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蒙台梭利才开始为中国人所知,以蒙台梭利命名的幼儿园及小学应运而生。她的理论强调儿童本质上是积极的主体,蕴藏着创造力和志趣爱好,但往往被成人制定的教育制度所压抑。教育者的基本目标应为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儿童(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与志趣爱好外现(发挥)。因此,幼儿园的办园宗旨是促使幼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如家的和谐环境,园里的一切都要符合孩子的力量与需要。负责教育孩子的成人,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发性,让他们自由选择和从事自己的活动,仅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才进行干预,要避免分派奖励与惩罚。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及其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在21世纪仍然兴盛不衰。在美国历史学家撰写的《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一书中,蒙台梭利是惟一入选的意大利理论家、屈指可数的社会科学家。
本文集计划采用米兰GARZANTI出版社最新版本,从意大利原文译出,将全面、系统、原汁原味地翻译介绍蒙台梭利的主要理论著作。
本卷收入《家庭中的儿童》和《童年的秘密》两本著作。
家庭中的儿童
一张白纸
新生儿
精神胚胎
爱的导师
新教育
关于我的一般方法
儿童的性格
儿童的环境
家庭中的儿童
新型教师
成人与儿童
童年的秘密
序言:童年——社会问题
第一部分
一 儿童世纪
二 被告
三 生物学插曲
四 新生儿
五 天生本能:
六 精神的胚胎
七 微妙的心理建构
八 秩序
九 智力
十 成长道路上的斗争
十一 行走
十二 手
十三 节奏
十四 人格的置换
十五 运动
十六 不理解
十七 爱的悟性
第二 部分
十八 儿童的教育
十九 重复练习
二十 自由选择
二十一 玩具
二十二 奖励与惩罚
二十三 肃静
二十四 尊严
二十五 纪律
二十六 教学开始
二十七 身体对比
二十八 结论
二十九 家境优裕的儿童
三十 教师的精神准备
三十一 畸变
三十二 逃避
三十三 障碍
三十四 治愈
三十五 依附
三十六 占有欲
三十七 权力欲
三十八 自卑感
三十九 恐惧
四十 说谎
四十一 对身体健康的影
第三 部分
四十二 成人与儿童的冲突
四十三 工作本能
四十四 两种工作的特征
四十五 主导本能
四十六 作为教师的儿童
四十七 父母的使命
四十八 儿童的权利
这本书的笔触是如此的沉静,却蕴含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变革力量。它讲述的不是如何“教导”孩子学会某个技能,而是如何“允许”孩子自己学会。对于蒙特梭利教育法中那些看似反直觉的实践,比如“允许犯错”、“不打断工作”,书中都有着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扎实论证。我过去最大的焦虑点就是“孩子学不会怎么办”,总担心自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读完后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责任,在于提供工具和空间,而非灌输知识。特别是在描述孩子对具体操作的兴趣时,书中那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让我看到了孩子在搬运、倾倒、排序这些日常活动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肃和投入,那是何等的庄严!这让我重新定义了“学习”——它不是坐在桌前背诵,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与物质世界的有意义互动中去。这种尊重生命早期工作进程的态度,让我对自己的耐心有了更高的期许。
评分简直像拿到了一把开启“时间胶囊”的钥匙,里面封存的是一个被我们成人世界过度包装、过度干预的生命最初的模样。书里对环境准备的强调,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这种细致并非为了炫耀精致,而是为了最大化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与自发性。我过去总觉得,环境就是要五颜六色、玩具琳琅满目才算丰富,结果这本书引导我思考“去刺激化”的价值。那种对“有秩序的环境如何滋养无序的心灵”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家里的客厅布局,思考那些无用的装饰和干扰物对孩子注意力的切割效果。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提问的方式:这个物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是否真正服务于孩子的内在需求?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远超出了普通育儿指南的范畴,它要求父母进行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反思,清理掉自己内心对“完美童年”的投射,转而关注那个真实、忙碌、专注于“成为自己”的孩子的世界。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豁然开朗,尤其是对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育儿嘛,不就是吃好喝好玩好,到了年龄自然就该学点东西了吗?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才明白自己过去是多么的“想当然”。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眼神温柔的智者,在你耳边细细描绘出生命萌芽阶段的精妙构造。我尤其喜欢它对“内在导师”这个概念的阐述,那种强调尊重孩子自身节奏、相信他们内在有股力量在指引成长的思想,与我过去习惯的“填鸭式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读的时候,我常常停下来,回想自己孩子在某些阶段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执着的重复行为,过去只觉得是“闹人”,现在才理解那是他们在自我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工作”。这种将儿童视为独立、有目的的探索者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对“管教”和“引导”的传统理解,让我开始尝试退后一步,观察和倾听,而不是急于介入和纠正。这种视角上的转变,带来的心理上的松弛感,是任何育儿口号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了现代家庭生活中,成人对儿童自由意志的隐形剥夺。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背后的深层心理学逻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工作与游戏”界限模糊的讨论,在成人眼中,孩子玩闹是浪费时间,但在书中,那是一种神圣的“工作”。这种认知的转换,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孩子日常行为的尊重度。以往我习惯于用成人的逻辑去评判孩子的投入程度,现在我学着去理解他们行动背后的目标——构建自我。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冲刷掉了我对童年“天真烂漫”的刻板印象,代之以一个充满秩序、目标明确、且极度专注的“小小科学家”的形象。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感悟,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份需要长期实践和参照的“生命观察指南”。
评分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漫长而细致的田野考察,考察的对象就是我身边的孩子。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术语,但其思想的深度需要反复咀嚼。书中对于“敏感期”的论述,提供了我亟需的解释框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孩子在某个阶段会对某一类事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迷恋,而过了那个窗口期,再怎么强迫也收效甚微。这种理解让我从“错失良机”的恐慌中解脱出来,转而学会了“等待与预备”。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父母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的“准备工作”——即对儿童心智的深刻理解和对自我情绪的控制,这比准备任何教具都重要。这种将父母的自我完善置于育儿核心地位的观点,使得整本书的基调从“教孩子”转向了“自我成长”,读起来非常考验人,但也极具启发性。
评分媳妇买的挺好的媳妇买的挺好的
评分朋友推荐的书,准备读起~~
评分东西很好,很适用。关键是京东送货上门货到刷卡很快捷方便,这是最值得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实用,送人的,不错
评分相信这段话在每一位热爱阅读的人心里,都会引发共鸣,令我们不由自主地铭记于心。读书确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它能给我们带来喜悦和满足。尤其是在日常琐屑的疲倦中,读书就如同照亮平庸生活的一束光。手持一卷书,置身于文字营造的氛围,与书中的世界融为一体,那是多么美好的感受。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