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不論是同曆朝曆代的君主們相比還是同明朝的列祖列宗們相比,崇禎帝都不能算是一個很差勁的皇帝。他好學勤政,嚴於律己,人也相當聰明乾練,具有這樣全麵素質的帝王在中國數韆年的曆史上實在是並不多見的。但他生不逢時,正好趕在一個不利於實施統治的時代登上瞭君臨天下的寶座……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崇禎帝的秘極進取加速瞭明王朝的滅亡。如果在明末天子寶座上的是一個比較昏聵無能的皇帝,比如萬曆或是天啓那樣的皇帝,明朝的國祚也許還能再苟延一段時間
因積極振作而誤國、亡國,最終還不得不把繩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這本身就是個足以令人震驚的結局。
崇禎帝是怎樣把自己一步步逼到瞭這樣的絕路上?史學專傢苗棣抽絲剝繭地對人物命運多重意味的精妙分析,對今人極具深刻藉鑒意義,這正是作者選擇《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作為“迴顧叢書”第二本的重要原因。
作者簡介
苗棣,1951年齣生,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早年緻力於明清史研究,著有《魏忠賢專權研究》《崇禎帝》等專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主要從事電視、電影藝術及電視文化學方麵的教學和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關於“迴顧叢書”
再版前言
首版前言
捲壹 平步青雲上九重
一、深宮少年
二、信王殿下
三、初登大位
四、撥亂反正
捲貳 守業艱難百事多
一、會推風波
二、己巳之警
三、西北烽煙
四、朝中朋黨
捲叁 勵精圖治總無期
一、剛明求治
二、下詔罪己
三、君臣之間
四、戰和兩難
精彩書摘
但這位當今皇帝的法定繼承人此時的心情卻並不很愉快。因為盡管在生活上有洞房清冷、錦衣玉食,身邊又是妻妾成群、僕婢盈堂,但他總是能夠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皇儲地位並不穩當。他的父親明神宗萬曆皇帝硃翊鈞明顯地不喜歡這位長子,而且宮中朝中乃至京城的市井之間,近年來一直都在流傳著一些聽起來不像是全無根據的流言,大體上都是說皇帝和他寵愛的鄭貴妃想要找機會廢掉現任太子,改立鄭貴妃親生的皇三子福王硃常洵。有些流言甚至有鼻子有眼地勾勒齣鄭貴妃一黨陰謀活動的各個環節,讓太子宮中的上下人等聽瞭難免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覺。
雖說是處在有點朝不保夕的焦慮之中,但年還得過,而且得到一個兒子畢競還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太子這年已經29歲,(按本書中所提到的年齡,除特彆指齣者外,均係當時習慣使用的虛歲。)正妻太子妃郭氏沒有生育過子女,另外幾個侍妾卻為他生瞭不少兒女。這最近一個齣生的兒子排行第五,生母是在太子宮中地位相當低微的一個小妾劉氏。生母地位的微賤和在兄弟排行中的劣勢似乎決定瞭這位新齣生的小王子不會有什麼瞭不起的遠大前程。根據明代的宗室封爵成例,如果硃常洛最後終於坐上瞭皇帝的寶座,他的全體兒子除瞭由最年長的繼承帝位之外,都要封為親王,但也僅隻是親王而已,照例要遠徙他鄉,嚴禁乾政。由於這樣的原因,慈慶宮裏趁著過年的機會,為這次弄璋之喜小小地慶祝瞭一下,但比起當年硃長洛的長子硃由校齣生時張燈結彩的一番熱鬧相差得很遠,紫禁城中其他宮廷院落裏忙碌著的人們對於這件事也沒有引起什麼注意。
小王子正好在立春這一天齣生,如果是在民間,或許會因此得到一個“春生”之類的乳名。但皇傢體製森嚴,沒有民間那些世俗的習氣,在這個男孩齣世後不久,宗人府就根據太祖皇帝欽定的子孫排行字序為他擇定瞭一個鄭重其事的嘉名,叫作硃由檢。
在幼年,小王子硃由檢一直生活在一種沉悶而又冷峻的氣氛中。太子地位不穩定造成的人心惶惶使東宮中的姬妾、宮女和太監們寜可明哲保身,盡量少齣頭少說話;前途的莫測又加劇瞭宮廷中本來就層齣不窮的鈎心鬥角、相互仇視和中傷。這位小王子也算是命途多舛,他的生母劉氏並沒有因為給太子生瞭兒子而母以子貴起來,反而在哺育兒子的期間遭到太子的冷落與厭惡。劉氏為此鬱鬱寡歡,竟然積鬱成疾,在她的兒子纔隻虛歲5歲(實際隻有3周歲)的時候,就拋下瞭親生骨肉,死瞭,當時隻有23歲。
小王子自有乳母喂養著,而且太子還指定瞭一位寵妾李選侍(康妃)作為這第五個兒子的直接監護人。但缺乏生母之愛還是給這小王子心靈上烙下瞭深深的印痕。十幾歲上,他受封為信王,曾經留意嚮宮中的老太監打聽:“聽說生母劉老娘娘葬在西山申懿王墳附近,你知道嗎?”’老太監說知道,他就拿齣銀兩,秘密派人前去祭奠。後來登上帝位,他隆重地追封生母為孝純皇太後。此後,又急切地想要找人畫齣生母的遺容——因為無論他對於親生母親怎樣思戀懷念,卻沒有辦法靠著幼時的記憶為自己提供一個具體的形象。後來仍然是由幾位老太監在宮中選擇瞭一個相貌較為相似的宮女做模特,再憑著迴憶指點,總算繪齣瞭一幅劉太後的遺像。他的外祖母劉老夫人那時候還健在,見到畫像認為也還說得過去。崇禎帝對著遺像大哭瞭一場,纔算瞭結瞭自幼留下的遺憾。
太子硃常洛總共有過7個兒子和lO個女兒,分彆齣自他的一大批侍妾,但這十幾個兒女中的大多數都在嬰兒時期就夭摺瞭——宮中雖然奢華富有,醫療衛生條件卻並不比民間好多少,嬰幼兒的死亡率極高,哪一位龍子龍孫或是金枝玉葉能夠堅持到長大成人,全憑運氣。在硃由檢童年的生活中,可以算得上兄弟夥伴的隻有大哥硃由校(後來的天啓帝)、三哥硃由楫,以及後來封為樂安公主、遂平公主和寜德公主的三位小妹妹。但幾個兄弟都被各自的生母或是養母把持著,作為日後興旺發達的政治資本,每個人身邊又都簇擁著一大群宮女太監,相互間基本上沒有什麼交往,也沒有機會像百姓傢的小孩子那樣集閤在一起玩耍打鬧。對於一個孩子來講,沒有童年的夥伴,本來就十分寂寞難耐的深宮生活更顯得沉悶無聊。
在生母劉氏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三年(1615),慈慶宮裏卻突然發生瞭一件引起極大轟動的事件,打破瞭深宮的沉寂。
……
《風雨飄搖:明末政治風雲與崇禎帝的睏局》 本書並非一本狹義的皇帝傳記,亦非對明代曆史的宏觀全景式描繪。相反,它聚焦於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的最後一個關鍵時期,深入剖析籠罩在明末政治天空的層層陰霾,並以此為背景,審視崇禎皇帝這位末代君主在風雨飄搖中的艱難抉擇與命運軌跡。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塑造瞭曆史走嚮的微觀力量,還原一個更具深度與復雜性的明末圖景。 第一章 嚴峻的財政危機:江山社稷的無底洞 明朝末年的財政睏境,絕非偶然的經濟波動,而是長期以來多種因素交織作用下的係統性崩潰。本書將首先揭示這一財政危機的根源所在。我們不會停留在“稅賦不足”的簡單論斷,而是會深入探討其形成機製。 田賦製度的僵化與失靈: 大明立國之初,土地是財富的主要載體,田賦是國傢財政的基石。然而,曆經近三百年的發展,田賦製度已顯露齣嚴重的弊端。本書將重點剖析“一條鞭法”改革的局限性,以及它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執行效果差異。我們將探究為何在理論上旨在簡化稅收、減輕農民負擔的改革,最終卻未能有效解決財政赤字問題。這其中,土地兼並的持續惡化、官僚體係的低效與腐敗,以及地方豪強的盤根錯節,都扮演瞭關鍵角色。 工商稅收的缺位與低效: 與高度依賴農業稅不同,明朝在工商稅收方麵始終未能建立起一個健全有效的體係。本書將詳細考察明朝政府在厘金、關稅等方麵的徵收能力與策略。我們將分析為何政府難以從日益增長的商品經濟中獲取足夠的財政收入,以及官僚體係在徵稅過程中的層層截留與彈性空間。對於一些學者提齣的,明朝如果能夠大力發展和徵收工商稅,或許能夠緩解財政危機的觀點,本書將嘗試通過史實進行審視與論證。 巨額軍費的黑洞: 明末邊患頻仍,尤其是遼東戰事,耗費瞭國傢天文數字般的財政資源。本書將精確梳理曆年遼東戰事的軍費開支,並與同期國傢財政收入進行對比,以量化其對財政造成的巨大壓力。我們將深入探究軍費開支的效率問題,包括軍餉的剋扣、軍需的浪費以及將領們的貪腐行為,這些都使得有限的財政資源如同投入無底洞一般。 皇室與官員的享樂開銷: 在國傢財政極度緊張的背景下,皇室的奢靡生活以及官員的灰色收入,同樣是不可忽視的財政負擔。本書將通過具體的史料,揭示一些宮廷開銷的細節,以及官場上的“陋規”、“火耗”等現象,雖然這些可能無法與巨額軍費和財政赤字相提並論,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瞭民眾的負擔和對朝廷的失望。 第二章 政治的腐朽與黨爭:權力真空與失序的根源 明末的政治環境,與其說是激烈的權力鬥爭,不如說是彌漫著一股失序與低效的腐朽之氣。本書將剝離那些戲劇性的權謀敘事,聚焦於導緻政治肌體衰敗的深層病竈。 宦官專權與司禮監的陰影: 宦官在明朝政治中扮演瞭復雜而危險的角色。本書將不再簡單地將宦官標簽化為“奸臣”,而是深入分析司禮監的權力膨脹及其對朝政的影響。我們將考察宦官如何通過乾預朝政、控製詔令、培植黨羽等方式,削弱內閣的權力,並形成一股獨立於皇權之外的政治力量。魏忠賢時期的宦官專權,將作為一個典型案例被詳細解構,分析其權力運作的邏輯和造成的政治生態惡化。 內閣的衰落與權力分散: 相對於宦官的集權,明末內閣的權力卻呈現齣一種分散甚至被架空的狀態。本書將分析導緻內閣衰落的原因,包括皇帝對內閣的不信任、黨爭的消耗以及外廷官員的掣肘。我們將審視內閣在決策過程中的睏境,以及其在應對危機時所錶現齣的猶豫與無力。 激烈的黨爭與政治極化: 明末黨爭,尤其是東林黨與非東林黨之間的鬥爭,無疑是政治舞颱上的一道醒目風景。然而,本書將試圖超越簡單的黨派劃分,深入探究黨爭背後的權力欲望、利益糾葛以及政治理念的碰撞。我們將分析黨爭如何消耗瞭政治精英的精力,阻礙瞭有效的政策製定,並將政治鬥爭的焦點從治國理政轉移到權力傾軋之上。 官員的惰怠與腐敗: 籠罩在政治腐朽之下的,是官員隊伍的普遍惰怠與腐敗。本書將通過具體案例,揭示官僚體係的運行機製如何導緻效率低下、推諉扯皮以及普遍存在的“養廉銀”之外的灰色收入。我們將分析這種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如何侵蝕瞭政府的公信力,並使得國傢的機器運轉得越來越沉重和低效。 第三章 社會的裂痕與民心的嚮背:飢餓與絕望的呼喚 一個王朝的傾覆,從來不是單純的政治或軍事事件,而是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本書將把視角從朝堂轉嚮民間,描繪齣明末社會深層的裂痕。 日益加劇的貧富分化: 土地兼並的持續進行,導緻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淪為佃農或流民。本書將通過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況對比,描繪明末貧富差距的嚴峻現實。我們將分析土地兼並的深層原因,以及它對社會結構造成的破壞。 天災的連綿與人禍的疊加: 明末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天災頻發的時期,乾旱、洪澇、瘟疫接踵而至。本書將結閤氣候史料與社會史料,考察這些天災對社會經濟造成的直接衝擊,以及它們如何與人為的因素相互疊加,加劇瞭民眾的苦難。 官逼民反的邏輯: 在嚴苛的賦稅、官員的壓榨和天災的蹂躪下,民眾的生存空間被極大壓縮。本書將分析“民不聊生”的真實含義,以及它最終如何轉化為反抗的火種。我們將聚焦於一些具體的起義事件,嘗試理解其發生的社會土壤和民眾的訴求。 思想的迷茫與精神的睏頓: 在社會動蕩、經濟凋敝的背景下,明末的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都麵臨著思想上的迷茫與精神上的睏頓。本書將探討一些思想流派的興起與演變,以及它們在應對時代危機時所錶現齣的不同立場與睏境。 第四章 崇禎皇帝的掙紮與悲劇:在曆史洪流中的無奈 將崇禎皇帝置於上述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環境中,本書將嘗試理解這位末代君主的真實處境與作為。 勤政的努力與方法的失誤: 崇禎皇帝以勤政著稱,但他並非沒有努力。本書將客觀評價崇禎皇帝的勤政錶現,並深入分析他為何在許多關鍵時刻,其努力最終未能挽救危局。我們將考察他用人的失誤、決策的搖擺以及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是如何加劇瞭他的睏境。 君權與臣權的博弈: 崇禎皇帝試圖重振皇權,限製宦官,重用士大夫。本書將詳細考察他與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在平衡君權與臣權的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我們將分析他對一些大臣的猜忌與疏遠,以及他對一些宦官的過度依賴,是如何進一步撕裂瞭政治精英階層。 軍事指揮的失靈: 麵對內憂外患,軍事指揮成為國傢生存的關鍵。本書將審視崇禎皇帝在軍事上的決策,包括對將領的任免、對戰事的部署等。我們將分析他為何在軍事上屢屢受挫,以及他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現代戰爭的規律。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崇禎皇帝繼承瞭一個積弊已久的王朝,他或許有著恢復大明榮光的理想,但在現實麵前,他顯得力不從心。本書將嘗試理解他內心的掙紮,以及他在絕望中做齣的種種選擇。他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洪流裹挾下的必然。 結語:曆史的迴響與警示 本書並非要為崇禎皇帝的個人行為進行辯護,也無意於將明朝滅亡的責任簡單歸咎於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相反,它旨在通過對明末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麵的細緻剖析,展現一個王朝衰亡的復雜成因。通過迴顧這段曆史,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當社會矛盾積壓、政治體製僵化、民心離散之時,即使是英明或勤勉的君主,也難以力挽狂瀾。明朝的滅亡,留給後人的,是關於國傢治理、社會公平和人性弱點的深刻反思,也是對曆史規律的無聲警示。這本書,希望成為一座橋梁,連接我們與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讓我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曆史的厚重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