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套装共3册)

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先行 等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稿本
  • 校本
  • 图录
  • 中国古籍
  • 文献
  • 历史
  • 文化
  • 珍本
  • 善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07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001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5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套装共3册)》共包括索引、书名、作者、字号等四个索引,除分类索引外,其他三个索引均按四角号码顺序编排。每个词条之后的出处数据,“稿”、“钞”、“校”等文字表示隶属门类,数字表示在本书的页码。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 校本》
《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 钞本》
《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 稿本》

前言/序言


《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套装共3册)》是一部详尽收录中国古代珍贵稿、钞、校本古籍的图像与考证资料的大型工具书。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精选了各主要图书馆、档案馆及私人收藏中具有代表性的稿、钞、校本古籍,通过高清图像呈现其原貌,并配以详细的文字介绍,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历史、书法、雕版印刷技术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第一册:概论与上古至秦汉时期稿钞校本 本书第一册以宏观视角,首先对中国古籍的稿、钞、校本这一特殊的文献形态进行系统性介绍。稿本,即作者亲笔撰写或审定的底稿,是了解作者创作过程、思想演变和文本流传的重要依据。钞本,即由他人或在特定场合(如家藏、官府、寺院)抄录的古籍,其数量庞大,是古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抄本的比较,可以揭示文本的异同与演变。校本,即在原有的书籍基础上进行校勘、订正、增补而成的版本,反映了古代学者对文献准确性的追求和学术争鸣的状况。 本册首先阐述了稿、钞、校本的定义、特征、价值,以及它们在中国图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接着,将重点聚焦于中国上古至秦汉时期的稿钞校本。这一时期,文字系统刚刚成熟,文献载体也以简帛为主,留存至今的实物相对稀少,弥足珍贵。 对于上古时期的文献,虽然直接的稿钞校本传世不多,但书中会收录一些被认为是早期抄本性质的文献,如经过整理和释读的甲骨文、金文中的一些铭文,以及通过其他文献推测的早期抄录本。虽然它们不完全符合现代意义上的“抄本”概念,但其作为早期文字记录的特性,为理解文献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线索。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竹简、缣帛的广泛使用,书籍的抄录逐渐增多。本册将重点介绍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籍,例如《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文献的早期传本,虽然多数是以传世的钞本或集注本的形式存在,但其抄录的渊源和文本的变异,都包含着早期抄写和校勘的痕迹。书中会通过对存世的汉代早期抄本(如汉简中的文献)进行比对和分析,来呈现这一时期的文献面貌。 秦汉时期是统一的文化和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书籍制度初步建立的时期。这一时期,官方藏书规模不断扩大,学术研究也日益活跃,大量书籍被抄录、校勘。本册将重点收录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稿、钞、校本。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具有稿本性质的汉代简牍文献,如《论语》、《孙子兵法》等,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作者亲笔稿,但其呈现出的早期书写和修订痕迹,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本形成过程的珍贵样本。 同时,本册还会收录一些汉代重要的钞本。例如,一些由汉代人抄录并流传至今的经典文献,可能包含着当时流行的抄写习惯、用字特点以及文字演变的痕迹。对这些钞本的细致考察,有助于理解汉代文字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学术思想的传播。 此外,对于秦汉时期的校本,虽然直接以“校本”命名的实物较少,但本册会通过分析一些古籍的版本差异,以及史书中关于校勘的记载,来推测和梳理这一时期可能存在的校勘活动。例如,一些学者在辑佚或整理古籍时,会引用汉代的旧注和校订,这些都间接反映了当时文献的校勘情况。 本书在介绍这些珍贵文献时,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彩色图像,还辅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包括文献的年代、来源、内容梗概、版本特征、学术价值等。对于每件展品的考证,都会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学界研究成果,力求做到严谨、准确。通过对这些上古至秦汉时期稿钞校本的展示,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早期文献的生命力,以及古代学者在文献传承和研究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第二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稿钞校本 本书第二册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时期,政治动荡与民族融合交织,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佛教的兴盛也对文献的抄写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稿、钞、校本古籍在这一时期数量显著增多,并且涌现出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学术文化并未因此停滞。南方士族阶层对文化的热情不减,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大量的佛经抄写。本册将重点收录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稿、钞、校本,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当时学术思想、文学风格和文化交流的文献。 例如,对于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如曹操、曹植父子的诗文,以及陶渊明的作品,本册会收录一些被认为是早期抄本的文献。通过对比不同抄本的差异,可以窥探其文本的早期形态和流传过程。对于佛经,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翻译和抄写时期,本册将收录一些早期汉译佛经的钞本,这些钞本的文字、体例以及版本差异,是研究佛教传播和古籍版本学的重要依据。 同时,本册也会关注这一时期出现的具有校勘价值的文献。一些学者在整理经典文献时,会进行细致的校勘,并留下校勘的痕迹。对这些校本的考察,有助于理解当时学者对文献准确性的追求,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校勘方法。 进入隋唐时期,中国进入了统一的盛世,印刷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手抄本的价值依然不减。唐代是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因此,唐代的稿、钞、校本往往兼具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本册将重点收录这一时期最精美的唐代写经、唐代官私抄本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校本。 唐代写经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写经大多保存于敦煌等遗址,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的各个宗派。本册将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写经,这些写经不仅是佛教经典的重要载体,更是研究唐代书法、纸张、墨水、书写工具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实证。每一件写经都可能体现出不同抄写者(僧人、官员、民间书手)的风格,其笔法、结构、用笔等都值得细致品味。 此外,本册还会收录一些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官私抄本。例如,一些唐代官员在任职期间抄录的公文、奏疏,以及一些士人为了学习而抄录的经典著作。这些抄本能够反映唐代官场的文书运作、学术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阶层的文化生活。 在校本方面,唐代是校勘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本册将收录一些带有校勘眉语、校勘记的唐代文献,或者是一些经过多人校订的文献。这些校本能够展示唐代学者在文献整理和辨伪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们所积累的校勘经验。 书中对这些文献的介绍,同样注重图像的质量和文字的严谨。高清的彩色图像将尽可能地还原古籍的原貌,包括纸张的质地、墨迹的浓淡、装帧的形式等。文字说明则会详细介绍文献的来源、年代、版本特点、内容概要、学术研究价值,并引用相关史料和学界观点,为读者提供深入的解读。通过第二册的展示,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古籍文献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 第三册:宋元至明清时期稿钞校本 本书第三册将视野延伸至宋元至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图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印刷术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书籍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但稿、钞、校本作为文献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地位依然不可忽视,甚至在某些方面,其研究价值愈发凸显。 宋代是印刷业高度发达的时期,宋刻本以其精美的雕版和严谨的版本而闻名。然而,在印刷术之外,稿、钞、校本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册将收录宋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稿、钞、校本,例如一些宋代学者的笔记、奏疏的稿本,这些手稿能够直接反映作者的创作思路、学术观点和修订过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对于宋代的钞本,本册将重点关注那些因其特殊性而备受瞩目的抄本,例如一些私人藏书家所抄录的稀见文献,或者是一些官方机构为保存特定文献而抄录的版本。这些钞本往往比当时通行的印刷本更为接近原始文本,能够为版本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校本方面,宋代是学术繁荣的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校勘学家,他们的校勘成果体现在各种版本的书籍中。本册将收录一些带有宋代学者校勘眉语、校勘札记的文献,或者是一些经过多人校订而形成的校本。这些校本能够清晰地展示宋代学者的校勘方法、学术争鸣以及他们对文献准确性的不懈追求。 进入元代,虽然蒙古族的统治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但汉族的学术传统得以延续。本册将收录一些元代重要的稿、钞、校本,例如一些元代文人的诗文稿本,或者是元代政府在某些领域进行的文献整理和抄录。虽然元代的印刷业不如宋代发达,但手抄本仍然是重要的文献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图书出版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印刷技术日益成熟的同时,稿、钞、校本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本册将收录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稿、钞、校本。 对于明代的稿本,本册将收录一些著名文人的创作手稿,如文学家、思想家的亲笔稿,这些稿本能够直接展现他们的创作过程、思想演变以及文本的最初形态,为研究其作品的生成和流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明清时期的钞本,本册将重点展示那些因为稀有、珍贵或具有特殊价值而备受关注的抄本。例如,一些明清士人为了学习和收藏而精心抄录的书籍,或者是一些官方部门为保存和传播特定知识而抄录的版本。这些钞本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的书籍流通情况和学术氛围。 在校本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校勘学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本册将收录一些带有明清学者校勘眉语、校勘跋语的文献,或者是一些经过重要学者校订而形成的校本。例如,一些学者对经典文献的系统校订,或者对某一领域文献的辨伪工作,这些校本都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最后,本册还将特别关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稿、钞、校本,例如一些带有前人题跋、批注的文献,这些批注和题跋往往包含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学术观点和版本知识,是研究古籍流传的重要线索。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精神,通过精选的图像和详实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古代稿、钞、校本古籍的丰富图景,力求做到内容详尽、考证准确,避免任何虚假或不实之处。整套《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无疑是学者、研究人员、收藏家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它不仅是对中国悠久文化遗产的珍贵记录,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博物馆工作多年的图书管理员,我对于古籍的保护和研究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这套《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的出现,无疑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意外的惊喜。它所收录的稿钞校本,很多都是极为罕见且具有极高文献价值的珍品。我尤其关注其图像的清晰度和信息量,每一幅插图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高清呈现,几乎能够让我们近距离观察到原件的纸质、墨色、装帧乃至细微的虫蛀痕迹。文字部分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不仅准确地介绍了每一件文物的基本信息,更深入地剖析了其稿、钞、校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意义,这对研究古籍版本、辨析文字讹误、追溯文献流变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编排也很人性化,图文并茂,使得学术研究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而对于我这样的图书管理员来说,它更是珍贵的知识库,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鉴定馆藏古籍。其所展现的学术严谨性和文献的权威性,让我对其评价只能用“卓越”二字来形容。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流淌在字里行间、渗透在笔墨之间的生命力。《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字的“生长”与“修正”。我是一名对古代文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平时阅读古籍,总会遇到各种版本差异,而这套书就好像一把钥匙,让我看到了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修正的。那些手稿,墨迹犹新,仿佛作者还在笔尖思索;那些钞本,一笔一划,都带着抄写者的虔诚;而那些校本,红笔圈点,更是智慧的碰撞与升华。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知名文人手稿的展示,可以看到他们最初的构思、灵感的闪现,甚至修改的痕迹,这比单纯的读完一篇成文更有意思,更能体会到创作的艰辛与乐趣。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字斟句酌”的含义,也让我对古代知识分子的严谨治学精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抱有深切好奇心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真正了解一个时代,需要去触碰那些最真实、最原始的物件。这套《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正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所呈现的,并非经过精美印刷的“成品”,而是充满历史痕迹的“过程”。我仔细地翻阅了其中关于一些重要史书、文学作品手稿的篇章,看着那些手写的字迹,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书中的介绍不仅解释了这些稿钞校本的来历,还常常穿插着一些关于其作者、流传过程中的趣事,读起来既增长了见识,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对那些不同版本之间的校勘记录着迷,看到古人如何通过细致的比对,修正错误,还原文本的原貌,这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学术故事。这套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厚重感,就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在这些不完美的、却又无比真实的文献之中。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古籍爱好者,收藏和研究古籍已经有十余年了。这套《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在我看来,堪称是近几年来古籍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它突破了传统图录的局限,将大量的珍贵稿钞校本以极高的图像质量呈现出来,并且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读。我注意到,其对每一件文物的年代、来源、版本特点、以及学术价值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尤其是一些极为罕见的稿本和校本,其公开展示本身就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稿钞校特点的梳理,也为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我个人非常喜欢其中对一些大家手稿的分析,能从中窥见其创作思路和学术演变过程。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图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学术发展史的生动教材,其内容之丰富、考证之严谨,足以让任何一位对古籍感兴趣的读者都受益匪浅。

评分

这套《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拿到手的那一刻,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我是一个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也喜欢淘一些古籍拓片或者善本复刻品,但真正接触到“稿钞校本”这个概念,还是从这套书开始的。它不像一般的图书介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书名和作者,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稿”、“钞”、“校”这几个字上。通过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些古代文人墨客伏案疾书的身影。每一页的图片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墨迹的深浅变化,那些批注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我尤其喜欢那些“校本”部分,看到古人一丝不苟地校勘文字,那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是对中国古代学术精神的一次生动展现,让我这个门外汉也逐渐领略到了古籍整理的魅力和学问的深度。它让我明白,每一本流传下来的古籍,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生命历程,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