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于丹趣品人生
定价:29.80元
作者:于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08630410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2011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电视荧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镜。畅谈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内容提要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初的起点,向前望望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目录
作者介绍
她,
中国一位单本图书超过1000万的作者
她,
央视栏目百家讲坛人
她,
与孔子、庄子跨时空对话,将《论语》《庄子》两部经典带入寻常百姓家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掀起了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于丹教授近年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地举行了多场大型文化讲座,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游园惊梦》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已达五百余万册,目前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著作〕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
《于丹趣品人生》
文摘
生活的艺术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的书叫《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古国。历史上,中国人是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人的几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哲学目标,让我想起近两年来,中国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我们与这个目标正背道而驰,幸福在当今社会变成比成功更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我们缺少了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乏与家人共处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功者不免苍凉荒芜。
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呢?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话题开始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为什么自己如此喜欢林语堂先生。
上上个世纪末,也就是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叫坂仔村的村落。他的父亲是牧师,所以林语堂从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厦门读完中学后,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个掌握熟练英语的男孩向父亲宣告,自己不再信仰基督教了。他说:“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会自然而然将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饵诱视做赘物,并将之视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东西。人类之间的互爱应该就是一件终结的和的事实。我们应该不必藉着上天第三者的关系而即彼此相爱。”
他将宗教看作是阻挡给予世界爱的一层隔膜。
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受聘清华大学任教,随后又赴美国、德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和音韵的。这样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学者,却坚持在西洋教育体系下,研究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他一生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大量作品。
林语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热爱中国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学者,又是一位科学爱好者,曾发明中英文打字机。这样一位伟人,他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
他自称是“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意指在思维逻辑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体系,在心灵的归属感中,他热爱中国——这个悠闲的、睿智的民族。今天,当我们重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会发现他是多么强调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啊!
现代人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选择;现代人的头脑,掌握了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却丧失了许多许多东西——我们充实了大脑,却丧失了心灵。
如果你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你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是心里的;思恋的“恋”,也是心里的;焦虑、顾虑的“虑”,还是心里的;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在心之上,都与心有关。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
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憬、懒惰、懈怠……“心”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性情是从心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是什么字呢?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去体会生命的美妙。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美妙之处,也是中国人生活的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中国人的感性描述。这看似天真的说法,却代表了中国人的情趣。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的,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讲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依然生活在悠闲自得之中。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生活的焦虑和困扰。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个人成长的代价。但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许多人会说,社会现实如此,工作压力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有时间去悠闲?
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轻重缓急,我们必须拿捏得住。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与孩子,也与自己。书中关于“兴趣培养”的论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觉得孩子应该多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钢琴、绘画,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喜欢什么。这本书倡导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哪怕是一些看似“无聊”的小爱好,也能从中发现孩子的潜能。比如,我的孩子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小石头,以前我总觉得这没什么意义,但书中提到,很多科学家都是从对自然的好奇心开始的,而收集石头恰恰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于是,我开始鼓励他,带他去不同的地方寻找特别的石头,和他一起研究石头的种类和形成。这个过程不仅增进了我们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是多么宝贵。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挫折教育”的观点,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都希望孩子一帆风顺,但现实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此。这本书告诉我们,应该适当地让孩子经历一些小小的挫折,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我开始尝试着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即使失败了,我也只是在一旁鼓励,而不是直接出手帮助。这确实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为你点亮一盏灯。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作为家长,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书中详细地阐述了父母情绪失控时,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阴影,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来帮助家长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深呼吸练习、正念冥想等。我尝试了几次,发现效果真的很不错。以前,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很容易迁怒于孩子,现在,我能够更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情绪,然后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理解孩子情绪的重要性。它教会我如何去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比如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可能是因为他感到委屈;孩子突然大发脾气,可能是因为他感到沮丧。我学会了不去评判孩子的行为,而是去理解行为背后的情绪。有一次,我的孩子因为没拿到想要的东西而哭闹不止,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责骂他,而是蹲下来,轻轻地抱着他,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确实让人很不开心。”神奇的是,孩子渐渐停止了哭泣,然后靠在我的怀里,小声地说:“妈妈,我好想要那个玩具。”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连接感。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知识和技能,更是教会他们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育儿焦虑日益普遍的今天。我一直很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才是最好的方式。这本书的标题“陪伴式成长”立刻抓住了我,它传递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理念,让我觉得育儿不应该是一场“战役”,而是一段与孩子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旅程。书中关于如何建立亲子安全感的部分,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地描绘了在孩子遇到挫折、感到害怕时,父母如何通过温暖的拥抱、耐心的倾听和鼓励的眼神,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方法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第一次尝试骑自行车摔倒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急着去扶起他,而是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问他疼不疼,然后告诉他“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那一刻,我看到孩子眼中的恐惧渐渐变成了决心,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我。而且,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去发掘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我曾经会忍不住直接给孩子答案,现在我学着放手,让他自己去摸索,去犯错,然后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这种“放手”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实践的指导和精神的鼓舞。其中关于“独立性培养”的章节,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溺爱。我意识到,过度的保护反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生活自理能力到独立思考能力。我开始有意地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甚至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刚开始,孩子会有些抗拒,需要我的耐心引导和鼓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到了孩子脸上洋溢的自豪感,他开始享受自己动手完成事情的乐趣。这不仅减轻了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孩子自信心的提升。书中还提到了“阅读的力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一直鼓励孩子多读书,但书中强调的不仅仅是数量,更是阅读的质量和方式。它教我如何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图书,如何引导孩子理解书中的内容,甚至如何让孩子通过阅读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我们现在会一起阅读,我不是简单地朗读,而是会停下来,问孩子“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这个角色吗?为什么?”。这些互动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真正地触及了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沟通技巧”的论述。作为家长,我们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而这本书教会我如何用平等的、尊重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它详细地介绍了积极倾听、同理心表达等技巧,并提供了大量的对话范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我尝试着在与孩子交流时,更加注意自己的语气和用词,尽量避免使用“你应该…”、“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的句式,而是尝试用“我感觉…”、“你觉得…”来表达。这不仅改善了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也让孩子更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书中还提到了关于“规则建立”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缺乏原则,孩子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任性。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规则制定方法,强调了规则的公平性、一致性和可执行性。我根据书中的建议,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些家庭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刚开始,孩子会有一些抵触,但我坚持了下来。现在,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学会了约束自己的行为。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知道,规则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让他们学会自律和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