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作為“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叢書”之一,已獲得“國傢齣版基金”,列入“十三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本著作主要是來源於中國工程院重大谘詢項目“長三角區域醫療器械産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本書就是在這一報告的基礎上做瞭大量的補充、修改後而形成的;本書內容詳實、數據豐富,多數觀點與結論齣自實際調研、獨立思考及對一手資料的分析,具有極強的原創性、專業性、實用性和前瞻性。
醫療器械作為現代醫療的重要工具,在疾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國傢醫療衛生體係建設中的基礎裝備。本書對醫療器械産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和特點,及其重點領域、前沿技術與産品進行瞭分析;對歐美日等發達地區和
國傢醫療器械産業的發展過程、特點和經驗進行瞭總結,並論述瞭我國醫療器械産業發展的格局與特徵;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者對影響我國醫療器械産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進行瞭歸納與分析;並以長三角地區為主要背景,從政策、管理及其産業
集群發展的幾個方麵提齣瞭促進我國醫療器械産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建議。
宋誌堅,復旦大學數字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紐約科學院會員、IEEE會員,HUMAP特聘教授。1982年2月畢業於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化係,獲工學學士學位。1991年7月畢業於江蘇理工大學信息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1994年7月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係,獲工學博士學位。1996年12月畢業於復旦大學基礎醫學博士後流動站,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晉升為教授。掌握日語與英語,1986與2003年先後在日本蒼林車輛試驗場和日本神戶大學工學部進修或做高級訪問學者。熟悉生物醫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圖形圖像學、基礎醫學等交叉學科的知識。從事過快速高精度三維重建研究、遠程醫療關鍵技術研究、計算機虛擬手術、手術導航、醫學虛擬內窺鏡、生物識彆等方麵的研究工作。先後完成或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863項目、國傢科技支撐項目、衛生部發展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公共項目、上海市成果轉化項目,以及各類橫嚮研發項目500萬餘元。發錶論文60餘篇。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奬和國傢“863”數字技術優秀作品奬;2012年宋誌堅教授課題組完成的項目“人腦動態建模、定位與功能保護新技術及其在神經導航中的應用”,獲國傢技術發明二等奬。
王威琪,77歲,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復旦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工程技術分學術委員會主席、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信息分委主任、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站長、國傢醫療器械評審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聲學學會常務理事兼醫學超聲分會副主委、中國儀器儀錶學會常務理事兼醫療器械分會副事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上海市突齣貢獻專傢協會副會長、上海發明協會副會長、儀器儀錶學報副主編及其他十餘種學術刊物編委、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會委員。他在醫學超聲和醫學電子學的理論、技術和應用方麵取得多項首位或優秀的成果,曾榮獲世界醫學生物超聲聯閤會(WFUMB)的Pioneer奬、國傢發明二等奬、光華科技基金二等奬、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奬5次,教育部二、三等奬省部級奬10多項。他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220餘篇,著作(閤編)7本,發明專利2項,在國外作邀請報告30餘次。
楊勝利,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谘詢與學術活動中心執行主任,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醫藥生物技術專傢。1941年1月生,1962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係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係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學委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腫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生命科學院研究員、國傢高技術生物與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專傢委員會委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勝利教授從事醫藥生物技術、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係統生物學科研、教學工作。是中國首批開展係統生物學研究科學傢之一。先後開展新抗生素及細菌耐藥性的研究、大腸杆菌錶達質粒及宿主工程、血紅蛋白能量代謝工程、枯草杆菌蛋白酶蛋白質工程、分子伴侶等研究。所研製的青黴素酰化酶工程,錶達量高,穩定性好,超過瞭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取得瞭一係列成果,為醫藥生物技術領域做齣瞭重要貢獻。近年來主要從事肝癌功能基因組學和係統生物學研究工作。先後承擔國傢科研項目13項,已獲奬4項,其中獲省部級一等奬2項。楊勝利教授共發錶論文90餘篇,獲中國發明專利26項。
《醫療器械産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專業性和深度。我個人對於這種探討宏觀經濟發展模式的書籍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我預設這本書會詳細分析醫療器械産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現狀,以及區域經濟體如何通過構建産業集群來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界定“産業集群”的,它的構成要素有哪些?是單純的企業聚集,還是包含瞭更為復雜的研發、生産、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的聯動?更重要的是,關於“發展戰略”,這本書會提齣怎樣的創新性觀點?是強調技術突破,還是注重成本控製?是側重於國內市場的深耕,還是放眼國際市場的拓展?我猜想,它會提供一些不同層級的戰略選擇,比如國傢層麵的頂層設計,地方政府的區域規劃,以及企業層麵的競爭策略。這本書或許會像一本“路綫圖”,為有誌於在醫療器械産業領域有所作為的地區或企業,提供清晰的發展方嚮和可行的實施路徑。
評分拿到《醫療器械産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會如何拆解“産業集群”這個概念。畢竟,這不僅僅是幾個企業湊在一起那麼簡單。我期待書中能清晰地闡述産業集群的內在驅動力,比如技術溢齣效應、知識共享、供應鏈的優化等等,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更讓我好奇的是,書中對於“發展戰略”的解讀。究竟是強調自主創新,還是閤作共贏?是側重於高端製造,還是兼顧仿製與創新並舉?書中是否會提供一套係統的分析框架,幫助企業和政府在製定戰略時,能夠更精準地識彆自身優勢,規避潛在風險,並找到最適閤自身發展的路徑。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産業集群,比如以研發為核心的,以生産製造為核心的,或是以服務配套為核心的,並分析它們各自適用的發展戰略。另外,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操性的建議,比如在人纔引進、技術閤作、融資渠道、市場拓展等方麵,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能夠真正推動一個醫療器械産業集群從“有”到“強”。
評分讀到《醫療器械産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的書名,我的腦海裏immediately浮現齣一些關於産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圖景。我一直認為,醫療器械産業是衡量一個國傢科技實力和民生保障水平的重要標誌,而産業集群的發展更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本書,我猜想會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齣發,審視醫療器械産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趨勢,以及不同國傢和地區在這個領域所扮演的角色。它應該會剖析産業集群的形成機理,比如那些吸引企業聚集的“磁石效應”,以及政府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環境等外部因素如何影響集群的成長。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關於“戰略研究”的深度解讀。這套戰略是關於如何在全球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如何通過協同創新來提升整體競爭力。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有一些關於産業生態係統構建的討論,包括上下遊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服務平颱等各方力量如何有效整閤,共同推動産業的嚮前發展。這本書,或許能解答我關於如何打造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醫療器械産業集群的諸多疑問。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叫《醫療器械産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光看書名,我就覺得它應該是一本非常硬核、信息量爆炸的書。我本來就對醫療器械這個領域挺感興趣的,尤其是它背後龐大的産業布局和創新驅動力。聽說這本書深入探討瞭産業集群的形成、壯大以及如何通過戰略規劃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特彆好奇,它會不會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分析,比如政府的政策引導、資本的投入流嚮、以及不同區域在産業分工上的優勢互補。再者,産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人纔的聚集和技術的迭代,不知道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那些成功的集群是如何吸引頂尖科研機構和優秀人纔,從而形成強大的創新生態的?我預想它會提供很多生動的案例分析,可能會涉及一些國內外知名的醫療器械産業集群,比如美國的矽榖、德國的巴登-符騰堡州,或是國內一些正在崛起的區域。通過這些案例,或許能更直觀地理解戰略規劃在産業集群中的具體落地方式,以及那些讓集群脫穎而齣的關鍵要素。這本書應該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為讀者提供可藉鑒的思路和方法,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復雜而又充滿活力的産業生態。
評分《醫療器械産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這個書名,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特彆是從一個經濟學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剖析醫療器械産業集群的形成機理,探討哪些因素能夠促進一個區域內相關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形成高效協同的網絡。我非常想瞭解,書中會如何定義“戰略”,是側重於産業政策的引導,還是市場機製的發揮?會如何分析不同産業集群的優勢和劣勢,比如一些可能存在的“技術孤島”或者“創新瓶頸”?我預想,書中會提供一些理論模型和實證分析,來佐證其關於産業集群發展的觀點。比如,它可能會分析一些成功的産業集群是如何通過共享基礎設施、協同研發、人纔流動等方式,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生産效率,從而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齣。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如何構建一個具有內生增長動力的醫療器械産業集群,提供一套科學且具有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它或許會探討如何平衡創新與産業化,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纔,以及如何構建一個穩定且充滿活力的産業生態係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