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文明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文化源于流长,从未断流,这种*的特性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国学作为古贤人留给后代的智慧宝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大热,国学大热,学习国学的热度不减,传统国学书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从国学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大智慧:姜太公的大成智慧;老子的起源智慧;曾国藩的用人智慧;周文公的变通智慧;黄石公的全局智慧……
国学中蕴含的经典数不胜数,国学中蕴含的智慧引人深思。正所谓“德识才学兼顾,魂道器术同行”,与国学同行不仅可以修炼人的性情,还可以开阔人的心胸。
内容简介
李燕杰教授生于国学之家,居于国学之里,在大学时学习中国文学语言,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并讲“四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图书史、中国美学史。李燕杰教授从教六十年,演讲四十载,每堂课都会涉及国学,每场演讲都离不开国学,可谓对学习国学有独到的见解。
本书通过讲述国学里蕴藏的智慧、德性、情怀、谋略,再到如何智慧地读国学、认识国学、运用国学,从不同方面有机地解构国学精粹,将国学融入生活实践中,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国学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成杰,上海巨海集团董事长,上海统帅装饰集团战略顾问,上海巨海成杰慈善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全国青年川商联席会执行会长,企业家、演说家、思想家、慈善家、畅销书作家。
他先后在125个城市巡回演讲3800多场,听众超过百万人次。他主讲的“一语定乾坤”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260期,帮助15万位企业家提升领导魅力、公众演讲能力,倍增领袖能量。他立志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捐建101所希望小学。他独创的“生命智慧的十大法门”影响了上千万人,他立志影响并改变5亿人的生活和生命!
著有畅销书:
《一语定乾坤》《80后演说少帅成杰》
《大智慧:生命智慧的十大法门》
主讲课程:
《一语定乾坤》《演说智慧》《为爱成交》《领袖经营智慧》
目录
第1章大本大元求大智:国学中蕴藏的智慧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姜太公的大成智慧
◎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鬼谷子的通天智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始源智慧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范蠡的大商智慧
第2章大爱大美利大成:国学里蕴藏的德性
◎德: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肝义胆
◎信:民无信不立
◎仁:言富必先仁
第3章修竹有情兰有怀:国学里蕴藏的情怀
◎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美: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
◎真: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叶落
◎情:采满红豆休说梦
第4章立德立言立功:国学中蕴藏的谋略
◎德才兼备堪大任,有才无德难重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文公的变通观
◎有刑才能无刑:刘伯温的制度观
◎战势不过奇正:孙子的竞争观
◎能柔能刚,其国弥光:黄石公的全局观
第5章国学的加减法:如何智慧地读国学
◎根本: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学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中庸:不能太宽,不能太窄
◎积极:不消极、不迷信
◎师法:以大师为师,以心为师
第6章经增智,道强慧,儒修身,佛养心:如何智慧地认识国学
◎儒家:有所作为,方能立世
◎佛家:与人为善,修养身心
◎道家:有所为,有所不为
◎墨家:以兵安邦,济民与安
第7章德识才学兼顾,魂道器术同行:如何智慧地运用国学
◎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充盈:腹有诗书气自华
◎浩然:天人合一存大道
◎知行:坐而论道,起而践行
精彩书摘
大本大元求大智:
国学中蕴藏的智慧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姜太公的大成智慧
中国有句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里所说的姜太公,就是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元勋,我在《走近智慧:李燕杰智慧语录》里介绍过他。
姜太公是位传奇人物,年轻的时候他在商朝的都城朝歌当屠户,一直没挣到什么钱,穷困潦倒,最后连媳妇都被气跑了。后来,他云游四方、浪迹江湖,依然穷困潦倒、毫无成就。传说到了姜子牙72岁的时候,他在渭水边遇到周文王,这才真正踏上了治国理政之路。
他遇到周文王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便让周文王心服口服,也让周朝的江山稳固了800多年。那么,姜子牙到底对周文王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当时,纣王昏庸无道、滥杀忠臣、蹂躏百姓,周文王忍无可忍,暗中招兵买马、遍求贤才,准备揭竿起义。为此,周文王日夜整顿军队、操练兵马。一天晚上,周文王梦见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飞熊向他扑了过来,惊醒后他觉得这是天意,是上天在提醒他世间将有贤才出现,而飞熊就是贤才。
第二天,他就派人去寻访“飞熊”。有个士兵在渭水河边遇到了正用直钩钓鱼的姜子牙,问及,知道姜子牙的别号正是飞熊。这个士兵高兴坏了,赶紧回去向周文王禀报。周文王听后,觉得姜子牙肯定是能人异士,就坐辇来到了渭水河边。
周文王见到姜子牙后,问道:“要使天下归顺,你有什么良策吗?”姜子牙回答:“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与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享天下之利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周文王听完这句话后如醍醐灌顶,一把握住姜子牙的手,再也不放开。传说周文王亲自拉辇把姜子牙接回王宫,他气喘吁吁、挥汗如雨地拉着姜子牙坐的辇走了800多步,后来周朝便坐拥了800多年的稳固基业。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成为姜子牙最有智慧的一句话。商朝时期,纣王残暴成性、欺压百姓,致使众叛亲离、民不聊生,而姜子牙给出的策略正是安抚百姓,与百姓共存共荣。这一策略,直接抓住了社会矛盾的核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攻心入手,大业自成。
姜子牙的大半生都处在穷困潦倒中,直到72岁才飞黄腾达,从平头百姓一跃成为周文王的首席谋士。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那么,他人生大成的智慧在哪里呢?
姜子牙半生落魄,是真没本事吗?
显然不是。没有本事的人即使见到周文王,也得不到赏识。
姜子牙是大器晚成吗?
也不是。在晚年发迹之前,姜子牙已是满腹经纶的贤能之士。他还曾在商朝为官,只是因为不满纣王的昏庸无道才离去。
为了增广阅历,体察民间疾苦,他曾经游历天下。在游历天下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很多昏庸的诸侯因残暴奴役百姓而被百姓推翻。于是,他逐渐总结出: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与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享天下之利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姜子牙72岁前的穷困潦倒是他自己选择的。这里蕴含着一则大智慧—在没找到能接受自己观点的贤明君王之前,宁愿穷困潦倒度日;可一旦找到了,就是自己建功立业之时!
姜子牙知道渭河一带是周文王的管辖范围。周文王姬昌一直胸怀大志,准备推翻商朝,所以他求贤若渴。
为了吸引周文王注意,姜子牙有意用直钩钓鱼。他钓的哪里是鱼呢?他真正钓的是人,是明主。
果然,这件事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周文王派士兵三番五次去请姜子牙,姜子牙毫不理睬。直到周文王亲自出马,姜子牙才放下鱼竿,笑一笑,站起身,从容地和对方交谈。这一谈,成就了一对贤君名臣。
这就是姜子牙的大成智慧:目光长远,通晓大势,知道天下真正的归属。
作为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有治国之才,只是他贪图享乐,宠幸美女苏妲己,建造酒池肉林彻夜宴饮,导致朝政荒废。同时,他还好大喜功,多次兴兵作战,对外征伐,民不聊生。他又大兴土木,建造鹿台,劳民伤财,民怨沸腾。最让纣王失去人心的是他偏听偏信、屠戮忠良:杀比干,逐箕子……
纣王的残酷暴行有违天道,商朝必定会灭亡。姜子牙知道纣王坐不稳天下,商朝就像建在沙滩上的高楼,根基不稳,这便是“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下不是纣王一个人的,一代君王整天贪图享乐、欲望纵横。老百姓遭受君主的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能不造反吗?老百姓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他们当作牲口来奴役,他们能心甘情愿吗?
姜子牙看到了商朝的命运。商纣王倒行逆施,江山一定不会稳固的,所以他干脆放弃了官职,跑到渭河边上钓鱼去了。
姜子牙确有大智慧,多少人梦寐以求能够封官加爵,他却毫不留恋,因为他深谙天下大势。没有最初的辞官,就没有后来的得遇明主,更没有成就王朝更替的霸业。
姜子牙懂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和“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的道理,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获得成功。
姜子牙的大成智慧一直被后人称颂和学习。自周朝到秦汉,诸子百家都有类似的观点和论述。到了西汉,汉武帝极力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显学,儒生们也非常认同姜子牙“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观点。
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这句话说的就是姜子牙的天下观。“天下为公”的观点,随着儒学占据统治地位,而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认可,致使历史上的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努力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十分推崇信奉这一理念。观其一生,他确实践行了这句话。
孙中山先生早年学医,但当时清王朝腐败,丧权辱国,他凭着自己的一腔爱国热血,弃医从政,走上了救国之路。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李只是一笑置之。孙中山先生曾做过许多新的尝试,但都没有成功,失望之下他有了革命的想法。
孙中山先生一辈子都在革命,他所做的事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凭借“天下为公”这四个字,一无所有的他振臂一挥,应者云集,进而推翻了晚清政府,建立起了中华民国。
孙中山先生去世,“天下为公”这四个字被后人镌刻在中山陵的墓碑上,他以其一生的功业印证了“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句话。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行路难》。
古代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一般都喜欢引用典故,李白引用了姜太公“垂钓碧溪”最终“钓”到周文王,从而成就自己一生功业的典故。
我的经营哲学是:利众者伟业必成,一致性内外兼修。
凡成大业的人都是利众利他之人,同样,凡利众利他之人易成大业。
毛泽东为什么能领导全国人民成立新中国?就是凭借“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这句话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却让新中国在满目疮痍中崛起。直到今天,“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依旧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各个领域体现它不可估量的价值。
毛泽东用他一生的作为与成就,印证了“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个道理。
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鬼谷子的通天智慧
中国人有句老话“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句话出自《鬼谷子》:“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顺应事物的规律。春天耕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即是农业的正常运作规律。如果不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就不会有好的收成,甚至颗粒无收。
鬼谷子的话,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做人做事,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是不可悖逆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违反了客观规律,那么,即便成功一时,也终会失败。
鬼谷子的话很有道理,他是位了不起的大谋略家!
鬼谷子姓王名诩,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纵横家的鼻祖。因为他长年隐居“鬼谷”这个地方,所以人称鬼谷子。
鬼谷子具有通天的大智慧,他深谙天下大势,知道天下大势是不可逆的。所以,他在那个战乱的时代,躲进了“鬼谷”修行。可谓:避祸于乱世,悠然看风云。
虽然隐居,鬼谷子可没闲着,他一方面研究各种学问,一方面教育弟子。鬼谷子的学问渊博深厚,他精于揣摩人心,深知刚柔之势,通晓纵横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更厉害的是,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擅长培养人才。鬼谷子教学既讲谋略,又催人要向善。鬼谷子为后世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子、毛遂……
大家可以想想,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个老师在一生中可以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这么一批扭转乾坤的大人物?
这些培养人才的本领显然和他通天智谋密不可分。
“谋圣”鬼谷子的通天大智慧,就在于他知晓“天之正,不可干而逆之”的道理。
这个道理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他了解天下大势,知道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天下不太平,所以干脆避祸于“鬼谷”,最后安然终老。
第二,他培养出大批精英弟子,掌握事物的运作规律,参与天下时势,这一点在苏秦、张仪身上体现得最明显。
苏秦和张仪原本都是落魄的书生。苏秦曾经因为穷被家里人嫌弃。张仪更惨,曾经穷到没饭吃。经过鬼谷子的调教,苏秦游说诸侯“合纵抗秦”,身挂六国相印;张仪投靠强秦,游说诸侯以“横”破“纵”。苏秦和张仪成为风云天下的纵横家。
苏秦运用什么智慧,对六国国君说了什么,让他们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建议,拜他为相呢?
我们来看看苏秦游说魏王时智慧精彩的说辞: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鄂、昆阳、邵陵、舞阳、新繴;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缱;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官,受冠带,祠眷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奏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分析苏秦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他游说的智慧和规律:
第一步,是捧。苏秦先恭维魏王几句:大王,您的国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君王贤明,大臣忠诚……这样说,魏王肯定“龙颜大悦”,后面的话就容易听进去了。
第二步,是诱。苏秦趁着魏王高兴的时候,从价值的角度说出六国联合的好处:可以集合更多的力量,对抗强大的秦国。
第三步,是激。苏秦举出几个以弱胜强的案例,把国君建功立业的欲望引出来。
第四步,是导。有了前面几步铺垫,苏秦顺水推舟地表明来意,希望魏王实施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完成这四步,所有的国君都欣然接受了苏秦的建议,并拜他为相。
苏秦的游说之所以屡屡成功,就是因为他深得鬼谷子通天智慧的真传,掌握了人们思维活动的普遍规律,掌握了人们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游说。
鬼谷子的智慧,用于普通人能够成就个人事业,用于统治者能够兴国安邦。他的智慧可谓通天彻地。
“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同样提醒君王:统治国家、治理万民,也有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君王要爱护民力,组织百姓正常生产、生活。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违反了客观规律,即便一时得意扬扬,最后也会国破家亡。
隋炀帝登基的时候,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隋炀帝自视甚高,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就自己的圣君霸业,他用残暴的武力统治国家,兴建土木、欺压百姓、劳民伤财,折腾了十几年,终于把一个强大的帝国搞到奄奄一息,直至灭亡。
东北部的国家高句丽没有对隋臣服,隋炀帝为此三次东征高句丽。这场他以为很快就能旗开得胜的战争,却几乎耗光了隋朝的国力。
三征高句丽,隋朝先后动用数百万人力,耗费财物无数,大量的士兵和民夫死于战事和劳役之中。隋朝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内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田的牲畜,大片土地荒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生凋敝,民众被迫起义,拉开了隋朝灭亡的帷幕。
隋炀帝对外征伐,对内大力营造东都,东都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征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整治驰道……
隋炀帝大兴土木建设,使得全国百姓在短时间内被集中起来进行劳役。整个隋朝犹如一个巨大的工地,天下万民在重压之下苦苦挣扎……
据史学家估算,隋炀帝从继位到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东征高丽一次,就进行了22项重大工程,共动用人力达3000多万人次。为了成就自己的圣君之业,隋炀帝让整个帝国陷入了全民皆兵、全民皆工的状态。
当时的隋朝危机四伏,据历史记载“丁男不供,始役妇人”,由此造成了“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的现象。这些“群盗”就是各路反隋的起义军。
鬼谷子曰:“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隋炀帝罔顾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耗尽民力,最后自然是被民众推翻,导致身死国灭。
苏秦出身平民,因为能够把握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做事,最终身挂六国相印;隋炀帝富有四海,却因违背客观规律而丢掉江山和性命。强烈的对比,值得深思。
每个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最短的时间,摸清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然后按照规律行事。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可谓是千人千性,我们该如何跟不同脾气、不同性格的人交谈,并且能谈得投缘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我一个人,怎么能够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对话术呢?
其实,早在数千年前,鬼谷子就用自己的智慧给出了答案。
鬼谷子精辟地总结出与不同人的交谈方法: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鬼谷子用自己的智慧总结出人们交谈时的客观规律,并且指点弟子按规律办事。同理,我们现代人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遵从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办成办好。
……
前言/序言
李燕杰谈国学精粹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李燕杰谈国学精粹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