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篇章(1870-1938年)

中国人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篇章(1870-1938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聂丽·米兹,德米特里·安洽,编者 著,作,胡昊,刘俊燕,董国平 译
图书标签:
  • 海参崴
  • 符拉迪沃斯托克
  • 华人历史
  • 俄国
  • 近代史
  • 移民
  • 社会文化
  • 中俄关系
  • 历史研究
  • 东北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17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2459
包装:精装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国散民,阐述自1870年代初期起直至1938年被从远东驱逐的*国人在这近70年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包括当时的报纸、杂志、旅行者的游记,并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1870~1938 年*国人在海参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可以说是*国人当时在海参崴的全景图。此外,作者还提到了1933年到1938年期间*国列宁学校的历史以及曾经到访过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国重要革命人士。

作者简介

[俄]聂丽·米兹,俄罗斯研究远东地方志的专家,两人长期从事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的历史研究工作。。//[俄]德米特里·安洽,俄罗斯研究远东地方志的专家,两人长期从事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的历史研究工作。。//胡昊,1994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大国关系、中俄关系、俄罗斯政党等。主要译著有《“9?11 ”和入侵伊拉克后的世界》《又是普京——梅普轮流坐庄内幕揭秘》《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等,现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燕,1993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董国平,1965 年生于河北省。科技俄语专业毕业。在俄罗斯等国工作近10 年。俄汉同传译员、作家、计算机程序员。现从事国际交流工作。
远东的十字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发展史纲 (1860-1945) 本书聚焦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自建城初期至二战结束这一关键历史阶段,深度剖析了这座远东门户城市在沙皇俄国扩张、帝国主义竞争、革命风暴以及苏联早期建设浪潮中,所经历的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形态演进以及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历程。 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征服东方”,其诞生本身就是一项宏大的地缘政治构想。本书旨在超越简单的政治史叙事,深入探究这座城市如何从一个军事哨所,蜕变为拥有复杂社会肌理的国际性港口都市。我们将目光投向1860年俄国正式占领该地后,城市建设的最初蓝图是如何被绘制和实施的。 第一部:边陲的奠基与早期拓荒 (1860–1890) 本部分将详细梳理符拉迪沃斯托克在沙俄远东战略中的定位。初期,城市人口构成极为单一,主要由军事人员、海军官兵及少数早期开拓者组成。我们考察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期阶段,包括港口设施的简陋与需求的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重点分析了“边疆”概念在俄国官方意识形态中的投射,以及早期移民(主要是斯拉夫族群)带来的文化底色。本阶段的章节侧重于对本土自然环境(如金角湾的地理特性)的初步利用与改造,为后续的飞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我们将审视《伯力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对城市地位的最终确认,以及这如何刺激了第一波非军事人员的涌入。 第二部:帝国的门户与经济起飞 (1891–19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历史上最为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时期。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贯通(尽管最初终点在乌拉尔以东,但其延伸至海参崴的决心是明确的)被视为城市腾飞的决定性事件。 A. 交通枢纽的形成与产业结构: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铁路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经济地理。煤炭、木材、渔业和远东特产(如人参、毛皮)构成了早期出口贸易的主体。我们细致描绘了港口功能从单纯的军事补给转向国际贸易中转站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在港口设施、航运代理及仓储业中的早期渗透情况。 B. 社会阶层的分化: 随着财富的聚集,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富裕的贸易商行、拥有先进技术的工程师阶层,以及大量的季节性劳工和手工业者。本书将通过对市政记录和商业档案的梳理,勾勒出早期城市精英阶层的肖像及其文化生活。同时,我们也关注了为支撑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诞生的底层社会问题,如住房短缺与公共卫生挑战。 C. 城市规划与文化面貌: 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展现出其“万国之城”的雏形。本部分描绘了早期城市面貌的西化倾向,包括欧洲风格的建筑兴起、第一批教堂、剧院和教育机构的建立。我们将分析俄国政府在推行俄化政策的同时,如何不得不容忍(甚至依赖)不同族群的商业活动,从而在官方叙事与实际的商业生态之间产生的张力。 第三部:战争、革命与权力更迭 (1915–19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俄国革命,使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为远东地缘政治的焦点。由于其海港的战略价值,这座城市成为了协约国干预俄国内战的前沿阵地。 A. 战时经济与军事化: 分析了战争期间物资输入与出口的激增如何进一步强化了港口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战争对城市资源调配和社会稳定的冲击。 B. 动荡中的城市治理: 本部分重点研究了1917年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地方苏维埃、白军势力以及外国干涉军(如日本、美国、捷克军团)在城市控制权上的反复争夺。我们将详细考察1918年至1922年间,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远东最后的堡垒”所经历的政治清洗、物资封锁和身份认同的剧烈摇摆。本书将探讨干涉军的撤离对当地社会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权力交接过程中的民间反应。 第四部:远东共和国的“窗口”与苏联的早期建设 (1923–1945) 在布尔什维克最终巩固政权后,符拉迪沃斯托克被纳入苏维埃体系,并成为远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Dalniy Vostok)的关键组成部分。 A. 新经济政策与港口复兴: 考察了在“新经济政策”(NEP)的框架下,符拉迪沃斯托克如何重新被定位为苏联面向太平洋的贸易枢纽。这一时期,城市试图恢复其国际贸易功能,但受到西方国家有限承认的影响。 B. 苏联化改造与城市景观重塑: 斯大林体制下,城市开始经历剧烈的社会工程。本部分分析了私有财产的废除、工商业的国有化过程,以及城市规划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们将审视第一批大型工业设施(如造船厂、机械制造厂)的建设,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人群体的迁入对城市文化和空间结构的重塑。 C. 远东防御前线: 随着日本在东北亚军事力量的膨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军事属性重新被提升到最高优先级。本书将探究二战爆发前夕及初期,城市如何被改造成一座高度军事化的要塞,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我们也将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港口在苏联远东战局中的物资转运与后勤保障作用。 总结: 本书通过对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一独特地理节点的历史梳理,力求展示一个在全球化与帝国主义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一个边陲城市如何被塑造、被利用,并最终在剧烈的意识形态变革中,确立其在现代俄罗斯历史中的关键地位。它不仅是远东的港口,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方与西方、旧秩序与新政权激烈碰撞的历史缩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作者似乎掌握了一种古老的炼金术,能将平淡的日常对话提炼成充满象征意义的箴言。叙事视角在不同人物之间流畅地切换,使得故事拥有了多维度的立体感,每一次转换都揭示了新的信息和动机,极大地增强了悬念和阅读的趣味性。特别是在处理冲突场面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白描和心理独白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战斗或争执不仅仅是肢体的碰撞,更是灵魂深处的交锋。这本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范畴,上升到了对人性本质的哲学探讨,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是抱着一丝疑虑开始阅读的,担心它会过于沉闷或晦涩。然而,这本书很快就以其强大的内在引力抓住了我。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之严谨,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他没有让这些细节成为束缚叙事的枷锁。相反,所有的史料都被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血肉之中,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本书像一个巨大的沙漏,每一粒沙子(每一个细节)都精确地对应着特定的时间刻度,但整体呈现出的,却是流淌的、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感。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与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刻对话的满足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段艰难却又光辉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十足,作者仿佛是一位时间的信使,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尽管我手中的这本书并非那本关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史诗,但它所展现的,是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挣扎与坚韧的深刻描绘。文字的肌理细腻得如同老旧的羊皮纸,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性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无奈、选择与救赎。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尘土与硝烟味,感受到那些远去面孔上的忧郁与希望。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高潮迭起,但又不失沉静的哲思,让人在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思考更深层次的命运与选择。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小说(虽然我读的不是那本具体的历史书)展现了一种令人赞叹的宏大叙事能力,却又不失对微小情感的精准捕捉。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世界观,其中的社会结构、阶级矛盾以及地域风情,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的笔触如同一把精密的刻刀,在历史的画布上雕刻出鲜活的生命群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语言风格的丰富性,时而如古老的歌谣般悠远,时而又像锋利的匕首般直击人心。读罢合卷,脑海中留下的不是干燥的史实,而是无数鲜活的面孔和交织的命运线索。这种将历史厚重感与个人命运纠葛交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极具感染力,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久久不愿抽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个人记忆与集体创伤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每一次章节的切换,都像是一次时空旅行的骤然加速或减速,让读者始终保持一种既迷失又探寻的状态。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境地,他不仅仅是在描绘场景,更是在用场景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某段关于寒冷与漫长的冬夜的刻画,读起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虽然我阅读的不是关于特定地域历史的著作,但这种对“场所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表达,无疑是共通的。它教会了我们,历史不仅仅是年代和事件的堆砌,更是时间和空间对生命形状的塑造。

评分

好书,很不错,值得买入。

评分

档案史料交织,却不晦涩难懂。

评分

量一量我们的版图,看一看我们的家乡。这全是我们的帝国,它的权力到处通行。

评分

包装很好,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包装很好,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量一量我们的版图,看一看我们的家乡。这全是我们的帝国,它的权力到处通行。

评分

包装很好,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很好的书,折扣也非常得力,总之就是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