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琳日记

魏特琳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明妮·魏特琳 著
图书标签:
  • 日记
  • 自传
  • 成长
  • 情感
  • 女性
  • 生活
  • 文学
  • 魏特琳
  • 回忆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60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50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推荐“百种经典抗战图书”。
  《魏特琳日记》起自1937年8月12日,迄于1940年4月14日,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的全过程。

内容简介

  《魏特琳日记》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到全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和沦陷时期南京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重要到资料。由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到难民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到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的日记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魏特琳女士爱憎分明,感情真切,想象力丰富,其日记文笔优美流畅,可读性强,其日记对揭露日本到法西斯暴行具有重要到价值。

作者简介

  明妮·魏特琳,中国名华群,美国传教士。1886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1912年来中国合肥办学传教,任合肥三育女中校长。1919年至1940年5月,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教务主任。

目录

华群教授事略(代序)——吴贻芳
在南京的日日夜夜
1937.8.12-12.31
1938.1.1-12.27
1939.1.1-12.31
1940.1.1-4.14
后记

孤星微芒:巴比伦迷城探秘录 作者: 艾丽丝·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 晨曦之光出版社 页数: 78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128.00元 --- 一、 背景与缘起:被遗忘的权力中心 《孤星微芒:巴比伦迷城探秘录》是一部跨越历史、考古学与神秘学三大领域的恢弘巨著。本书聚焦于人类文明史上最引人入胜、也最充满谜团的古老都城——巴比伦。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汉谟拉比法典》或《空中花园》的传统历史叙事,本书深入挖掘了巴比伦城邦在公元前第二千年中期至亚述帝国崛起前的“寂静时期”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的微妙演变,以及它如何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扮演了关键却常被忽视的角色。 作者艾丽丝·范德比尔特教授,一位在苏美尔和阿卡德楔形文字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兼考古学家,穷尽了二十年的心血,重访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泥土,结合了新近发掘的、此前未曾公开的泥板文书、王室档案的残片,以及她本人在幼发拉底河东岸进行的实地勘测数据,试图拼凑出这座“世界之都”在关键转型期的真实面貌。 二、 核心探究:城市生态与社会阶层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巴比伦的持久性并非仅仅依赖于其政治军事力量,而在于其精妙的城市生态系统与高度分化的社会结构。范德比尔特教授将巴比伦社会解构为七个主要的“功能层级”: 1. 神权统治层(The Marduk’s Viceroys): 重点分析了祭司阶层——尤其是马尔杜克神庙——如何巧妙地将宗教仪式与国家财政、水利工程管理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无可撼动的双重统治结构。通过解读数份关于“神谕的分配”的泥板,作者揭示了祭司集团如何通过控制粮食储备和灌溉用水的分配权,有效地制衡了王权的扩张。 2. 浮动商人群体(The River Nomads):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创新之处。范德比尔特认为,巴比伦的繁荣依赖于一系列游走于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半定居”贸易家族。他们不隶属于任何城邦,却掌握着波斯湾的香料、印度河的宝石以及小亚细亚的金属贸易路线。书中详细描绘了这些商人在巴比伦城内设立的临时交易区,以及他们与地方官员之间微妙的税收和保护费博弈。 3. 泥土与汗水的建造者(The Earthen Hands): 传统史学往往忽略了城防体系和灌溉系统的具体执行者。本书细致考察了城内大量的非自由民和战俘劳工的生存状态。作者利用建筑遗迹中的工具磨损痕迹分析,推断出不同工种(如泥砖烘烤师、运土者、石匠)的工作强度和营养摄入水平,描绘出一幅令人动容的底层生存图景。 4. 知识的守护者与记录者(The Scribes of the Twilight): 除了官方记录,范德比尔特还关注了那些记录民间法律纠纷、私人信件和文学作品的低阶书记员。这些文书往往透露出官方记录回避的社会阴影,例如债务奴役的普遍性、家庭内部的继承权纷争,以及对城外蛮族的恐惧心理。 三、 隐秘的信仰与符号学 巴比伦的宗教生活远比对马尔杜克的单一崇拜要复杂。本书用极大的篇幅,分析了巴比伦城内不同区域、不同阶层所信奉的“地方神祇”与主流神祇之间的张力与融合。 1. 星象学与占卜的官僚化: 作者追踪了巴比伦占星术从早期经验主义向复杂数学模型的转变过程。她指出,巴比伦的星象学家(āshipu)不仅是预言家,更是帝国运行的“数据分析师”,他们的预测被用于制定农业计划、军事部署,甚至是王室成员的婚配选择。范德比尔特特别关注了月亮女神辛(Sin)和风暴之神伊什塔尔(Ishtar)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更迭,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政治意图。 2. 迷失的城郊圣域: 通过对地震后地层下沉区域的探查,作者在城墙外约五公里处发现了一处未被系统性发掘的小型祭祀遗址。该遗址的陶器风格和陪葬品显示出与主流巴比伦文化迥异的萨图尔神崇拜,暗示了巴比伦在扩张过程中对周边文化的吸收与压制策略。 四、 贸易路线与地缘政治的博弈 《孤星微芒》将巴比伦置于一个动态的国际环境中考察。作者运用了新发现的埃卜拉(Ebla)档案的交叉对比数据,重构了公元前18世纪至前16世纪,巴比伦如何利用其地理位置,在古老的亚述(Ashur)和新兴的赫梯(Hittite)势力之间,周旋获取战略物资——尤其是优质的木材和青金石。 1. “乌尔的陷阱”: 书中详细叙述了古巴比伦如何巧妙地利用贸易协定和军事威慑,逐步将南部的苏美尔城市(如乌尔)的贸易主导权转移至自己手中。这种转移并非通过直接征服,而是通过控制关键的淡水运河和强制性的关税壁垒实现的。 2. 边界冲突与文化输出: 范德比尔特教授认为,巴比伦的文化(楔形文字、数学体系)并非被动传播,而是被积极地作为一种“软实力”工具输出给周边的依附城邦。这种文化输出伴随着严格的军事渗透,确保了在政治动荡时期,这些城邦仍旧遵循巴比伦的度量衡和法律体系。 五、 结论:永恒的城市与人性的投影 本书的结尾并未落入传统史学对巴比伦衰亡的简单归因。作者认为,巴比伦的“不朽”在于其制度的复杂性而非其城墙的坚固。它是一个高度适应性、近乎有机体的存在。即使政权更迭,只要贸易路线畅通、祭司体系能够维持对水资源的控制,巴比伦的核心结构就能自我修复。 《孤星微芒》是一部需要耐心研读的著作,它要求读者跳出线性叙事的框架,去理解一个复杂、多重信仰、充满矛盾与生命力的古代大都会。它不是一部关于英雄或帝王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泥土、水流、账簿、祷文和无名劳动者的史诗。阅读它,如同走进那座被烈日烘烤的巨大城墙内,亲耳聆听古老风沙中传来的,关于生存与信仰的低语。 --- 本书附录包含数十幅地图复原图、楔形文字残片拓本对比图,以及详细的年代校准表,是研究美索不达米亚中期的必备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作品抱持着一丝保留,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笔触细腻且充满力量,没有冗长拖沓的描写,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恰到好处,节奏掌控得非常老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打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场景描述,往往蕴含着深远的象征意义,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是更注重内在的张力。读完之后,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非常美妙,仿佛脑海中还留存着那些鲜活的画面和人物的低语。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能够沉淀下来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绝对是上乘之选,值得你花费时间去慢慢咀嚼。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感。虽然故事背景可能设定在虚构的时空,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性挣扎、情感纠葛却是如此的贴近现实,让我感同身受。作者似乎拥有某种天赋,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类最隐秘、最脆弱的内心世界,并将其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与书中的情节进行对比,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人欲罢不能。它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而是勇敢地直视并探讨了爱、背叛、救赎这些永恒的主题。对于寻求心灵慰藉和深刻共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认识自我,接纳不完美。

评分

读完这本巨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意义非凡的旅程。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更像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时代背景、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清晰明了,让人能清晰地把握住每条线索的发展方向。它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让我对“选择”与“后果”有了更具批判性的认识。这本书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深刻的问题,迫使我们去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是一部需要被认真对待和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是令人惊叹,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魔力,将我拉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心跳的加速。人物的塑造更是细致入微,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我的情绪,让我对他们的命运感同身受。尤其是主角的成长线,那种挣扎、迷茫到最终的蜕变,真实得让人心疼又敬佩。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如此引人入胜的作品了,它不仅提供了阅读的愉悦,更引发了对人性、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深度故事和复杂人性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用词考究,句式多变,阅读起来有一种在欣赏精美艺术品的感觉。行文间流淌着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气质,既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不失对当代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作者那些充满哲理性的片段,它们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点醒。它成功地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吸引大众读者,也能满足文学爱好者的苛刻要求。我已经开始期待作者的下一部作品了,这次阅读体验无疑为我设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

评分

正义不分国界,要永远牢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行,勿忘国耻。

评分

很好,我很喜欢

评分

书不错,就是价格贵,京东很少促销。

评分

非常不错的。值得购买啊

评分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评分

快递速度棒。可惜到达后略有污渍,缺少外层的保护的塑料薄膜。同时到货的《拉贝日记》却是好的。

评分

书来的很快,内容充实,就是有点装运问题。

评分

一直想看,终于如愿!

评分

书好脏,和一些书友评价一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