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美国史

哈佛美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爱德华·钱宁 著,徐枫 译
图书标签:
  • 美国史
  • 哈佛大学
  • 历史
  • 通史
  • 美国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教育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889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05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英文电子书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哈佛美国史》免费赠送英文电子书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钱宁里程碑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一本书读懂美国,发现美国强大的奥秘
  美国高考SAT备考教材
 

内容简介

  《哈佛美国史》是爱德华·钱宁专门为美国学生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简明教材,它对此后的美国历史教科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部历史作品,作者希望能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事实。
  《哈佛美国史》对于国内读者了解美国历史文化,进而深入探究美利坚这个民族,无疑会有帮助。


作者简介

  爱德华·钱宁,美国知名历史学家,1883-1929年曾在知名的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他倾注毕生精力撰写的《美国历史》,一直是美国标准的历史研究参考书,该书于1926年获普利策奖。

精彩书评

   ★我希望看到的就是读者能够花时间学习真正的美国历史,而不是死记硬背通常没有太多价值,也没有可靠根据的历史事件。为此,我大胆地略去了许多大家认为会使历史书增色并激发读者“对历史的热爱”的传统事件,因为它们激发的通常是对娱乐的爱。
  ——爱德华·钱宁

目录

第一部分 发现与探险(1000-1600年)

第1章 欧洲发现美洲
第2章 进入美洲的西班牙及法国开拓者
第3章 英格兰开拓者

第二部分 殖民时期(1600-1660 年)

第4章 法国殖民者、传教士及探险家
第5章 弗吉尼亚和马里兰
第6章 新英格兰
第7章 新荷兰及新瑞典

第三部分 一个世纪的殖民史(1660-1760 年)

第8章 查理二世的殖民统治
第9章 殖民地的发展(1688-1760年)
第10章 驱逐法国人
第四部分 殖民地联盟(1760-1774年)

第11章 英国的殖民制度
第12章 无代表权收税
第13章 革命在即

第五部分 独立战争(1775-1783 年)

第14章 从邦克山到特伦顿
第15章 《独立宣言》和法国联盟
第16章 独立

第六部分 关键时期 (1783-1789年)

第17章 联邦(1783-1787年)
第18章 立宪(1787-1789年)

第七部分 联邦党掌权(1789-1801年)

第19章 组建政府
第20章 政党出现
第21章 最后一个联邦党政府

第八部分 杰斐逊代表的共和党人(1801-1812 年)

第22章 1800年的美国
第23章 杰弗逊政府
第24章 1812年战争起因

第九部分 战争与和平(1812-1829年)

第25章 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5年)
第26章 幸福时代(1815-1824年)
第27章 新党派与新政策(1824-1829年)

第十部分 国家民主(1829-1844年)

第28章 1830年美国的人口
第29章 安德鲁·杰克逊主政时期(1829-1837年)
第30章 民主党和辉格党(1837-1844年)

第十一部分 领土内的奴隶制(1844-1859 年)

第31章 反对奴隶制的开始
第32章 墨西哥战争
第33章 1850年折中法案
第34章 关于堪萨斯的纷争

第十二部分 分裂(1860-1861年)

第35章 1860年的美国
第36章 南方各州脱离联邦(1860-1861年)
第十三部分 统一战争(1861-1865年)

第37章 人民的觉醒(1861年)
第38章 从布尔·朗到莫福利保罗(1861-1862年)
第39章 《解放奴隶宣言》
第40章 1863年
第41章 战争结束(1864 -1865年)

第十四部分 重建联邦(1865-1888年)

第42章 约翰逊总统和美国重建(1861-1869年)
第43章 从格兰特到克利夫兰(1869-1889年)

第十五部分 国家的发展(1889-1900 年)

第44章 政坛混乱
第45章 美西战争(1898年)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发现与探险(1000-1600年)
  第1章 欧洲发现美洲
  许多人自幼就会背诵的这两句诗:
  公元一四九二,
  哥伦布扬帆蓝海
  许多人认为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但在他之前约500年,列夫·埃里克森就已发现了新大陆。列夫·埃里克森的父亲(北欧人雷德埃里克)在格陵兰岛建立了殖民地,因此他在公元1000年起航,“从挪威出发去拜访父亲”。他与自己的随员日复一日地在大海上颠簸航行,最后他们抵达一片长满葡萄藤的未知土地,并把这里命名为温兰德。之后他们一路北上,安全抵达格陵兰岛。温兰德的具体位置不得而知,但可以确信这就是美洲的一部分。因此,北欧人列夫·埃里克森是美洲的真正发现者。
  欧洲人对亚洲的知识远远超过对温兰德的了解。几百年来传教士、商人、旅行家往返于远东与欧洲之间。他们不但把丝绸、香料以及金银饰品带回欧洲,而且宣讲东方的富有与王公贵族的伟大。其中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讲到了中国和日本。他说日本这个岛国的君主无比富有,连宫殿的地板都是纯金铺成的。土耳其突然控制了欧洲与富有的远东之间的领土,切断了东西方的陆路商旅通道,因此寻找到通往印度、中国和日本的新路径也就成了必然。
  通往东方的一条路看起来应该是在非洲的南端——如果非洲南部有这么一个尽头的话。1487年,葡萄牙船员沿非洲南端航行并返回本国,把这里称为“风暴角”,但葡萄牙国王认为有到达印度的希望了,因此把这里更名为“好望角”。十年之后,即1497年,勇敢的葡萄牙航行家达伽马经好望角抵达印度并安全返航。
  与此同时,意大利人哥伦布历经更加惊险的旅程安全返航。通过自己阅读,也经别人说教,他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和日本在欧洲的东方,也在欧洲的西方。哥伦布还认为地球非常小——他认为的地球比真实的地球小得多,他觉得日本就在西班牙西方3000英里的位置。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嘲笑向西航行也可以抵达日本和中国的想法,但最终哥伦布还是筹足资金组建了一个小型舰队。
  1492年8月,哥伦布离开西班牙,在加那利群岛补给充足后向西进入大西洋。1492年10月20号晚上10点,哥伦布在黑暗中看到了光线。船队很快停航,天亮后他们毫无疑问地发现了陆地。他们放下一只小船,哥伦布乘小船登陆,为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和王后伊莎贝拉占领了这块新领地。土著人来见这些开拓者。他们的红皮肤让哥伦布很感兴趣——因为这不就是远东的居民吗?因此他把他们称作印第安人。
  这些印第安人跟马可波罗描述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完全不同。他们不但没穿镶金的绸缎衣服,甚至根本就没衣服可言。显然这个岛不是日本,或许是日本周边的某个岛。因此哥伦布继续航行并发现了古巴,因为印第安人总说“古巴那昆”这个词,而哥伦布误以为这是他们说忽必烈可汗这位伟大君主时的特有发音,因此他确信古巴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并立即派出两名信使给这位伟大的君王送信。回到西班牙后哥伦布被当成海军司令欢迎。他又三次赴美航行,但他从没有深入美洲大陆。
  哥伦布探索西印度群岛的时候,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波特穿越大西洋,比哥伦布的航行还要往北。经都铎王朝首位国王亨利七世的授权,约翰·卡波特从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胆出发,穿越北大西洋,抵达美洲北部的新斯科舍海岸。跟哥伦布一样,他以为找到了忽必烈可汗的王国。英国皇室凭借他的发现,宣称对北美拥有殖民权。
  许多开拓者都来过这片新发现的陆地,其中有一位叫阿美里卡斯·韦斯普奇的意大利人,具体他到了那里不清楚,但他详述了自己的航行,出版后被广泛阅读,这一点很清楚。在他的叙述中他说我们所谓的南美洲并不是亚洲的一部分,因此他把这里命名为新大陆。哥伦布一直都宣称他发现的陆地是亚洲的一部分,因此人们一想到新大陆的时候就会想到阿美里卡斯,不久就有人建议新大陆应更名为美洲,以此纪念阿美里卡斯。之后,人们确信其他陆地也不是亚洲的一部分,便同样称之为美洲,这样整个大陆最后都叫美洲了。
  西班牙人巴波亚到圣多明哥寻求发迹,落魄后四处逃债,最终发现自己竟跑到了巴拿马海峡中部的一座高山上。向南望去他发现一片波光粼粼的新海域,他把这里叫做南海。往海里走到水深齐腰的时候,他挥舞着剑宣称为西班牙国王占领了这片领地,这是1513年的事儿。7年后,1520年,效忠西班牙国王的葡萄牙人麦哲伦经麦哲伦海峡航行至这片广阔的海域,他又称之为太平洋。他从那里一路向西北,历经数月航行后抵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被当地人杀害,但船队中的一艘船经好望角回到了西班牙。  
…………

前言/序言

  这本小书要以简洁明了的风格讲述美国的成立与发展。对祖国历史的学习是件严肃的事情,作者、老师、学生都要严肃对待,甚至可以说其重要程度要超过对语言和算术的学习。因此,笔者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本教科书打造成故事书。这就是纯粹的教科书,也应该被当成教科书使用,学生要刻苦地学,老师要认真细致地教。
  本书的多数读者将不会再有机会学习祖国的建立和历史。作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读者能够花时间学习真正的美国历史,而不是死记硬背通常没有太多价值也没有可靠根据的事件。为此,笔者大胆地略去了许多大家认为会使历史书增色并激发读者“对历史的热爱”的传统事件,因为它们激发的通常是对娱乐的爱。比如,通常讲述约翰·史密斯船长的冒险经历及印第安人习俗的篇章本书则代之以宪法的形成以及反对奴隶制的蔓延。此外,1760年之前的史料不详,无法做到简练、精确地描述“殖民生活”,因此必须略去此处。关于这一类的历史事件及内容,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希金森的《写给年轻人的历史》、艾格利斯通的《美国及其人民》、麦克马斯特的《学校历史》等书籍获得。本书在旁注里把这些书及另外一些参考资料都列了出来,并附带给出了更容易找到的仅供例证的参考资料出处。
  许多学校都开两学年的美国历史课,这是惯例,并且会把第一学年全部分配给1760年以前的时期,这种安排很不恰当。首先,殖民时期被过度强调;其次,许多学生不再返学,也就没机会再学后面的部分了;第三,这一部分的学习往往会造成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美国的发展;最后,第二学年的课程多用于独立战争及南北战争的教学。更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第一学年就通读全书,辅以平行阅读,第二学年复习并重点关注宪法制定、各殖民地的独立之战、南北战争等重要章节。第二学年也可重点学习1790年之后的工业史以及政府的组建。笔者热切希望教师仅把前面有关早期历史的章节当作引言。
  在语法学校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的安妮·布里斯·查普曼很热心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且为教师们提了很棒的建议,这些都被附录在本书相应的章节中。笔者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并且完善了查普曼的部分建议,这其中值得称道的地方都要归功于查普曼。同时要感谢比尤拉·玛丽·迪克斯女士对本书语言及格式体例提出的建议。笔者恳请读者,尤其是教师,对本书提出批评及建议,并欢迎指正。


《全球视角下的现代世界:从革命到信息时代》 一部宏大叙事,聚焦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关键性力量、思想与冲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全球视角,审视自启蒙运动晚期至今,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变革与持续演进。我们不再将历史的焦点局限于单一国家的兴衰,而是致力于揭示那些跨越国界、重塑人类文明进程的宏观结构性力量,包括技术进步、意识形态的碰撞、全球经济体系的重构,以及文化观念的深刻转变。 第一部分:思想的熔炉与旧秩序的崩塌(约1789年—1848年) 本部分将从法国大革命的震荡与拿破仑战争的余波开始,探讨“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革命性理念如何冲破欧洲的封建残余,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深入剖析启蒙思想的内在张力:理性的光芒如何同时催生了对人权的呼唤与对极端暴力的恐惧。 重点关注民族主义的兴起。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文化认同,而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并在拉丁美洲催生了一系列独立的运动。我们会详细考察西蒙·玻利瓦尔的“解放者”事业,以及早期浪漫主义思潮对民族特性和历史传统的强调,如何为后来的国家构建提供了精神基础。 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早期的工业革命。在英国纺织厂和煤矿的轰鸣声中,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无产阶级正在形成。本书不将工业化视为纯粹的技术进步,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结构变革的语境下,分析早期工厂制度对家庭结构、城市化进程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产生的根本性冲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的萌芽,正是对这一残酷现实的回应。 第二部分:帝国、竞争与全球资本的扩张(约1848年—1914年)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技术,特别是电力、钢铁和化学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对地球的控制力。本部分着重探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大分流”现象——西方列强与新兴国家(如日本)如何利用技术优势和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不对称的经济联系。 我们将详尽分析“新帝国主义”的逻辑。这不再仅仅是寻找原材料和倾销产品的传统殖民模式,而是建立在电报、蒸汽船和现代军事技术基础上的系统性、全球性的权力投射。从柏林的瓜分非洲,到欧洲列强在东亚的势力范围划分,本书力求展示帝国主义背后的经济驱动力、种族优越论的意识形态包装,以及被殖民地人民不断兴起的反抗形式,例如义和团运动和印度国民大会的早期活动。 在思想领域,达尔文的进化论如何被误用和改造,成为为社会不平等和帝国扩张辩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催生了现代艺术、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探索)的兴起,这些非线性的、反传统的思想潮流,预示着一个更具不确定性的新世纪。 第三部分:世界大战、革命与意识形态的全面冲突(约1914年—194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视为旧欧洲秩序的自杀性事件。本书将分析导致战争爆发的复杂因素:军事同盟体系的僵硬、军备竞赛的失控,以及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矛盾的集中爆发。我们深入研究了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缺陷,以及战后全球权力结构的初步转移。 随之而来的是两次影响深远的革命浪潮: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与中国的革命实践。本书将对比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路径,探讨它们如何试图提供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的组织模式,以及它们对二战后地缘政治格局的奠基作用。 “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短暂繁荣与随后的“大萧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我们将分析金融投机、国家干预的不足,以及全球贸易体系的崩溃如何为极端主义思潮的滋长提供了温床。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崛起,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特定社会、经济危机对稳定和民族复兴诉求的病态回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我们将着重于战争的全球性特征——从太平洋的岛屿争夺到北非的沙漠战役,以及大屠杀作为工业化种族灭绝的恐怖案例。本书不满足于军事部署的描述,更侧重于探讨科技(如原子能的开发)和信息战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同盟国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对战后世界的初步规划。 第四部分:冷战的张力与非殖民化的浪潮(约1947年—1989年) 战后世界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意识形态对立所主导。冷战不仅仅是军事对峙,更是一场关于何种社会组织形式更优越的全球性“示范竞赛”。我们将剖析“遏制政策”的形成,以及核武器的出现如何使得大规模热战的成本变得不可承受,从而转向代理人战争、间谍活动和太空竞赛。 同时,这是“被压迫者的世纪”。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独立。本书详细考察了甘地在印度的非暴力抵抗策略,对中东地区在殖民势力撤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与新生的民族冲突(如巴以问题)的分析,以及非洲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的“发展困境”——如何在一个由前宗主国设定的经济框架内实现真正的自主。 在西方阵营内部,民权运动、反战抗议和文化反叛(如猫王和披头士的影响力)共同构成了对既有社会规范的持续挑战。社会流动性增加,大众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标志着消费者社会的全面确立。 第五部分:信息革命与全球化的高峰与反思(约1989年至今) 柏林墙的倒塌被广泛视为“历史的终结”,但本书认为,这仅仅是地缘政治形态的转变。苏联解体带来的权力真空,迅速被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浪潮所填补。信息和通信技术(互联网、移动计算)的爆发式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了世界,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我们将分析“华盛顿共识”在全球的推行,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跨国公司权力膨胀的现象。全球化并非一个均匀的过程,它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抵抗形式——从9/11事件所代表的极端主义复兴,到近年来兴起的逆全球化思潮。 最后,本书将探讨当前时代面临的根本性挑战:气候变化作为一种真正的全球性威胁,超越了所有意识形态的界限;数字时代的隐私、监控与信息真实性的危机;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在新的经济秩序中寻求更大话语权的努力。 结论: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通过对这三个世纪以来关键事件、思想和结构性变革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动态的历史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复杂现代世界,并非是某一特定国家或文明的产物,而是全球互动、持续的冲突、适应与创新的复杂交织体。历史并未终结,它只是不断变换着面貌,等待下一代人去参与和塑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想深入了解美国历史的复杂性,但“哈佛美国史”的阅读体验实在算不上愉快。它的行文风格总是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学术优越感,仿佛在教导读者如何“正确地”看待历史,而不是邀请读者一同探索。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展示自己阅读了多少原始文献,掌握了多少深奥的社会学模型,而对如何将这些复杂性转化为可消化的知识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倾向于堆砌文献证据而非打磨叙事逻辑的做法,让原本应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读起来如同在啃一块坚硬无比、缺乏调味的干粮。最终,我发现自己更多的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享受阅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帮不上什么忙,那小得可怜的字体和密密麻麻的文本块,简直是对读者眼睛的残酷考验。更别提那些插入的图表,设计得毫无美感可言,信息量爆炸的同时,表达效率却低得可怜。我感觉作者似乎有一种执念,要把所有他知道的信息一股脑地倾倒出来,完全不顾读者的接受能力。比如,在讨论建国初期的政治博弈时,作者似乎沉迷于对各种小人物之间微妙关系的挖掘,却忽略了对核心思想转变的清晰阐述。这种枝蔓过多、主干模糊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这到底和我的理解有什么关系?”的疑问,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疲惫和沮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关心“哈佛”这个标签本身,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史”的传达。它的论证结构过于依赖引用和对既有学术观点的辩驳,却缺乏一种自信的、独立的叙事声音。每次读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我总期待作者能给出一些新颖的、启发性的解读角度,结果却是对已被无数次讨论过的话题进行冗长而审慎的复述。这种小心翼翼的、生怕得罪任何学术流派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观点显得平庸且缺乏锐气。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而非一部旨在激发思考和讨论的通识读物,历史的温度在这本书里被彻底冻结了。

评分

翻开这本“哈佛美国史”的感受,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没有窗户的巨大档案馆。里面的内容密度高得吓人,每一个段落都塞满了各种专有名词和理论模型,让人不得不时刻停下来查阅背景知识,这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连贯性。我尝试着去寻找那些关于普通民众生活、社会变迁中的情感挣扎的描述,但收效甚微。它更像是一部为高年级研究生准备的参考书,而不是面向广泛读者的历史普及读物。很多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比如对民权运动的探讨,也显得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少了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读完之后,我脑子里留下的不是清晰的历史图像,而是一团团被各种概念缠绕的乱麻,完全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美国图景。

评分

这套所谓的“哈佛美国史”读起来真是一场折腾,感觉像是被硬生生地塞进了一个充满学术术语和枯燥年份的迷宫。我本以为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关于美国历史的真知灼见,结果却发现自己沉浸在一堆堆不知所云的细节和脚注里。书里的叙述方式极其僵硬,仿佛作者是在背诵一份早就写好的教案,而不是在讲述一个鲜活的、充满戏剧性的国家故事。很多地方的论述跳跃得太快,前一页还在谈论殖民初期的艰难,后一页就直接跳到了20世纪的某种经济理论,中间的过渡衔接得生硬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最需要的是清晰的脉络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而不是这种高高在上、充满了“你知道吗,这个词的希腊语词根是……”的学者腔调。

评分

呵呵

评分

内容不错是本好书

评分

简单,浅显,的确定位是美国学生。对于不了解美国历史的人,大致扫读一下不错。

评分

没看呢,应该不错,挺实惠的,信赖京东

评分

不知道如何得到免费的电子书?

评分

还没有看,看大家评价很好才买的,希望有帮助。

评分

好书

评分

。。。。。。。。。。。。。。

评分

内容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