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让人彻底赞成“读史可以明智”的书,教你看清历史的真相。闯入历史尘封千年的禁地,窥探谁都不曾告诉过你的秘闻轶事!
尽管那些往昔的古人已经沉睡,可他们当初一个思想的变化或是对一件事情处理得稳妥与否,却对我们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他们自身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从人物出发,通过一些人一些事,与读者一起回顾历史的一个个精彩片段,耐心品味当年之人的是是非非,喜怒哀乐,可以以史为鉴,在反思中提升自身悟性。假如这些有趣而又厚重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好当下的一切,规避可能犯下的种种错误,那么它曾经的一系列衍化就会因为我们重新地理解,而在此展现不一样的价值。
孙郡锴,汉族,70年代生人,祖籍辽宁,非著名历史学者,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缀,纵横文史两界,笔法通灵剔透,风格诡谲多变。其历史作品,极具历史现场感和身份带入感,将人带入历史的每个瞬间,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的多面性与隐秘性。
第一篇 优柔寡断,摇摆不定耗得大势已去
项羽:鸿门宴上失良机,江东自缢失英魂 /
刘奭:柔仁好儒本无错,怎奈立场不分明 /
袁绍:身为贵族机遇嘉,糊涂不定难成事 /
孙权:寡断谨守方寸地,废立太子引祸根 /
朱允炆:妇人之仁无主见,夺权不知终了何处 /
朱由检:疑心过重杀大将,山海关过明国亡 /
爱新觉罗·旻宁:守其常而不知变,往复不定天下乱 /
第二篇 志得意满,自以为是终致折戟沉沙
夫差:励志一报杀父仇,狂妄一时反覆灭 /
嬴政:开国帝王性残暴,国人覆舟长城塌 /
韩信:一身武胆好兵法,狂傲过度断生路 /
周瑜:自信武略兼文才,嫉心难平暴病死 /
曹操:本可乘风促大事,得意连船梦俱焚 /
成吉思汗:战马飞驰多善战,勇者难逃命失魂 /
年羹尧:自觉功高可盖世,风云骤变难善终 /
洪秀全:仕途不济揭竿起,享乐无道功一篑 /
第三篇 暴戾乖张,以力服人早晚必有反抗
商纣:本有治世成名力,暴虐酒色误终生 /
姬胡:横征暴敛据己有,杀人如麻咎自取 /
晋灵公:荒淫无道害忠良,自食其果刀剑鬼 /
庞涓:不济同门兄弟情,自视无敌树下死 /
王莽:本可贤臣罗美名,一朝篡位丧人心 /
杨广:劳民伤财兴土木,被逼自缢棺难寻 /
朱温:战绩累累性暴虐,老迈不节被儿杀 /
魏忠贤:宦官挟政野心勃,狂妄不过黄粱梦 /
第四篇 用人不当,一念之差江山功亏一篑
齐桓公:雄才春秋称一霸,可怜暴尸小人手 /
赵何:廉颇不用换赵括,国君糊涂全军灭 /
刘备:未量大局任盲目,兄弟信任化永别 /
诸葛亮:马谡安能悉听令,折戟街亭愧主君 /
曹叡:托孤仿备栩如生,怎奈托人非孔明 /
孛儿只斤·和世瓎:自小同食一母奶,不查奸人伤己身 /
朱翊钧:错信小人偏正路,由胜转衰弹指间 /
爱新觉罗·弘历:十全老人念于心,为图享乐纵贪官 /
谭嗣同:横刀一笑成英烈,错信他人铸大错 /
第五篇 龙蛇屈伸,厚积薄发一朝取而代之
重耳:少避母国多游离,苦尽甘来振国威 /
程婴:为保忠良甘舍子,只待水落石出日 /
伍子胥:家仇于心难相忘,十年相报终不晚 /
勾践:卧薪尝胆终思苦,忍字当头方雪耻 /
苏秦:哥嫂欺凌全不记,六国相印唯一人 /
爱新觉罗·玄烨:忍一时不可忍一世,崛起之时两重天 /
曾国藩:发忍求存存实力,进退自如保平安 /
蔡锷:心有义愤不言表,逢场作戏待良机 /
第六篇 柔骨豪情,奇女子誓把巾帼雄风扬
钟无盐:无盐娘娘生得丑,保着齐王坐江山 /
吕雉:独掌朝纲女枭雄,是非功过留人评 /
虞姬:也持吴越薄钢刃,香魂血溅乌江岸 /
王昭君: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
吕母:散尽家财聚英雄,女子起义第一人 /
花木兰:代父从军显忠孝,谁说女子不如男 /
冼夫人:历经三朝心不改,维护统一立功业 /
武则天: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 /
秦良玉:鸳鸯袖里握兵符,何必将军是丈夫 /
第一篇优柔寡断,摇摆不定耗得大势已去
项羽:鸿门宴上失良机,江东自缢失英魂,纵马驰骋英雄气,胸无城府少心计。鸿门错放虎归山,乌江自刎方悔迟。
【出轨人物】: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
【生卒年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自刎而死。
【出轨点】:刘邦攻下咸阳后,项羽听说他称王,于是,欲派兵除掉刘邦,刘邦得到风声,自知自己的兵力远远不如项羽,如果项羽打过来,自己是必败无疑,于是刘邦想亲自去项羽营中谢罪,澄清自己没有称王的想法。此时,项羽的谋士范曾认为这是一个除去心腹大患的绝好机会,建议项羽在宴会上杀了刘邦,可项羽在宴会上听了刘邦的“甜言蜜语”后,自鸣得意,迟迟不对刘邦下手,使刘邦得以逃脱。四年后,他打败了项羽,项羽自刎,留下了千古遗憾。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这话不错,但是当机会青睐你的时候,你能把握住吗?如果不能,你的准备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光有准备还不够,还要有能抓住机会的能力。因为很多时候机会稍纵即逝,由不得你去犹豫和反复思量。
项羽就是一个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他本来完全有能力轻而易举除掉刘邦的,却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刘邦回去之后,并不是项羽想的那样安分守己,而是一面加紧训练军队,一面采取了很多深得民心的措施,为以后与项羽决战做准备。果然,刘邦最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成就了自己的威名。
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历史会是什么样呢?不知道。我们只能说是项羽的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导致了历史的轨迹发生了变化。
公元206年,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入关。项羽得知刘邦率先破咸阳后,项羽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并将军队推进至戏水以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正值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怒不可遏,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出击刘邦。而这时,项羽的族叔项伯得知此事后立即奔赴刘邦军营,将此事告知了张良,张良知道事情紧急,于是带项伯拜见刘邦,具陈项羽即将出兵一事,刘邦大惊,心想自己现在的实力是远远不能与项羽抗衡的,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但刘邦马上想到,项伯便是一颗可以充分利用的棋子,他先是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然后与项伯约为亲家,这样刘邦便和项伯拉近了感情,然后劝项伯在项羽面前说情,说自己绝没有称王的意思,项伯答应了刘邦,并让刘邦次日前来项羽处道歉。
项伯回去后,向项羽说了刘邦没有称王的企图,次日还将登门谢罪。项羽的谋士范增得知这事后,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索性在鸿门宴上除去刘邦,以绝后患。于是,范曾向项羽进言除掉刘邦。
次日,刘邦果然前来谢罪,鸿门宴上,美酒佳肴,觥筹交错,但却暗藏杀机。刘邦首先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仰慕,说自己绝对没有称王的非分之想。项羽大喜,可这样的骄兵之计,瞒不过范曾,范曾屡次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于是,范曾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哪知,项伯为保护刘邦,竟也拔剑起舞,阻止了项庄。在万分危急关头,张良让人去请樊哙前来,樊哙是刘邦手下一员猛将。他得知情况后,立即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大惊,询问后,当得知是刘邦的部下,即命赐予酒肉,然后樊哙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此时,刘邦以解手为由,趁机把樊哙叫了出去。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这时,刘邦觉得不能再回去了,但是考虑到还没向项羽辞别,一时不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项王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并留下张良。刘邦走后,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酒力,已被人送回,无法前来道别,深感抱歉,特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项羽收下了白璧,而范增拔剑将玉斗剁碎,并骂项羽:“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果不其然,范增的预言在数年后应验,在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四年的大规模战争后(史称楚汉战争),项羽在垓下一战中大败,后来逃到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建立汉朝,即为汉高祖。
人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抓住了,你可能一朝就能飞黄腾达,机遇失去了,可能就再也找不回了,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很多时候,要求我们对形势、利弊、得失快速做出判断,下定决心,切忌婆婆妈妈,多谋少断。
在古代战争中,将领们都深知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说的就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事事汇报,事事请命,则会错失战机,因此很多时候要求将领们要有果断作风。今天,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如果你没有打倒对手,就会被对手打倒,商场如战场,这便是市场生存法则。
项羽在关键时候没有当机立断,错过了除去后患的绝佳机会,结果使自己一败涂地。相反,刘邦就是一个善于机变和抓住机会的人。在鸿门宴上,他窥探出了杀机,就推脱上厕所,快速溜掉了,根本不给项羽反悔的机会。
这段历史,项羽的结局说来令人可惜,却也是必然的,因为在生死之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笑到最后,谁错过机会,谁就会失败。
……
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了解得非常肤浅,停留在一些大众流行的片段认知上。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一束强光,照亮了我认知中的所有盲区。它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敢于挑战一些被过度神化的传统叙事。作者并非全盘否定既有的历史观,而是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态度,对那些流传已久的故事进行了细致的“物证分析”和“动机推测”。这种带着批判性思维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例如,书中对某次著名战役的描述,完全摒弃了以往那种单一的英雄主义叙事,转而探讨了后勤补给、天气变化以及决策层内部的意见分歧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视角,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复杂性,它从来都不是由一两个伟人简单的意志所决定的。读完之后,我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审慎和全面了。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头的这类题材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故作高深的“历史解读”了。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没有生僻的学术术语来吓退普通读者,但其内容的扎实程度却足以经受住专业人士的审视。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引用最恰当的原始记载,并用现代的视角进行精准的“翻译”和阐释,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和教训能够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书中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分析尤为精彩,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政治斗争,而是深入挖掘了经济基础、文化思潮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推动历史巨轮前进的。这种由表及里的深层剖析,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运行规律的全新框架。每翻过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那种豁然开朗的智力上的满足感,是其他很多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通常对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非虚构作品不太感冒,容易在半途而废。但这本书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让你主动地去“追逐”接下来的内容。作者行文间的幽默感把握得恰到好处,绝非那种廉价的段子堆砌,而是源于对人性弱点和历史荒谬性的深刻洞察。他常常在严肃的论述中,冷不丁地抛出一个精准而又讽刺的比喻,让人会心一笑,紧绷的神经瞬间得到放松,然后又能迅速地回归到对核心议题的深度思考中。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使得即便是探讨那些沉重的话题,阅读体验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吸引力。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学术性”与大众的“可读性”做到了完美的平衡,它既能满足对知识有渴求的读者,也能让仅仅是想消遣时光的普通读者从中获得乐趣。它向我们证明,严肃的知识也可以用最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清晰度就让人心情愉悦。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内容编排上显示出的匠心独运,简直是历史写作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没有采用时间线索的线性铺陈,而是以“主题”为导向,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相关事件巧妙地穿插对比,从而展现出历史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比如,关于“农民起义”的主题章节,作者横向对比了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的几次大规模叛乱,指出它们在驱动力上的惊人相似性,却又在组织结构和最终诉求上的巨大差异。这种跳跃式的、对比鲜明的组织结构,极大地增强了章节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性,让读者在宏观层面把握历史的脉络,而不是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细节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书,更是一本充满阅读美学的精品。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书,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却丝毫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陈旧感。作者的叙事功力堪称一绝,他擅长从宏大的历史进程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比如,他描绘某位古代君王早年的困顿与挣扎时,那种细腻的心理刻画,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温度,而不是一堆冰冷的生卒年和丰功伟绩。读起来,你会发现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僵硬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壮阔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洞察力,他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好”或“坏”的评判,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复杂动因和多重可能性。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让人读完后,依然久久回味,甚至忍不住想要去查阅更多的史料,去验证、去补充自己的理解。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阅读的愉悦感完美结合,实属难得的佳作,它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过去,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内容一般,东拼西凑,凑单买的,有点失望
评分孩子很喜欢,我也喜欢看,很有意思!
评分好评
评分非常好,满意!
评分有时间可以多读书,可以使人安静下来
评分一般
评分非常好,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