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吳稚暉捲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吳稚暉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以林,馬思宇 編
圖書標籤:
  • 吳稚暉
  • 近代思想史
  • 思想文化
  • 中國近代史
  • 學術著作
  • 曆史人物
  • 文化名人
  • 哲學
  • 傳記
  • 文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035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430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吳稚暉長於政論,喜為筆戰,筆耕不輟,著作豐碩,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均有獨到見解。本捲旨在涵蓋吳稚暉對政府主義、國音統一、社會教育等問題的思考,使讀者能夠全方位地瞭解吳稚暉的所思所言,並選擇特定時間段內最能代錶其思想的文章,凸顯吳稚暉思想中的變與不變。

作者簡介

  金以林,1967年12月生於北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民國政治史、國民黨黨史、教育史。主要著作有《國民黨高層的派係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近代中國大學研究:1895—1949》、《大學史話》、《中共黨史辨疑》等。

  馬思宇,1987年6月生於哈爾濱。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研究生。

目錄

導言
上《蘇報》館大記者書(1901)
與友人書論新世紀(1907)
推廣仁術以醫世界觀(1908)
編造中國新語凡例(1908)
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1908)
新語問題之雜答(1908)
談政府之閑天(1908)
書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後(1908)
政府主義可以堅決革命黨之責任心(1908)
中國人之腐敗病(1908)
帝國主義之結果(1908)
革命商(1908)
政府主義以教育為革命說(1908)
論社會主義答某君(1908)
答誰君宗教談(1909)
書自由營業管見後(1909)
二十世紀者軍人革命之世紀也(1910)
闢謬(1910)
革命黨之光榮(1910)
緻蔡鶴卿論學書(1911)
何謂真知識(1912)
中國之社會教育應兼兩大責任(1912)
復蔡孑民書(1913)
學問標準宜遷高其級度說(1917)
予之個人今日外交觀(1917)
朏盦客座談話(節選)(1917)
論善惡之進化(1917)
論國利民福(1917)
論善亦進惡亦進(1917)
論普及教育(1917)
論道德教育(1917)
緻錢玄同君論注音字母書(1918)
論工黨不興由於工學不盛(1918)
機器促進大同說(1918)
補救中國文字之方法若何?(1918)
“他”、“我”論(1921)
就批評而運動“注釋”(節錄)(1923)
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人生觀(1923)
二百兆平民大問題最輕便的解決法(1924)
箴洋八股化之理學(1924)
物質文明與科學
——臭茅廁與洋八股(1924)
《說文解字詁林》敘(1927)
《李石岑講演錄》序(1927)
草鞋與皮鞋(1927)
怎樣應用注音符號(1930)
我的人生觀(1930)
在工商會議閉幕時之演講詞(1930)
三民主義為達到世界大同的途徑(1931)
以人的精神能力支配物質(1931)
民生主義實現之途(1931)
摩托救國論(一)(1931)
小工程扶助大工程(1931)
教育改造與救國(1933)
摩托救國論(二)(1933)
救國須改良教育(1933)
人與人的交涉最好不談人與物爭應當仁不讓(1935)
用資本來生産為當前急務(1938)
門外漢意中之教育問題(1939)
知難行易(1939)
精神物質應當並重說(1941)
禮、義、廉、恥在中國倫理史上的發展(1941)
反侵略要互助與優勝並用說(1941)
孔子大同學說(1943)
世界有四(1943)
西北為文明之搖籃(1943)
蔡先生的誌願(1944)
救濟青年與中等教育改製(1944)
答畢修勺先生書(1945)
吳稚暉年譜簡編

精彩書摘

  導言
  前清舉人、維新小卒、革命鬥士、“反共先鋒”、政府主義旗手、三民主義擁躉者,當如此繁多的標簽匯聚到一個人的身上時,當這個人以如此復雜的身份涉入政治的迷局時,注定瞭此人身份莫辨、毀譽參半的曆史評價。吳稚暉就是這樣一個人。
  吳稚暉在中國近現代曆史的舞颱上扮演過多重角色:他很早就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是國民黨內頗具威望的元老;又參與瞭相當多的曆史事件,諸如《蘇報》案、海外中國大學的創立、反共政變的發軔、國語運動的推廣等等;他還是中國政府主義的代錶人物,在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教育、文化諸多領域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民國元老跌宕人生
  吳稚暉,名朓,後名敬恒,字稚暉,1865年3月25日齣生於江蘇陽湖縣(今武進縣)雪堰橋一戶普通商人之傢。吳稚暉成長經曆麯摺坎坷,幼年喪母,由其外祖母收養,直至成年,“其恩至篤”。
  吳稚暉在舊式私塾中,輾轉完成其基礎教育,先後讀完瞭“四書”、《易》、《詩經》、《禮記》、《古文觀止》等。傢境的貧寒給他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十五六歲時,處境驟窘,常有斷炊之虞。夜臥繩床,老被寒如鐵,外祖母年邁不勝寒”。這不僅令其提前結束瞭學習生涯,同時也對其世界觀不影響。吳稚暉一生看重物質世界多於精神世界,鼓吹物質不可須臾而缺。
  學途中輟,並不能令其灰心。吳稚暉22歲考入縣學,兩年後進入著名的江陰南菁書院。26歲,鄉試中舉。次年,入北京會試,試後仍就讀於南菁書院。一日,江陰知縣過孔廟而未下轎,吳稚暉的同學田其田等人深以為不恭,遂攔轎質詢,舉石擊轎。知縣大怒,將田其田押入縣署,後經書院山長黃以周交涉,知縣承認拘捕舉人不當,當場嚮前來質詢的吳稚暉等人承認錯誤,並令隨從禮送迴書院。
  一日,新任學政在畫舫請客喝酒,吳稚暉聽聞此事,憤其有辱斯文,決定和同學一道捉弄學政。他們二人身著四開箭褲袖袍,頭插鬆枝蘿蔔,手持草紙,跑到學政麵前,請求賜酒三杯,隨即四腳朝天,大齣洋相,弄得學政十分狼狽。書院山長認為吳稚暉難以管束,令其離院,吳稚暉隨即進入蘇州紫陽書院肄業。
  1895年,甲午戰爭的慘敗
  對於中國士人的思想世界而言,疑是巨大的衝擊。像吳稚暉這樣的一批讀書人,開始傾嚮革命。吳稚暉曾迴憶,“在甲午以前,一懵不知革命焉何物,但慕咬文嚼字之陋儒。經甲午慘敗,始覺中國不能不學西方工藝,學瞭西方工藝,纔能造大炮機關槍,抵抗敵人,所謂‘興學之刻不容緩’,開始冒充為維新派小卒。以後受瞭許多刺激,纔一步步的‘浪漫’起來,直到癸卯(1903年,引者注)正月,在上海張園演說,演高興瞭,纔開始稱說革命”。
  1895年至1903年,是吳稚暉由成年(30歲)嚮壯年(38歲)的成長轉型時期,也代錶瞭一批讀書人尋覓救亡之路的心路曆程。吳稚暉參與瞭公車上書,又拜會瞭康有為,繼續申說其不作八股、反對纏小腳、拒絕吸鴉片的主張,得到瞭康有為的贊許。
  吳稚暉寫過一個三韆字的摺子,勸光緒皇帝革新變法。戊戌年元旦之際,吳稚暉將左都禦史瞿鴻禨的轎子攔下。瞿見是一個衣冠整齊的青年,便命轎夫停轎。他看瞭摺子後,說:“唉,時局到瞭如此,自然應該說話,但你的摺子,還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帶迴去細看再說,你後麵寫有地址,我有話,可通知你。你們認真從事學問,也是要緊的。”
  吳稚暉:《迴憶蔣竹莊先生之迴憶》,見陳平原、杜玲玲編:《追憶章太炎》,166頁,北京,三聯書店,2009。
  如果說熱心變法、參與維新是吳稚暉革命的第一階段,那麼他流亡海外的經曆應該稱得上革命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不僅為他的革命生涯奠定瞭組織基礎,同時也確立瞭他的思想基礎。
  1901年3月,吳稚暉坐上瞭由上海開往日本東京的郵輪,加入瞭甲午之後的中國學生留日浪潮。當時,與孫中山相善的吳祿貞、程傢檉邀請鈕永建看望孫中山,鈕邀吳稚暉同去,遭到吳的拒絕。據吳稚暉迴憶,他此時還在維新的階段,一時難以接受孫中山的革命觀:“我的心中,就不當他是綠林豪傑,以為他確要成為洪秀全第二。但其時我雖然也進瞭一步,從溫和的我終還是忘不瞭要扶持光緒皇帝。覺得那種反叛的事業,做呢未嘗不可做,終為像不正當。常想讓孫文去做罷,我是不做。”
  吳稚暉:《我亦講中山先生》,見《孫中山生平事業追憶錄》,699頁,北京,人民齣版社,1986。
  但與革命黨人的交遊,以及留日學生中變革輿論的熏染,畢竟讓吳稚暉有所感悟,這纔有瞭成城事件中的吳稚暉。成城學校是帶有軍事色彩的中學,是中國學生來日投考陸軍補充士官生的重要渠道。1902年,九名中國自費留學生請
  吳稚暉嚮中國駐日公使求情,要求進入該校學習,遭到公使拒絕。吳稚暉氣憤難當,到大使館與公使對峙,卻被公使以“妨害治安”的罪名遣送迴國。吳稚暉懷絕命書,憤而投水,為警察所救。絕命書內容如下:“信之已死,明不作賊,民權自由,健邦天則。削發維新,片言可決,以屍為諫,懷憂麯突,唏噓悲哉。公使何與?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亡國之慘,將有如是諸公努力,僕終不死。”言語之間,雖仍有忠君愛國之思想,但已顯革命決絕之態勢。吳稚暉迴國後,便常在上海張園演講,並在《蘇報》刊文,“鼓吹罷學,與夾帶革命,雙方並進”。
  1903年,因《蘇報》案起,吳稚暉被迫流亡英國。他在英國見到瞭孫中山、張靜江、李石曾,決心投身革命。1905年,吳稚暉在倫敦加入同盟會。而後,吳稚暉等人於巴黎組織世界社,發行《新世紀》,每周一期,並組設中華印字局,“專倡政府主義,奇談異說,震驚一世,我國人之言政府主義者自茲始”
  馮自由:《新世紀主人張靜江》,見《革命逸史》第2集,21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
  在20世紀20年代初著名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中,吳稚暉被鬍適譽為科學派的“押鎮大將”,“中國近三百年來四個反理學的思想傢之一”
  鬍適:《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傢》,見《鬍適文存》第3集,53頁,颱北,遠東圖書公司,1984。。晚年吳稚暉則逐步成為反共反人民的國民黨政客,不僅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齣謀劃策,同時也成為蔣介石獨裁道路上的理論詮釋者。
  抗日戰爭爆發後,72歲的吳稚暉痛斥汪精衛叛國投敵,寫下瞭“倭奴休猖獗,異日上東京”
  儲福興:《吳稚暉先生軼聞》,載《江蘇文獻》,(颱灣)第19期。的慷慨詩作。吳稚暉在國民黨的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蔣介石“每遇黨國有疑難大事,總是先就教於先生,並以其一言而決”,就連孫中山也“尊之如師”,吳稚暉黨內地位可見一斑。
  1949年,84歲高齡的吳稚暉隨蔣介石政權敗退颱灣。1951年,他編撰完成《鄭成功史錶》,兩年後在颱北病逝。按其生前遺願,
  蔣經國等人攜帶吳稚暉的骨灰,乘軍機抵金門,換乘民船至大小金門之間的海麵,將骨灰撒入大海。在其生命終結之時,仍心係國傢統一。
  二政府主義“第一人”
  吳稚暉不僅在政治上聲名顯赫,而且在思想方麵也獨樹一幟。他不但是近代提倡政府主義的“第一人”
  劉師復:《晦鳴錄》第2期,1913年8月27日。,同時也經曆
  瞭中國政府主義思想由盛轉衰的全部過程。通過對他的思想研究,我們得以一窺中國近代政府主義思想的發展脈絡。
  吳稚暉6歲發濛,曆十四載苦讀詩書,久在儒傢大同思想中浸淫。在其諸多政府主義思想著作中,都能看到對“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嚮往之情。吳稚暉在法國之時,正是政府主義思想橫行之際。
  他閱讀瞭大量的政府主義書籍和報刊,並同法國著名政府主義大師格拉弗有密切往來,深受英法政府
  主義思潮的影響。此外,在吳稚暉的思想中,還可以看到佛傢的宇宙觀和認識論的痕跡。
  吳稚暉的政府主義思想,是一個包含宇宙觀、人生觀、社會觀、宗教觀、文化觀
  的相對復雜完整的理論體係。這幾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支撐,並與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時局發展産生呼應,令國人耳目一新,啓發瞭不少青年關於中國發展道路的思考。
  吳稚暉的宇宙觀是“漆黑一團”的宇宙觀。何謂“漆黑一團”?不可思議、不可言明是也。
  參見吳稚暉:《宇宙不憚煩》,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吳稚暉先生全集》(捲一),
  106頁,颱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9。然不可言明之外,吳稚暉認為,宇宙本齣於“一個”。在所謂“一個”的本體論認識下,吳稚暉作齣瞭唯物主義的解釋,即“並物質之外的精神,精神不過從物質湊閤而生”,並進一步解釋,“一個”乃有質有力的活物,“質力者,一物而異名”。萬物皆由質素構成,“質力相應”産生“感覺”,因而萬物皆活。
  參見吳稚暉:《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世界觀》,
  見梁冰弦編:《吳稚暉學術論著》,齣版閤作社,1925。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判斷齣,吳稚暉努力吸收當時的自然科學成就
  以貫徹其唯物觀念,雖有機械論之嫌,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已是明顯進步。
  吳稚暉不但認為萬物皆活,同時還提齣萬物各有責任、各司其職,其職曰“共造宇宙”。由此引申齣“改良又改良”,乃“原始的天理契約”。天理契約內在要求人性皆善。凡是作惡之人,乃是不及善也。宇宙本身“欲得一好看的現象而後生齣者也”,“世界本善”,“人性亦本善”,“不為善,即不必有人”
  吳稚暉:《世界有四》,載《世界半月刊》,1946年,第一捲第四期。。
  吳稚暉對人性的基本看法是嚮善,而另一個基本看法是要創造,“上帝是大造物,人是二造物”,不僅要創造,還要“造多一些,要造到可造,要造到什麼東西都有”,這是人的“天職”
  吳稚暉:《我的人生觀》,見《吳稚暉先生全集》(捲一),106頁。。
  推己及人,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吳稚暉發展齣互助的理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存我與存他並重,如是而已,即宇宙之大律”,“言乎互助,固一義也”。他指齣社會的主要問題
  是“競爭之勢日烈”,“天然之淘汰,與人為之淘汰,相輔而行”,“國之弱、種之愚者,直不能自立於世界”。吳稚暉開齣的藥方,是施以道德,一曰我,一曰博愛。有我則“生有領受苦樂形色名號諸想,迷誤愈深,又生利害善惡勝敗諸想”,而我則勝敗之想,於是乎爭端遂息。而博愛則是為瞭互相救助,達到人人平等的最高境界。
  參見吳稚暉:《推廣仁術以醫世界觀》,載《新世紀》,第37號。
  吳稚暉在提齣其“一個”的宇宙觀時,著意強調瞭這裏的“一個”並不包含神鬼,這揭示瞭他的反宗教觀念。在吳稚暉看來,宗教在塑造人格、進化道德方麵,可稱宗教主義,適與社會主義並論而互斥。相較於“全涵‘我’、‘博愛’等道德之社會主義”,“稍涵‘我’、‘博愛’等道德之宗教主義”就顯得落後和用。吳稚暉認為:“既講社會主義,即有社會主義之道德,可成社會主義之人格。道德乎,取諸社會主義而已足;人格乎,得之社會主義之道德而較良。如是,則宗教有何餘地足以自存而可免於反對?”吳稚暉還駁斥瞭當時社會流行的宗教利於教化的觀點。他以法國為例,指齣法國不信宗教者比比皆是,而教化不失,蓋因“宗教者,偏於人與神感通之迷信;教化者,偏於人與人相互之道德”,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參見吳稚暉:《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見《吳稚暉學術論著》,198、200頁。
  吳稚暉認為:“一種族之盛衰興滅,恒與其迷信之淺深為比例。”為瞭證明這點,他還舉瞭幾個史例:“迴教大興,天方不振;儒宗定一,五鬍亂華;基督漫衍,突厥蹂躪歐洲;釋伽降生,印度國即微弱”,綜上所言,宗教迷信不僅阻礙社會進步,更會延滯革命的到來,“恐懼迷信,世界強權之所基也。基以迷信、助以恐懼者,宗教是也。基以恐懼、助以迷信,政府是也。所倚有重輕,斯改革有難易,故宗教之革命難而政治之革命易,政教分立之國之政治革命易而政教混閤之國之政治革命難”。而現在的情況正是“支那者,政教混閤之國也,亦恐懼,亦迷信”,所以吳稚暉提齣:“破世界人之迷信,世界人之所有事也。支那人者,世界人之分子也,破支那人之迷信,即破世界人之迷信,吾輩支那人請行孔丘之革命,以破支那人之迷信。”
  吳稚暉:《排孔徵言》,載《新世紀》,第52號。
  “行孔丘之革命”,聯係到吳稚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
  一方麵,吳稚暉視孔子所代錶的傳統文化為政府主義的仇敵,痛恨“孔丘砌專製政府之基”,封建宗法社會以君天為名造君權神授,以法父為由造三綱五常,四者盤根錯節,互相援引,遂鐵鑄公認為社會成立決不可之要素。而且“孔、孟、老、墨”這些所謂的“國粹”
  是“春鞦戰國亂世的産物”,不符閤抵抗強敵的國情,因此若要鏟除封建宗法社會,打倒專政強權政府,就不能不“行孔丘之革命”,“非再把他丟在毛廁裏三十年”
  吳稚暉:《箴洋八股化之理學》,見秦同培編:《吳稚暉言論集》,101~108頁,中央圖書局,1927。,方能行政府主義之大道。吳稚暉宣言反孔孟學說,有其策略性的因素在其中,
  用他的話說就是“矯枉過正”的方法。
  但另一方麵,吳稚暉親近孔子的思想麵相,在晚年逐漸凸顯。他不但坦言“我們到瞭現在,還數不齣另有一人,過於孔子”
  吳稚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見《吳稚暉先生全集》(捲十八),1145頁。,而且藉由儒傢大同學說
  以闡發三民主義。
  參見吳稚暉:《孔子大同學說》,見《吳稚暉先生全集》(捲一),217~221頁。從這一角度觀察,吳稚暉的思想軌跡錶現齣一種嚮傳統的迴歸。
  吳稚暉對於大同社會的想象,體現瞭當時社會主義者的一種普遍想象。吳稚暉堅稱這並不是烏托邦的理想,因為“凡有今時機器精良之國,差不多有幾分已經實現,這明明白白是機器的效力”
  吳稚暉:《機器促進大同說》,載《新青年》,1918年第5捲第2號,77、78頁。。具體而言,大同社會有以下幾方麵的特徵,“凡可以造宇捨,供吾人住居之處,必使全世界處處相接”,“一切都會、省府、村町之名詞”全部廢止,“一切壯麗之宮室、宏大之寺廟”一一拆除,“所有一切宇捨,皆建一層樓,或建平房,位置於前花後木之間。其高大登眺之建築,皆在園林”。交通便利,海底氣界自由往來,“精究衛生與醫理,使年壽加增”,“文字簡易劃一”,科學技術“易知而易解”
  吳稚暉:《談政府之閑天》,載《新世紀》,第49號。。
  吳稚暉反對私産,主張各取所需的直接分配製度。同時他反對商業,稱商業為社會主義之仇敵。但在如何解決資本主義社會資産階級和産階級之間矛盾的問題上,吳稚暉的迴應頗為曖昧:一方麵,他稱“占據機器的富人”
  為“我勞動人的魔鬼”,但另一方麵他又擔心産階級行動起來,會“工可食”。他質疑産階級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的智慧,“止有勞動的精力,沒有機器的智識,一到抵抗之時,但能‘毀器’、‘加薪’,便結不起‘勞動組閤’”
  吳稚暉:《機器促進大同說》,載《新青年》,1918年第5捲第2號,77、78頁。。這又顯示齣他麵對社會實際問題矛盾復雜的心理狀態。
  政治思想方麵,政府主義成為吳稚暉宣傳排滿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排滿革命為錶,政府主義革命為裏,錶裏相應,革命互通。
  吳稚暉抨擊
  清統治者為“清賊”,呼籲“毀滅君主之痕跡”,以“宣暢人民之自由”;吳稚暉早年宣傳排滿革命的文字極盡插科打諢、譏諷揶揄之能事,諷刺滿人為“長尾鬍”、“大盜”、“妖孽”,不一而足,摺射齣當時排滿革命黨的大漢族主義色彩。但吳稚暉在狹隘民族主義之外,還提齣
  “排滿革命,非種族上之問題,乃革命條件上之事類也”,首重唯在廢除帝製,“時代已入於二十世紀,所有一切皇皇帝帝,皆當先後滅絕,此世界公理傢之公認也”
  吳稚暉:《皇帝》,見《吳稚暉學術論著》,406頁。。
  清廷立憲議起,吳稚暉提醒國人,不要為立憲派濛蔽雙眼,如此之立憲必阻礙革命,寶貴的革命機會“其勢必為預備立憲之詐術所消失”
  吳稚暉:《奴纔管見》,見《吳稚暉先生全集》(捲十),1362頁。。他還批評漢族官僚助紂為虐,欲假立憲而保
  皇族,實係“置中國之前途於不問”,絲毫沒有體恤廣大漢人“浮沉於欲進步不能進步之地位”
  吳稚暉:《臭皮囊蛻化》,見《吳稚暉學術論著》,416頁。。
  吳稚暉的革命思想不止於此,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要遠遠超齣一國政治革命的範疇。吳稚暉將目光投嚮更為寬廣的世界範圍,矛頭直指帝國主義,稱“帝國主義即強盜主義”,“帝國主義興,而後世界公理、人道、良心”,“不行全世界之大同革命,世界終不能正當也”
  吳稚暉:《混蛋世界》,見《吳稚暉學術論著三編》,24頁,齣版閤作社,1927。。吳稚暉更是將帝國主義與康有為
  、梁啓超等人的保皇主張相聯係,稱保皇黨人“今日曰興警察,明日曰徵民兵,後日曰君統萬世。其舉動雖卑鄙可恥,實則懷帝國主義之野心,而欲效西施之顰也”。吳稚暉警告青年勿受保皇黨蠱惑,倡言“二十世紀之天地,即大盜帝王性命結果之日。帝國主義擴張之國,轉瞬將為陳跡,不復再現矣”,因此望中國青年“多學科學,多造炸彈,各盡天良,以逐鬍狗,使帝國主義勿萌芽於中國”
  吳稚暉:《帝國主義之結果》,載《新世紀》,第3號。。
  吳稚暉所展望的政府主義革命,其根本目標係打倒世界帝國主義,直接目標為打倒
  清政府,而帝國主義與清政府直接存在的內在關聯,正是吳稚暉力圖闡發的,如此一來,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可以互相援引、互相支撐。
  吳稚暉還將政府主義革命與政治革命相區隔,指齣政治革命“以抗爭權利為目的”,會招緻“喪其民之公德心”的惡果。而政府主義革命恰恰相反,其以“喚起人民之公德心”為目的,力圖通過“捨棄一切權利”,而“謀共同之幸樂”。但政府主義
  與常人所理解之革命相遠,而與教育相近。所以吳稚暉大力鼓吹教育,稱“政府主義之革命,所謂提倡革命,即教育而已”。教育並非革命之手段,教育本身就是革命。而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真理、公道所包之道德,如共同、博愛、平等、自由,以及真理、公道所包之智識,如實驗科學。
  參見吳稚暉:《政府主義以教育為革命說》,載《新世紀》,第65號。可見,吳稚暉雖然指齣
  清政府為“民權伸張”之障礙
  參見吳稚暉:《革命商》,載《新世紀》,第65號。,不得不首倡排滿革命,但政治革命隻能為政府主義革命之前提,而非最終目標。
  三倡言科學的健將
  吳稚暉畢生緻力推崇科學,他指齣精神與物質須臾不可分開,“一物而異名”而已。單純鼓吹精神生活,是消極落後的錶現,是牛羊的精神生活,終不免於刀俎之上宛轉呼號而終。隻有科學發達瞭,手執毒氣飛彈,口說博愛平等,世界纔可進入大同。
  參見吳稚暉:《科學周報編輯話》(五),見《吳稚暉學術論著續編》,61頁,齣版閤作社,1927。他還特彆反對當時
  一種較為東方主義的論述,即歐美是物質文明,中國是精神文明。他認為歐美
  一百五十年前亦隻有精神文明,隻不過到瞭工業化時代,物質文明得到發展,纔文明到物質上去的,可是精神也愈文明瞭。同時,他對西方的精神文明,如法政學、商科理財,也持懷疑態度,稱之為“洋八股”。為
  祛除“洋八股”毒害,就必須“矯枉過正”,非鼓吹一個乾燥味的物質文明不可,而這又需藉重科學工藝。吳稚暉用一種錶麵上與東方主義截然對立的方式
  來反對東方主義,但實際上,他恰恰沒有認清東方主義的癥結
  在於物質與精神的東西方本質主義歸約。因此他是以擁抱東方主義的姿態來反對東方主義。
  吳稚暉對於科學和物質的推崇,達到一種近乎迷信的程度。他認為古代社會的大同理想過於片麵,隻有重視物質文明,纔能臻至大同世界。大同世界中,以各盡所能、
  各取所需為標誌,“凡是勞動,都歸機器,要求人工的部分極少。每人每日止要作工兩小時,便
  已各盡所能。於是在每天餘下的二十二小時內,睡覺八小時,快樂六小時,用心思去讀書發明八小時”,而“凡有對於溫厚
  、鮮潔、軒敞、飛速等條件的享用東西,應有盡有,任人各取所需”
  吳稚暉:《機器促進大同說》,載《新青年》,1918年第5捲第2號,77頁。。人們盡可以“含哺而嬉,鼓腹而遊”,而大同社會處處以人為本,所居處者為人境,所行使者為人權,所享受者為人格。概言之,“物質文明幫人類統一地球,從而共産,從而大同,是我所堅信”
  吳稚暉:《科學周報編輯話》(十一),見《吳稚暉學術論著續篇》,99頁。。
  在1923年的“科學與玄學”論戰中,吳稚暉堅定地站在科學派一邊,但他眼中的玄學與科學卻非截然二分,
  科學是由玄學演化而來:“玄學之學用著論理,慢慢將一座一座的空中樓閣,能升天入地,去求得假設。於是把假設瞭得到反應‘至信’的一部分,叫他獨立瞭,彆起一個名目,叫做科學”,“玄學是尚未論定之科學,科學是已論定之玄學”
  吳稚暉:《李石岑講演錄序》,見《吳稚暉先生全集》(捲一),98頁。。科學較之於玄學,是位階更高
  、權威更強、效用更大的所在,因而不能以玄學否定科學、歪麯科學,玄學本身也不能自洽,而應努力於科學、服務於科學。
  吳稚暉認為“科學本身,原是永永有益人類的一種動力”,世界進步也“隻隨品物而進步”。怎樣努力於科學呢?吳稚暉認為動力、機器、工程、國防建設都是重要的形式。抗戰時期,吳稚暉還提齣“摩托救國論”,他認為“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機器,所以不能同彆人抵抗”,“要是中國人個個都有摩托癖,一定可以救中國瞭”
  吳稚暉:《摩托救國論》,見《吳稚暉先生全集》(捲四),452頁。。摩托救國,就是提倡武力救國,提倡物質建設和國防建設,促進各項實業計劃的開展。
  吳稚暉極為重視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的內容,“除理化機工等科學實業外,所謂教育,以彼皆曰促新理新機之發明,造成世人之幸福,使世界進化者也”
  吳稚暉:《答人書》(一),見《吳稚暉學術論著》,237、239頁。。教育不一定要在學校,學習的也不應隻有學生,“求學同吃飯、睡覺一樣,從小時直到棺材裏,沒有一天不吃飯、睡覺,就沒有一天不應該學”,吳稚暉設想的是一個人人學習、
  處處學習的場景。他希望社會形成風氣,使年輕人都樂於勞作,“視金木工作為傢常便飯”,兩億男子中當有二十萬工學傢
  、兩韆萬工人,則國能大興。
  參見吳稚暉:《青年與工具》,載《新青年》,1916年第2捲第2號,15~17頁。學與工,不可截然二分,“論學與工,皆不能不心力並用;學則有研理,亦有實習,工則欲善事,亦必運思勞力,何可以為工學之分。工學彼此為聯屬:習科學者結圖,職工事者運斤,學止為工之預備,工止為學之實施”。如此一來,“勞心”與“勞力”幾近混同,“治人”與“治於人”的界限泯然,“學者當工,工者亦宜學,何與於治人與治於人之分?”
  吳稚暉:《勤工儉學傳書後》,載《新民德》,1918年第2捲第4期,38頁。
  四勤工儉學運動的踐行者
  吳稚暉的教育思想,與其社會道德觀、國傢競爭觀息息相關。吳稚暉認為,教育應以道德為目的,“世界近代之教育,忽爾驟盛,故道德驟超於中國”,所以中國應在教育方麵迎頭趕上。
  參見吳稚暉:《論道德教育》,見《吳稚暉學術論著》,11頁。一國之盛衰,常以受教育者之多寡而論,“欲得開明纔強之國傢,必先有開明纔強之人民”,而不能仰賴少數精英,因為即便“偶有特殊之人物,發生於不規則之教育,竟能齣而擔任之矣;而韆百毛細之行動,皆因多數人民之渾樸,盡遭枯廢”,故而“不惟能任國傢大事之人纔教育為要,而實鑿開渾樸之粗淺教育為尤要”
  吳稚暉:《論普及教育》,見《吳稚暉學術論著》,6、7頁。。
  吳稚暉還談到過工人教育對於國傢競爭的重要性。工人教育不興,所以工黨不盛,惟有增進工人教育,“以求結閤良工黨,而後工人得爭存於資本世界”
  吳稚暉:《論工黨不興由於工學不盛》,見《吳稚暉先生全集》(捲二),650頁。。
  察其言,觀其行。談到吳稚暉的教育思想,就不能不談到他著名的教育實踐——裏昂中法大學。吳稚暉本人早年有赴海外勤工儉學的經曆。1912年4月,他與李石曾、汪精衛、張繼等人組織留法儉學會,以實現其經由教育改良社會的目的。李璜迴憶,吳稚暉認為以中國人的勤儉作風,“所費不多,而老少則俱能得著西方文化知識與外國社會見聞,則收獲甚大”,“這是吳稚暉留學政策的發端”
  李璜:《留法勤工儉學的理論與實際》,載《傳記文學》,第16捲第6期。。
  1918年底,吳稚暉發錶《海外中國大學末議》,暢想在海外培養中國學生的宏偉計劃。1920年,
  在吳稚暉、蔡元培等人的積極奔走下,裏昂中法大學雛形初具。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經濟蕭條,失業問題嚴重。大批渴望勤工儉學的學生,做工門,求學路,
  故將希望寄托在裏昂中法大學身上。但吳稚暉所代錶的校方卻對招生有著自己的打算,學生與校方發生激烈衝突,
  進而演變成1922年聲勢浩大的占據裏昂中法大學行動。雖然學生運動遭到情的鎮壓,但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逐漸接觸到馬剋思主義,成為早期中國共産黨黨員的重要來源,這恐怕是吳稚暉等倡導勤工儉學的先鋒所沒有想到的。
  五國語之父
  吳稚暉被國民黨政權稱為“國語之父”,其在國音國語方麵的貢獻可見一斑。吳稚暉早年就對國音國語十分感興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教育總長蔡元培聘請吳稚暉為讀音統一會籌備主任。吳稚暉對此投入極大的熱情,經其努力,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正式成立。但由於會內矛盾重重,吳稚暉心灰意冷,選擇辭職,自編《國音字典》。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吳稚暉提齣改“國音字母”為國音符號,獲準通過。吳稚暉之後又任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親自製訂漢字注音錶和注音符號歌,大力推行國語統一運動。
  吳稚暉對國語推廣的興趣,來源於其社會教育思想。教育大眾,為求暫時的惡製於善,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的努力。為使平民能夠盡早盡快地接受教育,則必須大力推行國語統一,用同一種音字。
  參見吳稚暉:《二百兆平民大問題最輕便的解決法》,見《吳稚暉先生全集》(捲五),232~271頁。吳稚暉認為中國社會的重要弊病之一,便是國民缺乏常識、
  道德水平低下。國民有常識,“即國之文明野蠻所由分”。吳稚暉將社會教育提升至與學校教育相同之高度,“人生自二十至於七十八十,既離學校之門,而欲其人與世界相見之常識,永永趨閤於完全之狀態,不至甚露窘缺者,非資於社會教育不可”。因此吳稚暉認為今日的中國教育,應兼兩種責任:一、為學校教育的補習科,二、為社會教育的本科。
  參見吳稚暉:《中國之社會教育應兼兩大責任》,見《吳稚暉言論集》,122頁。
  六從政府主義到三民主義
  吳稚暉政府主義思想的轉變,一直是學界較為關心的話題。從早期鼓吹堅決不設政府,到後來主張共和政治的過渡,再到政府主義(又稱安那其主義)與國民黨三民主義閤作的“安國閤作”,吳稚暉的思想經曆瞭從“”到“有”、
  從“破”到“立”的巨大轉變。事實上,不能簡單地將吳稚暉的這種轉變
  視作對政府主義思想的口是心非,或是中途叛離,而應將其置於具體的時空語境下深入辨析。
  首先,吳稚暉所宣揚的中國政府主義思想,並沒有經過長期的理論醞釀和社會討論,而是在西方思想界的熏染下生成。20世紀的前二十年,是中國政府主義思想發展的高峰。眾多青年學習其理論,篤行其主張,一時間蔚為大觀,政府主義政黨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但由於政府主義法提齣切實可行的政治綱領,也法解決積弊深重的社會問題,因而中國人迅速喪失瞭對它的信仰熱情。1929年,隨著吳稚暉創辦的《革命周報》被取締,中國政府主義作為一種思潮的曆史
  宣告終結。這說明,缺乏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的學說,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力,其興也忽,其亡也速。
  其次,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這批最早的政府主義者都有著相同的特點,那就是與
  以孫中山為代錶的革命黨人過從甚密,這既彰顯齣中國政府主義思想與排滿革命思想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同時也為政府主義者潛在的政治走嚮和現實選擇作瞭鋪墊。政府主義思想的內在要求,將不可避免地與當時同盟會的政綱發生衝突,在吳稚暉主編的《新世紀》中,便有攻擊民族主義是“復仇主義、自私主義”、民權主義是“自利主義”的文章。
  參見吳稚暉:《伸論民族、民權、社會三主義之異同——再答來書論〈新世紀〉發刊之趣意》,載《新世紀》,第6號。
  如何協調這種身份與主張的衝突,成為吳稚暉等人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有瞭所謂“共和政治(即平民政治)也止為不得以之過渡物”的修正理論。吳稚暉為瞭彌閤自身與同盟會之間的理論差距,提齣以“平民政治”來培養“中國人民能為平民政府之資格”以及“改良中國政治之能力”
  袁振英:《袁振英的迴憶》,見高軍、王檜林、楊樹標編:《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資料叢書》,第一輯:《政府主義在中國》,539頁,
  長沙,湖南人民齣版社,1984。,因此要有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心乎革命者如能懸政府為己所必赴之鵠,而讓不得已者以平民政治為一時之作用,庶幾乎乃不背革命為促進人類進化之大義矣”
  吳稚暉:《政府主義可以堅決革命黨之責任心》,載《新世紀》,第58號,11頁。,錶麵上解決瞭政府主義者與革命黨人的理論衝突,實則貶低瞭政府主義的思想內涵,使政府主義喪失瞭理論深度和現實意義。
  最後,吳稚暉所宣揚的政府主義思想,根基於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他所幻想的“含哺而嬉,鼓腹而遊,爭尤,怨競,怡怡然四海皆春,熙熙然大同境象也”
  吳稚暉:《與友人書論〈新世紀〉》,見《吳稚暉先生全集》(捲七),12頁。,是近代改造社會的有誌之士的共同理想,與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有近似之處,這也是吳稚暉轉嚮三民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吳稚暉
  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不再鼓吹政府主義,而是大力宣傳三民主義,將政府主義的崇高目標嫁接到三民主義之上,提齣三民主義是進入大同社會的必由之路,以求其個人理論學說的自洽。他本人因而也廁身於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建構工作中,成為國民黨宣傳機器中的一環。
  在吳稚暉看來,三民主義的重點在民生,“民族、民權不過是暫時的小康辦法”,“若最大努力服務於科學農工的學問與物質劇烈的鬥爭,使物質窮的發展,纔算民生主義的圓滿成功,也就是人類生活的真福音”。他還試圖由此掩蓋階級鬥爭的客觀存在,鼓吹階級調和,抨擊馬剋思不懂三民主義可緻物質窮發展的道理,不重視産階級在曆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吳稚暉的思想體係龐雜繁復,前後差異彌多,似乎很難為其描繪一幅思想肖像。但當我們將吳稚暉置於當時特定的曆史時空之中,似乎對於他的思想和實踐
  又能平添幾分瞭解。一葉知鞦,吳稚暉不過是近代國人在曆史浪潮翻湧中比較顯眼的代錶,我們可以藉由觀察他的思想發展軌跡瞭解近代中國思想發展的若乾綫索,豐富我們對於遠去時代的認知。
  另外,需要說明的編輯事項是:本書所收文稿中凡屬明顯錯字,以〔 〕內之字改正之;明顯脫字,以〈 〉內之字補充之;原文中殘缺、漫漶及法辨認的文字,以□標齣。
  ……

前言/序言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吳稚暉捲》 一、 時代洪流中的獨立之聲 中國近代,風雲激蕩,百年巨變。在那個新舊交替、思想迸發的時代,無數知識分子以筆為戈,以思想為劍,為民族的未來呐喊、探索、奮鬥。吳稚暉,正是這群偉大人物中一位獨特而耀眼的存在。他以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筆、鮮明的立場,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吳稚暉捲》正是對這位集革命傢、思想傢、教育傢、語言學傢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先行者,進行的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梳理與呈現。 本捲精選瞭吳稚暉先生各個時期最具代錶性的論述、文章、以及與他人往來的書信等珍貴文獻,力圖全麵展現其思想的廣度與深度,以及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進軌跡。通過閱讀本捲,讀者可以窺見吳稚暉先生如何從一名激進的革命黨人,逐漸演變為一位倡導科學、理性和進步的文化巨人。他的思想,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的復雜圖景,也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挑戰與機遇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二、 思想的熔爐:激進革命與文化啓濛 吳稚暉的思想,其核心在於對舊傳統的決絕批判與對新文化的積極呼喚。他一生緻力於革除積弊,推陳齣新,其思想脈絡清晰可見: 早期革命與排滿思潮: 在辛亥革命前後,吳稚暉以其在革命黨內的影響力,積極參與推翻清朝統治的鬥爭。他深刻認識到滿族統治對中華民族的壓迫,在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揭露其專製與腐朽。本捲收錄的早期著作,集中體現瞭他當時激昂的革命熱情和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懷。他主張“排滿”,並非簡單的民族仇恨,而是旨在掃除阻礙中國進步的政治藩籬,為建立一個全新的、現代化的中國奠定基礎。 科學至上與理性精神: 辛亥革命之後,麵對國傢重建的艱巨任務,吳稚暉逐漸將目光從政治革命轉嚮文化革命。他深信,一個國傢的真正強大,在於國民思想的啓濛與科學精神的普及。他將科學視為衡量文明的最高標準,堅決反對迷信、愚昧和一切非理性的思想觀念。在本捲中,讀者可以看到他如何以嚴謹的邏輯和生動的筆觸,闡述科學的意義,批駁神學、玄學以及各種落後觀念的危害。他提倡“科學救國”,將科學視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途徑,其思想在當時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語言改革與白話文運動: 作為一位傑齣的語言學傢,吳稚暉對中國傳統文言文的弊端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是束縛思想傳播、阻礙大眾文化普及的元凶。因此,他積極投身於白話文運動,倡導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寫作和交流。本捲收錄瞭他關於語言改革的係列文章,詳細闡述瞭他推行白話文的理由、方法和願景。他以其極具創造性的語言實驗,如“吳氏易識字”等,試圖打破文字的壁壘,讓知識和思想能夠更廣泛地傳播給普通民眾。他的努力,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以及中國現代文學的誕生奠定瞭重要基礎。 思想的獨立與批判精神: 吳稚暉思想最寶貴的特質在於其獨立性與批判性。他不盲從任何主義,不屈從任何權威。無論是對國民黨內部的某些政策,還是對其他思潮的看法,他都敢於直言不諱,發錶自己的獨立見解。本捲中,一些書信和評論文章,生動地展現瞭他那種“敢為天下後”的精神,以及對一切不閤理現象的深刻反思。他鼓勵人們獨立思考,勇於質疑,敢於挑戰既有的權威和觀念,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三、 文學與學術的魅力:雅俗共賞的文字 吳稚暉的文字,兼具深厚的古典功底與現代的清新風格,形成瞭其獨特的個人魅力。 雄辯的論辯風格: 作為一位思想傢,吳稚暉的文字充滿邏輯力量和辯纔。他善於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道理闡釋得淺顯易懂。他的文章往往充滿激情,又飽含理性,讀來引人入勝,發人深思。本捲精選的論辯性文章,充分展現瞭他作為一名優秀辯手的風采,他能夠以理服人,以勢壓人,將對手駁斥得體無完膚。 幽默與諷刺的筆觸: 在批判舊勢力、揭露社會弊端時,吳稚暉也常常運用幽默和諷刺的筆法,使得嚴肅的議題變得生動有趣,同時也更具殺傷力。他能夠將尖銳的批評融入輕鬆的調侃之中,讓讀者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反思其所揭示的深刻問題。這種獨特的寫作風格,讓他的思想傳播得更廣,也更易於被接受。 語言的創新與實驗: 如前所述,吳稚暉對語言的革新充滿熱情。他不僅在理論上倡導白話文,還在實踐中進行各種大膽的語言實驗。本捲中可能包含一些他創作的,帶有實驗性質的文字,這些文字體現瞭他對漢語發展的前瞻性思考,也展現瞭他作為一位語言學者的深厚造詣。 四、 曆史的印記:對中國近代史的獨特貢獻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吳稚暉捲》不僅是一部思想文獻集,更是一扇瞭解中國近代史的窗口。 辛亥革命前後: 通過本捲,我們可以深入瞭解當時革命黨人內部的思想鬥爭,以及吳稚暉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的文字,是那個時代革命激情的生動寫照。 新文化運動時期: 在五四運動前後,吳稚暉的思想與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思潮高度契閤,他對科學、民主、白話文的倡導,深刻影響瞭當時的青年一代。本捲能夠展現他與陳獨秀、鬍適等人的思想碰撞與交流。 國民政府時期: 即使在國民政府時期,吳稚暉也保持著其獨立的批判精神。本捲中關於其在教育、文化領域的一些論述,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他作為一位教育傢和文化人的責任與擔當。 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 吳稚暉的一生,與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緊密相連。他的思想和行動,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與價值追求。通過閱讀本捲,我們不僅能夠瞭解他的思想,也能從中體會到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深刻聯係。 五、 結語:思想的遺産與不朽的精神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吳稚暉捲》,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曆史意義的文獻匯編。它不僅為研究吳稚暉思想的學者提供瞭寶貴的原始資料,也為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絕佳機會。 吳稚暉的思想,是屬於中國近代,也是屬於今天的。他對科學的推崇,對理性的堅持,對愚昧的批判,對思想自由的追求,這些都是我們這個時代依然需要珍視和發揚的精神財富。通過本捲,我們得以重溫這位先哲的智慧之光,汲取其思想的力量,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堅定的步伐,去麵對當下,展望未來。 本書特點: 權威性: 精選吳稚暉先生各個時期、不同主題的代錶性作品,力求全麵、準確地反映其思想全貌。 係統性: 按照思想主題或時間綫索進行梳理,便於讀者理解吳稚暉思想的演進與發展。 珍貴性: 收錄大量首次公開或不常得見的珍貴文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易讀性: 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注重文本的可讀性,配以必要的注釋和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內容。 閱讀本書,您將: 深入理解中國近代思想變革的關鍵人物及其思想精髓。 認識到科學與理性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領略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傢國情懷與獨立精神。 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轉型,提供重要的曆史參照。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吳稚暉捲》,獻給所有關注中國曆史、熱愛思想、追求進步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我早就心心念念瞭,終於等到有我特彆感興趣的人物單行本齣版,真是太高興瞭。拿到這本,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齣版社的用心。厚實的紙張,清晰的排版,還有那沉甸甸的分量,都讓人覺得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著作。我一直對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那些巨擘充滿好奇,他們如何在風雨飄搖的時代,發齣振聾發聵的聲音,他們的思想脈絡又是如何勾連,如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套書的選材無疑是精挑細選的,每一位思想傢都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他們的思想遺産對理解我們今天的社會和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我尤其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口,去深入瞭解這位思想傢是如何在那個錯綜復雜的曆史環境中,塑造自己的思想體係,如何看待時代的問題,又給齣瞭怎樣的解答。這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總是讓我著迷。

評分

這套《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實在是太棒瞭!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代史充滿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為國傢民族的前途命運奔走呼號的思想傢們。他們身上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智慧,他們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拿到這本,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堆砌,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和理解那位思想傢在那個時代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到他思想的獨特性和重要性。這是一本能讓人受益匪淺的書,我一定會反復閱讀,從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評分

說實話,我當初買這套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文庫”這個名字所吸引。它似乎預示著一種係統性的梳理和梳理,一種對近代思想精華的集大成。拿到這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到底能帶來怎樣的驚喜。翻開目錄,就已經能感受到編輯的嚴謹和周全。從早期著作到晚年思考,從理論建樹到社會實踐,力求全麵地呈現思想傢的成長軌跡和思想演變。更讓我欣喜的是,許多篇章似乎都是首次集結齣版,或者提供瞭更詳盡的校注。這對於真正想要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我總覺得,閱讀曆史思想傢的著作,就像是在和先賢對話,你能從中窺見時代的縮影,更能體會到思想的韌性和生命力。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這位思想傢有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不隻是局限於教科書上的寥寥數語,而是能夠真正走進他的思想世界,感受他的掙紮與求索。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過去和現在,必須深入瞭解其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這樣一個寶貴的契機。拿到這本,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開,想要一探究竟。書中的內容,從字裏行間透露齣的不僅是思想的深度,更是那位思想傢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所經曆的掙紮與抉擇。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他如何迴應時代挑戰的部分,那是思想生命力最強的體現。他的思想是如何萌芽、發展,又如何在實踐中接受檢驗?這本書似乎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艱辛曆程。我非常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位思想傢的貢獻,以及他對於中國社會轉型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對我而言,是一次意義非凡的精神探索。

評分

拿到這本《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中的某一捲,我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沉穩而又不失風骨,與近代思想傢的氣質十分契閤。翻開書頁,觸感溫潤,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十分舒適。我一直認為,閱讀一位偉大的思想傢,就像是在進行一次精神上的遠足,你不僅是在獲取知識,更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洗禮。這套文庫的齣版,為我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去走近那些曾經照亮過黑暗時代的思想之光。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位思想傢是如何在時代巨變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用他的智慧和勇氣,去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他的觀點是否尖銳?他的論證是否有力?他的思想是否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我相信,每一次的閱讀,都會帶來新的感悟和啓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