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廣州政府與英國的政治交涉研究(1918-1926):以關餘、杯葛問題為中心》是對1918-1926年廣州政府與英國政治交涉的專題研究。20世紀20年代是中英關係中十分重要的轉摺時期。一次世界大戰後,伴隨自身實力的下降,英國不得不更加藉助與列強的協調,來維護其在華既得利益。中國經五四運動之洗禮,民族主義思潮空前高漲,反帝運動此伏彼起。相較於北京政府閤法努力的收效甚微,廣州政府推行以國民外交為內容的革命外交,令英國政府遭受沉重打擊,不得不改弦更張,醞釀對華新政策。《廣州政府與英國的政治交涉研究(1918-1926):以關餘、杯葛問題為中心》圍繞廣州政府與英國政治交涉的主體內容——關餘問題和杯葛問題展開,試圖通過相關研究,厘清中英交涉的基本脈絡,展現廣州政府國民外交的起源與發展,並揭示英國政府對華政策的轉變軌跡。
作者簡介
徐靜玉,1972年齣生於江蘇省沭陽縣。1991年畢業於淮陰師範專科學校曆史係,1998年獲揚州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今任教於南通大學,現為南通大學文學院曆史係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已在《黨史研究與教學》《社會科學輯刊》等刊物發錶論文十多篇。曾參加多項國傢級、省部級項目研究工作,目前主持教育部項目一項,“20世紀20年代的中莢關係研究——以政治交涉為中心”。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 選題意義
二 研究概況
三 研究方法、框架與創新點
四 廣州政府與英國交涉的主要途徑與人員
第一章 軍政府時期的關餘交涉
第一節 關餘問題的由來
一 關稅保管權與支配權的喪失
二 關餘問題的齣現
第二節 首次關餘危機中的中英交涉
一 關餘危機的齣現與平息
二 中英雙方立場與策略之分析
第三節 南北和談與軍政府分獲關餘
一 南北和談與關餘問題
二 分拔關餘的意義與影響
第四節 軍政府重建後的關餘交涉
一 關餘交涉的再起
二 新銀行團的成立與局勢的逆轉
三 國民外交的萌芽
第二章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時期的關餘交涉
第一節 孫中山與蘇俄結盟後關餘交涉的再起
一 孫中山與蘇俄的結盟
二 關餘交涉的再起
第二節 關餘危機的爆發
一 交涉的逐步深入與英國的反應
二 國民外交的開端
第三節 關餘危機的緩解
一 英國方麵漸入睏境
二 廣州政府有意和解
三 關餘交涉的尾聲與影響
第三章 國民革命高漲下對英杯葛運動的興起
第一節 沙基慘案前後的中英交涉
一 省港罷工醞釀期間的中英交涉
二 大本營關於沙基慘案的初步交涉
三 國民政府成立後相關交涉的繼續
四 國民外交的發展
第二節 單獨對英杯葛的形成與英國的對策
一 杯葛運動的起源
二 單獨對英杯葛的形成
三 英國政府的對策
第四章 中英解決杯葛問題的初次交涉
第一節 國民政府試圖解決罷工與港商的斡鏇活動
一 國民政府解決罷工方針的提齣
二 香港各邑商會聯閤會的斡鏇活動
三 斡鏇活動失敗的原因分析
第二節 中英交涉的進行與破裂
一 中英交涉的醞釀
二 中英間的非正式磋商
三 交涉破裂的原因
第五章 中英解決杯葛問題的再次交涉
第一節 中山艦事件前後的中英交涉
……
第六章 北伐與杯葛運動的結束
精彩書摘
其次,關餘問題所牽涉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大都初見端倪。第一,財政問題。軍政府明確提齣分撥關餘主要為瞭解決財政問題。與以後不同的是,軍政府提及瞭軍方的壓力,此後則著力強調關餘將用於非政治和軍事用途。第二,承認問題。關餘問題的提齣,必然牽涉對廣州政府的承認問題。關稅屬於中央政府,要求獲得關餘,就意味著要求被承認為政府,至少被承認為交戰團體。對此,伍朝樞聲稱無意爭取列強法律上的承認,但一旦列強同意分撥,其含意是不言自明的。交涉關餘的同時,王正廷正受軍政府指令,準備前往美國,爭取美國的承認。而唐紹儀當時也在日本逗留,意在爭取日本承認。《晨鍾報》曾報道“王正廷之赴滬,本以赴美為目的,欲運動美政府承認。其任務,與唐少川之逗留日本同”②。第三,關稅自主問題。關稅自主的要求雖然並未明確提齣,然而爭撥關餘特彆是準備收迴海關,是對英國控製下的海關製度直接衝擊,而其邏輯的結果必然指嚮要求關稅自主。這將在以後的事態發展中逐漸顯示齣來。
再次,注重策略。伍廷芳等人能夠審時度勢,在關鍵時刻果斷決策,避免瞭局勢惡化。讓威爾遜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是,他的消息來自羅誠,但他和伍廷芳均未談及此點。威爾遜無意透露,伍廷芳也未追問。那麼,羅誠的來訪就顯得比較耐人尋味。事後威爾遜迴想,假如羅誠私自來訪擅自透露消息,應當在不為人注意的時候,采取較隱蔽的方式。而他在白天公然造訪,與此不符。羅誠的來訪,很可能是有意安排,試探收管海關引起的反應。軍政府得知收管海關將會招緻嚴重的後果後,纔決定取消收管海關的動議。這就可以解釋幫辦交涉員並未提齣將收管海關的要求。當然這僅是推測,尚無軍政府方麵資料以資證實。但即使推測有誤,羅誠的行動並非軍政府授意。軍政府在得知列強嚴重抗議,並可能招緻封鎖的情況下,做齣讓步的決定,仍然值得肯定。正如英報所分析:“這一舉動,不僅是對北京政府的挑戰,也是對列強的挑戰。”①“列強或將語彼等日:汝欲接管海關者,任汝接管可矣。但香港廣州間之商業將此停止。自此言一齣,而廣州政府曆史之末葉,乃可以寫定矣。”②
英國方麵顯示瞭對關餘問題的基本立場和應對方針。提撥關餘的要求,雖是嚮列強提齣,英國無疑首當其衝。海關是英國對華關係的基石,英國能夠長期在中國保持優勢地位,和英籍總稅務司長期控製中國海關是密不可分的。維持現存的海關製度,不僅涉及外債和賠款的償付,還牽涉保護英國在華的商業利益,以及維持香港的穩定與繁榮。當然,由於此次危機很快消失於無形,英國方麵並未就關餘問題牽涉的方方麵麵進行深入探討。但英國方麵的反應已明白揭示瞭其基本立場:是視南方政府為地方政權,堅決維護現存海關製度。以此為基本立場,英國方麵采取瞭以下方針:
首先,不以軍政府為交涉對手。正如京津泰晤士報所分析的,對此理應據理力爭,以免“反對中央政府者,即可乘機攫得此種利權”。各國公使也曾將此中情形電告各自本國政府,認為應予嚴重交涉。但是如何交涉卻成為難題,“如果徒以空言反對,或設法與所謂軍政府之總裁磋商辦理,不特自示弱點,終必受人愚弄,悔之莫及。”因此,不如“徑直無磋商之餘地。各國政府應明白宣示,凡中國海關稅款,係供各國債務之抵押品,無論何黨何派均不得於此種染指”③。因此,外交團對此事的抗議徑直嚮北京政府提齣,甚至未轉告軍政府。9月9日,硃爾典在和北京政府外交總長的會晤中錶示,“廣東鹽稅前已被軍政府截留,現聞又有截留關稅之說。果爾,於中國前途實大可慮。”④9月14日,《申報》消息:“英使抗議粵軍政府扣用關稅,並言及南北久持非計,望早日解決。”⑤至於廣州當地的交涉,則由稅務司進行,各國領事並未齣麵。
……
前言/序言
《東方之珠的陰影:20世紀初香港與中國內地的貿易摩擦及文化碰撞研究》 作者: [此處填寫作者姓名] 齣版社: [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 [此處填寫齣版日期]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20世紀初,即1918年至1926年間,處於東西方交匯點上的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復雜而深刻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互動。這段時期,中國正經曆著從帝製走嚮共和的劇烈動蕩,而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其獨特的地位使其成為觀察和參與這一曆史進程的絕佳窗口。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區域的政府交涉,而是將視角擴展至更廣闊的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互動領域,尤其是圍繞著雙方在貿易往來、經濟利益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認知差異所展開的動態博弈。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卻在巴黎和會上遭受不公,這極大地激發瞭民族主義情緒,並深刻影響瞭其對西方列強的態度。在此背景下,香港,作為英國在中國最重要的貿易港口和經濟前哨,其角色變得尤為敏感。本書將重點考察這一時期,中國內地各方力量(包括北洋政府、南方國民政府的早期力量,以及地方實力派)與香港之間的經濟聯係如何受到政治風雲的影響,以及香港的英國殖民當局如何在這種復雜環境中維護其利益。 本書將重點關注,在這一時期,圍繞著雙方貿易的諸多摩擦點。這包括但不限於:關稅政策的差異與博弈,例如中國內地試圖調整關稅以保護本國産業,而英國則基於不平等條約要求自由貿易;商品檢驗、稅收徵繳等環節的潛在衝突;以及香料、茶葉、絲綢、橡膠、紡織品等傳統與新興商品的貿易摩擦。這些摩擦並非孤立的經濟事件,而是緊密聯係著當時中國的國傢主權訴求與西方列強的經濟擴張之間的較量。本書將通過詳細梳理相關曆史文獻、官方檔案、商業記錄以及當時的報刊報道,還原這些貿易糾葛的來龍去脈,分析其背後的政治與經濟動因。 除瞭經濟層麵的互動,本書還著重探討瞭這一時期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日益凸顯的文化碰撞。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獨特空間,其語言、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麵都與內地存在差異。隨著中國內地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審視,這種文化差異如何被解讀,又如何影響著雙方的相互認知,將是本書探討的重要內容。例如,香港作為西方文明的窗口,其先進的城市管理、法律體係、教育模式等,在內地知識分子和民眾眼中,既有學習藉鑒之處,也可能被視為文化入侵。反之,內地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播,以及香港社會對內地的文化認同,也是值得深思的現象。本書將通過分析當時的新聞報道、文學作品、教育思潮以及社會習俗的變遷,揭示這種文化碰撞的復雜性及其對雙方關係産生的深遠影響。 值得強調的是,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力求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我們將探究,在這一時期,香港的英國殖民當局在處理與內地關係時所麵臨的挑戰與策略。這包括其如何平衡作為帝國的利益與作為貿易港的經濟功能,如何應對中國內地的政治變革和民族主義浪潮,以及如何處理與內地各派勢力的微妙關係。同時,本書也將深入考察中國內地各方力量,如何看待和利用香港這一平颱,以實現其政治和經濟目標。例如,南方力量在革命期間如何利用香港作為籌款、宣傳和聯絡的基地,而北洋政府又如何試圖通過香港拓展其國際貿易網絡。 本書的研究對象涵蓋瞭當時活躍在香港和內地的各類社會群體,包括但不限於:英國殖民官員、香港的華商、內地北洋政府的代錶、國民政府的早期成員、以及在香港和內地從事貿易活動的各國民眾。通過對這些多元視角的呈現,我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這一時期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關係的復雜性。 在方法論上,本書將藉鑒曆史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多重視角,力求在宏觀的曆史背景下,細緻入微地分析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我們將充分利用當時留存的各類史料,包括但不限於:英國殖民政府的官方檔案(如香港總督府的信件、外交部和殖民部的報告)、中國北洋政府和南方政府的相關文件、中英雙方的商業貿易記錄、當時的報刊雜誌(如《申報》、《國民日報》、《南洋商報》等)、以及個人迴憶錄和學術著作。通過對這些一手史料的辨析與解讀,本書將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並提供具有說服力的學術見解。 “東方之珠”香港,在20世紀初的動蕩年代,並非僅僅是英國的殖民地,更是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的重要樞紐。它既承載著西方現代化的印記,又深嵌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土壤之中。本書旨在通過對1918年至1926年間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貿易摩擦與文化碰撞的研究,揭示這一時期雙方互動中隱藏的深層邏輯,理解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與外部世界進行復雜而艱難的互動,以及香港這一特殊地理位置,如何在這場互動中扮演瞭不可忽視的角色。本書不僅是對一段特定曆史時期的迴顧,更是對一個國傢在轉型時期,如何在經濟、政治與文化層麵,與外部世界進行博弈與融閤的深刻反思。通過對這些曆史細節的深入挖掘,我們希望能為理解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提供有益的曆史藉鑒。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填補瞭現有學術研究中對於這一特定時期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非官方、非政治焦點(如本書的“關餘”、“杯葛”等問題)的係統性研究的空白。通過聚焦貿易、經濟與文化等更為廣泛的互動領域,本書將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立體、多元的視角,去理解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變遷及其與外部世界的復雜聯係。它將有助於讀者認識到,曆史的進程並非隻由宏大的政治事件驅動,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同樣是塑造曆史走嚮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