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經典譯叢;“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

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經典譯叢;“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保羅·布爾吉納,讓-皮埃爾·納達爾 著,賀京同,帥傑,鄭為夷 等 譯
圖書標籤:
  • 認知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 實驗經濟學
  • 經濟心理學
  • 決策科學
  • 人類行為
  • 經濟學
  • 心理學
  • 跨學科
  • 經典譯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89291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196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經典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頁數:44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關於認知經濟學的論文集。編者編輯瞭關於認知經濟學方麵的重要論文,並且在本書開始對認知經濟學這個新興的學科進行瞭一個定義與導讀。認知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其涵蓋的範圍包括瞭行為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博弈論乃至心理學等多方麵的內容。本書適閤研究以上學科的研究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前言
保羅?布爾吉納(Paul Bourgine):巴黎綜閤理工大學、巴黎復雜係統研究所,巴黎,法國;

讓-皮埃爾?納達爾(Jean-Piere Nadal):巴黎社會學和數學分析中心,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法國;
第一章
保羅?布爾吉納(Paul Bourgine):巴黎綜閤理工大學、巴黎復雜係統研究所,巴黎,法國;

第二章
穆罕默德?阿布德拉維(Mohammed Abdellaoui):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法國公共工程、建築與工業專科學校,巴黎;(第二章)

第三章
艾倫?科爾曼(Alan Kirman):埃剋斯-馬賽量化經濟學研究小組,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法國大學科學院,法國;(第三章)

第四章
伯納德?威利瑟(Bernard Walliser):法國國立路橋大學和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巴黎
第五章
蓋伊?波利澤(Guy Politzer):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聖丹尼斯,法國
第六章
大衛?馬金森(David Makinson):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計算機科學部,英國
第七章
弗雷德裏剋?亞曆桑德雷(Frédéric Alexandre) :法國國立信息與自動化研究院/洛林計算機科學與應用研究實驗室-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南锡,洛林大區,法國;(第七章)
赫爾維?弗雷澤-布特(Hervé Frezza-Buet):法國高等電力學院梅茲校區,梅茲,法國;(第七章)
第八章
米爾塔B.戈登(Mirta B. Gordon):格勒諾布爾應用數學和計算機學院實驗室,格勒諾布爾,法國;(第八章)
第九章
塞爾吉?格拉姆(Serge Galam):巴黎第六大學混沌環境與異質性實驗室,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所,法國

第十章
索林?所羅濛(Sorin Solomon),奧弗?碧漢姆(Ofer Biham),奧弗?瑪爾凱(Ofer Malcai):拉卡物理研究所,希伯來大學,耶路撒冷;
彼得?裏奇濛德(Peter Richmond):物理係,聖三一學院,都柏林
第十一章
伯納德?威利瑟(Bernard Walliser):法國國立路橋大學和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巴黎

第十二章
安德烈?奧爾恩(André Orléan):法國經濟研究及其應用中心,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巴黎,法國
第十三章
大衛?馬金森(David Makinson):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計算機科學部,英國
第十四章
讓-馬可-泰隆(Jean-Marc Tallon);讓-剋裏斯托弗 維格納德(Jean-Christophe Verganaud):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數量經濟學研究小組,人文之傢經濟學部,巴黎
第十五章
讓-皮埃爾?奧賓(Jean-Pierre Aubin):巴黎-多菲納大學,巴黎理工大學,巴黎
第十六章
理查德?巴倫(Richard Baron);漢斯?哈勒(Hans Hller):聖-埃蒂安大學,聖-埃蒂安,法國;
雅剋?迪裏厄(Jacques Durieu);菲利佩?索拉爾(Philippe Solal):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經濟學部,黑堡,美國

第十七章
讓-弗朗索瓦?拉斯利耶(Jean-François Laslier):巴黎綜閤理工大學經濟學實驗室,巴黎,法國

第十八章
艾倫?科爾曼(Alan Kirman):埃剋斯-馬賽量化經濟學研究小組,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法國大學科學院
第十九章
查爾斯?努薩爾(Charles Noussair):埃默裏大學經濟學係,亞特蘭大,美國;
伯納德?魯費埃剋(Bernard Ruffieux):格勒諾布爾第二大學,格勒諾布爾國立高等工業工程學校,格勒諾布爾,法國

第二十章
丹尼斯?範(Denis Phan):國立布列塔尼高等電信學院,國立布列塔尼大學,布列塔尼,法國
米爾塔?B?戈登(Mirta B. Gordon):格勒諾布爾應用數學和計算機學院實驗室,格勒諾布爾,法國
讓-皮埃爾?納達爾(Jean-Prerre Nadal):巴黎社會學和數學分析中心,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法國
第二十一章
吉拉德?維斯巴赫(Gerard Weisbuch):統計物理實驗室,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第6大學,巴黎第7大學,巴黎,法國;
迪特裏奇?斯陶菲(Dietrich Stauffer):科隆大學理論物理學院,科隆,德國

第二十二章
丹尼斯?範(Denis Phan):國立布列塔尼高等電信學院,國立布列塔尼大學,布列塔尼,法國

第二十三章
讓-貝諾特?齊默曼(Jean-Benoit Zimmermann):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埃剋斯-馬賽量化經濟學研究小組,馬賽,法國

第二十四章
弗朗西斯?布勞奇(Francis Bloch):馬賽高等機械學院和埃剋斯-馬賽量化經濟學研究小組,馬賽,法國

第二十五章
塞爾吉?格拉姆(Serge Galam):巴黎第6大學混沌環境與異質性實驗室,巴黎,法國;
巴斯坦?喬帕特(Bastien Chopard): 日內瓦大學信息學院,日內瓦,瑞士

第二十六章
尼古拉斯?居裏,吉爾伯托?拉方特,讓?萊內,弗朗索瓦?莫羅(Nicolas Curie,Gilbert Laffond,Jean Lainé,François Moreau):法國國立科學技術與管理大學經濟學實驗室,巴黎,法國

後記
雅剋?萊索內(Jacques Lesourne):法國國立科學技術與管理大學,巴黎,法國。

目錄

目 錄
第Ⅰ部分:概念和理論基礎
第1章 什麼是認知經濟學 3……………………… 1.1 引言 3……………………………………… 1.2 個體理性形式 5…………………………… 1.3 群體理性研究 8…………………………… 1.4 麵嚮認知經濟學 12…………………………
第2章 什麼是認知經濟學 14……………… 2.1 引言 14……………………………………… 2.2 期望效用理論 15…………………………… 2.3 背離期望效用 22…………………………… 2.4 期望效用的泛化 25………………………… 2.5 結論 28……………………………………… 參考文獻 29……………………………………… 第3章 一般均衡 33……………………………… 3.1 引言 33……………………………………… 3.2 基本模型:一個交換經濟 35……………… 3.3 瓦爾拉斯均衡 37…………………………… 3.4 兩種商品情況下均衡存在性的證明 40…… 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
3.5 競爭均衡和帕纍托最優 41……………………………………………
3.6 生産中的一般均衡 43…………………………………………………
3.7 競爭機製的信息要求 44………………………………………………
3.8 均衡的唯一性和穩定性 45……………………………………………
3.9 趨嚮更真實的模型 47…………………………………………………
3.10 結論 51………………………………………………………………
參考文獻 51…………………………………………………………………
第4章 博弈論原理 53………………………………………………………
4.1 引言 53…………………………………………………………………
4.2 不存在不確定性的靜態博弈 55………………………………………
4.3 不存在不確定性的動態博弈 59………………………………………
4.4 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65………………………………………………
4.5 非完美信息動態博弈 69………………………………………………
參考文獻 73…………………………………………………………………
第5章 推理的實驗研究與理性 75…………………………………………
5.1 引言 75…………………………………………………………………
5.2 實驗室中推理的研究 76………………………………………………
5.3 對錶現的評價 79………………………………………………………
5.4 重新評估判斷和決策製定領域的結論 83……………………………
5.5 兩類理性? 84…………………………………………………………
5.6 結論 86…………………………………………………………………
參考文獻 86…………………………………………………………………
第6章 不含概率的超古典推論 90…………………………………………
6.1 第一條途徑———使用附加背景假設 95………………………………
6.2 第二條路徑———限製賦值集閤 97……………………………………
6.3 第三條路徑———使用附加法則 101…………………………………
6.4 結論 104………………………………………………………………
參考文獻 106…………………………………………………………………
第7章 從本能到人工智能:認知任務中的數值處理 108…………………
7.1 引言 108………………………………………………………………
7.2 概述和評價 110………………………………………………………
7.3 進化類比 111…………………………………………………………
7.4 人工神經網絡 114……………………………………………………
7.5 一種隨機行為方法:強化學習 118…………………………………
7.6 結論 120………………………………………………………………
參考文獻 121………………………………………………………………… 目 錄

第8章 統計力學導論 125……………………………………………………
8.1 引言 125………………………………………………………………
8.2 伊辛模型 127…………………………………………………………
8.3 概率、信息以及熵進化類比 131……………………………………
8.4 統計物理學中的概率法則 133………………………………………
8.5 波動與熱力學極限 141………………………………………………
8.6 非均衡係統 143………………………………………………………
8.7 數值仿真 144…………………………………………………………
8.8 結論 146………………………………………………………………
參考文獻 146…………………………………………………………………
第9章 自發對稱性破缺和物理學中的嚮無序過渡 148……………………
9.1 引言 148………………………………………………………………
9.2 伊辛模型 150…………………………………………………………
9.3 自發性對稱破缺 151…………………………………………………
9.4 引入一個外部場 152…………………………………………………
9.5 製造局部無序 153……………………………………………………
9.6 臨界點周圍發生瞭什麼? 155………………………………………
9.7 增加更多的無序 156…………………………………………………
9.8 結論 158………………………………………………………………
參考文獻 158…………………………………………………………………
第10章 聯閤進化論的隨機動態:冪律的齣現 159………………………
10.1 引言 159………………………………………………………………
10.2 洛特卡沃爾特拉埃根舒斯特(LVES)隨機係統 162………
10.3 可乘朗之萬過程 163…………………………………………………
10.4 隨機LVES係統分析 165…………………………………………
10.5 討論 166………………………………………………………………
10.6 結論 167………………………………………………………………
參考文獻 167………………………………………………………………… 第Ⅱ部分:研究領域
第11章 認知經濟學之論題 175……………………………………………
11.1 引言 175………………………………………………………………
11.2 推理理論 177…………………………………………………………
11.3 決策論 180……………………………………………………………
11.4 博弈論 182…………………………………………………………… 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
11.5 經濟理論 184…………………………………………………………
11.6 結論 186………………………………………………………………
第12章 什麼是群體信念 189………………………………………………
12.1 引言 189………………………………………………………………
12.2 純協調博弈和謝林顯著 192…………………………………………
12.3 情境理性和環境的作用 195…………………………………………
12.4 小組信念的自主性 197………………………………………………
12.5 結論 200………………………………………………………………
參考文獻 200…………………………………………………………………
第13章 條件語句和條件指示 202…………………………………………
13.1 條件命題 202…………………………………………………………
13.2 條件指示 210…………………………………………………………
13.3 結論 213………………………………………………………………
13.4 擴展閱讀指南 213……………………………………………………
參考文獻 215…………………………………………………………………
第14章 信息正價值的選擇公理 217………………………………………
14.1 引言 217………………………………………………………………
14.2 決策樹 219……………………………………………………………
14.3 信息正價值,結果論和確實原則 220………………………………
14.4 信息正價值的動態選擇弱公理 224…………………………………
14.5 不包含概率信念的信息的正價值 226………………………………
14.6 結論 227………………………………………………………………
參考文獻 228…………………………………………………………………
第15章 用於動態經濟學分析的生存理論基礎 229………………………
15.1 引言 230………………………………………………………………
15.2 數學框架 233…………………………………………………………
15.3 生存力和/或捕獲性的特徵 236……………………………………
15.4 選擇生存反饋 239……………………………………………………
15.5 恢復生存力 241………………………………………………………
參考文獻 247…………………………………………………………………
第16章 隨機進化博弈理論 251……………………………………………
16.1 引言 251………………………………………………………………
16.2 博弈中自適應學習模型 252…………………………………………
16.3 隨機穩定性 254………………………………………………………
16.4 應用:古諾競爭 259…………………………………………………
參考文獻 262………………………………………………………………… 目 錄

第17章 信號博弈的進化分析 265…………………………………………
17.1 引言 265………………………………………………………………
17.2 發送者—接收者博弈 266……………………………………………
17.3 廉價磋商博弈 270……………………………………………………
17.4 結論 274………………………………………………………………
參考文獻 275…………………………………………………………………
第18章 經濟交互的結構:個體理性和群體理性 276……………………
18.1 引言 276………………………………………………………………
18.2 個體理性和群體理性 277……………………………………………
18.3 總體行為和個體行為:一個例子 278………………………………
18.4 群體理性 281…………………………………………………………
18.5 多種形式的交互 283…………………………………………………
18.6 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 284…………………………………………
18.7 局部交互 285…………………………………………………………
18.8 網絡 286………………………………………………………………
參考文獻 289…………………………………………………………………
18.9 對交互結構的誤解 289………………………………………………
18.10 一個簡單雙寡頭博弈模型 292……………………………………
18.11 結論 292……………………………………………………………
第19章 實驗性市場:嚮理論研究者提供實驗數據 296…………………
19.1 引言 296………………………………………………………………
19.2 方法論:實驗性市場是如何構建的? 298…………………………
19.3 服務市場的主要結論 300……………………………………………
19.4 資産市場的行為 302…………………………………………………
19.5 策略交互中的學習動態 306…………………………………………
19.6 結論 308………………………………………………………………
參考文獻 310…………………………………………………………………
第20章 經濟理論中的社會交互:一個基於統計力學視
角的研究 315………………………………………………………
20.1 引言 315………………………………………………………………
20.2 帶有社會交互的離散選擇(Ⅰ):個體策略行為 和理性預期 317………………………………………………………
20.3 帶有社會交互的離散選擇(Ⅱ):市場價格和自 適應預期 324…………………………………………………………
20.4 帶有搜尋和價格分散(price dispersion)的市場組織 330…………
20.5 結論 333……………………………………………………………… 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
參考文獻 334…………………………………………………………………
第21章 調整與社會選擇 340………………………………………………
21.1 引言 340………………………………………………………………
21.2 INCA模型 341………………………………………………………
21.3 仿真結果 343…………………………………………………………
21.4 結論 348………………………………………………………………
參考文獻 349…………………………………………………………………
第22章 從基於參與人的可計算經濟學到認知經濟學 351………………
22.1 引言 351………………………………………………………………
22.2 多參與人係統與基於參與人的可計算經濟學 352…………………
22.3 帶有網絡交互的多參與人係統的基本概念 355……………………
22.4 離散選擇模型中個體與群體的學習及動態 363……………………
22.5 結論 370………………………………………………………………
參考文獻 371…………………………………………………………………
第23章 社會網絡與經濟動態 377…………………………………………
23.1 引言 377………………………………………………………………
23.2 知識經濟中的小世界 379……………………………………………
23.3 影響力網絡與社會學習 384…………………………………………
23.4 結論 391………………………………………………………………
參考文獻 392…………………………………………………………………
第24章 經濟分析中的聯盟與網絡 394……………………………………
24.1 引言 394………………………………………………………………
24.2 集團與網絡構成的閤作解 396………………………………………
24.3 集團與網絡構成的非閤作模型 398…………………………………
24.4 應用 399………………………………………………………………
參考文獻 402…………………………………………………………………
第25章 雙標準競爭中的閾值現象與殺手簇 404…………………………
25.1 引言 405………………………………………………………………
25.2 模型 406………………………………………………………………
25.3 討論 408………………………………………………………………
25.4 有限規模效應 410……………………………………………………
25.5 空間進化 413…………………………………………………………
25.6 結論 415………………………………………………………………
參考文獻 415…………………………………………………………………
第26章 提供經驗商品消費建議的社會網絡的認知效率 417………………
26.1 引言 417……………………………………………………………… 目 錄

26.2 模型 418………………………………………………………………
26.3 討論 424………………………………………………………………
26.4 結論 427………………………………………………………………
參考文獻 428…………………………………………………………………
後記 434………………………………………………………………………

精彩書摘

各門社會科學都要研究認知主體及其彼此之間的交 互過程。基於認知科學的“認知轉嚮”(cognitive turn) 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潛移默化地豐富瞭這些學科的研究。 而認知經濟學即是上述受益匪淺的學科之一。認知經濟學的目的在於從(經濟活動)參與人(agent)、參與人 間的交互及其導緻的群體結果這兩個維度將個體的認知 過程引入到經濟學理論之中。應該說這是一個雄心勃勃 的計劃,因為它力圖將兩種層麵的復雜性結閤到一起 的,即認知科學研究與檢驗的認知現象和經濟學所研究 的由參與人間活動産生的群體現象。這樣的一個研究主 旨要求跨學科的閤作,且這種閤作不應僅局限於經濟學 傢和認知科學傢之間,還應包括數學傢、物理學傢以及 計算機科學傢,從而達到對各種涉及經濟活動參人及其 認知機製的動態係統模型進行更新、研究和仿真的 目的。 經典經濟學的硬核為 一般均衡理論 (General Equi- librium Theory)。這一理論的基礎是參與人的最優化 理性(optimising rationality)和靜態的均衡概念,以 及在博弈論理論(Game Theory)框架下係統化的觀 點。如果參與人的全部偏好滿足某些公理,且他的一切行為都像最大化瞭某一代錶 其偏好的函數,即 效用函數 (utility function),那麼該參與人就可以被視為是“理 性的”。每個參與人都能考慮到全部可能的未來的情況,這些情況不僅與各種環境 狀態有關,且亦與同一“ 博弈 ”中全部參與人的策略的交叉預期(crossed antipa- tions)有關。博弈的結果是一組個體的決策,這些決策將立即使博弈處於一種均 衡態。在經典經濟學中,“時間”是一種即刻的現在時,並且是計算均衡狀態時唯 一相關的時間,同時經典經濟學還假設最優化的參與人必須對 瓦爾拉斯拍賣人 (Walrasian auctioneer)———擔負著供需均衡之責,明示其是在具有完全計算能力 和信息的情況下作齣決策的。在一般均衡理論中,參與人隻與市場和價格進行 交互。 對經典經濟學的主要的批評來自赫伯特·西濛(Herbert Simon)。值得注意的 是,這種批評恰源自於認知科學中的觀點,即個體隻具有有限的認知和計算能力, 即使參與人想要最優化效用函數,他們也隻能在上述有限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且需 以對效用函數的實際瞭解為基礎來進行最優化。換句話說,經典經濟學賦予瞭參與 人過度的認知能力。在另外一種極端情況下,即 進化博弈理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該理論力圖將生物社會的行為選擇與參與人或企業的策略選擇模型 化,但卻假定瞭過少的認知能力。因此,我們需要開闢齣一條能同時包含成熟性和 局限性的中間路徑以科學地考察經濟活動中人類的認知能力。 在認知經濟學中,參與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且是過程性的。他們會采取各種適應 性的動態行為來滿足個體或群體約束。個體參與人隻具有非完全的信息和信念,同 時,個體參與人還將在不確定且非穩態的環境中不斷修正自身信念。由這些修正行 為引發的群體化行為也正是參與人間交互作用的産物。為協調和管理彼此間的交互 行為,參與人建立並選擇瞭種類繁多的製度形式(信念、慣例、協議、規則、標 準、法律、市場、社會網絡以及私人或公眾機構)。這些製度自身具有一定的自治 性,並且具有擺脫參與人掌控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參與人將會繼續在他們自 己創造或選擇的各種製度約束中進行交互。 因此,我們在經濟學研究中必須綜閤考慮認知、交互、進化以及製度這些概 念。其他一些具有相似概念框架的經濟學前沿流派都認可上述研究前提。這些流派 包括 製度經濟學、行為經濟學 以及 進化經濟學 。與將企業視為黑箱的經典經濟學 不同,行為經濟學和進化經濟學試圖綜閤地解釋各種決策在企業內部的製定過程及 其進化過程。但是這樣一種進化和認知理論隻考慮瞭企業,卻忽略瞭其他的製度形 式。可以說,上述經濟學前沿流派亦皆具有各自的黑箱和陰影區域。

前言/序言


知識産權與信息經濟學前沿:製度、創新與市場失靈的深度解析 本書聚焦於知識産權、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引發的市場失靈與製度構建,提供瞭一套多維度、跨學科的分析框架。 在現代經濟活動中,知識和信息已成為最核心的生産要素。本書係統探討瞭知識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特徵如何導緻典型的市場失靈——外部性、搭便車問題以及信息不對稱。我們深入分析瞭知識産權(IP)製度,包括專利、著作權和商業秘密,作為激勵創新和有效配置知識資源的關鍵製度安排。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模型的構建,更側重於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實際的政策製定與法律實踐中,以期理解如何設計齣既能激勵創造又能促進知識擴散的有效機製。 第一部分:知識産權的理論基礎與激勵機製 本部分奠定瞭知識産權理論的基石,剖析瞭不同産權形式在激勵和擴散知識中的作用與權衡。 第一章:知識的經濟學本質與産權界定 本章首先界定瞭知識的經濟學特性,區分瞭“發現”(Discovery)與“發明”(Invention)。我們探討瞭知識的外部性——為什麼市場機製本身無法有效提供最優水平的知識。接著,我們詳細分析瞭信息成本、搜索成本以及知識的邊際成本遞減規律,為後續産權製度的必要性鋪陳理論基礎。 第二章:專利製度的經濟學分析:權衡與設計 專利製度是激勵技術創新的核心工具。本章采用動態效率與靜態效率的框架,深入分析瞭專利授權的寬度(Scope)、強度(Strength)和期限(Duration)如何相互影響。我們考察瞭“前沿創新”(Patent Thickets)、“專利流氓”(Patent Trolls)等前沿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動因。通過對比不同司法管轄區的專利製度差異,探討瞭如何通過專利局的審查標準(如“新穎性”與“創造性”的界定)來優化整體的創新生態。例如,我們對比瞭“先申請製”與“先發明製”在激勵早期披露方麵的不同效果。 第三章:著作權與數字時代的內容保護 著作權法是保護文學藝術和軟件創意的基石。本章特彆關注數字技術對傳統著作權模式的衝擊。我們分析瞭復製成本趨近於零的背景下,著作權如何麵臨更嚴峻的搭便車挑戰。通過分析“閤理使用”(Fair Use)原則的經濟功能,探討瞭如何在保護原創者收入與促進後續文化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本書也引入瞭基於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數字版權管理(DRM)的經濟學可行性研究。 第四章:商業秘密與知識的非正式保護 與公開的專利不同,商業秘密的保護依賴於企業的內部控製和法律的威懾力。本章分析瞭企業何時傾嚮於選擇商業秘密而非專利,這主要取決於知識被逆嚮工程的難度(“可模仿性”)以及知識暴露的潛在成本。我們探討瞭雇傭閤同中的競業限製條款(Non-Compete Clauses)的經濟效率,以及如何在限製員工流動與保護企業專有信息之間取得社會最優解。 第二部分:信息不對稱與市場運作失靈 信息不對稱是現代經濟學中解釋市場機製局限性的核心概念。本部分側重於逆嚮選擇、道德風險在不同市場中的體現及其應對機製。 第五章:逆嚮選擇:從二手車市場到保險業 亞剋洛夫的“檸檬市場”模型是理解逆嚮選擇的起點。本章將此模型擴展到健康保險、信貸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我們詳細分析瞭信號(Signaling)理論,例如教育文憑、産品擔保,如何作為可信賴的信息傳遞工具,幫助市場主體剋服信息劣勢。對於保險市場,我們探討瞭自付額(Deductibles)和共同支付(Co-payments)等機製在篩選風險群體中的作用。 第六章:道德風險:努力、監督與契約設計 道德風險産生於當一方的行為(如努力程度)無法被另一方完全觀測時。本章聚焦於委托-代理理論,分析瞭風險中性、風險厭惡的代理人如何對其報酬結構做齣反應。我們考察瞭“激勵相容性”原則在設計高管薪酬、員工績效考核中的應用,並討論瞭監督成本在決定最優契約結構中的關鍵作用。 第七章:信息透明度、聲譽機製與市場機製的替代 在信息披露受限的市場中,聲譽(Reputation)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章研究瞭基於重復博弈的機製如何通過預期懲罰來約束信息不對稱下的不當行為。我們分析瞭評級機構、行業協會在信息傳遞中的中介功能,以及在缺乏有效法律執行時的“自發性秩序”的形成機製。 第三部分:跨界融閤與前沿應用 本部分將知識産權和信息經濟學的理論應用於更廣闊的經濟和社會領域,探討製度的演化和政策的乾預效果。 第八章:創新生態係統:協同、競爭與公共知識 創新往往是纍積性的,需要大量基礎性研究的支撐。本章探討瞭“知識的公共品”屬性與産權保護之間的矛盾。我們分析瞭大學、政府實驗室與私營企業之間的知識溢齣(Spillovers)機製。通過分析“專利池”(Patent Pools)和“開放標準”(Open Standards)的形成,我們評估瞭閤作創新模式在技術標準製定中的效率優勢。此外,本章也關注瞭“知識獲取權”——例如,對基礎科研成果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政策的經濟學影響。 第九章:經濟增長的製度決定因素 我們將前述的微觀産權和信息激勵機製,嚮上提升至宏觀經濟增長的層麵。本書引入瞭內生增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闡釋瞭知識積纍如何驅動長期經濟增長。我們研究瞭製度質量(如産權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如何影響跨國公司的長期投資決策,以及監管環境對高技術産業集聚(Cluster)的影響。 第十章:政策乾預的效率與局限性 最後,本章探討瞭政府在彌補知識産權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失靈時,應采取的乾預措施及其潛在的次優後果。這包括對反壟斷法在技術許可市場中的適用、對研發活動的直接補貼(如稅收抵免),以及對信息披露的強製要求。通過案例分析,我們評估瞭不同政策工具在不同市場結構下的相對效率,強調瞭政策設計必須充分考慮經濟主體的理性預期與行為反應。 本書特色: 本書的優勢在於其高度的跨學科性,它綜閤瞭産業組織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博弈論以及法律經濟學的前沿成果。通過嚴謹的數學模型與豐富的現實案例相結閤,旨在為研究者、政策製定者以及關注創新與市場運作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深刻而實用的分析工具。本書不囿於單一學科的視角,力求展現知識産權和信息經濟學在構建現代經濟秩序中的核心地位。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的書名,簡直就是我近年來求知路上的“燈塔”!我是一名對人類思維運作方式充滿好奇的讀者,一直以來,我在思考經濟學問題時,總是覺得僅僅依靠“理性”這一條綫索是不夠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人們做齣一些在傳統經濟學模型裏看起來“不閤邏輯”的選擇,比如明知健康不好,卻依然沉迷於不健康的食物;或者在麵對風險時,會産生各種各樣的偏見。這些現象,總是讓我覺得,經濟學需要一個更強大的理論框架來解釋。而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個核心——“認知”。它承諾的“跨學科觀點”,讓我相信它不僅僅是局限於經濟學內部的討論,而是會藉鑒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洞見,來構建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認知經濟學體係。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探討“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經典內容,那些通過精心設計的實驗來揭示人類非理性決策機製的發現,總是讓我覺得既震撼又興奮。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信息、如何做齣決策的,以及這些認知過程是如何影響經濟行為的。

評分

我最近真的對經濟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種能夠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反常理”現象的學說。市麵上有很多經濟學方麵的書籍,但要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確實不容易。當我看到《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這本書時,我眼前一亮。首先,“認知經濟學”這個概念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它暗示著這本書會從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機製齣發,來理解經濟行為,這與我一直以來對經濟學“理性人”假設的疑慮不謀而閤。其次,“跨學科觀點”這個詞,讓我對這本書的豐富性和前沿性充滿瞭期待。我設想它會融閤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甚至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提供一個更加立體和多元的視角來解讀經濟現象。更不用說它還是“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經典譯叢”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書中很可能包含瞭該領域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和理論,並且是以權威譯本的形式呈現,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深入瞭解該領域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真實決策過程,以及那些隱藏在背後的心理動因。

評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這幾個字似乎就預示著一場知識的盛宴。我一直對為什麼人們會做齣各種看似“不經濟”的選擇感到好奇。比如,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某些東西對身體不好,卻依舊會去購買?為什麼在麵對金錢和機會時,我們會錶現齣如此不同的偏好?這些問題,常常讓我覺得傳統的經濟學解釋力不足。而“認知經濟學”這個概念,就像一道曙光,它承諾要從人類的思維、感知和決策過程來解讀經濟活動。更讓我興奮的是,“跨學科觀點”的錶述,這說明這本書不會局限於經濟學本身的範疇,而是會融閤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智慧,構建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刻的理論體係。我猜這本書一定會包含很多精彩的“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的經典內容,通過那些巧妙的實驗設計,直觀地展現人類決策的非理性一麵,並且會以“經典譯叢”的形式呈現,這本身就意味著其學術價值和權威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破對經濟學“理性人”的刻闆印象,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經濟現象背後的真實驅動力。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再加上"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經典譯叢"和"‘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的標簽,一股學術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書名和這些“光環”來看,我就對它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人類決策的非理性方麵非常感興趣,總覺得經濟學模型裏那些完美的理性人設定,與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行為模式總有些距離。這本書似乎正是我在尋找的,它承諾從跨學科的角度來剖析“認知”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這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純粹的經濟學著作,更可能是一次思維的拓展。我設想,它會顛覆我很多既有的經濟學認知,讓我看到經濟學與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等學科交叉融閤的魅力。特彆是“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經典譯叢”這個定位,讓我聯想到那些嚴謹的實驗設計和齣人意料的實驗結果,比如著名的“最後通牒博弈”或者“損失厭惡”等等。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這些經典理論的深入闡釋,並且能夠理解它們是如何通過實驗方法被驗證的。同時,“‘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這個背書,也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一定經過瞭嚴格的篩選和論證,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和前瞻性。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理解經濟現象的新視角,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人們會這麼做”。

評分

天啊,我今天剛拿到這本《認知經濟學:跨學科觀點》!包裝得相當不錯,書脊設計也很有質感,那種沉甸甸的學術範兒,讓人一看就覺得是值得好好品讀的。我平時工作雖然不是直接和經濟學打交道,但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前沿研究還是挺關注的。尤其最近幾年,聽得最多的詞就是“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總覺得傳統的經濟學好像有點“脫離群眾”,不夠接地氣,而這些新興的領域,更能解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反常識”現象。比如,為什麼人們在看到打摺信息時會忍不住購物?為什麼同樣的商品,在不同包裝下價格會相差那麼多?這些我都很想知道背後的經濟學原理,但又覺得傳統的教科書講得不夠生動,不夠深入。這本書的標題“跨學科觀點”和“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經典譯叢”,讓我覺得它正是我需要的!我猜它應該會匯集很多不同學科的智慧,將那些晦澀的理論用更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而且通過“實驗經濟學”這個關鍵詞,我期待看到一些非常有趣的實驗設計和案例分析,能夠讓我直觀地理解那些理論是如何被驗證的。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它,看看裏麵到底有哪些“經典”的譯文,又會有多少令人醍醐灌頂的觀點。

評分

比較經典的著作還米有讀完

評分

評分

評分

比較經典的著作還米有讀完

評分

評分

比較經典的著作還米有讀完

評分

比較經典的著作還米有讀完

評分

評分

比較經典的著作還米有讀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