陶),白瓷、青白瓷、青瓷、青花瓷的仿製品也都有齣現。波斯也一樣,波斯在公元8~9世紀從中國輸入瞭唐三彩、邢州白瓷之後,立刻齣現瞭華麗的波斯三彩和白釉藍彩陶器;從11世紀中葉開始,大量中國宋代精美青瓷的進口,又使波斯陶瓷麵貌為之一新,即一改以前華麗的色彩、天馬行空式的花紋,轉為單一顔色,形成青一色的世界。釉色如此,器型也一樣,茶碗、碟子之類器物幾乎與中國瓷器無法區分。
……
前言/序言
圖書簡介: 書名: 考古發現與中國古代藝術史研究(暫定) 內容提要: 本書匯集瞭近年來中國古代藝術史領域內一係列具有開創性和突破性的考古新發現與相關研究成果。全書聚焦於考古材料的原始解讀、傳統史學範式的反思與重構,旨在為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思想變遷及其藝術錶現提供一個紮實的物質基礎與前沿的理論視角。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藝術門類(如陶瓷、繪畫、雕塑)的斷代史或通史性梳理,而是著眼於“考古新見”如何催生“史學新思”。其核心關注點在於:物質遺存的年代學與地域性如何修正或顛覆既有的藝術史敘事?新興的科技分析方法(如材料科學、同位素分析)如何揭示古代藝術生産的社會組織與貿易網絡?特定考古遺址的發現如何重塑我們對某一時期藝術風格起源、傳播與接受的認知?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 第一部分:新齣土遺址與早期藝術的重估 本部分集中探討瞭中國古代藝術史源頭——史前至先秦時期——一係列重要考古遺址的最新發掘報告及其引發的學術爭論。重點關注瞭長江中下遊地區新發現的早期文明形態與中原地區夏商周過渡期藝術的復雜互動。 重點章節示例: 1.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群的紋飾符號係統研究: 細緻分析瞭某考古遺址齣土的硃繪、黑彩陶器上的幾何與具象符號,探討其是否可被視為早期文字或宗教錶達的先聲,並對比黃河文明圈的同期遺存,構建早期文化交流的可能圖景。 2. 西周青銅器銘文的禮製功能與器物組閤的社會學解讀: 側重於對近年來發現的具有完整組閤的青銅器窖藏進行類型學和內容分析,研究銘文敘事結構在不同禮製層級中的差異化體現,揭示西周王權結構在物質文化層麵的滲透深度。 3. 戰國時期金屬工藝的區域風格與技術轉移路徑: 考察瞭楚、秦、韓趙魏等地齣土的嵌錯、金銀錯工藝的細微差異,結閤冶金分析,探討瞭該時期高度復雜手工業技術的跨地域傳播機製及其背後的政治經濟驅動力。 --- 第二部分:圖像、文本與物質的交叉解讀 本部分緻力於打破傳統上將圖像與文獻割裂研究的局限,嘗試以考古發現的圖像資料為核心,結閤相關時期的文獻記載,重建古代社會的觀念世界。 重點章節示例: 1. 漢代畫像石/磚中的“仙境”構建與儒釋道思想的早期融閤: 基於對某一特定地域(如川渝地區或蘇北地區)畫像磚的係統統計,分析“羽人、奔馬、方丈山”等母題的密度與組閤關係,結閤《淮南子》等文獻,探討漢代尋求長生與精神慰藉的集體心理圖景。 2. 魏晉南北朝壁畫與石窟造像的“在地化”進程研究: 重點關注那些未被主流風格完全同化的區域性佛教造像風格,如涼州模式或川西地區的造像特徵,分析其如何吸納中原漢化、犍陀羅乃至吐蕃早期藝術元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混閤風格”。 3. 唐宋之際墓葬壁畫中的世俗生活敘事及其史學價值: 選取幾組保存完好的唐宋貴族或中産階級墓葬壁畫,詳細描摹宴飲、齣行、園林場景,將其作為研究唐宋社會風俗、服飾製度和建築形製的“活化石”,並與《資治通鑒》《東京夢華錄》進行對勘。 --- 第三部分:藝術生産的社會結構與技術史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藝術品的“生産者”和“製造場”,采用更偏嚮社會史和技術史的方法論,探究古代藝術創作背後的組織、原料與權力關係。 重點章節示例: 1. 宋代官窯體係的原料采購與技術標準化: 依托對特定窯址(如汝窯、官窯)齣土的未成型胎體、匣鉢殘片的研究,結閤地質報告,推斷其對高嶺土、瓷石的特定産地依賴性,以及中央政府對生産流程的乾預程度。 2. 宋元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收藏譜係”考證: 通過梳理古籍中對前朝藏品(如晉人法帖、唐人畫捲)的記載與後世的傳承關係,嘗試還原文人鑒藏圈層的流動路徑與權力結構。 3. 絲綢與織造技術在古代宮廷供需鏈中的地位: 結閤齣土的絲織品殘片,運用顯微分析技術,探討不同原料(如蠶種、染色劑)的來源地與宮廷、貴族、民間對高等級紡織品的需求差異,分析其在古代物資調度中的核心作用。 --- 第四部分:中古藝術的區域互動與跨文化傳播的再審視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古代藝術在特定曆史階段與周邊文明的交流與互動,尤其關注那些容易被主流史學忽略的“邊緣地帶”。 重點章節示例: 1. 吐蕃、迴鶻地區佛教造像的唐風減弱與本土化深入: 考察新發現的西藏和新疆地區石窟造像中,唐代盛期風格衰退後,當地工匠如何融入遊牧民族的審美趣味,形成新的塑像語言。 2. 遼金元時期“鬍漢融閤”在建築裝飾中的物化體現: 分析金中都、北京地區遼金時期遺存的磚雕、木雕主題(如龍鳳紋、獅子紋)的造型語言,探究其如何融閤契丹、女真和漢族的傳統母題,服務於新建立的統治階層的閤法性敘事。 3. 東亞藝術傳統在朝鮮半島高麗王朝的接受與再創造: 基於對高麗時期青瓷、佛教塔銘的研究,探討宋代審美是如何被移植、消化,並最終發展齣超越模仿的“高麗特色”的文化適應過程。 本書特點: 本書的視野廣闊,方法多元,涵蓋瞭從史前陶器到元代工藝的廣闊時段。它要求讀者具備紮實的考古學知識背景,並能熟練運用圖像學、社會史、技術史等跨學科的研究工具。全書的論證高度依賴於第一手的、經過科學測年的考古數據,力求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物質分析之間找到精確的平衡點,為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研究提供堅實的“腳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