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辑丛:古代外销瓷器研究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Export Porcelain]

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辑丛:古代外销瓷器研究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Export Porcelai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小琦 编
图书标签:
  • 陶瓷史
  • 外销瓷
  • 中国古代史
  • 陶瓷贸易
  • 文物研究
  • 瓷器
  • 古代经济
  • 中外文化交流
  • 收藏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4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02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辑丛
外文名称:The Research of Ancient Export Porcelai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8
字数:6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辑丛:古代外销瓷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从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上的青釉褐彩器看、福建釉下彩瓷的生产及外销、从碗礁一号沉船看闽江水路的瓷器外销、碗礁一号出水瓷器纹饰赏析、我国水下考古中所见的龙泉青瓷、从“南海一号”看中国瓷器的外销与影响、越南海域沉船出水的中国古陶瓷、唐青花的兴衰、外销及其在国外的影响、唐、五代和北宋越窑青瓷的外销及影响、越窑青瓷与明州海上丝绸之路、试探两宋龙泉窑的兴盛之路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中国古代陶瓷外销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古代外销瓷——中国水下考古的工作与发现
从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上的青釉褐彩器看
福建釉下彩瓷的生产及外销
从碗礁一号沉船看闽江水路的瓷器外销
碗礁一号出水瓷器纹饰赏析
我国水下考古中所见的龙泉青瓷
从“南海一号”看中国瓷器的外销与影响
越南海域沉船出水的中国古陶瓷
唐青花的兴衰、外销及其在国外的影响
唐、五代和北宋越窑青瓷的外销及影响
越窑青瓷与明州海上丝绸之路
试探两宋龙泉窑的兴盛之路
宋代镇江是汇集南北各窑瓷器的中转港口
景德镇宋元时期瓷器外销与新安沉船中的瓷器——兼论高丽青瓷和朝鲜白瓷青花与景德镇窑之关系
福建古代外销瓷窑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泉州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古外销瓷及相关问题的探讨陈建中
略论宋元时期磁灶陶瓷的对外交流
宋元时期晋江磁灶窑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初探
德化窑外销粉盒的年代特征
刍议外销瓷中的军持和净瓶
浅析17世纪青花外销瓷在古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明晚期民窑和清官窑的桥梁
17世纪销往荷兰的中国瓷器:贸易网络和私人企业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与陶瓷外销
古石湾窑产品的外销及相关问题探讨
清代外销青花瓷概貌与研究
清代粉彩与外销
试论中国古外销陶瓷的航线
古代江西外销瓷出运沿海各港口路线探讨

二 国外收藏或出土的中国陶瓷
日本平户荷兰商馆遗址出土明代中国瓷器研究
伊朗波斯湾北岸几个海港遗址发现的中国瓷器
奥斯曼帝国与中国瓷器
欧洲收藏的中国瓷器
从美国皮博迪·埃赛克斯博物馆藏品看清康熙素三彩外销瓷

三 中外文化交流
17世纪景德镇瓷器对日本初期伊万里瓷器的影响
17至18世纪中国瓷器影响欧洲概述
从世界各国对中国陶瓷的仿制谈起
越南陶瓷和陶瓷贸易
朝鲜时期的粉青沙器初探
波斯湾巴林国卡拉特巴林遗址出土的东亚和东南亚瓷器

精彩书摘

  18世纪,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普遍受到欧洲各国人们的喜爱。当时欧洲各国王室都以收藏中国瓷器为荣。“十七世纪晚期及十八世纪时,欧洲的贵族家庭中,常有瓷器室的设置,陈列中国瓷器,包括外销瓷。他们还特别设计木质家具以作大件华瓷的器座,连中等人家也将华瓷的盘、碟定置墙上以为装饰”8习。波兰国王约翰三世在维拉努哈官侧殿,专门陈设中国青花瓷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于1670年在凡尔赛宫内修建托里阿诺瓷器官,官里陈设着中国的漆器和无数的青花瓷。17~18世纪,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宫内也都有专门的陈列室陈列中国瓷器。欧洲多国所收藏的中国瓷器数量大得惊人。在西班牙皇宫内,收藏的中国瓷器约有3000多件。英国于1735年仅格拉富图号和孙号两艘货船,就运载了24万件瓷器到英国。德国更把我国瓷器视为艺术品而集存于德累斯顿的瓷宫,到18世纪时宫殿内已摆满了中国瓷器。中国瓷器成了欧洲各国王室喜爱之物,摆放于他们的重要房间,为他们提供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最后,中国瓷器推动了世界瓷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瓷器的输出,我国制瓷技术也不断传播出去,影响着所到国家的陶瓷生产业,如日本、越南、泰国乃至西亚、非洲等国家,他们生产的陶瓷器,从装饰到工艺,都显示出与我国产品相似的特征。如越南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期的彩绘瓷,其碗、碟的口沿画卷草纹,内底画折枝菊。罐口沿和肩局部施酱褐釉,腹部露胎处画褐色卷草纹,或肩画卷草纹,下腹部画莲瓣纹的装饰手法,就均见于广东雷州窑瓷器。不仅装饰手法相似,装饰题材也一样,喜绘折枝菊花纹、卷草纹、莲瓣纹,而这些纹饰又正是雷州窑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这是中国瓷器装饰纹饰向外流播的一个例子。
  在造型上,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有些国家甚至还兴起了使用、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如埃及,自八九世纪开始至十五六世纪,接连不断地进口不同品种的中国瓷器,而且新品种一出现,马上就有它的仿制品出现。进口唐三彩后,马上出现了埃及三彩(多彩彩陶),白瓷、青白瓷、青瓷、青花瓷的仿制品也都有出现。波斯也一样,波斯在公元8~9世纪从中国输入了唐三彩、邢州白瓷之后,立刻出现了华丽的波斯三彩和白釉蓝彩陶器;从11世纪中叶开始,大量中国宋代精美青瓷的进口,又使波斯陶瓷面貌为之一新,即一改以前华丽的色彩、天马行空式的花纹,转为单一颜色,形成青一色的世界。釉色如此,器型也一样,茶碗、碟子之类器物几乎与中国瓷器无法区分。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 书名: 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暂定)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中国古代艺术史领域内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考古新发现与相关研究成果。全书聚焦于考古材料的原始解读、传统史学范式的反思与重构,旨在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变迁及其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扎实的物质基础与前沿的理论视角。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艺术门类(如陶瓷、绘画、雕塑)的断代史或通史性梳理,而是着眼于“考古新见”如何催生“史学新思”。其核心关注点在于:物质遗存的年代学与地域性如何修正或颠覆既有的艺术史叙事?新兴的科技分析方法(如材料科学、同位素分析)如何揭示古代艺术生产的社会组织与贸易网络?特定考古遗址的发现如何重塑我们对某一时期艺术风格起源、传播与接受的认知?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 第一部分:新出土遗址与早期艺术的重估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中国古代艺术史源头——史前至先秦时期——一系列重要考古遗址的最新发掘报告及其引发的学术争论。重点关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发现的早期文明形态与中原地区夏商周过渡期艺术的复杂互动。 重点章节示例: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群的纹饰符号系统研究: 细致分析了某考古遗址出土的朱绘、黑彩陶器上的几何与具象符号,探讨其是否可被视为早期文字或宗教表达的先声,并对比黄河文明圈的同期遗存,构建早期文化交流的可能图景。 2.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礼制功能与器物组合的社会学解读: 侧重于对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完整组合的青铜器窖藏进行类型学和内容分析,研究铭文叙事结构在不同礼制层级中的差异化体现,揭示西周王权结构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渗透深度。 3. 战国时期金属工艺的区域风格与技术转移路径: 考察了楚、秦、韩赵魏等地出土的嵌错、金银错工艺的细微差异,结合冶金分析,探讨了该时期高度复杂手工业技术的跨地域传播机制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驱动力。 --- 第二部分:图像、文本与物质的交叉解读 本部分致力于打破传统上将图像与文献割裂研究的局限,尝试以考古发现的图像资料为核心,结合相关时期的文献记载,重建古代社会的观念世界。 重点章节示例: 1. 汉代画像石/砖中的“仙境”构建与儒释道思想的早期融合: 基于对某一特定地域(如川渝地区或苏北地区)画像砖的系统统计,分析“羽人、奔马、方丈山”等母题的密度与组合关系,结合《淮南子》等文献,探讨汉代寻求长生与精神慰藉的集体心理图景。 2. 魏晋南北朝壁画与石窟造像的“在地化”进程研究: 重点关注那些未被主流风格完全同化的区域性佛教造像风格,如凉州模式或川西地区的造像特征,分析其如何吸纳中原汉化、犍陀罗乃至吐蕃早期艺术元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混合风格”。 3. 唐宋之际墓葬壁画中的世俗生活叙事及其史学价值: 选取几组保存完好的唐宋贵族或中产阶级墓葬壁画,详细描摹宴饮、出行、园林场景,将其作为研究唐宋社会风俗、服饰制度和建筑形制的“活化石”,并与《资治通鉴》《东京梦华录》进行对勘。 --- 第三部分:艺术生产的社会结构与技术史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制造场”,采用更偏向社会史和技术史的方法论,探究古代艺术创作背后的组织、原料与权力关系。 重点章节示例: 1. 宋代官窑体系的原料采购与技术标准化: 依托对特定窑址(如汝窑、官窑)出土的未成型胎体、匣钵残片的研究,结合地质报告,推断其对高岭土、瓷石的特定产地依赖性,以及中央政府对生产流程的干预程度。 2. 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收藏谱系”考证: 通过梳理古籍中对前朝藏品(如晋人法帖、唐人画卷)的记载与后世的传承关系,尝试还原文人鉴藏圈层的流动路径与权力结构。 3. 丝绸与织造技术在古代宫廷供需链中的地位: 结合出土的丝织品残片,运用显微分析技术,探讨不同原料(如蚕种、染色剂)的来源地与宫廷、贵族、民间对高等级纺织品的需求差异,分析其在古代物资调度中的核心作用。 --- 第四部分:中古艺术的区域互动与跨文化传播的再审视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艺术在特定历史阶段与周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尤其关注那些容易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边缘地带”。 重点章节示例: 1. 吐蕃、回鹘地区佛教造像的唐风减弱与本土化深入: 考察新发现的西藏和新疆地区石窟造像中,唐代盛期风格衰退后,当地工匠如何融入游牧民族的审美趣味,形成新的塑像语言。 2. 辽金元时期“胡汉融合”在建筑装饰中的物化体现: 分析金中都、北京地区辽金时期遗存的砖雕、木雕主题(如龙凤纹、狮子纹)的造型语言,探究其如何融合契丹、女真和汉族的传统母题,服务于新建立的统治阶层的合法性叙事。 3. 东亚艺术传统在朝鲜半岛高丽王朝的接受与再创造: 基于对高丽时期青瓷、佛教塔铭的研究,探讨宋代审美是如何被移植、消化,并最终发展出超越模仿的“高丽特色”的文化适应过程。 本书特点: 本书的视野广阔,方法多元,涵盖了从史前陶器到元代工艺的广阔时段。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考古学知识背景,并能熟练运用图像学、社会史、技术史等跨学科的研究工具。全书的论证高度依赖于第一手的、经过科学测年的考古数据,力求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物质分析之间找到精确的平衡点,为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坚实的“脚下功夫”。

用户评价

评分

要从纯粹的艺术史角度来评价,这本书在对“文化杂糅”现象的探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外销瓷的本质就是文化交流的物化体现,而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敢于挑战一些传统观念,比如对“仿制”与“融合”边界的重新界定。作者不把外销瓷简单地视为中国工匠对西方需求的一种被动迎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市场策略和审美输出。书中对明代早期“苏麻离青”的使用及其在东南亚地区接受度下降的分析,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暗示了市场需求的易变性,以及中国制瓷业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这种辩证的视角,让原本可能显得单调的器物研究,瞬间充满了动态的、充满博弈色彩的历史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也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体验的深切关怀。尽管主题是专业性极强的“外销瓷器研究”,但整体的叙事逻辑却流畅得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学术领域:从宏观的贸易路线图开始,逐步聚焦到特定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的瓷器集散地分析,再深入到对特定外销品种(如刻花白瓷、印花青瓷)的个案剖析。特别是关于元代青花瓷远销中东后,纹饰中那些“非中国化”元素是如何被当地文化选择性吸收和再创作的讨论,简直是文化人类学的绝佳案例。这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立体,不会因为技术术语的密集而感到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典学术与当代阅读需求的桥梁。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关于古代外销瓷器的研究时,我最大的触动来自于作者那种近乎“考古学家式”的求真精神。它没有那种浮于表面的华丽辞藻,而是将大量的篇幅聚焦于那些极易被忽略的技术细节和器物语境上。比如,书中对早期高丽青瓷如何被模仿、改进,并最终在中国本土的景德镇窑系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这一过程的论述,就非常精彩。作者没有止步于描述“纹饰的相似性”,而是深入到胎土的配方、釉料的化学成分变化,甚至连烧制温度的微小差异都作为佐证,来判断某一批次瓷器究竟是面向本土市场还是为特定海外买家定制的。这种对物质证据的执着,使得全书的论点都站得非常稳固。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外销瓷演变轨迹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知识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看懂”一件瓷器背后的经济动机和社会需求,而不是仅仅欣赏它的艺术价值。

评分

对于一个热衷于历史和考古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带来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但最让人佩服的是其资料的可靠性和详尽性。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第一手考古报告和海外博物馆的收藏数据,甚至连一些在国际学术界都鲜为人知的私人收藏资料似乎也被作者囊括其中。这种对原始资料的尊重和充分利用,使得全书的结论具备了极高的说服力。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一时期福建地区生产的特定外销瓷器,其包装和运输痕迹的推断,其详细程度几乎可以让人想象出货物装载上海船的那个具体瞬间。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广度的精品,它不仅普及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以无可辩驳的实证,提升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

这套“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辑丛”的整体水准之高,着实令人惊叹。尤其是在它关注的领域——古代外销瓷器研究上,作者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器物图录或断代史,它更像是一部解剖当时国际贸易网络和文化交流脉络的精细论文集。特别是对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瓷器流向的考证,那些墓葬出土和沉船遗址的实物证据被巧妙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叙事基础。对于我们这些对中国古代外销瓷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了小小的一件瓷器是如何承载起跨越数千公里、涉及多重文化碰撞的复杂历史信息。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瓷器外销特征的细致区分,比如德化窑白瓷在东南亚市场的独特地位,以及青花瓷在伊斯兰世界审美品味中的演变,都处理得鞭辟入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专业研究者从中汲取新知,也让普通读者得以窥见古代中国商业文明的辉煌成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