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史話:揚州發展史話

揚州史話:揚州發展史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福烓 著,袁鞦年,盧桂平 編
圖書標籤:
  • 揚州曆史
  • 揚州文化
  • 地方史
  • 曆史故事
  • 城市發展
  • 江蘇曆史
  • 揚州史話
  • 文化史
  • 曆史地理
  • 民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陵書社
ISBN:97875554005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759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揚州史話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揚州史話:揚州發展史話》為《揚州史話叢書》的一種。盡可能為讀者提供一份認識揚州古往今來的較為可靠的文本。
  《揚州史話:揚州發展史話》共分六個章節,分彆為:揚州宗教的概括、揚州的佛教、揚州的道教、揚州的伊斯蘭教、揚州的天主教、揚州的基督教。從每個宗教在揚州的傳布曆史、重要的活動、重要人物等方麵展現瞭揚州的宗教文化,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地方文化讀本。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這揚州不是那揚州
第一章 先秦溯源
1.邗國
2.邗城
3.邗溝

第二章 秦漢風雲
1.留名《史記》的廣陵人
2.廣陵濤聲
3.江都公主劉細君
4.張綱與張嬰

第三章 六朝流韻
1.天限南北一江分
2.僑郡和重鎮
3.傷今吊古憶繁華

第四章 隋唐鼎盛
1.隋煬帝的江都夢
2.霞映兩重城
3.廣陵大鎮,富甲天下
4.爭奪與割據
5.煙花三月下揚州
6.“香料之路”的來客
7.“過海大師”鑒真
8.崔緻遠在揚州

第五章 兩宋波瀾
1.淮左名都烽火揚州
2.李庭芝、薑纔與文天祥
3.普哈丁墓園
4.揚州的“一賜樂業”人
5.無邊心事入詩篇

第六章 元明異彩
1.民族壓迫和群雄並起
2.馬可·波羅與揚州
3.維揚新築兩城牆
4.梅花嶺上仰韆鞦
5.鄭成功屯兵瓜洲渡
6.揚子江頭月滿船

第七章 康乾盛世
1.再度輝煌
2.綠楊城郭名士多
3.清代揚州學派
4.清代揚州畫派
5.清代揚州戲麯
6.清代揚州雕版印刷

第八章 近代變遷
1.太平軍在揚州
2.光復與民國
3.淪陷與抗戰
4.近代揚州文化一瞥

第九章 交相輝映
附錄一 揚州曆代沿革錶
附錄二 揚州曆代人口錶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王溶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韆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齣石頭。”這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锡《西塞山懷古》七律的前四句。曹魏鹹熙二年(265),司馬炎廢掉魏主曹奐,即皇帝位,是為晉武帝,建立瞭曆史上的西晉王朝。晉太康元年(280),益州刺史、龍驤將軍王溶奉晉武帝之命,造樓艦乾艘,自成都齣發徵伐孫吳,一路順流東下,直取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進入石頭城,吳王孫皓備亡國之禮投降,自此結束瞭分割的局麵,重新統一瞭中國,劉禹锡詩中歌詠的就是這一事件。王溶伐吳勝利後,舟師由長江入淮河,經泗水、汴水,自黃河嚮西,抵達都城洛陽。廣陵位於由江入淮的通道口上,當時浩浩蕩蕩的船艦通過邗溝,可謂氣勢如虹。
  西晉雖然結束瞭三國鼎立的狀態,但它是個腐朽的政權,它的存在是短暫的,統一也是暫時的,僅僅維持瞭二十年的時間。晉惠帝司馬衷時,八王之亂,兵禍連年,崛起於北方的匈奴劉氏王朝進逼中原,到懷帝司馬熾時洛陽已難以自保。永嘉之亂,五馬南渡,洛陽為匈奴劉曜所破。懷帝死,太子司馬鄴在長安即皇帝位,是為湣帝,他勉強在長安支撐瞭四年,結果於316年仍為劉曜所破,司馬鄴被虜,西晉王朝宣告結束。第二年司馬鄴被殺於平陽,琅邪王司馬睿在江南即位,是為晉元帝,定都建康,建立瞭東晉政權。
  晉元帝定都建康後,收攏人心,安定江左,使得南方的荊、揚、江、湘、交、廣之地,賴以保全,雖是偏安,在漢人心目中仍是“正統”所在。而當時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民卻陷於異族的統治之下,為瞭擺脫和逃避異族重壓,便在北方通往江南的封鎖綫上打開缺口,紛紛越淮渡江,奔嚮南方。這是曆史上漢人南遷的第一次高潮。已故史學傢譚其驤教授據有關史料統計,西晉太康初北方諸州及徐州之淮北共有戶百四十萬,以一戶五口計,共有口七百餘萬;而自東晉永嘉以還,南渡人日有九十萬,占瞭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強,即八人中有一人南渡。在東晉、南朝轄境的人口中,有六分之一是北來僑民。
  在北來的僑民中,有不少是中原地區的士族門第,他們在統率族姓、扶持東晉方麵起瞭一定的作用。南渡的民戶以僑寓江蘇的為最多,有二十六萬人,大多為青州、兗州、徐州一帶的移民。東晉和後來的南朝政權為瞭安撫和安置移民,采取瞭一係列措施,一麵讓名門望族和移民領袖參加中央或地方的政權機構,一麵在移民較多的地方設立原籍地區的行政機構——僑州郡縣,以對移民進行管理。凡是在僑州郡的戶籍上注冊的,可以享受不承擔賦役的特權。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在廣陵界內僑立南青州。元嘉八年(431),又將僑立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的南兗州遷往廣陵,並領有其他僑郡縣。南朝時期,廣陵一直為南兗州治所所在,故揚州舊名中又有“南兗州”之稱。
  北人的南下,促進瞭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瞭南方的開發。自東晉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相對來說,淮南一帶比較穩定,為廣陵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瞭有利條件。當時的廣陵比不上建業以及江陵、襄陽等城市,卻也是淮南江北的一個大城市、一個軍事重鎮,經曆瞭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洗禮。
  東晉永嘉七年(313),以“聞雞起舞”而聞名於後世的祖逖,率宗族部麯南渡,居於京口。他有誌北伐,曾在渡江時擊楫發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但晉元帝隻給他一些糧食、布匹,而未給予武器裝備的支持,要他自己去籌備兵馬,這說明元帝對他的北伐未抱任何期望。祖逖渡江入邗溝,經廣陵屯駐淮陰,自鑄武器,招募兵眾二乾餘人,在北方漢族塢堡武裝的支持下,319年至320年,大破石勒軍,於汴(今河南開封)進兵封丘(今屬河南),收復瞭黃河中下遊以南的許多失地,使石勒“不敢窺兵河南”。但東晉王朝怕祖逖勢大難以控製,施以種種牽製,祖逖憂憤而死,收復的失地又為石勒所占領。
  祖逖之後,與廣陵有關的北伐者為桓溫。桓溫北伐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晉穆帝永和十年(354),北伐的對象是前秦,一路進軍關中,人民夾道勞軍,老人感泣地說:“不圖今日復見官軍。”但後來仍退齣關中。第二次是晉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大敗姚襄,攻入洛陽,徙洛陽三乾餘傢於江漢,班師建康。第三次是在晉廢帝太和四年(369),當時桓溫是大司馬兼南徐州剌史,率步騎五萬,經廣陵齣發,北伐前燕慕容諱。桓溫沿途鑿渠三百裏,引洛水(今大汶水)會於清水,舟師數百裏自清水入黃河,一度取得很大的勝利。後燕兵求救於苻秦。桓軍糧食不繼,連戰不利,又聞苻堅援軍將至,於是焚燒舟船,丟棄輜重,慌忙後撤。在燕、秦軍追擊下,桓軍死以萬計,桓溫隻好收散卒退兵。這次北伐的慘敗,除瞭種種客觀因素外,東晉安於江南的逸樂而無意進取,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戰敗後的桓溫徙鎮廣陵,發動徐州、兗州二州移民修築廣陵城。
  不久桓溫病死,病危時,桓溫把他的部眾交由弟弟桓衝率領。
  當時,孝武帝年幼,纔過十歲,以謝安為相,謝安建議皇太後聽政。皇太後是謝安的堂兄謝尚的外甥女,謝安是他的從舅,當然更被倚重。桓衝沒有桓溫那樣的野心,謝安又是賢相,彼此相安無事,東晉齣現瞭較為安定團結的局麵。孝武帝寜康二年(374),委王坦之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復兼徐、兗二州刺史,齣鎮廣陵。謝安總中書之職,在朝輔佐幼主,肩起軍國重任。
  謝安齣身於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士族世傢。唐詩中“硃雀橋邊”“烏衣巷口”寫的就是“舊時王謝”的風流遺韻。謝傢人纔輩齣,綿延數世,與謝安同輩少年得誌者頗不乏人。而謝安年輕時無意仕途,隻是與一班名士往來,隱居東山作逍遙之遊。四十多歲纔入仕途,但仍是遊山玩水。桓溫當國,他既避其鋒,又抑其橫,錶現瞭一定的膽略與風度。掌權以後,對內“不存小察,宏以大綱”,對外“鎮以和靖,禦以長算”,顯示瞭他不凡的韜略。
  東晉幾次北伐,或無功而返,或半途而廢,這助長瞭北方少數民族特彆是苻秦的氣焰。氐族前秦的首領苻堅,在統一瞭北方大部分地區後,欲進而攻滅東晉統一全國。東晉也積極加強防衛。孝武帝太元二年(377),朝廷要選派一名良將鎮守廣陵,謝安竭力嚮朝廷推薦他的侄子謝玄,於是謝玄被任命為兗州刺史、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謝安則以中書監錄尚書事的身份加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
  ……

前言/序言

  城市是有情感和記憶的。
  特別是揚州這座曆史文化名城,隻要一提及“揚州”二字,無論是朝夕相守的市民,還是遠離傢鄉的遊子,或是來來往往的商旅,幾乎都會流露齣由衷的感嘆和無盡的思念,即如硃自清先生在《我是揚州人》中所說:“我傢跟揚州的關係,大概夠得上古人說的‘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瞭。”硃先生的寥寥幾筆,看似平淡,滿腔的情感卻在字裏行間奔湧,攫人心田。可見,揚州這座城市之所以素享盛名,不僅僅在於她的曆史有多麼悠久,地域有多麼富饒,也不僅僅在於她從前有過怎樣的輝煌,現在有著怎樣的榮耀,更在於人們對她有著一往情深的眷念,以及由這種眷念牽連齣的耿心記憶。
  情感和記憶,是這座城市另一種意義上的財富,同時也是這座城市另一種意義上的標識。
  2014年,揚州將迎來建城2500周年的盛大慶典。其實,更嚴格地說,2500年是有文字記載的建城史,揚州人類活動的文明史遠遠不止於此。早在距今5500-7000年前,高郵龍虯莊新石器時期的先民就開始瞭製作陶器和選育稻種。儀徵胥浦的甘草山、陳集的神墩和邗江七裏甸的葫蘆山也都發現3000一4000前的商周文化遺址。我們之所以把2014年定為揚州建城2500年,是因為《左傳》中有明確的記載: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城邗,溝通江淮。”這七個字明確地說明瞭吳國在邗地建造城池,也就是我們今人時常提及的古邗城,於是,公元前的486年,對揚州人來說,就成為一個永久的記憶。這句話還說明瞭另一件永遠值得記憶的曆史事件,就是這一年,京杭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邗溝在揚州開鑿瞭。邗溝的開鑿,不僅改變瞭揚州社會發展的走嚮,也改變瞭古代中國的交通格局,這一點,也是人們的永久記憶。正是由於有瞭邗溝,有瞭後來的大運河,纔使得揚州進入瞭社會發展的快速通道,成為中國古代交通的樞紐,成為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一座十分重要的城市。
  揚州這座城市,承載著太多的情感與記憶。於是,一批地方文史學者一直以揚州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為己任,數十年堅持不懈。他們一直在探求揚州這座曆史文化名城從遠古走到瞭今天,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瞭哪些令人難忘的腳印?在中國發展史上有哪些為人稱頌的作為?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又有哪些發人深省的影響?我們今人應該怎樣認識揚州文化在中國文化版圖上的定位?怎樣認識揚州文化的特色和本質?以及揚州文化對揚州城、揚州人的影響又該怎樣評說?等等,這些都是極富學術含量的科研課題,也是民眾極感興趣的文史話題。曰積月纍,他們的工作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果,大量的文稿發錶在各類報刊雜誌上。這些成果如同顆顆珍珠,十分珍貴,卻又零散,亟需編串成光彩奪目的項鏈.適逢2500年的建城慶典即將來臨,把這些成果編撰成叢書,讓世人更全麵、更係統地瞭解揚州的曆史與文化,無疑是建城慶典的最好獻禮。
  由此,《揚州史話》叢書便應運而生瞭。這套叢書的跨度長達2500年,內容涵蓋瞭沿革、學術、藝術、科技、宗教、交通、鹽業、戲麯、園林、飲食等諸多方麵,應該說,揚州文史的主要方麵都有涉及,是一部相對完整地講述揚州2500年的曆史文化叢書。這套叢書2009年開始組稿,逾三年而粗成,各位作者都付齣瞭辛勤的勞動。編撰過程中,為瞭做到資料翔實,論述精當,圖文並茂,每一位作者都查閱丁大量的文獻資料,吸納瞭前人和今人眾多的研究成果,因而,每一本書的著述雖說是作者個人為之,卻是融匯瞭曆代民眾的集體記憶和群體情感,也可以說是揚州的集體記憶和群體情感完成瞭這部叢書的寫作。作者的功勞,是將這種集體記憶和群體情感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將易於消逝的記憶和情感,化作永叵的記述。
  ……



《淮右風物誌:古運河畔的市井百態與人文印記》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揚州宏大的曆史脈絡或官方記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淮河流域,特彆是以古運河為軸綫展開的特定區域——廣陵府(今揚州周邊部分地區)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市井風貌、民間信仰、地域物産及其生活哲學。全書共分為三編,共計二十四章,以田野調查的筆觸和考據的嚴謹性,力求重現一幅生動、細膩的“活的曆史”畫捲。 第一編:水岸煙火——運河沿岸的生計與風俗 本篇著眼於古代運河的實際功用,不僅是漕運的生命綫,更是無數商賈、船工、手藝人安身立命的場域。 第一章:運河的呼吸——水位的漲落與季節的更迭 本書首先從自然地理入手,細緻描摹瞭古運河的水文特徵。它不是一條靜止的河流,而是隨著黃河、淮河、長江的水係變化而脈動的生命體。章節詳細記錄瞭不同季節的航道狀況,如春汛時的急流險灘,鞦枯時的淺灘泥濘,以及由此對沿岸聚落生活節奏的影響。特彆收錄瞭清代漕運衙門關於“禁渡時節”的內部文書殘片,側麵反映瞭漕運管理的復雜性與民間水上活動的博弈。 第二章:槳聲燈影裏的食肆 運河邊催生瞭獨特的餐飲文化。本章集中探討瞭水上人傢與岸邊食店的關係。記錄瞭被稱為“水上筵席”的船傢特色菜肴,如以鮮活河鮮即時烹製的小炒,以及適應船上狹小空間烹飪的“一鍋齣”技藝。書中對比分析瞭不同等級船隻的夥食標準,從最低等的苦力船夫的“豆渣餅”到富商大賈的“螃蟹宴”,勾勒齣清晰的階層印記。 第三章:船棺與碼頭文化 聚焦於運河沿岸特殊的生死觀。在漂泊不定的水上生活,傳統的土葬往往難以實現。本章詳細考證瞭清末民初,船傢之間流傳的“水葬”或“臨時船棺”的習俗,以及大型碼頭邊齣現的臨時祭祀場所——“望鄉颱”。通過對地方戲麯中相關麯目的梳理,展現瞭民間對於“魂歸故裏”的強烈渴望。 第四章:淮右的鹽榷與茶道 揚州周邊地區在古代是鹽業重鎮,本章跳脫齣製鹽的曆史,轉而關注鹽的流通和消費對民間生活的影響。探討瞭“鹽引”在地方經濟中的作用,以及走街串巷的“挑鹽販子”如何將壟斷資源轉化為市井的煙火氣。同時,描述瞭運河沿綫茶館作為信息交流中心的功能,對比瞭徽商、晉商帶來的不同茶品,以及本地士紳偏好的“清明新茶”。 第五章:船幫與行會的隱秘條約 運河上的秩序並非完全由官方維持。本章深入研究瞭水路運輸中形成的各種船幫、碼頭工會(行會)的內部規章。通過解讀地方誌中關於“水劫”的記載與民間傳說的對照,還原瞭這些組織在維護行業秩序、劃分地盤、以及處理糾紛時的實際運作模式,揭示瞭其半官方、半黑幫的復雜性質。 第二編:風物擷英——技藝的傳承與地域的符號 本篇著重於地域內獨有的手工技藝、地方物産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標識。 第六章:竹木的生命——淮揚木雕的地域性 本書認為,揚州木雕的精妙並非僅體現在宮廷陳設上,更在於其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器皿、傢具及船體裝飾。本章細緻對比瞭“蘇式雕”的繁復與“淮右本地雕”的粗獷與寫意,分析瞭當地盛産的特定木材(如楸木、楠木)如何影響瞭雕刻的紋理與題材,側重於民間婚慶傢具上的“吉祥圖樣”雕刻。 第七章:砂器的低語——淮安陶藝的實用哲學 聚焦於淮安(揚州北鄰)地區特有的砂器製作工藝。與紫砂的精緻不同,此處的陶器更注重耐用性和保溫性,常用於儲存醃製品和烹煮粗糧。書中保存瞭一份清代晚期一位陶匠留下的燒製溫度和釉料配方的手抄本,揭示瞭古代手工業者對材料科學的樸素理解。 第八章:花樣的語言——刺綉中的地方色彩 揚州刺綉聞名遐邇,但本章著重於“民俗刺綉”而非“藝術刺綉”。探討瞭如“滿花被麵”、“百子圖”等用於嫁娶和生育儀式的刺綉作品,分析瞭其中重復齣現的特定花卉圖案(如石榴、蓮子、蝙蝠)在當地的寓意,以及這種藝術如何成為女性社交和地位展示的隱性語言。 第九章:昆麯聲中的市井哀樂 揚州是戲麯重地,但本書避開宏大劇目,轉而關注“堂會戲”與“草颱班子”。分析瞭昆麯、弋陽腔在地方酒樓、私傢園林中的演齣形態。重點研究瞭特定角色(如醜角、小生)在地方演繹中被賦予的地域性格特徵,以及地方戲班如何通過植入本地笑話和典故來迎閤普通觀眾的口味。 第十章:香料與雅玩——文人的物件經濟 探討瞭古時文人在雅玩方麵的消費結構。書中列舉瞭當地文人對手爐、香囊、墨錠、古籍的偏好,並分析瞭這些物件如何通過運河貿易進入揚州,以及地方商人如何投其所好,進行“文玩定製”的商業模式。 第三編:城郊的記憶——信仰、習俗與地方敘事 本篇將視角從中心城區推嚮周邊鄉村和郊野,探討深植於土地的信仰體係和民間記憶。 第十一章:水神與竈王——雙重守護的信仰空間 探討瞭當地人對“水”的敬畏。本章對比瞭國傢祭祀體係中的“海神廟”與民間船傢供奉的“水鬼神”(並非指惡鬼,而是指能引導迷途船隻的靈體)。並詳細描述瞭每年除夕夜,城鄉傢庭祭拜竈王爺時所使用的特定供品組閤,體現瞭對“入土”與“離水”兩種生活方式的分彆祈願。 第十二章:郊外的廟會與集市的混融 聚焦於特定節慶日裏,城郊廟宇舉辦的盛大集市。這些集市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物資流通和青年男女社交的平颱。書中記錄瞭特定廟會上的“鬥雞”、“射燈謎”等娛樂活動的規則,以及地方士紳在其中扮演的“義務仲裁者”角色。 第十三章:田埂上的故事——農諺與鄉間律法 通過收集整理口頭流傳的農諺,重構瞭古代農業生産的智慧鏈條,如對霜期、降雨的判斷。此外,還記錄瞭鄉村中流傳的非正式的“鄉規民約”,這些規約往往比官方律法更直接地約束著鄰裏間的土地使用和水源分配。 第十四章:風水與祖塋——土地的形塑力量 研究瞭郊野地區對祖先墓地的選址偏好。不同於追求高聳的山頭,當地一些傢族更傾嚮於選擇靠近水係或特定形狀的丘陵,這背後隱藏著對“藏風聚氣”的獨特理解。章節分析瞭“遷墳”這一行為在地方社會中引發的衝突與調解過程。 第十五章:鄉野的抗議——鹽稅與徭役的民間迴響 通過地方誌的零星記載和地方戲本中對“包拯斷案”或“神明降臨”的民間演繹,側麵反映瞭底層民眾在麵對過重鹽稅和繁重徭役時的無聲反抗與自我安慰。這些故事往往以誇張的、神化的方式,重塑瞭正義與不公的界限。 結語:淮右的“非揚州”圖景 本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通過對運河沿岸、城郊市井的細微觀察,呈現齣一個更具生活質感、更貼近普通百姓日常的淮右世界,一個與其官方曆史敘事並存,但又時常被宏大敘事所遮蔽的,鮮活的地域側影。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開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那種高頭大腦的學術著作,結果完全齣乎意料。它的敘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語言風格時而詼諧幽默,時而又沉鬱頓挫,像一位學識淵博又善於講故事的老者在娓娓道來。這種敘述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總能在適當的時候插入一些鮮為人知的軼聞趣事,瞬間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復雜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清晰的邏輯梳理能力,即便我對揚州曆史瞭解不多,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不會感到迷茫。讀完一些關於揚州商業發展和市民階層興起的章節,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曆史”的定義,原來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更是韆韆萬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纍積與變遷。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揚州曆史的書,我産生瞭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曆史的“情緒”,他描述的那些興衰榮辱,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記錄,而是一種可以被感知的時代情緒。我能感受到揚州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承受的壓力和所迸發齣的生命力。這種細膩的情感處理,讓原本厚重的曆史題材變得有血有肉,極具感染力。特彆是關於揚州在近現代轉型時期所經曆的陣痛與涅槃,作者的筆觸既有同情,又有客觀的分析,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尊重曆史的復雜性。這本書最終給我的印象是:它是一部寫給所有熱愛生活、熱愛文化的人的揚州“傳記”,充滿瞭真誠與智慧。

評分

坦白說,我不是曆史專業的科班齣身,所以很多曆史讀物對我來說都有些門檻。但這本《揚州史話:揚州發展史話》卻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閱讀舒適感。作者的文字功力可見一斑,他懂得如何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最深邃的道理。整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錯落有緻,既有宏觀的時代背景鋪陳,也有微觀的某個重要曆史節點的深入剖析,兩者交織,相得益彰。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揚州文化符號的挖掘,比如瘦西湖、揚州雕版印刷術等,不僅僅是簡單介紹,而是深入探究瞭它們是如何孕育、發展,並最終對區域乃至全國文化産生深遠影響的。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曆史的謎團。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雖然叫《揚州史話:揚州發展史話》,但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旅行,把我帶到瞭那個煙雨朦朧、文脈綿長的揚州。作者似乎對這座城市的情感極為深厚,文字間流淌著一種對曆史的敬畏與熱愛。書中對揚州不同曆史時期的風貌描摹得細緻入微,從早期的漕運繁榮到後來的文化鼎盛,每一個轉摺點都刻畫得淋灕盡緻。讀到某些段落時,我仿佛能聞到古運河畔的酒香,能看到昔日文人墨客把酒言歡的場景。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年代記敘,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讓人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感受到瞭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尤其是對那些曆史事件背後普通人的命運的側寫,讓冰冷的史實變得鮮活起來,頗具感染力。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揚州發展史”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曆史”的理解産生瞭一種新的維度。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非常嚴謹,但呈現齣來的方式卻毫不生硬,大量的細節填充,使得那些曾經隻存在於課本上的名詞活瞭起來。比如,書中對揚州園林藝術的演變過程的描述,簡直就是一堂生動的鑒賞課,從格局布局到花木選擇,都透露齣高度的專業素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代與現代的橋梁,讓人在贊嘆揚州昔日輝煌的同時,也思考著這份文化遺産對我們當代意味著什麼,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強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