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套裝上下冊)》按照保證質量、體現特色、突齣能力的要求,綜閤考慮各學位授予單位研究生培養實際,在反復研究並廣泛徵求學位授予單位意見的基礎上,從學科前沿、社會需求、知識結構、綜閤素養與能力、基本規範等方麵研究製定瞭《基本要求》,在保證《基本要求》具有可執行性的同時,也為學位授予單位製定本單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標準留有空間。
內頁插圖
目錄
01 哲學
0101 哲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2 經濟學
0201 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202 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3 法學
0301 法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302 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303 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304 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305 馬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306 公安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4 教育學
0401 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402 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403 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5 文學
0501 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502 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503 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6 曆史學
0601 考古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602 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603 世界史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 理學
0701 數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02 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03 化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04 天文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05 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06 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07 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08 地球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09 地質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10 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11 係統科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12 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13 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714 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 工學
0801 力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02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03 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06 冶金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08 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1 控製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3 建築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4 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5 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19 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21 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22 輕工技術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0823 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精彩書摘
2.學術鑒彆能力
本學科博士生應該學會對既有文獻進行總結,並以批判的眼光評價文獻,進而從中提取有用的和正確的信息,為自己的創新性研究打下基礎。是否能夠判彆現有研究在政治學知識體係中的地位和貢獻,是培養本學科博士生學術鑒彆能力的一個基本標準。
本學科博士生應該能夠用較為嚴格的社會科學標準來分析和理解現有的研究,例如所研究的政治問題是否有意義、論點是否有新意、變量的選擇是否閤適、因果關係是否清晰、論證的證據是否翔實有力。政治問題的意義包括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兩個方麵。理論意義意味著能增加對政治現象的規律性認識,而現實意義則涉及能否有利於國傢利益、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社會福祉。能否提齣有創新性的論點是判斷博士論文價值的關鍵。好的研究不應該停留在描述層次,而應該梳理事實,提齣理論解釋。政治學的研究變量應該遵循社會科學研究的簡約性原則,所涉及的主要變量不能過多,所提齣的因果關係應該簡明、清晰。政治學是一門嚴謹的社會科學,因此原則上不應該使用文藝作品的材料做主要證據,也不應該使用流行的網絡語言。
3.科學研究能力
本學科博士生首先應熟悉本領域的理論、事實和方法,提齣政治領域內比較好的解釋性問題。所提齣問題應建立在三個基礎上:一是對已有研究是否充分地評判;二是是否符閤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三是該問題獲得解答的可能性。前兩者需要長期的學術積纍,而第三個則需要研究者依據客觀實際和自己的思考進行判斷、創新。
所提齣的問題應符閤以下標準:本身有足夠的新意或者需要對其進行新的解釋;問題的範圍寬窄適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問題的因變量(需要被解釋的對象)很清楚。由於政治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強調對所研究的對象做解釋性的研究,因此博士生需要對自己所研究的具體問題有透徹的瞭解,分析該問題涉及的各種要素,建立明確的因果關係,並通過設計嚴格的實證研究進行論證。
政治學博士生應該在導師的指導下做好論文的研究設計工作,尤其是變量的選擇、因果關係的錘煉、案例的選擇以及論證的邏輯,等等。同時,應該具有獨立開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能夠獨立地從事閱讀、調研和寫作,在必要的情況下進行一定的實地調查和統計分析。
4.學術創新能力
學術創新是政治學博士學位論文的核心意義所在。創新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麵:(1)對現有的政治理論進行創新,例如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領域對於政黨理論的發展、國際關係領域對於外交政策理論的發展等;(2)即便不能進行係統地理論創新,也可以通過曆史分析和比較分析得齣新的規律性認識,發現新的重要要素,提齣新的分析方法;(3)發現和研究新的政治現象;(4)將現有的理論運用於實際、解釋新問題,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齣解決方案;(5)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重新解釋已有的問題。
……
《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構建曆程、現狀特徵、關鍵要素及其發展趨勢,旨在為提升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全書分為上下兩冊,體係完備,論述詳實。 上冊:理論建構與體係分析 上冊著重於研究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理論基礎和宏觀框架。 第一章: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的時代背景與理論溯源 本章首先闡述瞭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纔的迫切需求,以及全球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提齣的新挑戰與新要求。詳細梳理瞭我國研究生教育在不同曆史時期質量保障的演進脈絡,從計劃經濟體製下的質量控製,到改革開放後的探索與發展,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生教育體係的構建,勾勒齣質量保障的時代性與曆史性。 在此基礎上,本章深入探討瞭質量保障的理論基礎。藉鑒瞭國內外在教育質量、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學科評估等領域的相關理論,如“質量文化”、“質量監控”、“質量改進”、“質量認證”等核心概念。重點分析瞭“質量是什麼”、“質量如何保障”、“誰來保障質量”等基本問題,並結閤中國國情,提齣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理論體係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第二章: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內涵與外延 本章旨在界定和闡釋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核心內涵。作者從係統論的視角齣發,將質量保障體係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詳細分析瞭體係的構成要素,包括政策法規、管理機構、評估評價、信息公開、監督機製、主體責任等。 政策法規層麵: 詳細解讀瞭國傢在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方麵的法律法規、規章製度、指導性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乾意見》等,分析瞭這些政策對質量保障的指導意義和約束作用。 管理機構層麵: 梳理瞭國傢、部委、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高校內部的管理機構在質量保障中的職責分工,重點介紹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發展中心等關鍵機構在宏觀管理、標準製定、評估認證等方麵發揮的作用。 評估評價層麵: 深入分析瞭我國現行的研究生教育評估體係,包括學科評估、專業學位評估、教學評估、學位點閤格評估、學位論文抽檢等多種形式,探討瞭各類評估的特點、目標、方法以及在質量保障中的功能。 信息公開與監督層麵: 強調瞭信息公開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中的重要性,包括招生信息公開、培養過程公開、導師信息公開、畢業要求公開等,以及外部監督(如社會監督、媒體監督、校友監督)在促進質量提升方麵的作用。 主體責任層麵: 重點討論瞭高校、導師、研究生自身在質量保障中的主體責任,以及如何構建協同共治的質量保障格局。 第三章: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運行機製與模式 本章聚焦於質量保障體係的實際運行。作者詳細剖析瞭體係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機製,以及不同運行模式下的特點。 宏觀調控與微觀自主相結閤的機製: 分析瞭國傢宏觀政策引導、標準製定與高校自主辦學、自主管理之間的辯證關係,探討瞭如何實現有效調控與激發辦學活力之間的平衡。 內部質量保障與外部質量認證協同機製: 詳細闡述瞭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係的構建,包括質量文化建設、質量意識提升、質量監控與反饋機製、質量改進措施等。同時,分析瞭外部質量認證(如專業認證、學科評估)在引導和規範辦學行為、提升辦學水平方麵的作用。 過程質量保障與結果質量保障互促機製: 強調瞭對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監控,從招生選拔、課程教學、學術訓練、論文評審到畢業授位,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同時,也關注培養結果的評價,如畢業生就業情況、社會評價、學術成果産齣等,並分析瞭過程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 多元評價主體參與機製: 探討瞭引入校外專傢、行業代錶、用人單位、校友等多元評價主體參與質量評估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以及如何構建科學、公正、有效的評價體係。 第四章: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成就與挑戰 本章在係統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成就進行瞭客觀評價,並深刻指齣瞭當前麵臨的挑戰。 成就分析: 肯定瞭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在國傢高度重視和不懈努力下取得的顯著進步,如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學位點布局日趨優化、評價體係日益完善等。 挑戰分析: 重點剖析瞭當前質量保障體係中存在的突齣問題,包括: 同質化與差異化睏境: 如何在保證基本質量要求的同時,鼓勵特色發展和差異化培養。 評估體係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評估指標的科學性、評估方法的先進性、評估結果的運用以及對辦學行為的導嚮性仍需提升。 導師隊伍建設與責任落實: 導師的學術水平、育人能力、責任意識參差不齊,對研究生培養質量影響巨大。 培養過程的精細化管理: 課程體係改革、學術誠信教育、學術不端防範、學位論文質量控製等環節仍需加強。 質量保障體係的協同性與聯動性: 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信息溝通、協同配閤不足,形成質量保障閤力有待加強。 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特點帶來的新挑戰: 如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質量保障,國際化辦學帶來的挑戰,在綫教育的質量保障等。 下冊:模式創新與未來發展 下冊將聚焦於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模式創新、國際比較以及未來發展方嚮。 第五章:國際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的經驗與藉鑒 本章通過對發達國傢和部分發展中國傢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深入研究,提煉其成功經驗和有益啓示。 美國: 分析其以機構認證、專業認證、學科評估為主導,同時強調學術自由和個體責任的質量保障模式。 英國: 考察其以“質量代碼”、學科評估(RAE/REF)、專業機構認證等為核心的質量保障體係。 歐盟國傢: 探討其在博洛尼亞進程框架下,構建共識性標準、相互承認學位、促進質量保障相互理解與閤作的模式。 其他國傢(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等): 選取代錶性國傢,分析其在學位授予標準、評估機製、導師培訓、學術誠信等方麵的特點。 通過對比分析,本章旨在為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改革與創新提供國際視野和比較優勢,避免“閉門造車”,學習藉鑒成熟的經驗,同時避免照搬照抄,結閤中國國情進行創新。 第六章: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的創新探索 本章將結閤前期的理論分析和國際經驗,重點探討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的創新方嚮與實踐探索。 構建與時俱進的質量標準體係: 強調質量標準的動態性、適切性,如何適應學科發展、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例如,加強對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質量標準研究,建立適應分類評價需求的標準體係。 完善研究生教育評估評價機製: 探索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評估方法,提高評估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效率;研究基於“産齣導嚮”的評估模式,更加關注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貢獻;強調評價過程的透明度與可解釋性。 強化導師的質量保障責任與能力建設: 探索導師聘任、考核、培訓等製度的改革,建立導師評價與激勵機製,引導導師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養中;研究導師的學術倫理、師德師風建設的有效途徑。 實施更加精細化、過程化的培養質量監控: 推廣“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閤的模式,建立常態化的課程評估、學術訓練評估、學位論文中期審查與預答辯製度;加強對研究生學術誠信的教育與監督,建立有效的學術不端行為處理機製。 推動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多元化與個性化: 鼓勵高校探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差異化,如研究型、應用型、復閤型等,滿足不同學生和社會的多元需求。 深化産教融閤、科教協同在質量保障中的作用: 鼓勵行業企業參與研究生培養環節,如課程設置、實踐教學、項目研究、畢業生評價等,提升研究生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第七章:數字時代下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新範式 本章關注數字技術發展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探索新的保障範式。 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培養過程: 如何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科研産齣、學術錶現等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並提供個性化指導。 發展在綫教育與混閤式教學的質量保障: 探討在綫課程的設計、教學管理、評估考核、學術誠信防範等關鍵問題。 構建智慧化的質量管理平颱: 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集信息采集、過程監控、風險預警、決策支持於一體的智慧化質量管理係統。 加強研究生學術誠信的數字監測與治理: 探索利用技術手段(如查重係統、行為分析)來預防和打擊學術不端行為。 第八章: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未來展望 本章在總結前文的基礎上,對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嚮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 強調從“數量規模型”嚮“質量規模型”轉變,更加注重培養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 構建更加開放、協同、共享的質量保障生態: 推動政府、高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國際夥伴等多元主體的協同閤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質量保障格局。 注重文化建設與內生動力: 強調將質量保障融入到高校文化、學術文化之中,提升全體成員的質量意識和質量自覺,形成持續改進的內生動力。 應對全球化挑戰與促進國際交流互鑒: 積極參與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對話與閤作,提升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政策法規體係的不斷完善與創新: 預判未來可能齣颱的政策法規,以及在保障體係中的作用。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一套係統、前瞻性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服務於建設教育強國和人纔強國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