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山堂印谱(手工宣纸 彩色影印 套装1-10册)/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

学山堂印谱(手工宣纸 彩色影印 套装1-10册)/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张灝<辑> 著
图书标签:
  • 印谱
  • 篆刻
  • 中国古代艺术
  • 上海图书馆
  • 珍稀古籍
  • 书法
  • 艺术史
  • 文化遗产
  • 传统艺术
  • 影印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1209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000
包装:线装
丛书名: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书名:《学山堂印谱》

定价:1280元

装帧方式:线装

书号:ISBN 978-7-5348-6386-8

中图分类:艺术

出版时间:2016.10


  

内容简介

  

  《学山堂印谱》,明代名家刻印谱录,明张灝辑。十卷,每卷一册。每叶钤印一、二、四方不等,印文大多为格言联句,每印下有释文。第一册有董其昌等人序及张灝自序。
   

印章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但形诸书画流传至今的印谱却很寥寥。即便少量传世,也深藏于各大公私收藏机构,读者难得一睹。有鉴于此,我们拟选国内各大图书馆藏珍稀印谱,分辑出版,以飨学林。

首批精选上海图书馆藏印谱7种,依原大彩色影印,手工宣纸线装,再现古朴典雅之气韵。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之《学山堂印谱》,两函十册,张灏辑明代印人篆刻,于崇祯初年编成。与《飞鸿堂印谱》《赖古堂印谱》合称为“至美之三堂印谱”。


  

作者简介

 张濒,生卒年不详,一名素,又名休,字夷令,号长共,别署白于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秀才。托父荫家居不仕,诗书自娱。癖嗜印章,选名言隽句、斋馆别号,集当时印人篆刻,历时数十年,积印逾千方,取材金、银、铜、石、晶、玉、犀、象、琥珀、玛瑙等品。先于万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辑为《承清馆印谱》。崇祯初年,又辑成《学山堂印谱》。谙式开集各家印风之先,后人将其与《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合称为「三堂印谱』。
  原书版框高二十点八公分,宽十三公分。今据之原大影印。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学山堂印谱(第一册)》
《学山堂印谱(第二册)》
《学山堂印谱(第三册)》
《学山堂印谱(第四册)》
《学山堂印谱(第五册)》
《学山堂印谱(第六册)》
《学山堂印谱(第七册)》
《学山堂印谱(第八册)》
《学山堂印谱(第九册)》
《学山堂印谱(第十册)》

《学山堂印谱》:文人雅趣与治印艺术的集大成 在中国悠久的印章文化长河中,印谱的出现不仅是治印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更是文人审美情趣、时代风貌的生动折射。《学山堂印谱》作为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历经百年沉淀,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光彩。这套手工宣纸彩色影印的套装,以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和珍贵的史料价值,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明清时期文人雅趣与治印艺术的窗口。 《学山堂印谱》的出版,无疑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精美的装帧,采用手工宣纸,逐页彩色影印,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件的质感与细节。这种对原件的尊重,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艺术的追求。每一页泛黄的宣纸,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笔朱红的印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文人的巧思。这种原汁原味地呈现,使得读者在翻阅之间,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印谱诞生的那个年代。 历史背景与印谱的出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初是作为权力和信用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印章的功能逐渐延伸,尤其是在文人阶层,印章的艺术化成为一种风尚。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后来成为文人自我表达、寄托情感、彰显品味的重要媒介,印章的发展历程曲折而丰富。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中后期,文人雅集、书画创作空前繁荣,印章艺术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文人艺术家们不仅是书画的创作者,更是印章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他们将自己的审美情趣、人生感悟、学问修养巧妙地融入印章之中,使得印章从单纯的符号,升华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篆刻作品。此时,印谱的出现,正是为了集结、展示、传播这些优秀的篆刻作品,并推动篆刻技艺的交流与发展。 《学山堂印谱》的编纂与价值 《学山堂印谱》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往往凝聚了一位或多位文人雅士的心血,经过精心挑选、编排、镌刻而成。虽然我们在此不具体展开其内容,但从其“学山堂”的命名,我们可以推测其背后可能蕴含着文人对知识的渴望、对品格的追求,以及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为“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的一部分,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学山堂印谱》必有其独到之处,使其得以被列入珍稀之列。这可能体现在其内容的稀有性,如收录了某位名家从未流传于世的印章,或者其编纂体例在当时具有开创性。也可能体现在其印章本身的艺术价值,如采用了极其精妙的篆刻技法,或印文设计具有极高的审美水准。 治印艺术的魅力:技法与审美 治印艺术,顾名思义,是指在印章上进行雕刻的艺术。它是一门集书法、绘画、金石学、雕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优秀的印章作品,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够准确驾驭各种篆书字体,还需要有敏锐的审美意识,能够将线条、结构、空间的处理做到极致。 《学山堂印谱》所收录的印章,无疑代表了当时治印艺术的较高水准。我们可以想象,在其中,或许可以看到刀锋犀利、线条遒劲的秦汉古玺风格,也可能欣赏到温润秀雅、变化多端的明清流派印风。每一方印章,都是一次对篆刻家心手合一的考验,是对其对印章艺术理解的集中体现。 从技法上看,篆刻家们需要掌握各种刻刀的运用,通过不同力度的敲击和运刀,在印石上刻画出或粗犷、或细腻、或婉转、或挺拔的线条。这些线条的组合,构成了印章的整体美感。同时,印石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的石材质地、颜色,都会对印章的最终呈现产生影响。 从审美上看,印章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意境”的营造。一方好的印章,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情感的抒发、思想的寄托。印文的选择,往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学养,甚至是当下的心境。例如,文人常用“长寿”、“长乐”等吉祥语,或是引用典故、名句,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手工宣纸彩色影印的意义 将《学山堂印谱》以手工宣纸彩色影印的方式呈现,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貌。手工宣纸的质地、韧性、吸墨性,以及其天然的色泽,都与古籍原件的纸张高度契合。彩色影印则能够真实地再现印章原有的朱砂色彩,以及印石的纹理和质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原件之前,细细品味。 其次,保护了珍贵文献。原件作为珍稀古籍,其保存条件极为苛刻,长期展示和翻阅容易造成损坏。通过高精度影印,可以制作出多套复制本,供更多学者和爱好者研究和欣赏,从而有效延长原件的生命周期。 再次,提升了学术研究的可及性。以往,研究珍稀印谱往往需要亲赴图书馆,受限于地域和时间。而这套影印套装的出现,使得身处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能够便捷地获取并深入研究《学山堂印谱》这部重要史料,极大地促进了对印章艺术和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 最后,兼具艺术欣赏价值。这套影印本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手工宣纸的质感,精细的印刷,厚重的装帧,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将其摆放在书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 《学山堂印谱》在当下 在当代社会,当我们回顾《学山堂印谱》时,它所代表的文人雅趣和治印艺术,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可以从《学山堂印谱》中汲取一份宁静与从容。文人艺术家们在治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耐心、专注和对细节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时,印章艺术所蕴含的东方美学,也在提醒我们去欣赏含蓄、内敛、意境深远的美。在色彩斑斓、信息爆炸的当代,返璞归真,体会线条、结构、留白所带来的微妙和谐,是一种宝贵的体验。 《学山堂印谱》的收藏与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追寻。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深厚的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这套手工宣纸彩色影印的《学山堂印谱》,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扇窗,一本书,一部史。它邀我们一同走进文人雅士的世界,领略篆刻艺术的精妙,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字里行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雅致。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学山堂印谱》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当我逐一翻阅这10册精装本时,我被深深吸引。手工宣纸的质感,温润而富有生命力,与纸面上那些色彩饱满、细节丰富的印章图案相得益彰。这套彩色影印本的还原度令人惊叹,那些古老的印章,仿佛穿越了数百年时空,真实地展现在眼前,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笔画的起伏,每一个印章的轮廓,甚至是印泥的厚薄变化。我尤其喜欢那些印谱中收录的各类名家名作,从构图的独具匠心,到刻字的精湛技艺,都足以让人驻足良久,细细品味。这套书不仅仅是印章图案的汇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印章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通过它,我仿佛能够看到不同时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一方方小小的印章得以表达。我时常会沉浸在其中,想象着制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这些印章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的角色。这套《学山堂印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度挖掘的体验,它让我更加热爱和敬畏这门古老的艺术。

评分

评价三 《学山堂印谱》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门。我并非专业的篆刻家,但出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打动我的作品。这套书,尤其是那手工宣纸的质感,以及细腻到极致的彩色影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印章工坊。每一页的图谱都经过精心编排,印章的尺寸、印文、甚至连印泥的质感都得到了逼真的呈现。我特别欣赏那些印谱中对于不同印章风格的分类和展示,从秦汉的古拙,到明清的工巧,再到近现代的创新,都得以窥见一斑。其中一些印章的设计,其构图的巧妙,线条的流畅,以及寓意的深刻,着实令人拍案叫绝。我反复翻看那些印章的边款,想象着那些刻印者在灯火阑珊处,用一把刻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注入其中。这套书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更加理解了“一方印章,一世人生”这句话的内涵。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学山堂”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评价一 初次翻阅《学山堂印谱》这部浩如烟海的巨著,内心的震撼无以言表。那手工宣纸温润的触感,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每一页都透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色彩的运用更是精妙绝伦,那些印谱中的图纹,从传统的朱砂红到沉静的墨黑,再到偶尔点缀其间的雅致色彩,无不展现出高超的制印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钟情于那些细节之处,比如印章边缘的微小损耗,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又或是印泥的晕染痕迹,增添了几分自然的韵味。这套彩色影印本的质量令人惊叹,仿佛艺术家亲手将原件呈现在眼前,每一个细小的线条,每一次落款的力度,都得以完美复刻。作为一名对中国印章艺术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深感能拥有这套《学山堂印谱》是莫大的荣幸。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对于研究印章艺术、学习篆刻技艺,乃至欣赏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细细品味每一方印章背后的故事和艺术魅力。

评分

评价四 当这套《学山堂印谱》1-10册摆在我面前时,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绝非一般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部珍贵的史料集,上海图书馆的这份珍藏,经过如此精心的影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中国印章艺术巅峰之作的绝佳机会。我注意到,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极具匠心,每一册都如同一个独立的宝盒,打开后便能窥见其中蕴藏的无价之宝。我特别喜欢那些结构复杂、纹饰精美的印章,它们的细节之处,例如线条的粗细变化,转折的力度,甚至细微的笔触痕迹,在彩色影印下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者的考证工作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印章风格都有详尽的收录,这使得它成为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欣赏那些印章的印文,有的字形古老而充满力量,有的则婉转秀丽,每一方印章都仿佛在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价格,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也让我们反思当下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在入手《学山堂印谱》之前,我对“珍稀印谱丛刊”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认知,直到这套10册的精美包装呈现在我眼前,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分量。这不仅仅是几本册子,而是上海图书馆将他们珍藏的宝贵印谱以如此精良的品质呈现给世人,这其中的付出和意义非凡。翻看其中,你会发现,每一方印章都不仅仅是文字或图腾的组合,它们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是文人雅士情感的寄托,是历史事件的见证。我尤其喜欢那些印文古朴,结构严谨的印章,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貌。而那些印章的边款,更是值得细细揣摩,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每一次刀刻都力透纸背。这套书的彩色影印,做到了极致的还原,让那些原本因为年代久远而可能模糊不清的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一部“厚重”的书,不仅在于其篇幅,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重量。它让我对中国印章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文化的无限遐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