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以和中国历史对照阅读的国度。同样数千年文明古国,屹立在世界东方,多民族、多种族、多分裂、多战争。但是印度的宗教特征、民族特性,被殖民和反抗形式决定了其自身柔韧而坚强的现代走向……
护法名王:阿育王的遗产
佛在世时,入城托钵,巧遇一童子用泥土做游戏。童子见到佛陀,甚是欢喜,将手中捧着的一钵沙土供给佛陀。佛陀并未嫌恶童子之举,反而欢喜地接受了他的供养,并转身告诉弟子阿难:此童子真心供养佛陀,虽只是一钵沙土,但以此功德,佛离世后百年,此小儿当做转轮圣王,因果不虚的轮回,从暴君的传奇转变,建八万四千佛塔,成为佛教史上最有名的护法国王。
从这一个小小的传说中,能够感受到阿育王与佛教的夙缘,同时也足见其“护法国王”的称号已经深入民心。羯陵伽战役后,阿育王的政治、伦理思想出现了决定性的转变,对内政策也发生根本改变。他放弃了孔雀王朝传统的暴力征服世界的政策,结束了帝国的军事扩张。此时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这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为了疏通民心,消除宗教间冲突扩大的可能性,他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采取佛教的“达摩”主张,大力宣传,要求全国人民遵守和奉行。
“达摩”(Dharma),意为正法、大法,广义包括“宇宙之法”、“社会的和宗教的秩序”等。阿育王倡导的正法,包括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宽厚容忍,仁爱慈悲,自制自洁,尊重别的宗教,和平共处,善待伟大的佛教帝国奴隶和仆人,即使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阿育王将“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阿育王在诏谕中解释,达摩的基本精神用于更好地维系国家行政、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如何更好地维系这些事物及关系呢?需要遵循以非暴力和宽容为基础的原则。“达摩”强调的宽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们本身的宽容,另一种则是对他人信仰的宽容。如第十二号石刻诏谕说:发扬达摩基本精神,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根本所在则是出言谨慎,即不要在不恰当的场合赞扬自己的教派贬低别的教派。每个人都应该在所有的场合尊重别的教派。阿育王为了防止宗教冲突,禁止举行公众的宗教节日庆祝和集会,只允许举行由国家举办的活动。另外,第二号石柱诏谕刻有:遵行达摩就是做了功德,它包括少作恶、多行善、慈悲、慷慨、真诚、纯洁。第十一号大岩石铭文则提到如何遵循正法:善待奴隶和仆人,服从父母,对朋友、熟人、亲戚、沙门、婆罗门友爱慷慨。
非暴力是“达摩”的另一个基本原理。非暴力强调绝对的宽容,放弃战争和征服,禁止杀生,等等。如阿育王建议子孙们不用武力征伐。为了体现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他提倡不杀生,特别是禁止杀牲祭祀。阿育王本人也不再狩猎,并命令御膳房每天只准宰两只孔雀、一头鹿。另外,他对臣民实施了一些福利类的措施,如兴办各种慈善事业、医院和兽医院、修筑道路、植树、挖井、种果树等。
阿育王为了宣传和贯彻“正法”,除了在各地颁布岩刻石谕外,还专门设置了负责此事项的官职,即达摩大监察司。达摩大监察司的职责就是巡视各地,监督达摩原则的实施,号召全国臣民注意道德修养。当然,阿育王本人也常常赴各地巡视,并要求各级官员深入辖区,检查贯彻情况。当时,帝国偏远地区仍有一些靠狩猎捕鱼生活的土著部落。阿育王要求达摩大监察司对这些部落也要灌输“达摩”,促进他们文明开化。为了让第三章佛教之国:孔雀帝国79“达摩”家喻户晓,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铭文也开始入乡随俗,改用当地文字。今白沙瓦附近发现的那些铭文一般是佉卢文,在帝国西端,那些铭文用的是希腊文、贺阿拉米文。印度其他地区的石谕铭文用的是婆罗米文。
“达摩”政治、伦理原则的推行,维护了孔雀王朝的统一。它的制定和实施调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防止了矛盾激化。同时“达摩”的推行消除了孔雀帝国内部由于社会、宗教、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紧张状态,缓解了宗教教派之间的冲突,促进了帝国内部和谐关系的建立。阿育王本人曾非常自豪地说:在“达摩”的感召下,鼓声已经化作了法音。他在铭文中说,他与希腊化世界的许多统治者交往并互换使节,其中有叙利亚的安条克二世、埃及的托勒密三世、马其顿的安提柯·贡那特、锡来尼的马伽司和伊比路斯的亚历山大。又说:“那里的人们也听到了天爱善见王实施大法的消息,知道有关大法的条令和训谕。”阿育王着眼于帝国的巩固和发展,敢于突破旧制,推行“达摩”,不愧为有远见有魄力的政治家。但是,“达摩”政策只取得部分成功,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因为作为一个对各教各派都能包容,又能为它们所接受的信仰,““达摩””不是以规章和条例来做出定义,故而具有不切合实际的模糊性,不能从根本上提供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
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发展迅猛。虽然他实行了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但婆罗门教依然走下坡路,耆那教也仅有微小的发展。佛教反对婆罗门特权地位、反对杀牲祭祀等主张,得到吠舍商人、刹帝利和下层广大人民的支持。阿育王利用佛教作为精神统治武器,在他皈依佛教后更给其强有力的推动,让它迅速在整个次大陆传播开来。阿育王统治晚期,佛教实际上已经被提到国教的地位,佛教及其教义在施政中具有重大影响。在岩刻诏谕铭文中记载着:皈依正法,流布佛教。在“达摩”政策的影响下,阿育王放弃了对次大陆边远部落三个王国的武力征服,与它们保持友好外交关系。
阿育王主张佛教僧团从属于国家,不得实行自治。在这一原则下,他与佛教僧团保持着友好密切的关系。在阿育王晚年,他热衷于僧团事务,以僧团领袖自居,并为其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万座佛舍利塔。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压制异端,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
华氏城举行第三次大结集。此次结集重新阐明了佛教教义,整理并编纂了佛教经典巴利文“三藏”。此后,阿育王派遣佛教高僧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传播佛教,波斯、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阿育王还亲自到各地去朝拜佛迹,寻访有名高僧,并在所到名胜之处刻上佛的教导。至今,这些文物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瑰宝。由于阿育王爱护人民,保护生命,护持佛教,所以他被世人尊为“护法名王”。
公元前232年,“护法名王”阿育王去世。随着他的逝去,他的“达摩”再无人提起。此后,孔雀王朝迅速衰落,勉强维持半世纪后,这个幅员辽阔的大一统帝国分崩离析,印度重又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使他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
印度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曾将印度同中国、埃及、小亚细亚(后来人们将“小亚细亚”改为两河文明中的巴比伦),称为地球上古文明四国。同样,身处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人威廉·麦克高希在其编写的《世界文明史》中,也将古代印度与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合称为“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古往今来,在众多学者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下,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之国——印度,渐渐显露出她的迷人面目。面对这样的印度,世人该如何去解读呢?国名、宗教、民族、地理环境——这四个元素或许能够成为快速解读她的“源代码”。
国名
“印度”由英文“India”音译而来,然而这个名字并不是印度人自己起的。公元前326年,古希腊马其顿帝国的君主——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至此其侵略的脚步到达了最东边,征服者将这片土地称为“印度”。公元18世纪,英国征服印度,将直接统治的地区称为“英属印度”,这一称呼逐渐被印度人接受。一个世纪后,印度人民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印度”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下来。
印度河在梵文(即古印度语,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名称)中称为“信度”(Sindhu),亚历山大东侵印度河流域之前,其一度作为波斯帝国的行省。按照古代波斯人的读音习惯,“信度”(Sindhu)中的“S”变成了“H”,于是“欣度”(Hidu)一词出现在波斯古碑铭中。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占领者又按照自己的发音习惯,将“欣度”(Hidu)变为“印度伊”(indoi)。百年后,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名的《历史》一书中,将印度称为“印度斯”,这一发音与今天“印度”已十分接近。
我国对印度最早的称呼为“身毒”(见《史记·大宛传》),后又称为“天竺”(见《后汉书·西域传》)。公元7世纪,玄奘西游取经回国,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在书中玄奘首次为“印度”正名,称:“详
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既然“印度”这一名称是由外国人起的,那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印度本土人怎样称呼自己呢?答案是“婆罗多”(Bharata)。这一名词源自印度家喻户晓的神话。相传婆罗多是远古时代一位伟大的君主、月神后裔,智勇盖世,万民敬仰,故以其名为国名。当时的婆罗多国,居喜马拉雅山下,处恒河中游,从国势与版图来看,皆强于整个南亚次大陆周围诸国,于是次大陆的人们皆以婆罗多国人自称。久而久之,次大陆成为婆罗多的土地,居民也成为婆罗多后裔。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毗湿奴往事书》中,南亚次大陆被称为婆罗多伐娑,即婆罗多的领土之意。
现代印度人,仍不忘这一古称,在印度宪法第一条中便写明其国名原为婆罗多。
宗教
在印度,全民几乎皆信教。宗教,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印度的重要元素之一,也为这一东方国度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印度自古以来盛行各种宗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大的宗教皆起源于此。在教派林立的印度,居民们的宗教信仰变得极为复杂。而印度历史上的每一重大转折,也都与宗教改革脱不了干系。从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创婆罗门教始,至千年后,为让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甘地发起的复兴印度教运动,数世纪间发生的宗教改革,无不引发全国范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易。可以说,印度宗教演变的轨迹与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婆罗门教是最早在印度创立的宗教,由雅利安人创立。以婆罗门教为中心的印度,处于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雅利安人最早创造了梵文,
并将其用于宗教祭祀。同时,他们根据婆罗门教的教义,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制度。婆罗门教主张神权至上,因此代表教会的僧侣们,控制着各城邦的政治领袖,对祭祀、婚嫁、纳税、司法等事务握有直接干预权,成为当时社会真正的统治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婆罗门僧侣的主宰权表示不满。至公元前5世纪,在人们不满情绪的催生下佛教与耆那教兴起。
佛教与耆那教都倡导宗教改革,但改革方向却截然不同。耆那教主张绝对苦修,把抑制情欲当作获得精神解脱的唯一途径,如此极端的修行方式让一大部分民众无法接受。与之相反,佛教则采用了温和的改革方式,其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主张泛爱、众生平等,反对杀牲献祭,认为任何人只要能放下屠刀,皆可立地成佛。在这些佛教思想启发下,长期受婆罗门教思想控制与阶级压迫的人们,为了摆脱畏惧之心,释放身心,开始信奉佛教。宗教界的转变,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领袖们也从中获得新的鼓舞。他们借助佛教的影响力,颠覆了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不久,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孔雀王朝在东方崛起。公元前3世纪,为孔雀王朝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统治者阿育王独崇佛教。在他统治时期,佛教取代了婆罗门教的地位。
阿育王死后,中央政权瓦解,战事四起,人民深陷苦难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新一轮的宗教改革再度兴起。新的改革,反对阿育王时期对佛教的独崇,宣扬回归远古毫无拘束的浪漫情怀。与之前的宗教改革不同,新的转变是长期的、温和渐进的,没有固定倡导者。这种将婆罗门教与佛教之精神融合在一起的新宗教,被称为印度教,在一些学者眼里,它被看作是婆罗门教的复辟。印度教恢复了婆罗门教通用的梵文,确定所崇拜的神为三神,即创造神、破坏神与保护神。这虽不及婆罗门教所拜三十六神之多,却明显与佛教独崇一神有别。另外,印度教传扬轮回之说,重视杀牲献祭、圣地巡礼、设立庙宇、崇拜偶像。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印度教兼具婆罗门教和佛教之特征,让早先水火不容的两个宗教得以相互调和。
这一时期的社会氛围祥和,印度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笈多王朝(也称印度教王朝)也由此建立。虽然印度教王朝比不上佛教王朝长久,却被称为“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至此,印度教取代了佛教的地位。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作为一支外来宗教,传入印度次大陆,并逐渐取代印度教原有的主导地位。与印度本土宗教不同,伊斯兰教不单单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传播,伴其而来的是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政治管制。其所到之处,不仅要建立帝国,整个行政体系、社会结构、文教设施都重新改变与规划。虽然,在伊斯兰教势力全盛的八百年里,印度教仍然存在,但中央政权的统治阶层,皆由伊斯兰教徒们掌控。
伊斯兰教相信真主是唯一的全能创世主,宇宙间一切均由真主安排,世人须顺应真主旨意,不能逃避现实、否定现实。与印度教、佛教较为温和的处世态度不同,伊斯兰教崇尚武德,不否定战争,宣扬卫道而战可获真理、入天国。伊斯兰教崇尚清规戒律、的团体生活,强调个人行善、仁爱,注重团结合作,互助御外。由于伊斯兰教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及政教设施,与传统的印度宗教极不相容,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与战争。
公元15世纪,随着西方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发现,另一外来宗教——基督教登陆印度次大陆,依靠这面宗教旗帜,西方人开始了对印度的贸易殖民。首先到达的是善于航海的葡萄牙人,他们强制推行基督教,甚至不惜采取几乎是暴力洗脑传教的方式,虽遭遇顽强的反抗,最终还是取得了贸易据点,建立了教会和殖民圈。看到葡萄牙人在印度站稳脚跟后,西班牙、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来印度分一杯羹。其中,英国于1600年在印度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借此掠夺了大量资源。此后200多年间,英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先后击败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法国,建立了英国殖民统治政权。1858年,印度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
从装帧和排版上来看,这部作品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反光,字体排布疏密得当,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明显的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全书的注释和参考资料的系统性做得非常出色。每当关键概念或外来词汇出现时,脚注总能及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而且,地图和插图的选择也极为精准,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历史信息的有效载体,极大地辅助了对地理空间和文化符号的理解。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部内容扎实的学术普及读物,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阅读体验。从拿到书本的那一刻起,从翻开扉页的那一秒起,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和读者的诚意,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却又在关键时刻掷地有声。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刻的洞察力。例如,在描述古代王朝更迭的部分,没有陷入繁琐的年表堆砌,而是巧妙地通过几个核心人物的命运起伏,勾勒出整个时代的脉络与底色。文字的张力十足,即便是相对枯燥的政治斗争,也被赋予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感。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自然浮现出宏大的历史场景,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很多时候,重要的转折点并非大肆渲染,而是用几句精炼的概括,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人读完一段,总忍不住合上书卷,默默回味其中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整体而言,它成功地将复杂晦涩的历史脉络,转化为一段引人入胜的史诗旅程,让人欲罢不能,期待着下一页会揭示怎样的传奇。
评分坦白讲,初捧此书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历史”二字往往与枯燥画等号。然而,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惊艳的文学素养和对大众读者的友好度。作者并没有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度”而故作高深,相反,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文化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描绘得清晰而鲜活。比如,谈及某种宗教仪式的演变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教条的解释上,而是从普通信徒的日常生活中切入,让我们得以窥见信仰是如何渗透和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尤其赞赏其对细节的考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经由作者的梳理,瞬间被赋予了强烈的历史意义,成为理解大背景不可或缺的侧面证据。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文字本身的美感让我驻足欣赏。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和敏感的历史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与公正性。历史叙事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立场倾向,但这位作者似乎努力地在多种声音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标签化为“好人”或“坏蛋”,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选择逻辑和文化制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引导去思考“如果是我处于那个位置,又该如何抉择?”这种代入感,是真正优秀的史学作品才具备的特质。书中对于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之间冲突与融合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揭示了文明的进步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妥协、碰撞与相互吸收的过程。这种去魅化的处理方式,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复杂,也更加引人深思,它教会我们用更宽容和审慎的态度去评判过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与微观审视的完美结合。很多历史著作要么只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要么就陷于对某一特定社会阶层的细致描摹,难以兼顾。但这部作品似乎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当我们被卷入某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役时,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将镜头拉远,让我们看到这场战役背后牵动的经济基础、贸易路线乃至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进程的理解。它不是单一线性发展的剧本,而是一张由无数相互关联的丝线编织而成的巨幅挂毯。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面貌有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握,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拼凑。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和思想上的穿透力,是这部作品最宝贵的财富,它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东西很好,物流很快,一次不错的购物体验!
评分很喜欢的书。简化的历史。讲故事一样。还蛮好看的。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评分正版书,配送迅速,空了好好学习
评分不错,还没看呢,买的书可以看一段时间了
评分因为狠喜欢印度,所以打算好好了解印度历史,这本书不错
评分原来印度是这样的印度,感受到了一种落寞
评分很好,补一补知识,学习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