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套裝上下冊)》是作者曆經十年研究所完成的成果,從新的角度認識近代中國的曆史,提齣瞭富於啓發性的問題,可說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國“思想界”的力作。《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套裝上下冊)》將“思想界”作為問題的切入點,以審視中國社會的變遷,主要關注齣版媒介尤其是報章在此期間的發展,以及走齣科舉時代的讀書人依托於新型齣版媒介所確立的新的角色。
作者簡介
章清,復旦大學博士,復旦大學曆史係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外現代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人員。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引言 作為“場域”的“思想界”:新型媒介與讀書人
一 援西入中:報章媒介與晚清社會
二 初識報章:“上下通”與“中外通”
三 作為“場域”的“思想界”
第一章 “閤群”的訴求:“思想界”形成的背景
一 作為“閤群”載體的報章、學會及學校
二 報章作為“閤群”的要素
三 互為代派:報章銷售網絡的建立
四 “自改革”:與官方的互動
第二章 “思想界”的浮現:社會重組下的“亞文化圈世界”
一 晚清對“思想界”的錶述
二 從“省界”到“業界”——“亞文化圈世界”的形成
三 “中等社會”及其階級意識的萌芽
四 “思想界”與中國社會的重新組織
五 “思想界”的潛流:來自官方的反應
第三章 由隱性走嚮前颱的“思想界”:“思想版圖”的拓展
一 民國時期報刊所呈現的“思想版圖”
二 “思想版圖”的結構與節奏
三 隱然已存在的“思想界”
第四章 “思想界”的多重色彩:報章媒介與學術
一 “學戰”意識下對報章的認知
二 分科觀念左右下的報章
三 西學匯編資料中的報章
四 大學·刊物·社會:報章的另一種“生意”
五“學高於政”:“思想革命”的流行
第五章 “思想界”的多重色彩:報章媒介與政治
一 讀書人的組織與“思想衝突”的加劇
二 “思想界”的“主義”
三 政治勢力如何藉助“思想界”
下冊
第六章 書局·報章·讀書人:共同的“生意”
一 作為“生意”的報章
二 書籍與報章聯係的建立
三 另一種“生意”:新式書局與讀書人
四 讀書人的“生意經”
第七章 “思想界”的另一麵:讀書人錶達方式的轉變
一 作為“三不朽”之“立言”
二 新型媒介與錶達方式的轉變
三 對報章文字的爭辯
四 劍走偏鋒:“思想界”的另一麵
第八章 閱讀報章:讀書人“晉升的階梯”
一 “閱讀公眾”的培育:上下的互動
二 由邸報到新式報章:閱讀的轉嚮
三 閱讀報章:科舉改製引發的衝擊
四 報章:讀書人通嚮社會之階梯
五 閱讀:中心與邊緣
結語“思想界”:清季民國時期的“公共輿論”
一 新式傳播媒介與文明的建構
二 “思想界”成為解析近代中國的一把鑰匙
三 針對“思想界”的檢討
四 何為“公共”?誰的“公共”?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一 作為“生意”的報章
報章白有其“生意經”,無論其定位如何,都存在如何推銷的問題。中文世界最初齣現的一些報章,其如何“銷售”,本身就有不少引人矚目的地方。前已述及,1815年8月創刊於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其所發布的一則“告帖”就說明,各方之“唐人”,願讀該書者,可直接到編輯傢中索取。這也算是報章創辦初期之佳話,顯示報章之創辦一開始就涉及發行等環節。銷售是否成功,關乎報章能否維持基本的讀者,甚至決定著報章能否生存下去。前麵討論到的《遐邇貫珍》等報章,即是因為遭到華人的漠視而難以為繼。而《申報》、《萬國公報》在銷售上則算得上成功的例證,並培養瞭閱讀報章最初的一群讀者(詳後)。中國讀書人走嚮報章之創辦,上述報章也具有示範意義。示範不僅是內容上的,還包括如何推銷,這些報章實際成為《時務報》等報章走嚮讀者的重要推手。要講述涉及報章的諸多故事,顯然不可能,這裏隻選擇一些富於代錶性的個案略加分析,以把握當時報章的“生意”。以《時務報》來說,就體現齣報章的“銷售”絕非單純的“生意”。
〈時務報〉的“經營”
晚清讀書人創辦報章伊始,就遭遇如何銷售這一全新的問題,《中外紀聞》與《時務報》即是個巾之典型。可以料想的是,對官方的依賴是頗為明顯的,同時也需要藉助種種關係網絡。而外人所創辦的《申報》、 《萬國公報》等報章所産生的示範意義正體現在,這些報章7〈僅培養起晚清讀書 人閱讀報章的習慣,還建立起派送渠道可以為新發行的報章提供襄助。
《時務報》浮齣水麵,即是通過在《申報》上刊登告白實現的。1896年6月22曰至24日連續三天在《申報》刊登的《新開時務報館》的告白,傳達瞭這樣的意思:“今風會方開,人思發憤,宜廣譯錄以資采擇。本館擬專發明政學要理及翻各國報章,捲末並附新書。坐落上海石路南懷仁裏,擇日開張,先此布聞。”①所謂‘‘捲末並附新書”,在接下來所刊登的告白中有更詳細的說明,錶明報章與書籍有著密切關聯(詳後)。到8月5日起又連續四天在《申報》刊登告白,介紹《時務報》的印刷發行情況。
……
前言/序言
曆史長河中的思想激蕩:清季民國“思想界”的時代迴響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清季民國,以及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裏,中國“思想界”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激蕩。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人物與事件,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思想圖景,展現知識分子、學者、改革者、革命者等不同群體,如何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麵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探索民族的未來,以及由此碰撞齣的思想火花與深刻印記。 第一章:舊秩序的裂痕與新思潮的萌芽(晚清時期) 在嚴酷的鴉片戰爭與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衝擊下,承載著數韆年傳統文明的清王朝,其統治的閤法性與有效性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這一時期,“思想界”的關注點,首先集中於如何應對西方的挑戰,如何在維護國傢主權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與製度。 “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初步探索: 以魏源、林則徐等為代錶的士大夫,在“睜眼看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方在軍事、科技上的優勢。他們提齣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雖然帶有功利性的實用主義色彩,卻標誌著中國思想界開始打破閉關鎖國的僵局,嘗試吸收外部力量。然而,這種學習依然局限於器物層麵,未能觸及根本的製度與思想層麵。 洋務運動的興衰與思想的局限: 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器物學習與引進。在這一過程中,一批有識之士,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積極推動興辦軍事工業、民用企業,派遣留學生。然而,洋務運動所代錶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在根本上未能擺脫維護封建統治的窠臼,其思想上的保守性,最終限製瞭其深遠發展。盡管如此,洋務運動在客觀上為近代中國的工業化奠定瞭基礎,也催生瞭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為後來的思想變革埋下瞭伏筆。 維新思潮的湧動與“變法圖強”的呼喚: 隨著甲午戰爭的慘敗,國人對洋務運動的局限性有瞭更深的認識。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士,在藉鑒西方政治製度、思想文化的基礎上,提齣瞭更為激進的改革主張。他們高舉“變法圖強”的旗幟,主張政治體製改革、發展教育、興辦實業,試圖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製。他們的思想,特彆是梁啓超的《變法通議》等著作,對當時的士林産生瞭巨大影響,喚醒瞭更多人的民族意識和改革熱情。然而,維新變法最終因觸動瞭保守勢力的利益而失敗,但其所傳播的進步思想,卻為後來的革命埋下瞭火種。 革命思想的醞釀與“推翻帝製”的訴求: 孫中山等革命派人士,對改良道路徹底失望,提齣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他們積極宣傳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組織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這一時期的革命思想,雖然在初期並未得到廣泛認同,但其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場,以及對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的清晰設想,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奠定瞭思想基礎。 第二章:辛亥革命的巨變與民國初年的思想解放(民國初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瞭統治中國兩韆多年的君主專製製度,建立瞭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這場革命不僅改變瞭中國的政治格局,更在思想層麵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解放。 共和理念的傳播與新政治文化的構建: 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的理念成為主流。各種報刊雜誌、政治演講,廣泛傳播憲政、自由、民權等思想。然而,新生的共和政體卻麵臨著軍閥割據、政治動蕩的嚴峻挑戰。如何在混亂中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共和製度,成為擺在“思想界”麵前的重大課題。 東西方思想的碰撞與“全盤西化”與“保守復興”的爭論: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中國知識界對西方文化的態度發生瞭更為劇烈的分化。以陳獨秀、鬍適為代錶的激進派,倡導“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旗幟鮮明地反對儒傢傳統文化,主張“全盤西化”。他們的思想,通過《新青年》等刊物,對青年一代産生瞭深遠影響,極大地推動瞭思想的解放和對舊傳統的批判。與此同時,一些思想傢,如梁漱溟等,則對西方文明的負麵影響錶示擔憂,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主張在學習西方先進思想和技術的同時,要保持中國文化的獨特性。這種“全盤西化”與“保守復興”的爭論,貫穿瞭整個民國時期,深刻影響著中國知識分子的思考方嚮。 馬剋思主義的傳入與初步傳播: 在西方思潮的洪流中,馬剋思主義也開始傳入中國。早期留學生和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接觸和研究馬剋思主義,並將其視為改造中國社會、解決中國問題的有效理論。李大釗對俄國十月革命的謳歌,以及對社會主義的關注,標誌著中國“思想界”開始吸收更為激進的革命思想,為後來的中國共産黨成立埋下瞭思想的種子。 實業救國與教育救國的思潮: 在政治動蕩的環境下,一些知識分子和實業傢,將希望寄托於發展經濟和普及教育。他們主張通過興辦實業來富國強民,通過普及教育來提高國民素質。張謇等實業傢,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投身教育事業,創辦瞭大量的學校。這些思潮的齣現,反映瞭在尋求國傢齣路的過程中,不同路徑的探索與嘗試。 第三章:動蕩年代的思想求索與社會變革的探索(民國中後期) 隨著國民黨政府的建立,以及抗日戰爭的爆發,中國“思想界”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進行著艱難的求索與探索。 主義之爭與政治思想的多元化: 在國民黨一黨執政的背景下,各種政治思想和主義開始公開或隱晦地進行爭論。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國傢主義等思潮,在知識分子中間廣泛傳播,並試圖尋找各自在中國實踐的道路。這時期,思想的爭鳴雖然有時激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對不同政治製度和發展模式的深入思考。 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主義與救亡思想: 麵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思想界”在這一時期,空前地團結起來,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用各種形式宣傳抗日,鼓舞士氣。民族主義情感空前高漲,知識分子在文學、藝術、學術等各個領域,都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偉大鬥爭。 知識分子的命運與社會責任的思考: 在動蕩的社會環境中,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麵臨著政治壓迫、生活睏苦等諸多挑戰,但許多人依然堅持獨立思考,堅守學術良知,承擔社會責任。他們對中國社會現狀的批判,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以及在睏境中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構成瞭民國時期“思想界”獨特的一道風景綫。 學術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盡管麵臨著政治動蕩和思想爭論,民國時期在許多學術領域也取得瞭顯著的成就。曆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等學科,都在這一時期湧現齣許多傑齣的學者和重要的學術著作。他們在繼承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同時,也積極吸收和藉鑒西方學術研究的方法與理論,為中國現代學術體係的建立奠定瞭基礎。 結語:迴望“思想界”,啓迪未來 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是一個充滿活力、復雜多元、激蕩不安的時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老的思想傳統與新興的西方思潮激烈碰撞,舊的秩序搖搖欲墜,新的探索艱難進行。從“師夷長技”到“變法圖強”,從“共和革命”到“主義之爭”,知識分子們在時代巨變的洪流中,以筆為刀,以思想為劍,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貢獻著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本書旨在還原那個思想解放、觀念激蕩的時代圖景,展現中國知識分子在曆史關鍵節點上的思考與選擇。通過對這一時期“思想界”的深入梳理與分析,我們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脈絡,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曆史經驗與啓示,為當下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提供有益的藉鑒。這段曆史,是中國人民在探索自身命運過程中,一次次痛苦而深刻的自我反思與不懈追求的生動寫照,其迴響至今,依然振聾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