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与收藏》讲述了1866年,一群美国人在巴黎倡议建立一座国家艺术博物馆。
1870年4月13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立。同年11月,博物馆收到了第1件捐赠藏品——一口重达2.72吨的古罗马石棺。
1880年3月30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迁至现址。那时的纽约中央公园还是一片蛮荒之地,而博物馆建筑则像一座红砖砌成的谷仓。
美国“商人”们在世界范围内前赴后继开展“收藏”的壮举,他们把“私藏”变成博物馆“馆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卡尔文·汤姆金斯,《纽约客》杂志撰稿人,艺术评论家。1970年,汤姆金斯接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邀请,为其撰写建馆百年史《商人与收藏》。时至今日,此书仍是外界了解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重要作品。汤姆金斯的其他代表作包括《新娘和单身汉:五位先锋派大师》、《马塞尔·杜尚的世界》、《活得好就是对敌人最好的报复:杰拉尔德与萨拉·墨菲的生活》。
前言
第一章
富裕的社会上层人士
第二章
风靡一时的藏品征集
第三章
博物馆研究员与收藏家
第四章
门庭若市的博物馆
译后记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让“大都会”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和静默的展品,而是鲜活的、充满人类野心与梦想的产物。它将艺术史的宏大命题,拆解成了无数个关于“一笔交易”、“一次谈判”、“一个不眠之夜”的微观故事。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和私人信件被引用进来,它们能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名字变得立体起来。这些商人收藏家们,他们对效率、对规模、对“拥有最好”的追求,在建立博物馆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本书就像是一部高分辨率的纪录片,不仅展示了最终的成果——那座宏伟的博物馆,更详细地记录了建造这座精神殿堂的蓝图、工具,以及那位位工程师(也就是商人)的心血。它能让我下次踏入“大都会”时,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美的参观者,而是一个能洞察其背后复杂权力与商业逻辑的,带着“知情者”眼光的鉴赏者。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诱惑力,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跨越世纪的商业巨擘如何将他们的财富转化为不朽的文化瑰宝。我一直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这座宏伟的殿堂充满好奇,它不仅仅是纽约的地标,更是全球艺术史的一个缩影。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想必是极为引人入胜的,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年代罗列上,而是会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这座博物馆核心馆藏的关键人物——那些精明的“商人”——他们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凭借敏锐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珍品汇聚一堂的。我期待看到那种将商业运作的精妙策略与高雅艺术品味完美结合的叙事张力。想象一下,那些跨洋贸易的艰辛、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以及最终艺术品如何被妥善安置在博物馆的无尘空间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这种将“交易”的世俗性与“收藏”的神圣性并置的视角,无疑能提供一种看待博物馆诞生前所未有的深刻洞察。它应该能解答一个核心问题:伟大的文化机构,其根基究竟是建立在艺术的纯粹热爱上,还是资本的驱动之上?
评分这本书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想必是极其扎实的,能够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纽约的社会风貌、金融脉络与艺术市场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镀金时代”画卷。那种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在那个物质财富急剧积累、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的时期,建立一座世界级的博物馆,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宣言,一种对新晋财富的“文化加冕”。我期待书中能细致描绘那些早期的董事会会议场景,权力是如何在那些深色木质的房间里被分配和巩固的。商人出身的董事们,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否更倾向于“拥有”而非“理解”?他们如何与专业的策展人和学者们周旋,以确保博物馆的学术权威性不被商业利益完全吞噬?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往往是机构成熟过程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再现这种复杂的人际动态,那么它就不只是一部艺术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精英阶层如何构建自身文化叙事的社会学文本。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似乎并未将“商人”塑造成高高在上的慈善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具人性、更接近于“创业者”的视角来审视。他们是利用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艺术品供需两端进行高效匹配的“风险投资人”。这种叙事角度,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动感和紧张感。我尤其好奇书中对那些早期“猎奇”式收藏的描述,比如,那些从埃及沙漠或中国古墓中抢救(或曰攫取)出来的珍贵文物,其背后的运输路线、涉及的腐败、以及与当地政府和盗墓者的复杂关系,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披露?如果作者能够勇敢地触及这些“灰色地带”,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赞美之词,它将成为一部更诚实、更具批判性的机构编年史。我们今天欣赏的那些无价之宝,它们的诞生往往沾染着历史的尘埃与不公,这本书理应带领我们穿过那层光鲜亮丽的玻璃幕墙,去探寻那些被掩盖在宏伟叙事之下的真实代价。
评分读完(此处省略具体内容),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即艺术品的流通与博物馆的构建,绝非是线性发展的历史过程,而是一场充满偶然、冲突与妥协的复杂博弈。这本书的笔触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种微妙的张力——比如,当一位工业巨头决定捐赠他毕生搜集的罗马雕塑时,他内心驱动力究竟是赎罪、留名,还是单纯对美的迷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收藏家”这一身份的剖析,他们往往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社会精英,他们的品味定义了什么是“有价值的艺术”,继而间接影响了后世的审美标准。这种权力结构的分析,远比单纯的藏品介绍要深刻得多。我能想象,书中对那些关键捐赠时刻的描绘,一定充满了戏剧性:是午夜秘密的交易,还是盛大的慈善晚宴上的慷慨陈词?如何平衡家族遗产的延续与公共机构的责任,这些商人-收藏家的抉择,最终塑造了这座博物馆的灵魂。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在“大都会”看到的陈列,有多少是基于艺术史的客观需要,又有多少是某个特定时期、特定富豪个人癖好的历史遗留?
评分书翻译的不太好,看不下去
评分好书,不错的专业书!推荐!!!!
评分对了解博物馆的历史有帮助,值得购买。
评分还不错,相对同系列著作来说学术性少些,但也是了解大都会的一本好书。
评分好书 好书
评分书很好,送货也很快,太好了
评分想要收藏艺术品 就要读读这本书
评分经典读物,建议都可以买来看一看
评分还没拆封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