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條微博說民國

萬條微博說民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豐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微博曆史
  • 曆史故事
  • 社會民生
  • 文化觀察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曆史雜文
  • 大眾曆史
  • 網絡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70652
版次:1
商品編碼:1138599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12-01
頁數:24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種追憶會繼續,蔣豐總編輯的 “萬條微博說民國 ”會繼續我們的整理也會繼續。這一本《萬條微博說民國》是一本是以人物為索引的極簡民國史。內容依人物主要身份分瞭 7 類大體以人物名字的音序為準排序。內容涉及各類人物的教育、工作、成就、個性、愛好、幽默、冏事 ……以及他們與國傢、社會、他人的關係等各個方麵。因為內容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分類、排序也並不嚴格,時間、人物、地點、事件均有隨意跳躍的可能。同時,作為 “萬條微博說民國 ”係列的一本,我們希望傳達給讀者更多的 “民國點 ”因此對同一人物或同一事件,隻選取瞭有代錶性的、特彆精彩的微博內容。

作者簡介

蔣豐,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曾擔任日本華文媒體《留學生新聞》副總編輯、《東方時報》總編輯。1999年至今一直擔任《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同時任《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人民網專欄作者、《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深圳衛視特約評論員等。在新浪博客點擊率超過7000萬。以“掃清偏見,撥開迷霧,看透日本真相”為題的“蔣述日本”視頻欄目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

精彩書評

  

  蔣豐的“萬條微博說民國”,實在是“民國熱”中一朵拍打著人們記憶、探尋、求知的浪花,值得一讀。
  ——楊錦麟 資深媒體人、曆史研究者、錦綉麒麟傳媒創始人

目錄

前言 

第一輯 前清遺風 

民國的時候,許多沒有技能的八旗旗丁生活不好,但是他們還禮節十足。有一次,在澡堂子裏,兩傢旗人碰上瞭,不停地打韆、請安。其中一個好幾天沒有吃飯瞭,澡堂子裏又悶又熱,他竟然暈倒瞭。北京的漢族管這個叫 “貓彎腰嚇唬狗 ”,說那動作像 “貓彎腰 ”,以為是要撿磚頭打狗呢。

第二輯 多姿女性 

林徽因 “太太的客廳 ”是當時北京文藝圈的中心。對青年作傢來說,進入這裏就等於是得到瞭文藝圈的認可。燕京大學的學生蕭乾被邀請去 “客廳 ”時,特意把平時穿的藍布大褂洗得乾乾淨淨,把一雙舊皮鞋刷瞭又刷。他迴憶 :那次茶會就像在剛起步的馬駒子後腿上,親切地抽瞭一鞭。

第三輯 亂世文藝人

抗戰期間,何茲全曾問他的老師陶希聖 :“有人說汪精衛和蔣介石是唱雙簧,蔣介石在抗戰,汪精衛則去談和,是這樣的嗎?”陶希聖說 :“不是。好比這裏有一碗毒藥,蔣介石喝瞭一口,發現是毒藥,死瞭半截,不喝瞭 ;汪精衛發現是毒藥,索性喝瞭下去。”

第四輯 軍閥萬花筒 

民國時期,張大帥齣席酒會,一位來自日本的名流力請識字有限的大帥賞字。落款時,大帥寫下 “張作霖手黑 ”幾個字。有隨從立即提醒 :大帥寫的 “手墨 ”的 “墨”字,下麵少瞭個 “土”成瞭 “黑”瞭。大帥立馬瞪眼罵道 :“媽拉個巴子的 !對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嗎 ?我這叫 ‘寸土不讓 !’”

第五輯 政人多棱鏡

曹錕曾對議員們說 :“誰既有名又有錢,就可以做總統。”一位議員立即提議 :“大帥,梅蘭芳既有名又有錢,我看他就可以做總統。”曹錕在賄選當日,看見國民黨議員呂復沒有選自己,就附耳低聲地問 :“如何不選曹某人 ?”呂復聽後勃然大怒道 : “你要是能做總統,天下人就都能做總統瞭。”

第六輯 武將麵麵觀

民國 35年 (1946年) 3月,國民黨將領王耀武下令把解放軍的華野消滅在沂濛山區。當時,國民黨 46軍軍長韓練成,在共方聯絡員安排下臨陣脫離, 46軍失去指揮。華野主力部隊猛攻,一天消滅國民黨 3個軍。王耀武大惑不解 : 5萬多人,一天就完瞭 ?我就是放 5萬隻豬,也夠共軍抓一個禮拜啊 !

第七輯 國民眾生相

20世紀 20年代末 30年代初,北平的人力車夫共有5. 5萬人。當時北平有 80萬人,人力車夫約占北平總人口的 7% ;又約占成年男子的 11%,即約平均每 9個成年男子中,就有一個是靠拉人力車為生。而靠他們的收入來養活的傢屬,又有 25萬人。所以,當時整個北平城就有約三分之一的人,要靠人力車為生。

可觸摸的民國竟是那般難以評說

精彩書摘

  多姿女性
  民國女性有勇敢走齣皇宮,與皇帝離婚的文綉 ;有被迫捨棄一傢之名,下旨建立中華民國的隆裕太後。
  有集纔氣、美貌於一身的名媛,她們是當今 “民國熱 ”的主角,她們的文字是民國文壇上一抹獨特的風景,她們的感情生活至今被傳得如火如荼。她們有著普通女性沒有的開拓精神、風光人生 ;也有著與普通女性一樣的煩惱與憂慮。
  有舊時的小腳女人,留下印記的,大多被受過新式教育的丈夫拋棄,她們是曆史長河中憂傷的悲角。有不新不舊的姨太太,她們或在傢庭的後宮裏接受培訓,或捲入革命的大潮備受摺磨,有的甚至因此殞命。有緊跟革命潮流的巾幗英雄,她們走齣閨門,同男子一樣拯救國傢於水火,甚至為此顛沛流離,萬水韆山。有關心傢國天下的煙花女子,她們的節操讓人肅然起敬 ……
  民國女性,無論是她們勇敢衝破瞭舊禮教的束縛,是堅守瞭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還是以離經叛道的行為詮釋著新女性的定義,都在民國短短的 38年間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們為民國曆史增添瞭太多的精彩。
  文人怕老婆
  主張 “茶壺茶碗論 ” ——一夫多妻製的辜鴻銘,實際上是一位 “怕老婆 ”的人物。民國時期,北京街頭多乞丐,辜鴻銘常常施捨,可是,辜鴻銘的夫人反對他長期無度的接濟,有一次竟用飯碗砸嚮他的腦殼。辜鴻銘並不隱瞞這些,與學生們談到類似的事情時便自嘲:不怕老婆,還有王法嗎?
  鬍適生逢卯年屬兔。他太太江鼕秀生於寅年屬虎。小兔怕老虎,鬍適怕老婆。鬍適擔任北大校長時,曾經對學生發錶過一番 “怕老婆 ”的 “宏論 ”:一個國傢,怕老婆的故事多,則容易民主;反之則否。德國文學極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國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將來必能民主。
  劉師培比鬍適更怕老婆,人稱 “懼內泰鬥”。一天夜裏,劉師培慌張衝進張繼傢。接著,外頭傳來急促叩門聲。劉師培麵色慘白地猜測:必是我太太來瞭,我非躲起來不可!說完,鑽入臥房床下。張繼開門後見是自己的朋友,就進臥房請劉師培齣來。劉師培以為張繼騙他,就不肯齣來。
  抗戰時期的一年元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立法院院長居正前往國民黨元老張繼傢拜年。在張府大門前見放著一個馬桶,居正感覺奇怪,走進去後看到張繼正跪在地上。居正忙問什麼原因,張繼連連搖手:這是我傢裏的事,請您不要過問。居正知道這是張繼夫人罰張繼跪的。
  民國 10年 (1921年)上半年,經瀋雁冰介紹,鄭振鐸進入 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編務之外,他還到商務齣資辦的神州女中兼課。這時,他的學生、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高夢旦先生的小女兒高君箴,闖入瞭他的生活。後來,他們結婚。鄭振鐸去英國留學的錢是高傢給的。結果,他一直怕老婆。
  周建人在《魯迅和周作人》一文中迴憶:在紹興,是由我母親當傢,到北京後,是由周作人之妻當傢。日本婦女素有溫順節儉的美稱,卻不料周作人碰到的卻真是個例外。她並非齣身富傢,可是氣派極闊,架子極大,揮金如土 ……但周作人任他的妻子揮霍,不敢講半句不是。
  民國軍閥的世界身影
  民國 26年 (1937年)七七事變後,華北淪陷,曹錕的老部下紛紛落水。年邁的曹錕在劉夫人的勸導下,立誓寜肯喝稀粥,也不給日本人辦事。日本人派已當上僞 “華北治安軍 ”總司令的齊燮元前來叩門,曹錕讓傢人把他關在門外。河北省僞省長高淩蔚又奉日寇之命來訪,曹錕大聲吼他:你給我滾齣去 !
  民國 20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攏廣東軍閥陳炯明,陳炯明反要求其 “歸還東三省 ”,日本人見說服無效,臨走時送給他一張 8萬元的支票。當時,窮睏潦倒的陳炯明在支票上打瞭個叉就退瞭迴去。不久,陳炯明領導下的中國緻公黨,從香港嚮東北抗日義勇軍捐贈瞭 10萬大洋。
  有人指責段祺瑞,曾通過日本掮客西原龜三,藉到多達兩億多日元的 “西原藉款 ”,用來推行 “武力統一”。但他私下曾對人揭底:咱們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這些藉款,誰打算還他呀!到時候,一瞪眼完瞭。後來,西原傢族有人抱怨:因為藉給段祺瑞款,我們西原傢族要倒閉瞭。
  北洋政府時期,北京東交民巷內的多國使館都享有治外法權,其由外國軍隊把守,中國軍警不得入內。那時,每當發生政變,許多失敗的官僚政客鑽進東交民巷就安如泰山,等於進入租界。開設在那裏的六國飯店和德國醫院,常常人滿為患,甚至廁所也住進人,還要交納高昂租金。
  馮玉祥任 “陸軍檢閱使 ”駐北平南苑時,曾宴請各國公使。他的公署門上懸掛各國國旗,卻單單缺日本國旗。日本使節當堂質問。馮玉祥迴應:自貴國提齣 “二十一條 ”以後,敝國人民一直抵製日貨。貴國國旗實在無處購買,真對不住。鄙意如果貴國取消 “二十一條 ”,即可購買懸掛貴國國旗瞭。
  民國 13年 (1924年),馮玉祥進行 “首都革命 ”,推翻瞭曹錕直係政府,組成新內閣。內閣名單公開後,有人說整個內閣都成瞭南方人的天下,將來北方人還吃不吃飯 ?馮玉祥聽到後,駁斥:國事當選賢用能,無所謂南方人北方人。俄國人是北方人,日本人也算是北方人,你去請他們來不好麼 ?
  1949年 3月 28日晚,閻锡山的內室悄無聲息。手下已佇立良久,他纔睜開眼睛張開嘴:你坐下,拿支筆,咱說你寫。閻锡山嚮美國政府求援:如能支持十萬日軍俘虜,撥飛機 200架,歸我閻某指揮,定可橫行華北,撲滅共産軍。他還委托早有款項交存的美國凱因公司,嚮美國政府遊說。
  民國 13年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因為馮玉祥倒戈,吳佩孚戰敗,奉係張宗昌揚言要取吳佩孚的頭。此時,日本領事吉田力勸吳佩孚入住日本租界,他拒絕 :戰敗而逃入租界,偷安一時,全與餘平生主張相反,且有辱國傢體麵,尤為餘所不取。縱餘不幸玉碎於此地,亦毫無托庇租界以謀瓦全之心。
  晚年的徐世昌患病,被確診是膀胱癌。當時正值抗戰初期,寓居天津英租界的徐世昌關心時局的變化,日本人嘗試邀請他擔任華北政府相關職務,被他嚴詞拒絕。民國 28年 (1939年),北平有關方麵曾邀請徐世昌到北平治病,但徐世昌擔心自己離開天津後會被日本人脅迫,結果,他選擇瞭放棄治療。
  民國 20年 (1931年),日本軍事間諜中村震太郎一行 4人,在中國東北刺探軍情時被張學良部下擒獲。證據確鑿,他們第 3天被處死。此後,張學良電令封鎖消息,但中村的手錶被一名叫李德寶的軍官趁亂撿走賣給當鋪。這被日本駐洮南領事發現,後查實原委。此事成為日本發動震驚寰宇的九一八事變的理由。
  民國時期,張大帥齣席酒會,一位來自日本的名流力請識字有限的大帥賞字。落款時,大帥寫下 “張作霖手黑 ”幾個字。有隨從立即提醒:大帥寫的 “手墨 ”的 “墨”字,下麵少瞭個 “土”成瞭 “黑”瞭。大帥立馬瞪眼罵道:“媽拉個巴子的 !對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嗎 ?我這叫 ‘寸土不讓 !’”
  張作霖的電報處處長周大文迴憶,民國 17年 (1928年)5月 17日,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求見張作霖。他將芳澤晾在客廳,自己在另一間屋裏大聲嚷:日本人不講交情,來乘機要挾,我豁齣這個臭皮囊不要瞭,也不能齣賣國傢的權利,讓人傢罵我是賣國賊,叫後輩兒孫也都跟著挨罵,那辦不到 !
  《密勒氏評論報》的鮑威爾采訪張作霖,走進會客廳,看見 裏麵坐著一位身材矮小的老頭兒,便問:“老頭兒,那個紅鬍子張作霖在哪兒 ?”張作霖嗬嗬笑道:“在下便是。”鮑威爾瞪瞭他半天,說:“你就是 ?可是你為什麼沒有紅鬍子 ?”張作霖說:“老子又不是洋人,長什麼紅鬍子 ?!”

  ……

前言/序言


曆史的迷霧與真相:探尋近代中國的百年風雲 一部全麵、深刻、引人入勝的近代中國通史,帶你走入那個風雲激蕩、充滿矛盾與希望的時代。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對某一個特定側麵的聚焦,而是力求構建一幅宏大而精細的近代中國(約1840年至1949年)曆史畫捲。我們不再滿足於耳熟能詳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挖掘曆史的肌理,從社會結構、經濟變遷、思想文化衝突、乃至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等多個維度,立體地展現一個正在劇烈轉型的國傢。全書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石,輔以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旨在揭示近代中國在尋求現代化道路上所經曆的陣痛、探索、挫摺與成就。 第一部分:帝國的黃昏與巨變的序麯(1840-1895) 本部分聚焦於晚清的開端,重點剖析清王朝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衝擊時的內外睏境。我們詳細梳理瞭鴉片戰爭的起因、過程及其深遠影響,不僅僅停留在條約簽訂的層麵,更深入探討瞭戰後中國精英階層對“世界局勢”的認知偏差與誤判。 傳統士紳的掙紮: 分析瞭在新的貿易格局和地方財政壓力下,傳統士紳階層如何調整其角色,從文化維護者嚮地方權力參與者的過渡。 早期現代化的嘗試與局限: 細緻考察瞭洋務運動的實踐,不僅記錄瞭軍工、民用企業的建立,更著重分析瞭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導思想下的內在矛盾,以及官督商辦製度在執行過程中遭遇的體製性阻礙。 社會矛盾的積纍: 探討瞭太平天國運動的社會根源、組織形態及其對國傢權力結構和傳統倫理觀念的衝擊,以及清政府鎮壓運動中采取的非常規手段如何重塑瞭地方權力格局。 甲午海戰的警鍾: 以全新的視角審視甲午戰爭,重點關注其對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精神層麵的毀滅性打擊,以及其如何徹底宣告瞭洋務派改革路綫的失敗,為後續更激進的變革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探索與陣痛——製度與思想的全麵革新(1895-1916) 本階段是近代中國社會結構遭受劇烈重塑的時期。本書將著重展現從改良到革命的思潮演變,以及伴隨而來的社會動蕩。 維新變法的理想與現實: 詳細分析瞭戊戌變法背後的政治博弈、士紳階層的分化,以及光緒皇帝的改革意誌與慈禧太後為代錶的保守勢力之間的權力拉鋸戰。我們剖析瞭變法失敗後,知識分子群體心灰意冷與轉嚮激進的心理曆程。 義和團現象的社會學解讀: 深入考察義和團運動的群眾基礎、信仰體係以及其對西方勢力的復雜態度,探討其“神功秘術”背後的社會心理需求。 革命浪潮的興起: 聚焦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發展脈絡,比較瞭不同革命團體(如興中會、同盟會)的組織架構、籌款方式和宣傳策略。著重分析瞭海外華人社群在革命經費和人纔輸送中的關鍵作用。 辛亥的勝利與脆弱: 細緻描繪瞭武昌起義的爆發過程及其迅速蔓延的機製。不同於以往隻關注中央權力更迭,本書關注瞭地方谘議局、新軍和會黨的復雜互動,以及袁世凱崛起的曆史必然性與個人選擇。我們探討瞭民國初年,共和體製在經濟基礎薄弱、軍閥割據的現實下,如何迅速陷入碎片化的睏境。 第三部分:軍閥的時代與新文化的覺醒(1916-1927) 本部分關注瞭在中央權威缺失背景下,地方勢力如何重構國傢權力,以及知識界如何通過思想解放尋求救亡圖存的新路徑。 北洋時期的政治光譜: 梳理瞭直係、皖係、奉係等主要軍閥集團的形成背景、權力基礎(如對特定資源的控製)和彼此間的攻伐邏輯,展示瞭國傢資源的爭奪如何阻礙瞭真正的國傢建設。 實業救國的麯摺之路: 分析瞭“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短暫“黃金時期”,以及戰後列強捲土重來後,本土資本麵臨的結構性睏境。我們關注瞭早期勞工運動的萌芽與發展。 新文化的地震: 全麵解析瞭“五四運動”的思想內涵,重點分析瞭白話文運動對傳統文化體係的衝擊,以及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如何被引入並迅速成為知識分子群體爭論的焦點。本書將重點分析自由主義、實用主義、馬剋思主義等不同思潮的本土化過程。 國共閤作的初期探索: 詳細記錄瞭共産國際的影響、國民黨的改組過程,以及第一次國共閤作在軍事(黃埔建軍)和政治(國民革命)上的嘗試與矛盾的積纍。 第四部分:統一的嘗試與曆史的轉摺(1927-1937)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國民政府如何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現代化的中央集權國傢,以及其在內政外交上所麵臨的空前壓力。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構: 分析瞭“訓政”體製的理論基礎和實際運作,重點考察瞭國民政府在財政改革(如廢除厘金、推行法幣)、稅收體係建立以及地方行政整閤方麵的努力和遇到的阻力。 現代化的多麵實踐: 關注瞭這一時期在交通建設(鐵路、公路)、金融體係(中央銀行體係的建立)和城市化進程中的具體成就,並對比分析瞭城市精英階層與廣闊的鄉村世界之間的巨大鴻溝。 圍剿與抗爭的復雜性: 以辯證的視角審視國民政府對共産黨根據地的“剿共”軍事行動,探討瞭軍事策略背後的政治考量,同時也詳細分析瞭根據地在土地政策、政權組織上的創新。 外交的睏境與主權危機: 重點分析瞭國民政府在處置對日關係上的艱難抉擇,從“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考量到“不抵抗政策”的實際後果,以及“九一八事變”對全國輿論和政治格局的顛覆性影響。 結語: 本書力求超越簡單的褒貶,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觀察點,讓讀者能夠理解近代中國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救亡與啓濛的巨大張力中,艱難地塑造瞭今日之中國。它是一部關於國傢意誌、社會變遷和個體命運相互交織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配閤其內容,營造齣一種穿越時空的美學體驗。但我更想談談它在內容呈現上的創新性。它沒有拘泥於某一特定領域的深入剖析,而是像一個經驗老到的策展人,將各種碎片化的信息——無論是社會新聞報道的邊角料、還是私人日記中的隻言片語——巧妙地組織起來,形成瞭一張巨大而精密的民國生活網絡圖景。這種“網狀敘事”的好處在於,它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讓你在關注政治風雲的同時,也不會錯過城市化進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新興文化娛樂方式的誕生與流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時間感”的處理,他能將跨越數十年的事件並置討論,從而凸顯齣某些文化特質的驚人延續性或斷裂性。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豐富,仿佛手裏拿著一份信息密度極高的多層索引,需要耐心地逐層剝開。

評分

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簡直就像一部精心剪輯的默片,雖然沒有太多激烈的衝突場麵,但那種暗湧的張力卻能牢牢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作者的語言風格是一種非常內斂的、帶著學者氣質的幽默感,它不像某些通俗曆史讀物那樣嘩眾取寵,而是通過精準的用詞和巧妙的排比,營造齣一種優雅而略帶蒼涼的氛圍。我個人最受觸動的是其中對於知識分子在時代夾縫中生存狀態的描摹。那種既要堅守理想又不得不嚮現實妥協的矛盾與掙紮,被描述得極富感染力,讀到某些段落時,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本人對那個時代所抱持的復雜情感——既有贊嘆,也有深深的惋惜。整本書讀下來,留給我的不是一個清晰的結論,而是一係列需要自己去慢慢消化的疑問和畫麵感,這正是優秀曆史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激發瞭讀者自身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給齣標準答案。

評分

這部作品的筆觸細膩入微,將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風貌和人物群像刻畫得淋灕盡緻,仿佛能讓人親身感受到百年前的喧囂與沉寂。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塵封已久的史料轉化為生動鮮活的故事片段。讀起來,沒有那種傳統史書的枯燥和說教感,反而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曆史細節的執著挖掘。尤其是一些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側寫,那些微不足道的瑣事,經過作者的精心編排和點綴,竟成瞭洞察時代變遷的絕佳切口。比如關於市井間流行的小吃如何隨著政局動蕩而悄然變化,或是不同地域的服飾風格如何在碰撞與融閤中産生新的審美取嚮。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趣味性。我非常欣賞作者在保持曆史脈絡清晰的前提下,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小說傢”般的想象力,但又恪守著曆史的底綫,讓人讀得既滿足又有所思。這種平衡的把握,無疑是本書最成功之處。

評分

我通常對過於依賴二手資料的民國題材書籍持保留態度,但這部作品成功地重建瞭一種“在場感”。這大概歸功於作者在細節捕捉上的獨到眼光,他似乎總能從浩瀚的史料中,精準地撈齣那些能瞬間激活想象力的“關鍵物證”。比如對特定時期齣版的廣告詞的分析,或是對某一首流行歌麯歌詞的細讀,這些看似邊緣化的材料,在作者的筆下,卻成瞭還原時代精神風貌的有力支撐。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瞭一係列清晰、可觸摸的錨點。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信息量的多少,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和理解曆史的視角——一種尊重生活本身的復雜性和偶然性的視角。它像是一麵被打磨得極其光滑的鏡子,映照齣瞭一個既遙遠又熟悉的時代側影,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

坦率地說,初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其題材的廣度和深度有些疑慮,畢竟“民國”這個大筐裏塞滿瞭太多的宏大敘事和經典論斷。然而,這本書卻另闢蹊徑,選擇瞭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切入,它像是用一個高倍顯微鏡,對準瞭曆史肌理上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褶皺和紋理。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材料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考據精神,許多細節的呈現,乍看之下似乎隻是為瞭增添趣味性,實則暗閤瞭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學變遷。比如,書中對當時文人墨客的社交禮儀、甚至是他們如何處理私人信件的習慣的描述,都充滿瞭迷人的生活氣息。這讓我對那個時代人物的“立體感”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標簽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各自煩惱和追求的鮮活個體。這種對“生活史”的關注,使得整本書讀起來輕鬆卻不失厚重,像是在翻閱一位老友珍藏的、泛黃的相冊,每翻一頁都是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

評分

說曆史就說曆史,不要什麼都和微博扯上關係

評分

很好…商品不錯

評分

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中國人把西方人當人、當平等的朋友、當學習的榜樣,而西方人卻把我們當作“陌生者”,而“陌生者”是隨時可以加以屠殺的牲口和動物,悲哀啊!!!!!!!中國人太善良瞭,老是吃虧!!!!!!

評分

評分

還沒看,蔣豐老師的書默認好評。

評分

。。。。。。。。。。。。

評分

京東物流就是好,速度真快!!!

評分

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中國人把西方人當人、當平等的朋友、當學習的榜樣,而西方人卻把我們當作“陌生者”,而“陌生者”是隨時可以加以屠殺的牲口和動物,悲哀啊!!!!!!!中國人太善良瞭,老是吃虧!!!!!!

評分

一口氣看完,看微博不如這樣看書來得過癮,嗯,紙質也非常好,挺厚實的,感覺物超所值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