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套装上下册)》按照保证质量、体现特色、突出能力的要求,综合考虑各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实际,在反复研究并广泛征求学位授予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从学科前沿、社会需求、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与能力、基本规范等方面研究制定了《基本要求》,在保证《基本要求》具有可执行性的同时,也为学位授予单位制定本单位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留有空间。
内页插图
目录
01 哲学
0101 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2 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202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3 法学
0301 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302 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303 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304 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306 公安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4 教育学
0401 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402 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403 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5 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502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503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6 历史学
0601 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602 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603 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 理学
0701 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02 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03 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04 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05 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06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07 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08 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09 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10 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11 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12 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13 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714 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 工学
0801 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02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03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06 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08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3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4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5 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19 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0823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精彩书摘
2.学术鉴别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该学会对既有文献进行总结,并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进而从中提取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为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打下基础。是否能够判别现有研究在政治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贡献,是培养本学科博士生学术鉴别能力的一个基本标准。
本学科博士生应该能够用较为严格的社会科学标准来分析和理解现有的研究,例如所研究的政治问题是否有意义、论点是否有新意、变量的选择是否合适、因果关系是否清晰、论证的证据是否翔实有力。政治问题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理论意义意味着能增加对政治现象的规律性认识,而现实意义则涉及能否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福祉。能否提出有创新性的论点是判断博士论文价值的关键。好的研究不应该停留在描述层次,而应该梳理事实,提出理论解释。政治学的研究变量应该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简约性原则,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不能过多,所提出的因果关系应该简明、清晰。政治学是一门严谨的社会科学,因此原则上不应该使用文艺作品的材料做主要证据,也不应该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
3.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首先应熟悉本领域的理论、事实和方法,提出政治领域内比较好的解释性问题。所提出问题应建立在三个基础上:一是对已有研究是否充分地评判;二是是否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该问题获得解答的可能性。前两者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而第三个则需要研究者依据客观实际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判断、创新。
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以下标准:本身有足够的新意或者需要对其进行新的解释;问题的范围宽窄适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问题的因变量(需要被解释的对象)很清楚。由于政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强调对所研究的对象做解释性的研究,因此博士生需要对自己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有透彻的了解,分析该问题涉及的各种要素,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并通过设计严格的实证研究进行论证。
政治学博士生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论文的研究设计工作,尤其是变量的选择、因果关系的锤炼、案例的选择以及论证的逻辑,等等。同时,应该具有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地从事阅读、调研和写作,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
4.学术创新能力
学术创新是政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核心意义所在。创新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1)对现有的政治理论进行创新,例如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领域对于政党理论的发展、国际关系领域对于外交政策理论的发展等;(2)即便不能进行系统地理论创新,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得出新的规律性认识,发现新的重要要素,提出新的分析方法;(3)发现和研究新的政治现象;(4)将现有的理论运用于实际、解释新问题,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出解决方案;(5)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解释已有的问题。
……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历程、现状特征、关键要素及其发展趋势,旨在为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体系完备,论述详实。 上册:理论建构与体系分析 上册着重于研究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宏观框架。 第一章: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溯源 本章首先阐述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详细梳理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质量保障的演进脉络,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质量控制,到改革开放后的探索与发展,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构建,勾勒出质量保障的时代性与历史性。 在此基础上,本章深入探讨了质量保障的理论基础。借鉴了国内外在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科评估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如“质量文化”、“质量监控”、“质量改进”、“质量认证”等核心概念。重点分析了“质量是什么”、“质量如何保障”、“谁来保障质量”等基本问题,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二章: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本章旨在界定和阐释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涵。作者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质量保障体系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详细分析了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法规、管理机构、评估评价、信息公开、监督机制、主体责任等。 政策法规层面: 详细解读了国家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指导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分析了这些政策对质量保障的指导意义和约束作用。 管理机构层面: 梳理了国家、部委、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在质量保障中的职责分工,重点介绍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发展中心等关键机构在宏观管理、标准制定、评估认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评估评价层面: 深入分析了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包括学科评估、专业学位评估、教学评估、学位点合格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多种形式,探讨了各类评估的特点、目标、方法以及在质量保障中的功能。 信息公开与监督层面: 强调了信息公开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重要性,包括招生信息公开、培养过程公开、导师信息公开、毕业要求公开等,以及外部监督(如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校友监督)在促进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 主体责任层面: 重点讨论了高校、导师、研究生自身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责任,以及如何构建协同共治的质量保障格局。 第三章: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与模式 本章聚焦于质量保障体系的实际运行。作者详细剖析了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特点。 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结合的机制: 分析了国家宏观政策引导、标准制定与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如何实现有效调控与激发办学活力之间的平衡。 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认证协同机制: 详细阐述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包括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意识提升、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质量改进措施等。同时,分析了外部质量认证(如专业认证、学科评估)在引导和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方面的作用。 过程质量保障与结果质量保障互促机制: 强调了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从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学术训练、论文评审到毕业授位,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同时,也关注培养结果的评价,如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评价、学术成果产出等,并分析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机制: 探讨了引入校外专家、行业代表、用人单位、校友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质量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体系。 第四章: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成就与挑战 本章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成就进行了客观评价,并深刻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 成就分析: 肯定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国家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下取得的显著进步,如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位点布局日趋优化、评价体系日益完善等。 挑战分析: 重点剖析了当前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 同质化与差异化困境: 如何在保证基本质量要求的同时,鼓励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培养。 评估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评估指标的科学性、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结果的运用以及对办学行为的导向性仍需提升。 导师队伍建设与责任落实: 导师的学术水平、育人能力、责任意识参差不齐,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巨大。 培养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课程体系改革、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不端防范、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等环节仍需加强。 质量保障体系的协同性与联动性: 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协同配合不足,形成质量保障合力有待加强。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特点带来的新挑战: 如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质量保障,国际化办学带来的挑战,在线教育的质量保障等。 下册:模式创新与未来发展 下册将聚焦于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式创新、国际比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国际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与借鉴 本章通过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深入研究,提炼其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 美国: 分析其以机构认证、专业认证、学科评估为主导,同时强调学术自由和个体责任的质量保障模式。 英国: 考察其以“质量代码”、学科评估(RAE/REF)、专业机构认证等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欧盟国家: 探讨其在博洛尼亚进程框架下,构建共识性标准、相互承认学位、促进质量保障相互理解与合作的模式。 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 选取代表性国家,分析其在学位授予标准、评估机制、导师培训、学术诚信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本章旨在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国际视野和比较优势,避免“闭门造车”,学习借鉴成熟的经验,同时避免照搬照抄,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 第六章: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创新探索 本章将结合前期的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重点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创新方向与实践探索。 构建与时俱进的质量标准体系: 强调质量标准的动态性、适切性,如何适应学科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例如,加强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质量标准研究,建立适应分类评价需求的标准体系。 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估评价机制: 探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评估方法,提高评估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效率;研究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估模式,更加关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贡献;强调评价过程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 强化导师的质量保障责任与能力建设: 探索导师聘任、考核、培训等制度的改革,建立导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引导导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中;研究导师的学术伦理、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实施更加精细化、过程化的培养质量监控: 推广“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常态化的课程评估、学术训练评估、学位论文中期审查与预答辩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教育与监督,建立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 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鼓励高校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如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满足不同学生和社会的多元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 鼓励行业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环节,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项目研究、毕业生评价等,提升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七章:数字时代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新范式 本章关注数字技术发展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探索新的保障范式。 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培养过程: 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科研产出、学术表现等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个性化指导。 发展在线教育与混合式教学的质量保障: 探讨在线课程的设计、教学管理、评估考核、学术诚信防范等关键问题。 构建智慧化的质量管理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集信息采集、过程监控、风险预警、决策支持于一体的智慧化质量管理系统。 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数字监测与治理: 探索利用技术手段(如查重系统、行为分析)来预防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第八章: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未来展望 本章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对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强调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规模型”转变,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共享的质量保障生态: 推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国际伙伴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质量保障格局。 注重文化建设与内生动力: 强调将质量保障融入到高校文化、学术文化之中,提升全体成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自觉,形成持续改进的内生动力。 应对全球化挑战与促进国际交流互鉴: 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对话与合作,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预判未来可能出台的政策法规,以及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服务于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